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9 玩空气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9 玩空气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9 玩空气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玩空气》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空气”单元中的一课。本课以学生熟悉且充满好奇的“空气”为探究对象,旨在引导一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亲身体验空气的存在、性质及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材内容贴近生活,从孩子们日常的生活场景入手,如吹气球、给皮球打气等,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玩的过程中发现空气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为后续学习科学知识奠定基础。同时,通过观察、实验、比较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能力,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体会科学就在身边。
二、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学生能知道空气是无处不在的,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透明的物质。
了解空气具有会流动、能占据空间等性质。
科学思维目标
通过对空气相关现象的观察、比较,能简单描述空气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归纳能力。
能在教师引导下,对空气的流动方向等问题进行简单思考,发展逻辑思维。
探究实践目标
学会用简单的实验方法(如吹泡泡、塑料袋捉空气等)探究空气的存在与性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能在小组合作玩空气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态度责任目标
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的精神。
让学生意识到空气是宝贵的资源,要爱护环境,保护空气。
三、教学重点
运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如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能占据空间等。
引导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四、教学难点
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让一年级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
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观察、记录,并能准确描述自己的发现。
五、教学策略
情境创设策略:通过播放孩子们吹泡泡、放风筝等与空气有关的趣味视频,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速融入到空气的探索氛围中。
直观演示策略:教师亲自示范如塑料袋捉空气、蜡烛熄灭实验等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实验现象,降低理解难度,尤其是对于抽象的空气占据空间概念,直观演示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小组合作策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玩空气的活动,如合作吹气球比赛、用吸管吹泡泡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碰撞思维火花,分享探究成果。
启发提问策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问,如“你是怎么知道空气在里面的?”“空气还可能藏在哪里?”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深入探究空气的奥秘。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透明塑料袋若干、气球若干、打气筒、水槽、吸管、肥皂水、蜡烛、火柴、玻璃杯、塑料瓶、纸巾等。
学生准备:记录纸、彩笔(用于课后记录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空气现象)。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孩子们在公园吹泡泡、放风筝、玩气球的欢乐视频,视频中突出空气与这些活动的紧密联系,如泡泡在空中飞舞、风筝借助风力高飞、气球被吹得鼓鼓的。
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小朋友们,在刚才的视频里,大家玩得可开心啦!那你们有没有发现,是什么让泡泡飞起来,让风筝在空中飘,让气球变得圆鼓鼓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充满童趣的视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切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迅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本节课探究内容的兴趣,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同时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及作用。
感知空气的存在
教师拿出一个透明塑料袋,在空中挥舞几下,然后迅速将袋口扎紧,问学生:“小朋友们,现在老师手里的袋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呀?”引导学生观察塑料袋鼓起来的现象,接着问:“那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个透明塑料袋,让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自己去捉空气,捉完后互相观察、交流,感受空气在塑料袋中的存在。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引导并提问:“你们捉空气的时候,看到空气是什么样子的吗?能摸到它吗?闻一闻,有味道吗?”
设计意图:利用简单易操作的塑料袋捉空气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捕捉空气的过程,通过看、摸、闻等多种感官去感知空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让他们直观地认识到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且真实存在于我们周围的。
探究空气的性质
空气会流动
教师演示:点燃一支蜡烛,放在讲台上,然后问学生:“如果老师在蜡烛旁边轻轻扇一扇,会发生什么呢?”接着用书本在蜡烛火焰一侧轻轻扇动,让学生观察火焰的摆动方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火焰会动。
给每个小组发放一根吸管和一杯肥皂水,让学生用吸管蘸肥皂水吹泡泡,观察泡泡的飘动方向,并讨论泡泡为什么会往不同方向飘。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空气是会流动的,所以能让火焰摆动、泡泡飘动。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亲自动手吹泡泡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因空气流动而产生的现象,从直观的视觉感受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理解空气会流动这一性质。
空气能占据空间
教师拿出一个塑料瓶,瓶口朝下,垂直放入水槽中,问学生:“瓶子里有没有进水呀?”学生观察后回答。
接着,教师将一张纸巾揉成团,塞进瓶子底部,确保不掉出来,然后再次瓶口朝下垂直放入水槽,问:“这次纸巾会湿吗?”让学生先猜测,再观察实验结果。
从水槽中取出瓶子,教师向学生解释:瓶子里原本充满了空气,空气占据了瓶子里的空间,水就进不去,所以纸巾不会湿,这说明空气能占据空间。
设计意图:这个实验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通过先让学生猜测,再观察实验结果的方式,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最后教师深入浅出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这一较难的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玩空气拓展活动
吹气球比赛: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几个气球和一个打气筒,规定时间内看哪个小组吹的气球又多又大。比赛结束后,让学生思考:“气球为什么能被吹大呀?”引导学生联系之前所学空气的性质进行回答,进一步巩固知识。
自制风向标:给每个小组发放材料(吸管、卡纸、大头针、铅笔等),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制简单的风向标,然后到室外空旷处观察风向标转动情况,感受风向与空气流动的关系。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学生安全并帮助解决制作过程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吹气球比赛和自制风向标活动,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深化对空气性质的理解,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课堂总结
回到教室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问学生:“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玩空气,那你们都发现了空气有哪些特点呀?”引导学生纷纷发言,总结空气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能占据空间等性质。
教师进一步强调:“空气对我们非常重要,它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所以大家要爱护环境,让空气一直干干净净的,好不好?”培养学生保护空气的意识。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强化记忆,让学生对空气的性质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适时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保护空气的重要性,落实态度责任目标。
课后延伸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家里还有哪些地方能发现空气,并用彩笔画在记录纸上,下节课带到学校来分享。
设计意图:将探究活动拓展到课后,让学生在生活中继续观察、发现空气,培养学生持续的探究兴趣和观察生活的习惯,加强家校合作,让家长也参与到孩子的科学学习过程中。
八、板书设计
玩空气
空气无处不在
性质:
无色、无味、透明
会流动
能占据空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