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中考化学(人教版)总复习专题35: 物质的鉴别与推断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要把HCl、Na2CO3、H2SO4、NaOH和KNO3的五种透明溶液鉴别开来,所加试剂①稀HNO3、②石蕊试液、③BaCl2溶液,其先后顺序可为:①②③或③①②B.用水不能一次性鉴别NaCl、BaCO3、CaO和CuSO4这四种固体物质C.现有碳酸氢钠和碳酸镁的混合物84g,其中碳酸氢钠和碳酸镁以任意比例混合后与足量盐酸反应,一定产生4.4g二氧化碳D.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溶于足量水中,再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充分反应后,生成的沉淀质量与原混合物的质量相等,则原混合物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26%2.下列实验方案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A 除去N2中混有的少量CO 通过足量灼热CuOB 分离CaCl2和CaCO3的固体混合物 加足量水溶解,蒸发C 鉴别NaOH、BaCl2、(NH4)2SO4三种浓溶液 取样,相互滴加,观察现象D 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熟石灰 取样,加水溶解,滴加酚酞溶液A.A B.B C.C D.D3.区分下列四组物质所用的试剂或方法(括号内)错误的是( )A.氮气和二氧化碳(带火星的木条)B.过氧化氢溶液和水(二氧化锰)C.红磷和硫磺(看颜色)D.二氧化硫和氧气(闻气味)4.下列区分两种不同物质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A.用过滤的方法区别食盐水与蒸馏水B.用澄清石灰水区分氮气与二氧化碳C.用肥皂水区分硬水与软水D.用加热的方法区分碳酸氢铵固体与蔗糖固体5.下列物质的检验、鉴别和除杂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一项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A 鉴别Fe、CuO、C三种黑色固体粉末 滴加稀硫酸B 检验衣物纤维的种类 灼烧闻气味C 鉴别热塑性和热固性塑料制品 加热观察是否熔化D 除去NaNO3溶液中的 Na2CO3 加入适量CaCl2溶液,过滤A.A B.B C.C D.D6.依据实验目的,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A 区分氧气和氮气 分别把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放气体的集气瓶中B 鉴别氯化铵和氯化钾固体 分别与少量熟石灰混合后,研磨、闻气味C 比较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 把洁净的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观察现象D 除去烧碱溶液中少量的碳酸钠 向溶液中滴加适量的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A.A B.B C.C D.D7.下图中“—”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未标出。则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甲 乙 丙A HgO Hg O2B C CO O2C H2CO3 CO2 H2OD BaCl2 BaCO3 HClA.A B.B C.C D.D8.下列物质的除杂或鉴别,所用的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A 除去FeCl2溶液中的CuCl2 加入过量的锌粉,过滤B 除去CO2中混有的HCl 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C 鉴别NaOH和NH4NO3固体 取样、加水溶解、触摸烧杯外壁D 鉴别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 取样,加入无色酚酞观察颜色变化A.A B.B C.C D.D9.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A 鉴别NaOH和NaCl两种固体 分别加入少量水溶解B 除去NaCl溶液中少量Na2SO4 先加入Ba(NO3)2溶液,后过滤C 除去H2中少量的水蒸气 将混合气体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D 鉴别化肥KCl和NH4Cl 取样与熟石灰混合研磨,闻气味A.A B.B C.C D.D10.如图是部分含碳物质的转化关系图,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①②③都只能通过与的反应来实现B.反应⑤⑦均可用于实验室制取C.反应④可用紫色石蕊溶液检验D.反应⑥的化学方程式为11.某废液中可能含有硫酸钠、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废液中一定有碳酸钠、氢氧化钠B.废液中一定无硫酸钠,可能有氯化钠C.废液中一定有氯化钠,可能有氢氧化钠D.废液中一定有碳酸钠、氢氧化钠和氯化钠12.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是化学学科的特征。甲、乙、丙、丁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能一步实现反应,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若甲为,则丁可以是Fe或B.若甲为,则丁→甲不可以是复分解反应C.若甲为,则丙不可以是D.若甲为NaOH,则丙可以是13.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的反应和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A.若丙是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则甲、乙中一定有酸B.若甲是一种碱、丁是一种盐,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C.若丙为蓝色溶液,则甲、乙中一定有CuOD.若该反应为置换反应,丙为H2O,则甲、乙中一定有氢气14.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类别相同(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丙可能都是酸B.甲、乙、丙可能都是氧化物C.乙不可能是硝酸钙D.反应Ⅰ、Ⅱ、Ⅲ可能都是置换反应15.初中化学几种常见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如图所示,“——”两端的物质均能发生反应,图中Y、Z的类别可能相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Y可能是或B.与NaOH发生复分解反应C.X可能是HCl或者D.Z与NaOH反应,可能得到蓝色沉淀二、填空题16.【关注传统文化】《天工开物》中记载,松木在密封严实的窑中燃烧能得到松烟,用于制墨;同时窑中还能得到木炭(如图1),木炭与孔雀石[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在炭火炉中煅烧可得到铜(如图2)。根据图文回答问题:(1)松木属于 (选填“化石”或“生物质”)能源,它需在“密封严实”的窑中才能得到较多的松烟,其原因是 。(2)孔雀石煅烧时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A与木炭反应高温生成铜的化学方程式是 。17.推进科技合作,促进创新发展,弘扬科学精神。(1)科技助力,引领航天新征程。①航天器上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材料是硅,硅元素的符号为 。②航天服中有废气处理系统,让废气进入装有 (填物质名称)的盒子可除去臭气。“人造空气”中含有N2、O2和少量的CO2。写出CO2中“2”的含义 。(2)科技创新,开辟产粮新路径。我国科学家以CO2和H2为原料合成淀粉的流程简化如图:①上述流程中生成甲醇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上述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③该研究成果的意义是 (填一条即可)。18.小明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实践活动。(1)小明在麦田劳动时看到麦子叶色浓绿,长势喜人,农场工人告诉他是及时施用了一种复合肥。农场仓库存放的化肥有KNO3、K2SO4、NH4Cl,其中属于复合肥的是 ,三种化肥包装袋上均写着防雨防潮,其原因是 。(2)小明想在家里尝试无土栽培,便从农场带回了三种化肥,使用时却因标记不清而无法区分KNO3和K2SO4,于是到化学实验室进行鉴别。他取少量其中一种化肥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后,向其中滴加2~3滴某溶液,立即出现了白色沉淀,可确定所取的化肥是K2SO4。请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配制无土栽培营养液时,小明依据如图想先配制NH4Cl与KNO3两种化肥的饱和溶液以备后用。配制时,假设室温为20℃,若小明用等体积的水配制成恰好饱和的两种化肥溶液,则两种溶液中NH4Cl与KNO3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比)。19.填空(1)实验室中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已知是NaOH溶液和Ba(OH)2溶液中的一种,小红和小明同学想用化学方法确定各是哪种溶液,并进行了实验探究:①小红各取两种无色溶液少许,分别加入A、B两支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观察到A试管中有白色沉淀,B试管中无现象,则A试管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 。②小明从下列三种试剂中选取了一种试剂,进行鉴别实验,根据现象也成功鉴别了上述两种无色溶液,则小明所选的这种试剂可能是 (填序号)。A.无色酚酞试液 B.稀硫酸 C.氯化镁溶液(2)已知某固体样品A可能含有KCl、K2SO4、NH4NO3三种物质中的一种或多种,另有一固体样品B可能含有MgO、Na2CO3、CuSO4三种物质中的一种或多种。按如图所示进行探究实验,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述(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反应)。结合上述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回答下列问题:①气体C的化学式为 。②白色沉淀H为 (填化学式)。③步骤Ⅱ中生成气体F的化学方程式为 。④无色溶液G中,一定大量存在的阳离子为 (填离子符号)。⑤在固体样品A里,所述三种物质中,还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物质的是 (填化学式)。固体样品B中,CuSO4是否存在? (选填“是”“否”之一),你的理由是 。三、综合题20.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限的元素组成了形形色色的物质,而且物质还在不断地变化着。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加碘食盐中的“碘”指的是 (选填“原子”“分子”“元素”或“单质”)。(2)可以用 鉴别校园直饮机中的水是硬水还是软水。(3)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神舟十六号”光伏发电板的主要构成材料是硅,单质硅由石英固体(SiO2)和碳在高温下反应制得,同时生成一种可燃性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类别相同(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①若甲为氢氧化钙,写出反应甲→乙的化学方程式 。②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a.乙不可能是硝酸钙b.甲、乙、丙可能都是酸c.反应I、Ⅱ、Ⅲ可能都是置换反应d.甲、乙、丙不可能都是氧化物21.关于燃烧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某小组以“探究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查阅资料:①白磷的着火点为40℃,②酒精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碳和水。)(1)【任务一】认识燃烧酒精、木炭、蜡烛是生活中常见的可燃物,下列不属于三者燃烧共有的现象是 (填序号)。①发光②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③放热④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写出酒精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3)【任务二】探究燃烧的条件该小组同学按下列实验步骤开展探究。步骤1:室温下,按如图所示组装装置,装入药品。步骤2:将锥形瓶浸入80℃的热水中,观察现象。步骤3:取出装置,恢复至室温并擦干锥形瓶:打开止水夹K1和K2,从K1处缓慢通入足量的氧气,再关闭K1和K2。步骤4:将锥形瓶再次浸入80℃的热水中,观察现象。步骤5:取出装置,恢复至室温。通过上述实验,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 。(4)【任务三】调控燃烧报道显示:国内外一些煤田因发生煤层自燃,带来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一旦煤层自燃,请给出一条合理的灭火建议: 。(5)【任务四】再探铁的燃烧查阅文献:颗粒直径为20~30nm的铁粉,在空气中会发生自燃生成氧化铁。结合已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①氧化铁的化学式为 ,影响铁燃烧的因素有 (答出1点)。②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四、实验探究题22.实验室有一包粉末状固体, 老师说可能含硫酸铜、碳酸钠、硫酸钠、氢氧化钠、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实验:(1)【实验探究】步骤Ⅰ:取少量固体,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A和无色滤液B,则固体中一定没有 。步骤Ⅱ:取滤液B,向滤液B中通入适量二氧化碳。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滤液中的溶质肯定含有 。步骤Ⅲ:为了进一步探究固体粉末的组成,经过分析,取白色沉淀A继续实验: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取白色沉淀A于试管中加入 固体中含有碳酸钠和硫酸钠(2)【实验分析】写出步骤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实验后经过分析,有同学认为这包粉末状固体中也可能没有碳酸钠,请你说明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1.D2.C3.A4.A5.D6.D7.B8.C9.B10.C11.C12.C13.D14.C15.B16.(1)生物质;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松木不充分燃烧才能生成更多的松烟(2)(3)17.(1)Si;活性炭;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2)3H2+CO2CH3OH+H2O;O2/氧气;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缓解粮食问题等18.(1)KNO3或硝酸钾;三种化肥均易溶于水(2)或或(3)93:7919.(1)Ba(OH)2;B(2)NH3;BaSO4;;Na+、K+、H+;KCl;否;CuSO4溶液呈蓝色20.(1)元素(2)肥皂水(3)(4)(合理即可);bc21.(1)②(2)(3)步骤2中白磷不燃烧,步骤4中白磷燃烧。(4)用沙土盖灭(合理即可)(5)Fe2O3;铁的颗粒大小(或氧气的含量,或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等合理即可)②铁与氧气反应的条件不同,产物不同。;22.(1)CuSO4;NaOH、BaCl2;足量稀HCl(或稀HNO3);白色沉淀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2)BaCO3+2HCl=BaCl2+H2O+CO2↑或BaCO3+2HNO3=Ba(NO3)2+H2O+CO2↑(3)NaOH部分变质生成碳酸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