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六 遗传的基本规律——高考生物学二轮复习典例分析及重难突破典例分析1.(2024·福建·高考真题)人体Ⅰ型胶原蛋白是骨骼和结缔组织的主要结构蛋白,由两条α1链和一条α2链组成,α1链由17号染色体上的COL1A1编码,α2链由7号染色体上的COL1A2编码。某夫妻因部分Ⅰ型胶原蛋白结构异常导致疾病发生,检测发现丈夫存在1个突变的COL1A1,妻子存在1个突变的COL1A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中的COL1A1和COL1A2为非等位基因B.该夫妻所患疾病都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丈夫体内Ⅰ型胶原蛋白结构异常的概率是1/2D.该夫妻生下正常女孩的概率是1/82.(2024·海南·高考真题)黑腹果蝇(2n=8)的性别决定是XY型,但性别受胚胎性指数i的影响(i=X染色体数目/常染色体组数,i=0.5为雄性,i=1为雌性,i=1.5胚胎致死),有Y染色体的雄性个体可育,无Y染色体的雄性个体不育。常染色体隐性基因t纯合可导致雌蝇变为雄蝇,对雄蝇无影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黑腹果蝇体细胞有2个染色体组,每组有4条常染色体B.基因型分别为TtXO、ttXXY和ttXYY的黑腹果蝇均为不育雄蝇C.基因型为TtXX和ttXY的个体杂交得到F1,F1相互交配得到F2,F2中雌雄比例为5:11D.某雄蝇(TtXY)减数分裂II后期X染色体不分离,与正常雌蝇(TtXX)杂交,后代中不育雄蝇占比为1/43.(2024·重庆·高考真题)白鸡(tt)生长较快,麻鸡(TT)体型大更受市场欢迎,但生长较慢。因此育种场引入白鸡,通过杂交改良麻鸡。麻鸡感染ALV(逆转录病毒)后,来源于病毒的核酸插入常染色体使显性基因T突变为t,生产中常用快慢羽性状(由性染色体的R、r控制,快羽为隐性)鉴定雏鸡性别。现以雌性慢羽白鸡、杂合雄性快羽麻鸡为亲本,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一次杂交即可获得T基因纯合麻鸡B.快羽麻鸡在F1代中所占的比例可为1/4C.可通过快慢羽区分F2代雏鸡性别D.t基因上所插入核酸与ALV核酸结构相同4.(2024·山东·高考真题)果蝇的直翅、弯翅受Ⅳ号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控制。现有甲、乙2只都只含7条染色体的直翅雄果蝇,产生原因都是Ⅳ号常染色体中的1条移接到某条非同源染色体末端,且移接的Ⅳ号常染色体着丝粒丢失。为探究Ⅳ号常染色体移接情况,进行了如表所示的杂交实验。已知甲、乙在减数分裂时,未移接的Ⅳ号常染色体随机移向一极;配子和个体的存活力都正常。不考虑其他突变和染色体互换,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实验①:甲×正常雌果蝇→F1中直翅∶弯翅=7∶1,且雄果蝇群体中的直翅∶弯翅=3∶1实验②:乙×正常雌果蝇→F1中直翅∶弯翅=3∶1,且直翅和弯翅群体中的雌雄比都是1∶1A.①中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一定为AaB.②中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一定为aaC.甲中含基因A的1条染色体一定移接到X染色体末端D.乙中含基因A的1条染色体一定移接到X染色体末端5.(2024·吉林·高考真题)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具有丰富的多态性。跟踪STR的亲本来源可用于亲缘关系鉴定。分析下图家系中常染色体上的STR(D18S51)和X染色体上的STR(DXS10134,Y染色体上没有)的传递,不考虑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Ⅲ-1与Ⅱ-1得到Ⅰ代同一个体的同一个D18S51的概率为1/2B.Ⅲ-1与Ⅱ-1得到Ⅰ代同一个体的同一个DXS10134的概率为3/4C.Ⅲ-1与Ⅱ-4得到Ⅰ代同一个体的同一个D18S51的概率为1/4D.Ⅲ-1与Ⅱ-4得到Ⅰ代同一个体的同一个DXS10134的概率为06.(2024·江苏·高考真题)有一种植物的花色受常染色体上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有色基因B对白色基因b为显性,基因I存在时抑制基因B的作用,使花色表现为白色,基因i不影响基因B和b的作用。现有3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和丙的基因型分别是 、 。(2)组别①的F2中有色花植株有 种基因型。若F2中有色花植株随机传粉,后代中白色花植株比例为 。(3)组别②的F2中白色花植株随机传粉,后代白色花植株中杂合子比例为 。(4)组别③的F1与甲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 。组别③的F1与乙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 。(5)若这种植物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在X染色体上发生基因突变产生隐性致死基因k,导致合子致死。基因型为IiBbX+Y和IiBbX+Xk的植株杂交,F1中雌雄植株的表型及比例为 ;F1中有色花植株随机传粉,后代中有色花雌株比例为 。【解题技巧】1.分离定律应用分析(1)以文字、遗传图解、表格等形式的信息为载体,考查对性状的显隐性及纯合子、杂合子的判断。如结合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判断某一相对性状的显隐性;依据调查结果或杂交实验判断某一个体是否为纯合子等。(2)以文字、图表等形式的信息为载体,考查利用分离定律计算概率。如以某杂交实验过程为信息载体,计算某代某种表现型(或基因型)出现的概率:依据遗传系谱图预测某种疾病在子代中的发病率等。2.分离定律拓展应用以文字、表格、遗传图解等形式展示的杂交实验过程或结果为信息载体,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变式应用,如对不完全显性、复等位基因、表型模拟、致死现象、自由交配等遗传知识的考查。3.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分析(1)以孟德尔研究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为基础,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如结合具体的杂交实验过程,考查子代某表现型、某基因型出现的概率。利用子代的性状分离比、基因型比例考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等,此类试题以选择题、非选择题形式出现。(2)以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图解或文字描述的杂交实验为信息载体,考查多对相对性状的自由组合问题的解题方法。此类试题多以非选择题形式出现。如以某种生物的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为信息,考查产生的配子种类,推断个体基因型、表现型等。4.特殊性状分离比的分析以杂交实验结果为信息载体,考查特殊性状分离比的成因及应用,如利用F,性状分离比9:6:1或9:3:4等变形比推断个体基因型,预测某种表现型出现的概率等,同时依据性状分离比推断两对基因是否为完全连锁。5.伴性遗传问题的分析(1)以果蝇或人类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现象为信息载体,考查常染色体、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规律。(2)以特殊的性状分离比、性别比例为信息,考查致死现象的原因及不同致死现象的区别。如给定某种基因可致雄配子不育,考查该种雄性个体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性别比例等。6.与性别关联的遗传及基因定位(1)以与性别相关联的性状遗传为背景,考查从性遗传、限性遗传及母系效应与伴性遗传的区别。如借助一种具体的性状遗传现象,考查从性遗传、限性遗传等的判断方法,并进行相关的概率计算。(2)以具体的性状遗传现象为信息,考查基因定位方法。如以具体的杂交实验结果为信息,考查不同前提下的基因定位方法,并进行相应的概率计算。7.人类遗传病的类型与调查(1)以依据遗传病的实际调查结果绘制的遗传系谱图为信息,考查人类遗传病的判断及对发病风险的预测。如借助给出的遗传系谱图、调查结果表等,考查显性、隐性、常染色体、性染色体遗传病的特点,并计算子代发病率。(2)以实际生活事例为背景材料,对遗传病的调查方法进行考查。如对遗传病发病率、遗传方式调查实验的调查方法、方案设计等进行考查。重案突破1.下列关于遗传规律和遗传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亲本的杂交和F1的自交实验是孟德尔验证假说的方法B.AaBb自交后代只有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C.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一定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而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若果蝇的眼色与翅型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也一定遵循分离定律2.果蝇的长翅与短翅、红眼与白眼,这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B、b和R、r控制。亲代雌果蝇与雄果蝇杂交获得F1,统计F1表型及数量为长翅红眼雌蝇150只、短翅红眼雌蝇52只、长翅红眼雄蝇78只、长翅白眼雄蝇75只、短翅红眼雄蝇25只、短翅白眼雄蝇26只。只考虑这两对相对性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果蝇翅型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B.F1长翅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有4种C.F1雌果蝇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4D.雌雄亲本产生含r配子的比例相同3.某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单基因遗传病,在男性中发病率约为8%。现有一男性患者其母亲正常但是父亲患病,现与一位正常女性结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为16%B.婚后生出女孩正常的概率是100%C.婚后生出患病男孩的概率是D.孕后可通过羊水检查进行染色体分析,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该遗传病4.某植物的花色受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当基因A存在时开蓝花,但若还同时存在基因B则开紫花,且当基因a和B存在于同一配子中时会导致该配子不育。亲本紫花植株与蓝花植株杂交,F1中出现蓝花、紫花及白花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亲本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其可产生3种可育配子.B.F1植株共有5种基因型,其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若让F1紫花植株随机授粉,则所得后代中白花植株占1/25D.若让F1紫花植株测交,则所得后代中蓝花:紫花=1:15.西葫芦是一年生雌雄同株植物,其宽叶(M)对窄叶(m)为显性,育种人员向宽叶杂合子中导入长节基因N(会影响配子育性)后,得到宽叶高茎植株甲。将甲植株与窄叶矮茎(普通高度)植株乙相互授粉,分别收获两棵植株上的种子并种植。甲植株和乙植株的种子种植后,子代植株的表型及比例分别为宽叶高茎:宽叶矮茎:窄叶高茎:窄叶矮茎=1:1:1:1和宽叶高茎:宽叶矮茎:窄叶高茎:窄叶矮茎=1:2:1:2。不考虑突变和染色体片段互换,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西葫芦的宽叶和窄叶是一对性状,基因M/m位于同源染色体上B.长节基因N导入的位置不在基因M/m所在染色体上C.甲植株产生的带有基因N的花粉中有一半不可育D.甲植株自交,所得子代中窄叶高茎个体所占比例为1/46.唐氏综合征又称21三体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智力发育不全疾病,有3条21号染色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患者的异常表现由21号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决定,因此该病是遗传病B.此病为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染色体变异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C.可调查该家系中其他人员的患病情况,以获得该病的发病率D.唐氏综合征患者的体内存在含有47和94条染色体的体细胞7.豌豆的高茎和矮茎(D/d)、花腋生和花顶生(B/b)是两对相对性状。某兴趣小组取纯合高茎花腋生和矮茎花顶生的植株杂交,F1均为高茎花腋生,F1自交,F2的表型及比例为高茎花腋生:高茎花顶生:矮茎花腋生:矮茎花顶生=264:36:36:64。由实验结果分析可知,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高茎对矮茎为显性,花腋生对花顶生为隐性B.两亲本杂交过程中,需要在母本开花时去雄C.若对F1测交,则测交后代会有四种表型,且比例接近1:1:1:1D.F2出现4种表型的原因是F1在减数分裂时产生了四种基因型的配子8.卡尔曼综合征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某女士和其丈夫表现正常,二者生育了一个正常的女儿和一个患病的儿子。该女士的父母表现正常,且其父亲不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其弟弟也是该病患者。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该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不考虑基因突变,该女士母亲的甲状腺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一定含有致病基因C.若该对夫妇再一次生育后代,后代患病的概率是1/4D.若该女士再次怀孕,一定要采用基因检测才能避免生出患病的孩子9.CADASIL是一种遗传性脑部血管疾病,是由NOTCH3基因发生显性突变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偏头痛、认知障碍及癫痫等。某患者家系的该病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NOTCH3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B.图中所有患病个体均为NOTCH3基因的杂合子C.给患者导入NOTCH3基因可有效治疗该疾病D.Ⅲ-1和Ⅲ-2再生一个健康儿子的概率为1/810.成骨发育不全是一种以骨骼发育不全和骨脆性增加为主要特点的单基因遗传病,现已发现相关的致病基因有19种。某女性(Ⅱ-2)因SERPINF1基因突变导致成骨发育不全,对其家系患病情况调查如图1,同时测定部分家庭成员SERPINF1基因对应序列,结果如图2。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女性SERPINF1基因突变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突变B.该变异是由于正常基因发生碱基对的替换,造成多肽链氨基酸改变所引起C.根据测序结果及患病原理,Ⅱ-1与Ⅱ-2所生小孩可能患成骨发育不全D.该疾病可通过B超检查和基因检测进行产前诊断与治疗11.下表是人类红绿色盲症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比较,正确的选项是( )选项 比较项目 人类红绿色盲症 抗维生素D佝偻病A 患者基因型 3种 2种B 发病率 男性大于女性 男性与女性相近C 基因来源 男性患者的基因来自母亲 男性患者的基因来自母亲D 患病程度 部分女性患者病症较轻 部分女性患者病症较轻A.A B.B C.C D.D12.某二倍体植物开两性花,叶为绿色。现有三个浅绿叶突变体A、B、C,若将三个突变体分别与野生型绿叶纯合体杂交,产生的子代自交,后代表型及比例均为绿叶:浅绿叶=3:1。为判断这些突变体发生突变的基因位置关系,将三种突变体进行杂交,F1自交得到F2,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实验分组 母本 父本 F1叶色 F2叶色第1组 A B 绿 绿:浅绿=9:7第2组 A C 绿 绿:浅绿=1:1第3组 B C 绿 绿:浅绿=9:7对上述杂交实验结果分析,错误的是( )A.突变体A中的浅绿叶基因和突变体B中的浅绿叶基因属于非等位基因B.突变体A中的浅绿叶基因和突变体C中的浅绿叶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C.将第1组F2代中的浅绿叶植株自交,子代全为浅绿叶D.将第2组F2代中的浅绿叶植株自交,子代绿叶:浅绿叶=1:113.外显率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群体中含显性基因的个体表现出显性性状的百分率。现有一个含多种基因型的果蝇种群,将一对纯合小眼果蝇杂交,F1中小眼∶正常眼=3∶2(小眼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A基因控制)。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环境下,基因型为AA的个体的外显率为60%B.让F1中雌雄果蝇自由交配,F2中小眼∶正常眼=3∶2C.一对基因型为Aa的果蝇交配,子代中小眼个体占3/4D.在该果蝇群体中,表现为正常眼的基因型可能有3种14.科学家用白颖和黑颖两种燕麦杂交,F1全为黑颖。F1自交产生F2,F2共560株,其中黑颖416株,灰颖106株,白颖36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燕麦颖壳颜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F1个体进行测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黑颖:灰颖:白颖=2:1:1C.F2的灰颖共有2种基因型D.从F2中任选两株灰颖植株进行相互交配,后代为白颖的概率为1/1615.某种自花传粉植物细胞中,基因A/a和基因B/b控制花色性状,含基因A表现为紫花,含基因B、不含基因A表现为红花,同时不含基因A和B表现为白花。将基因型为AAbb的紫花植株与纯合的红花植株杂交,F1植株全开紫花,F1自交后代F2中,紫花:红花=3:1。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种植物花色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F2中红花植株自由交配,后代发生性状分离C.F2中紫花植株自由交配,后代紫花植株中纯合子占1/2D.F2中所有植株自由交配,A基因频率增大、b基因频率减小16.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又称蚕豆病。患者红细胞中缺乏G6PD,食用蚕豆后易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有研究表明蚕豆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一对夫妇。男方患蚕豆病,女方正常(不携带致病基因),他们的女儿患病,但症状较轻,体内同时存在G6PD正常和G6PD缺乏的红细胞。下列关于蚕豆病的分析及推理正确的是( )A.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女患者的父亲一定患病B.女性患者的后代中,女儿都患病,儿子都正常C.该夫妇的女儿症状较轻,原因可能是其细胞中的一条X染色体会随机失活D.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蚕豆病主要是由饮食结构决定的17.假说—演绎法是指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验证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下列有关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是否发生自由组合属于提出问题B.受精时,遗传因子的组合形式有16种,属于实验验证的内容C.进行测交实验,实验结果表型之比为1:1:1:1属于演绎推理D.摩尔根也采用假说一演绎法证明了所有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18.先天性缺指/缺趾畸形(SHFM)是指出生前肢体有手指或脚趾的缺失,其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连锁遗传等方式。下图为某家系关于SHFM遗传的系谱图,图示黑色个体为患者。整个家系的该致病基因最初都来源于I2个体的单个基因突变。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Ⅲ5和Ⅲ6再生一个孩子为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4B.SHFM是由一个致病基因控制的单基因遗传病C.该家系SHFM的遗传方式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需要对Ⅲ2进行基因检测,以避免其生出患病的孩子19.栽培小豆的种皮多为红色,此外还有白色、绿色、褐色等各种类型。种皮的颜色受到R/r、G/g、B/b等多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其代谢途径如图所示。已知隐性基因均不能编码酶调控代谢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纯合红豆植株与纯合绿豆植株杂交,F1全为白豆或绿豆B.纯合红豆植株与纯合白豆植株杂交,F1为红豆、绿豆或褐豆C.纯合白豆植株与纯合绿豆植株杂交,F1全为绿豆或红豆D.等位基因均杂合的褐豆植株自交,F1不能出现四种颜色20.下表是几种人类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名称和相关染色体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名称 相关情况先天愚型综合征 21号染色多一条Patau综合征 13号染色体多一条Turner综合征 X染色体缺失一条(XO)A.猫叫综合征与Criduchat综合征的病因是相同的B.Patau综合征都是父亲或母亲减数分裂I时13号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所致C.Turner综合征属于X染色体缺失导致的伴性遗传病D.表中所示的三种遗传病均可通过细胞培养、染色体分析进行产前诊断21.杂交育种是水稻育种的重要途径,但不同品种的水稻之间的杂交种常有育性下降的问题。已知水稻8号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T/t,4号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G/g,在花粉发育过程中,T或G基因表达对花粉发育重要的蛋白质,t和g基因无法表达有功能的蛋白质。研究人员选取部分植株,通过PCR扩增相关基因后,进行电泳检测,得到下图条带。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注:图A检测T/t基因,图B检测G/g基因,①②个体花粉发育完全正常,④个体花粉有3/4发育正常A.T/t和G/g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杂交种育性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tg的花粉发育不正常C.③⑤⑥个体中,1/2花粉发育正常的个体有③⑥D.④个体自交,后代有8种基因型,花粉发育完全正常的个体占7/1622.Duchenne型营养不良症(DMD)也称严重性假肥大型营养不良症,它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患者,调查发现,女性携带者的男性后代中约50%会患该病。下列关于该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DMD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正常男性体细胞中不存在DMD致病基因C.男性DMD患者的父亲不一定患DMDD.男性DMD患者的女儿一定患DMD23.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蚕丝颜色有彩色和白色,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辐射处理彩色家蚕,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可转移到常染色体或Z染色体上,且能正常表达。研究人员将经辐射处理后的杂合彩色雌蚕成虫与一只正常白色雄蚕成虫交配,获得F1。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F1中彩色个体均为雄性,则亲本雌蚕中的B基因转移到Z染色体上B.若F1中彩色:白色=1:1,则亲本雌蚕可能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C.若F1中Bb:Bbb=1:1,则亲本雌蚕中的B基因转移到另一非同源的常染色体上D.若F1彩色个体均出现染色体结构变异,则亲本雌蚕中的B基因转移到同源染色体上24.某种蝴蝶(2n=50,ZW型)的长口器和短口器受到Z染色体上的基因R/r的控制。研究人员通过基因工程培育出一种特殊的蝴蝶雄性品系(ZRZt),该品系蝴蝶的一条Z染色体上携带隐性致死基因t,当基因t纯合(ZtZt,ZtW)时会导致胚胎死亡。研究人员进行了三组杂交实验,如表所示,已知实验一的亲本均为纯合子,实验三以实验二中的F1为实验材料。不考虑染色体互换与突变等情况,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实验 亲本 F1的表型及比例一 短口器雄蝴蝶×长口器雌蝴蝶 长口器雄蝴蝶:短口器雌蝴蝶=1:1二 特殊雄蝴蝶×短口器雌蝴蝶 长口器雄蝴蝶:短口器雄蝴蝶:长口器雌蝴蝶=1:1:1三 F1短口器雄蝴蝶×F1长口器雌蝴蝶 ?A.测定该种蝴蝶全部的基因组序列需要测定26条染色体B.根据实验一可知,该种蝴蝶的长口器对短口器为显性C.根据实验二可知,致死基因t位于Zr所在的染色体上D.实验三的实验结果是长口器雄蝴蝶:短口器雌蝴蝶=1:125.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是一类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受常染色体上独立遗传的基因B/b和基因T/t控制,基因B/b能编码polyQ蛋白。患者polyQ蛋白的谷氨酰胺重复次数比正常人的多,基因T编码的CHIP蛋白会降解重复次数多的异常polyQ蛋白。下图1为某家系关于SCA的遗传系谱图,用限制酶对该家系部分个体的基因B/b剪切后进行电泳,结果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图1和图2可知,该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2)正常基因是重复次数为_______(填“50”或“26”)的片段序列。Ⅰ-1的电泳结果与II-2的相同,而Ⅰ-1表现正常,原因是_____。(3)Ⅱ-2和II-3再生育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是______。若III-1体内不能检测到功能性CHIP蛋白,则请在图2中画出III-1的基因B/b的电泳结果____。(4)基因T编码的CHIP蛋白前3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图3所示,起始密码子为AUG。若基因T的a链中箭头所指碱基T突变为A,则其所对应的密码子编码的氨基酸变为________(部分密码子及其对应氨基酸:GUU缬氨酸、CUA亮氨酸、GGU甘氨酸、UGG色氨酸)。基因T转录时的模板位于______(填“a”或“b”)链中。答案以及解析典例分析1.试题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而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其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答案:C详解:A、分析题意,COL1A1和COL1A2基因分别位于17号和7号染色体上,两个基因属于非等位基因,A正确;B、检测发现丈夫存在1个突变的COL1A1,妻子存在1个突变的COL1A2,即一个基因突变后就患病,说明该病是显性遗传病,又因为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正确;C、人体Ⅰ型胶原蛋白是骨骼和结缔组织的主要结构蛋白,由两条α1链和一条α2链组成,丈夫存在1个突变的COL1A1,α1链正常概率为1/4,丈夫体内Ⅰ型胶原蛋白结构异常的概率是3/4,C错误;D、设相关基因分别是A/a、B/b,夫妻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该夫妻生下正常女孩的概率是1/2×1/2(aabb)×1/2(女孩)=1/8,D正确。故选C。2.试题分析: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这种与性别相关联的性别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答案:C详解:A、黑腹果蝇(2n=8)的性别决定是XY型,黑腹果蝇体细胞有2个染色体组,每组有3条常染色体和1条性染色体,A错误;B、性别受胚胎性指数i的影响(i=X染色体数目/常染色体组数,i=0.5为雄性,无Y染色体的雄性个体不育,因此TtXO为不育雄蝇;i=1为雌性,常染色体隐性基因t纯合可导致雌蝇变为雄蝇,有Y染色体的雄性个体可育,无Y染色体的雄性个体不育,因此ttXXY为可育雄蝇;i=0.5为雄性,有Y染色体的雄性个体可育,因此ttXYY为可育雄蝇,B错误;C、基因型为TtXX的个体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TX、tX,ttXY的个体的个体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tY、tX,二者杂交,F1的基因为TtXY(可育雄蝇)、ttXY(可育雄蝇)、TtXX(可育雌蝇)、ttXX(不育雄蝇),TtXY、ttXY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TY:tX:TX:tY=1:3:1:3,TtXX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TX:tX=1:1,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TTXY(雄):TtXX(雌):TTXX(雌):TtXY(雄):TtXY(雄):ttXX(雄):TtXX(雌):ttXY(雄)=1:3:1:3:1:3:1:3,由此可知,F2中雌雄比例为5:11,C正确;D、某雄蝇(TtXY)减数分裂II后期X染色体不分离,其产生配子的类型及比例为TY:tXX:t=2:1:1或tY:TXX:T=2:1:1,正常雌蝇TtXX 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TX:tX=1:1,二者杂交,若为第一种情况,其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TTXY:TtXXX(胚胎致死):TtX(不育雄蝇):TtXY:ttXXX(胚胎致死):ttX(不育雄蝇)=2:1:1:2:1:1,后代中不育雄蝇占比为1/3;若为第一种情况,其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TtXY:TTXXX(胚胎致死):TTX(不育雄蝇):ttXY:TtXXX(胚胎致死):TtX(不育雄蝇)=2:1:1:2:1:1,后代中不育雄蝇占比为1/3,D错误。故选C。3.试题分析: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雌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而雄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雌性慢羽白鸡的基因型为ttZRW,杂合雄性快羽麻鸡的基因型为TtZrZr。答案:B详解:AB、由题干信息可知,雌性慢羽白鸡的基因型为ttZRW,雄性快羽麻鸡的基因型为TtZrZr,一次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TtZRZr、TtZrW、ttZRZr、ttZrW,不能获得T基因纯合麻鸡,快羽麻鸡(TtZrW)在F1代中所占的比例可为1/4,A错误,B正确;C、F1的基因型为TtZRZr、TtZrW、ttZRZr、ttZrW,只考虑快慢羽,F2的基因型为ZRZr、ZrZr、ZRW、ZrW,无法通过快慢羽区分F2代雏鸡性别,C错误;D、t基因为双链的DNA结构,ALV为逆转录病毒,其核酸为单链的RNA结构,二者的结构不同,D错误。故选B。4.试题分析: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 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 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 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 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 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3、决定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作伴性遗传。答案:AC详解:AC、依题意,甲×正常雌果蝇→F1中直翅∶弯翅=7∶1,且雄果蝇群体中的直翅∶弯翅=3∶1,可知直翅为显性,且翅形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A基因移接至X染色体上。甲果蝇表型为直翅,且A基因移接至X染色体上,其基因型可表示为O—XAY(O表示该染色体缺少相应基因,—表示染色体上未知的基因),正常雌果蝇的基因型可表示为— —XX。则甲与正常雌果蝇杂交可表示为O—XAY×— —XX。两对染色体独立遗传,若单独考虑性染色体的遗传,甲与正常雌果蝇杂交可表示XAY×XX,所得子代为1XAX:1XY;若单独考虑常染色体,甲与正常雌果蝇杂交可表示为O—×— —,所得子代为1O—:1O —:1— —:1— —。又知雄果蝇群体中的直翅∶弯翅=3∶1,结合性染色体遗传的雄性子代基因型XY可推断,单独考虑的常染色体杂交O—×— —所得的子代1O—:1O —中,一定至少有一个是OA,即雌果蝇中一定含A基因。而其余的1O —:1— —:1— —,一定有一个基因型为Oa或aa,两种情况中都一定有a来自雌性果蝇,所以与甲杂交的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一定为Aa。综合以上分析,①中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一定为Aa,甲中含基因A的1条染色体一定移接到X染色体末端,AC正确;BD、假设乙的基因型为Aa,其中一个A基因位于的染色体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且该染色体也是常染色体,则其基因型可表示为AOaO,再设与乙杂交的雌性果蝇的基因型为AaOO。乙×正常雌果蝇杂交时,乙所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1Aa:1AO:1aO:1OO,正常雌果蝇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1AO:1aO。则所得子代基因型及比例可表示为:1AAaO:1AAOO:AaOO:1AOOO:1AaaO:1AaOO:1aaOO:1aOOO,由上可推断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直翅∶弯翅=3∶1。与翅型相关两对染色体都为常染色体,直翅和弯翅群体中的雌雄比都是1∶1。假设与实验结果相符,假设成立。故②中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可以是Aa,乙中含基因A的1条染色体可以移接到常染色体末端,BD错误。故选AC。5.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STR(D18S51)位于常染色体上,STR(DXS10134)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答案:ABD详解:A、STR(D18S51)位于常染色体上,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Ⅱ-1和Ⅱ-2得到Ⅰ代父母方各一个D18S51,Ⅲ-1得到Ⅱ-1的一个D18S51,Ⅲ-1与Ⅱ-1得到Ⅰ代同一个体的同一个D18S51的概率为1/2,A正确;B、TR(DXS10134)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Ⅱ-1和Ⅱ-2一定含有父方的一条X染色体和母方的一条X染色体,Ⅲ-1得到Ⅱ-2的一条X染色体,这条X染色体来自Ⅰ代父方的概率为1/2,来自Ⅰ代母方中的一条的概率为1/4,由此可知,Ⅲ-1与Ⅱ-1得到Ⅰ代同一个体的同一个DXS10134的概率为1/2+1/4=3/4,B正确;C、STR(D18S51)位于常染色体上,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Ⅱ-3和Ⅱ-4得到Ⅰ代父母方各一个D18S51,Ⅲ-1得到Ⅱ-3的一个D18S51,由此可知,Ⅲ-1与Ⅱ-4得到Ⅰ代同一个体的同一个D18S51的概率为1/2,C错误;D、STR(DXS10134)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Ⅲ-1只能从Ⅰ代遗传Y基因,Ⅱ-4只能从Ⅰ代遗传X基因,因此Ⅲ-1与Ⅱ-4得到Ⅰ代同一个体的同一个DXS10134的概率为0,D正确。故选ABD。6.试题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随机交配在一个有性繁殖的生物群体中,任何一个雌性或雄性个体与任何一个相反性别的个体交配的概率相等。也就是说,任何一对雌雄的结合都是随机的,不受任何选配的影响。根据题干信息“有色基因B对白色基因b为显性,基因I存在时抑制基因B的作用,使花色表现为白色,基因i不影响基因B和b的作用”,说明I_B_和I_bb为白色,iiB_为有色,iibb为白色。答案:(1) iiBB IIBB(2) 2 1/9(3)1/2(4) 白色:有色=1:1 白色:有色=3:1(5) 白色♀:有色♀:白色♂:有色♂=26:6:13:3 32/63详解:(1)分析题干,二倍体花颜色受常染色体上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其中有色基因B对白色基因b为显性,基因I对基因B有抑制作用,则有色基因型是iiB_,白色基因型是I_B_、I_bb、iibb,组别②中甲(有色) 丙(白色),F1都是白色,自交后白色:有色=3:1,说明F1是单杂合子,F2白色花植株的基因型为I_BB,说明F1 的基因型是IiBB,据此可推知甲的基因型应是iiBB,丙的基因型是IIBB。(2)组别①中甲(iiBB) ×乙(白色),F1都是有色,自交后有色:白色=3:1,说明F1是单杂合子,F2白色花植株的基因型为iiB_,说明F1 的基因型是iiBb,乙的基因型是iibb。F1 自交后F2有色花的基因型有2种,包括iiBB和iiBb; F2有色花的基因型及比例是1/3iiBB、2/3iiBb,产生的配子及比例是2/3Bi、1/3bi,随机传粉,后代中白色花植株iibb的比例=1/3×1/3=1/9。(3)组别②中甲(有色) ×丙(白色),F1都是白色,自交后白色:有色=3:1,说明F1是单杂合子,F2白色花植株的基因型为I_BB,F2白色花植株的基因型包括1/3IIBB、2/3IiBB, 产生的配子是2/3IB、1/3iB,随机传粉,后代白色花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4/9IIBB、4/9IiBB,所以后代白色花植株中杂合子占1/2。(4)组别③乙(iibb)×丙(IIBB),F1是BbIi (配子及比例是BI:Bi:bI:bi=1:1:1:1),F1与甲(iiBB)杂交,后代基因型及其比例为IiBB:iiBB:IiBb:iiBb=1:1:1:1,所以后代表型及比例为白色:有色=1:1; 组别③中F1与乙(iibb)杂交,后代基因型及其比例为IiBb:iiBb:Iibb:iibb=1:1:1:1,所以后代表型及比例为白色:有色=3:1。(5)若这种植物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在X染色体上发生基因突变产生隐性致死基因k,导致合子致死。基因型为IiBbX+Y和IiBbX+Xk的植株杂交,逐对考虑,F1中关于花色的基因型及比例为I_B_:I_bb:iiB_:iibb=9:3:3:1,所以F1中关于花色的基因型及比例为白色:有色=13:3,X+Y和X+Xk的植株杂交,F1关于性别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X+: X+Xk: X+Y:XkY (致死),即F1中雌性:雄性=2: 1,所以F1中雌雄植株的表型及比例为白色♀:有色♀:白色♂:有色♂=26:6:13:3。F1中有色花植株随机传粉,其中有色花雌性基因型有iiB_X+X+、iiB_X+Xk,雄性是iiB_X+Y,其中iiB_的比例为1/3BBii、2/3Bbii,产生的配子及比例是2/3iB、1/3ib, 随机交配后有色个体(iiB_) 占8/9,考虑性染色相关基因,雌配子及比例是3/4X+、1/4Xk,雄配子及比例是1/2X+、1/2Y,随机交配后子代是3/8X+X+、1/8X+Xk、3/8X+ Y、1/8XkY (致死),即雌株:雄株=4:3,故后代中有色花雌株比例8/9×4/7=32/63。重案突破1.答案:D解析:A、孟德尔提出假说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的实验基础上的,孟德尔验证假说的方法是测交,A错误;B、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Fl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AaBb减数分裂会产生四种数量相等的配子,B错误;C、一对相对性状可能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也可能由多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因此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也可能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D、若果蝇的眼色与翅型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这两对性状的遗传也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因为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D正确。故选D。2.答案:D解析:A、杂交后代中无论雌雄均表现为长翅与短翅之比接近3:1,即性状表现与性别无关,说明B/b位于常染色体上,A正确;B、子代中雌性个体的眼色都表现为红眼,而雄果蝇中,红眼:白眼≈1:1,即红眼、白眼果蝇在性别间有差异,是X染色体遗传,红眼对白眼是显性,亲本基因型是BbXRY、BbXRXr,F1中长翅红眼雌果蝇基因型有BBXRXR、BBXRXr、BbXRXR、BbXRXr4种基因型,B正确;C、F1雌果蝇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2×1/2=1/4,C正确;D、亲本雄蝇基因型BbXRY不会产生含r的配子,D错误。故选D。3.答案:C解析:该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与该病患者在男性中占比是相同的,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为8%,A错误;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男性患者的母亲正常,说明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男性患者基因型为XbY,人群中正常女性基因型为XBXB或XBXb,所以后代女孩可能是患病的,B错误;Xb基因频率为8%,XB基因频率为92%,在女性中XBXB=92%×92%,XBXb=2×92%×8%,所以正常女性中XBXb的概率为(2×92%×8%)÷(2×92%×8%+92%×92%)=,婚后生出患病男孩的概率是××=,C正确;婚后怀孕通过羊水检查进行染色体分析,不能确定胎儿是否患有该遗传病,该遗传病需要进行基因检测,D错误。故选C。4.答案:C解析:A、根据题意可知,A-bb为蓝花,A-B-为紫花,则aa--为白花,亲本紫花植株与蓝花植株杂交,F1中出现蓝花(A-bb)、紫花(A-B-)及白花(aa--)植株,则亲本紫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蓝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AaBb产生的配子为AB、Ab、ab、aB,由于当基因a和B存在于同一配子中时会导致该配子不育,故只有3种可育配子,A正确;B、AaBb产生的可育配子为AB、Ab、ab,Aabb产生的配子为Ab、ab,形成子代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aabb,共5种基因型,其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B正确;C、子一代紫花植株基因型和比例为AABb∶AaBb=1∶1,产生的配子为AB∶Ab∶ab∶aB=(1/2×1/2+1/2×1/4)∶(1/2×1/2+1/2×1/4)∶(1/2×1/4)∶(1/2×1/4)=3∶3∶1∶1,由于当基因a和B存在于同一配子中时会导致该配子不育,故可育的配子为AB∶Ab∶ab=3∶3∶1,所得后代中白花植株占1/7×1/7=1/49,C错误;D、子一代紫花植株基因型和比例为AABb∶AaBb=1∶1,产生的可育配子为AB∶Ab∶ab=3∶3∶1,若让子一代紫花测交,后代AaBb∶Aabb∶aabb=3∶3∶1,表现为蓝花∶紫花∶白花=3∶3∶1,即蓝花∶紫花=1∶1,D正确。故选C。5.答案:D解析:A、西葫芦的宽叶和窄叶为一对性状,由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M和m决定,A正确;B、根据题干信息,F1出现了4种表型,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因此,长节基因N导入的位置不在基因M/m所在染色体上,B正确;C、相互授粉后,甲植株和乙植株的种子种植后获得的子代的4种表型的比例不同,推测原因是甲植株产生的带有长节基因N的花粉表现为部分不育,子代比例矮茎:高茎=2:1,说明甲植株产生的带有基因N的花粉中有一半表现为不育,C正确;D、若甲植株自交,甲植株的基因型可表示为MmNO,其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和比例为MN:MO:mN:mO=1:1:1:1,花粉的比例为MN:MO:mN:mO=1:2:1:2,则子代中窄叶高茎个体(mmN_)所占比例为1/6,D错误。故选D。6.答案:D解析:A、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异常表现是由染色体数目异常引起的,不是由致病基因引起的,人类遗传病包含了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因此该病属于遗传病,A错误;B、真核生物的染色体变异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过程中都可以发生,B错误;C、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调查,C错误;D、唐氏综合征患者的体内染色体本身为47条,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为94条,D正确。故选D。7.答案:D解析:A、根据题意可知,纯种高茎和矮茎杂交,子代全为高茎,说明高茎为显性,同理可知花腋生也为显性,A错误;B、豌豆是自花授粉,且闭花授粉植物,在进行杂交实验时要防止自花传粉,需要在母本开花之前去除全部雄蕊,B错误;CD、F1自交得到F2表型比例是264:36:36:64,则可推知两对等位基因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B和D连锁,b和d连锁),但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有部分细胞发生了互换;F2中矮茎花顶生占64/400,可知F1产生的基因型为db的配子占8/20,而F1减数分裂产生的DB配子比例=bd配子比例,而互换产生的Db配子比例=dB配子比例,即F1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雌雄配子类型及比例均为DB:Db:dB:db=8:2:2;8,若对F1测交,则测交后代会有四种表型,但比例为4:1:1:4,F2出现4种表型的原因是F1在减数分裂时产生了四种基因型的配子,C错误,D正确。故选D。8.答案:C解析:A.该女士的父母表现正常,且其父亲不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而其弟弟是该病患者,所以该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A错误;B.该女士的母亲虽然表型正常,但却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所以有一半的次级卵母细胞不含致病基因,B错误;C.该女士是致病基因携带者,该女士的丈夫不携带致病基因,所以牛出患病核子的概率是1/4,C正确;D.该对夫妇生的女儿都不患该病,生的儿子有一半的概率忠该病。所以若B超检查是女孩,则不患病若B超检查是男孩,才需基因检测。9.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CADASIL是一种遗传性脑部血管疾病,是由NOTCH3基因发生显性突变所致,是种单基因的显性遗传病,I-1患病,而Ⅱ-3正常,Ⅱ-4患病,可以得出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NOTCH3基因不可能位于性染色体,A错误;图中患病个体I-1、Ⅱ-1、Ⅱ-4、Ⅲ-2的亲本或者子代都有正常的个体,所以这些患者均为NOTCH3基因的杂合子,B正确;由于CADASIL是NOTCH3基因发生显性突变所致,故给患者导入NOTCH3基因不能有效治疗该疾病,C错误;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Ⅲ-1为隐性纯合子,Ⅲ-2为杂合子,两人再生一个健康儿子的概率为1/2×1/2=1/4,D错误。10.答案:B解析:A、据图可知,图中的I代个体正常,II中有患病女性,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但女患者的父亲正常,说明该病不是伴性遗传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B、分析图2,图中的786号碱基由正常的AAG变为AGG,说明该变异是由于正常基因发生碱基对的替换,造成多肽链氨基酸改变所引起,B正确;C、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相关基因是A/a,根据测序结果及患病原理可知,II-1基因型是AA,II-2是aa,Ⅱ-1与Ⅱ-2所生小孩是Aa,不会患病,C错误;D、该病属于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无法通过B超检查进行诊断,D错误。故选B。11.答案:C解析:A、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基因型有2种:XbXb和XbY,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型有3种:XDXD、XDXd和XDY,A错误;B、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发病率,男性大于女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女性大于男性,B错误;C、人类红绿色盲症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正常男性的X染色体只能来自母亲,因此男性患者的基因来自母亲,C正确;D、女性红绿色盲症的基因型是XbXb,患病程度相同,女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型有XDXD和XDXd两种,基因型为XDXd的女性患者病症较轻,D错误。故选C。12.答案:D解析:A、据三个突变体分别与野生型绿叶纯合体杂交,产生的子代自交,后代表型及比例均为绿叶:浅绿叶=3:1可知,突变体A的浅绿叶基因与突变体B中的浅绿叶基因属于非等位基因,A正确;B、假设突变体A中的浅绿叶基因与突变体C中的浅绿叶基因位于两对不同的染色体上,则突变体A、C交配所得F1代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Cc,根据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可知F1代个体自交所得F2中绿:浅绿=9:7,不符合第2组的实验结果。所以可判定突变体A、C的浅绿叶基因在同一对染色体上,B正确;C、结合B项分析最终结论可知,第1组实验中的突变体A、B交配所得F1代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CC,根据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可知F1代个体自交所得F2中浅绿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_bb、aaB_、aabb,这些个体自交的后代全部为浅绿色,C正确;D、结合B项分析最终结论可知,第2组实验中的突变体A、C交配所得F1代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Cc,根据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可知F1代个体自交所得F2中浅绿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cc、aaBBcc,这些个体自交的后代全部为浅绿色,D错误。故选D。13.答案:C解析:将一对纯合小眼果蝇杂交,小眼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A基因控制,故该果蝇的基因型为AA,产生的后代基因型均为AA,理论上均为小眼,但是F1中小眼∶正常眼=3∶2,外显率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群体中含显性基因的个体表现出显性性状的百分率,故该环境下,基因型为AA个体的外显率为(3÷5)×100%,即60%,A正确;让F1中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即AA与AA杂交,子代均为AA,F2中小眼∶正常眼仍为3∶2,B正确;一对基因型为Aa的果蝇交配,子代为1/4AA、1/2Aa、1/4aa,由于A基因的外显率为60%,故子代中小眼个体占1/4×60%+1/2×60%=9/20,C错误;在该果蝇群体中,表现为正常眼的基因型可能有3种:AA、Aa、aa,D正确。14.答案:D解析:A、F2中黑颖:灰颖:白颖的比例约为12:3:1,为9:3:3:1的变形,故燕麦颖壳颜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B、设控制燕麦颖壳颜色的相关基因用A/a、B/b表示,根据题意,黑颖为A_B_、灰颖为aaB_或A_bb、白颖为aabb,则F1个体(AaBb)进行测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黑颖:灰颖:白颖=2:1:1,B正确;C、F2的灰颖共有2种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或AAbb和Aabb,C正确;D、F2的灰颖植株共有aaBb、aaBB(或AAbb、Aabb)两种基因型,考虑一种情况作答(两种情况结果相同),aaBb:aaBB=2:1,从F2中任选两株灰颖植株(aaBb×aaBb、aaBB×aaBB、aaBb×aaBB)相互交配,后代为白颖(aabb)的概率为2/3×2/3×1/4=1/9,D错误。故选D。15.答案:C解析:某种自花传粉植物细胞中,基因A/a和基因B/b控制花色性状,含基因A表现为紫花,含基因B、不含基因A表现为红花,同时不含基因A和B表现为白花,故紫花的基因型为A---,红花的基因型为aaB-,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A、基因型为AAbb的紫花植株与纯合的红花植株(aaBB)杂交,F1植株(AaBb)全开紫花,F1自交后代F2中紫花:红花=3:1,说明该种植物花色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B、基因型为AAbb的紫花植株与纯合的红花植株(aaBB)杂交,F1植株(AaBb)全开紫花,F1自交后代F2中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1:1:2,F2中红花植株(aaBB)为纯合子,若自由交配后代不会发生形状分离,B错误;C、F2中紫花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1:2,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2/3Ab,1/3aB,自由交配,后代紫花植株(4/9AAbb、4/9AaBb)中纯合子占1/2,C错误;D、F2中所有植株自由交配,由于处于理想环境,没有选择作用,A基因频率和b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C。16.答案:C解析:A、蚕豆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女患者的父亲一定患病,A错误;B、女性患者的后代中,女儿不一定都患病,儿子也不一定都正常,B错误;C、该夫妇的女儿症状较轻,原因可能是其细胞中的一条X染色体会随机失活,C正确;D、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蚕豆病主要是由基因决定的,D错误。17.答案:A解析: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是否发生自由组合属于提出问题,A正确;受精时,遗传因子的组合形式有16种,属于假说的内容,B错误;进行测交实验,实验结果表型之比为1:1:1:1属于实验验证,C错误;摩尔根也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D错误。18.答案:A解析:设相关基因用A、a表示,则Ⅲ5基因型为Aa,Ⅲ6基因型为aa,他们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2×1/2=1/4,A正确:SHFM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单基因遗传病,B错误;由题干信息“整个家系的致病基因最初都来源于I2个体的单个基因突变”可知,该病为显性遗传,由于患病,但Ⅲ3正常,排除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可以确定该家系SHFM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C错误;Ⅲ2肯定存在致病基因,需要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才可有效避免患病孩子的出生,D错误。19.答案:B解析:A、纯合红豆植株(RRggBB或者RRggbb)与纯合绿豆植株(RRGGbb)杂交,F1基因型为RRGgBb或者RRGgbb,全为褐豆或者绿豆,A错误,B、纯合红豆植株(RRggBB或者RRggbb)与纯合白豆植株(rrGGBB、rrGGbb、rrggBB、rrggbb)杂交,F1基因型为RrGgBB、RrGgBb、RrggBB、RrggBb、RrGgbb、Rrggbb,F1为红豆、绿豆或褐豆,B正确;C、纯合白豆植株(rrGGBB、rrGGbb、rrggBB、rrggbb)与纯合绿豆植株(RRGGbb)杂交,F1基因型及表现型为RrGGBb(褐色)、RrGGbb(绿色)、RrGgBb(褐色)、RrGgbb(绿色),即F1全为绿豆或褐豆,C错误;D、等位基因均杂合的植株自交,即RrGgBb自交,种皮是由珠被发育而来的,F1小豆种皮的颜色应该是褐色,D错误。故选B。20.答案:D解析:A、猫叫综合征与先天愚型综合征的病因不相同,前者是由于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导致的,后者是由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导致的,A错误;B、Patan综合征是父亲或母亲减数分裂Ⅰ时13号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减数分裂Ⅱ时姐妹染色单体未均分导致13号染色体多一条所致,B错误;C、Turner综合征属于X染色体缺失导致的综合征,不是伴性遗传病,C错误;D、表中所示的三种遗传病病因均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可通过细胞培养、染色体分析进行产前诊断,D正确。故选D。21.答案:D解析:A、根据题意“研究人员发现水稻8号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T/t,4号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G/g”,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T/t和G/g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B、杂交种如TtGg,其产生的花粉基因型为1/4TG、1/4Tg、1/4tG、1/4tg,有3/4的花粉发育正常;根据题干信息,T或G基因表达对花粉发育重要的蛋白质,t和g基因无法表达有功能的蛋白质,则是基因型为tg的花粉发育不正常导致杂交种育性下降,B正确;C、由电泳图中图A检测T/t基因,图B检测G/g基因,图A中两条电泳带的一定是T和t,图B中两条电泳带的一定是G和g,又图中①②个体花粉发育完全正常,则只有图A中上面的条带代表t,下面的条带代表T,图B中上面条带代表G,下面条带代表g,即①②③④⑤⑥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TtGG、TTGg、ttGg、TtGg、TTGG、ttTg,其中1/2花粉发育正常的个体的基因型是ttGg(③)、ttTg(⑥),C正确;D、④的基因型为TtGg,该个体自交,雌配子基因型1/4TG、1/4Tg、1/4tG、1/4tg,雄配子基因型为1/3TG、1/3Tg、1/3tG,后代的基因型为1/12TTGG、2/12TtGG、2/12TTGg、3/12TtGg、1/12TTgg、1/12Ttgg、1/12ttGg、1/12ttGG共8种,这些后代基因型花粉全部正常的个体是1/12TTGG、2/12TtGG、2/12TTGg、1/12TTgg、1/12ttGG,占7/12,D错误。故选D。22.答案:D解析:A、根据分析可知,DMD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项正确;B、由于Y染色体上没有DMD的相关基因,所以正常男性体细胞中不存在该病的致病基因,B项正确;C、由于男性DMD患者的致病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而其Y染色体来自父亲,X染色体来自母亲,所以男性DMD患者的父亲不一定患DMD,C项正确;D、男性DMD患者与正常女子婚配,其女儿不一定患DMD,D项错误。故选D。23.答案:D解析:彩色雌蚕(Bb)经辐射后,可能没有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B基因未转移,可能B基因转移到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转移到另一非同源的常染色体上或转移到Z染色体上。若F1中的彩色个体均为雄性,则说明亲本雌蚕中的B基因转移到Z染色体上,A正确;若F1中彩色:白色=1:1,则雌蚕亲本可能发生,也可能未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B正确;若F1中Bb:Bbb=1:1,则说明亲本雌蚕中的B基因转移到另一非同源的常染色体上(F1中Bbb:bb:Bb:b=1:1:1:1),C正确;若F1彩色个体均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则说明亲本雌蚕中的B基因可能转移到同源染色体上或转移到非同源染色体上,D错误。24.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考查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一中纯合的短口器雄蝴蝶与长口器雌蝴蝶交配,F1表现为长口器雄蝴蝶:短口器雌蝴蝶=1:1,由于基因R/r位于Z染色体上,因此推断长口器(R)对短口器(r)为显性,B项合理。实验二中,特殊雄蝴蝶(ZRZr)与短口器雌蝴蝶(ZrW)交配,在不考虑致死基因t时,F1的表型及比例为长口器雄蝴蝶:短口器雄蝴蝶:长口器雌蝴蝶:短口器雌蝴蝶=1:1:1:1,但存在致死基因t时,F1的表型及比例为长口器雄蝴蝶:短口器雄蝴蝶:长口器雌蝴蝶=1:1:1,因此推断致死基因t位于Zr所在的染色体上,C项合理。实验三中F1短口器雄蝴蝶(ZrZrt)与F1长口器雌蝴蝶(ZRW)交配,后代中基因型为ZrtW的蝴蝶死亡,因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是长口器雄蝴蝶(ZRZr、ZRZrt):短口器雌蝴蝶(ZrW)=2:1,D项不合理。25.答案:(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II-2为杂合子且患病;II-2为杂合子且患病(2)26;Ⅰ-1表现正常是因为其含有的T基因编码的CHIP蛋白会降解重复次数多的异常polyQ蛋白(3)3/8;(4)亮氨酸;b解析:(1)从图1中可以看出,I-1和I-2表现正常,而Ⅱ-2患病,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再结合图2中电泳结果,I-1和Ⅱ-2电泳结果相同,而I-1正常,Ⅱ-2患病,且Ⅱ-2为女性,说明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2)由图2可知,Ⅲ-2患病,且只含有重复次数为50的片段序列,因此正常基因是重复次数为26的片段序列:由图2可知,I-1的电泳结果与Ⅱ-2的相同,而I-1表现正常,原因是基因T编码的CHIP蛋白会降解重复数多的异常polyQ蛋白,使得I-1不发病;(3)Ⅱ-2患病,其基因型为bb,Ⅱ-3表现正常,其基因型为Bb的概率为2/3(因为I-1和I-2基因型均为Bb),所以他们再生育一个患病孩子(bb)的概率为2/3×12=1/3;若Ⅲ-1体内不能检测到功能性CHIP蛋白,则Ⅲ-1患病,电泳结果应为50的条带,示意图为:。(4)基因T编码的CHIP蛋白前3个氨基酸的DNA序列中,起始密码子为AUG,对应的DNA序列为TAC。若基因T的a链中箭头所指碱基T突变为A,则对应的密码子由GUU变为GUA,编码的氨基酸由缬氨酸变为亮氨酸;基因T转录时的模板位于b链中,因为转录时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且模板链与mRNA互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