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一部分 物质科学第26讲 无机盐和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考点一 土壤成分和各种土壤考点二 植物的根与物质的吸收考点三 植物的茎与物质的运输考点四 植物的也与蒸腾作用04题型精研·考向洞悉题型一 土壤的结构与作用题型二 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题型三 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题型四 化肥对植物的作用题型五 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05分层训练·巩固提升基础巩固能力提升考点要求 课标要求 考查频次 命题预测无机盐和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1.知道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知道土壤中的非生命的水分、空气、矿物质和有机质。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知道根系吸水的部位在根尖,知道根尖的结构和功能 3、概述茎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4、植物的叶片及蒸腾作用的意义 24年暂无考查 1.土壤的种类和成分命题点有:①土壤中的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及成因;②土壤中各成分的探究;③土壤的分类及不同土壤对植物的作用,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考查。 2.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命题点有:①植物根的类型直根系、须根系等;②植物的根不同部位及其结构特点;③植物吸收和脱水的原理等,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3.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命题点有:①植物茎的分类匍匐茎、直立茎、缠绕茎等;②茎的结构叶功能;③茎中各部位与物质运输之间的关系等,考试中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形式。考点一 土壤成分和各种土壤1、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等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 、(1)土壤中的水分:加热土壤,出现水珠(2)测定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两个相同的烧杯内分别放入体积相同的正方体铁块和土壤,慢慢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正好把它们浸没为止,注水量的差值即为土壤中空气的体积(3)土壤中的有机物:先称取一定量的土壤,然后用酒精灯加热(放石棉网上),现象:土壤颜色发生明显变化,燃烧过后,再称量土壤, 发现质量变少。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土壤中的无机盐:过滤土壤浸出液,再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发,可见很细的结晶物3、影响土壤结构的因素有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等;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和排列方式4、土壤矿物质颗粒的分类: 、 、5、土壤颗粒性状:砂粒空隙大,通气、透水性能强,但保水性能差黏粒空隙小,透气透水性能差,保水性能好注:(1)土壤的渗水性(即透水性)与保水性成反比关系,渗水性与通气性成正比关系。(2)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透水的能力主要与土壤中矿物质颗粒大小有关(2023 鹿城区模拟)我国西北某盐碱地,土壤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盐,农作物因失水难以生存。在科研人员指导下,实现了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且亩产超过500千克。材料一:盐碱地土壤和适宜普通水稻生长的土壤部分信息表项目 盐分 pH盐碱地土壤 0.6%~0.8% 8.2~9.6适宜普通水稻生长的土壤 ≤0.5% 6~7.5材料二:为了能在盐碱地种植水稻,在种植前采取如下措施:①选种:将多个水稻品种的种子试种在盐碱地土壤上,经过多年逐代培育,选择成活率高、生长良好的品种来种植。②改良盐碱地:将淡水灌溉到盐碱田地,浸泡约一周后将水排出;利用当地丰富的富含腐殖质的牛羊粪,并加入以酸性物质为主的盐碱调节剂,经发酵后,给盐碱田地适当施肥。结合上述信息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实现在盐碱地种植水稻的措施作出解释。考点二 植物的根与物质的吸收1、根系: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①直根系: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如:大豆、青菜、棉花、菠菜等双子叶植物的根系)②须根系: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如:水稻、小麦、蒜、葱等单子叶植物的根系)2、根具有固定和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功能①植物的根十分发达,生长范围比枝叶大,把植物牢牢固定在地上;②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根吸收进入植物体的。3、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受土壤的结构、肥力、水份和通气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显著的是:地下水位越高4、植物根吸收水份的主要部位是根尖。在农业生产中,移植作物幼苗要带土移植的原因:①以免损伤根尖;②是植株移栽前仍能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根冠:位于根尖顶端的帽状结构。细胞壁薄,外层细胞排列输送,内部细胞小、排列紧密。保护作用,有利于根在土壤中不断生长分生区:位于根冠内侧,长约1-3毫米。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排列紧5、根的结构 密。分裂能力强,大部分成为伸长区细胞,进而形成根的各部分结构(自下而上)伸长区:逐渐停止分裂,但能较快生长,使根不断地伸长生长根毛区:由伸长区细胞进一步分化而来,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是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注: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器官是根,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 。6、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原理)一般情况下,当植物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 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时,细胞 ;反之,细胞失水(溶液中的水分由浓溶液流向稀溶液)7、植物放入清水中,吸水;放入盐水中,失水,出现萎蔫现象(失水造成的)。因此,施肥过多使土壤中溶液浓度过高,容易造成“烧苗”8、植物的生长除了要从土壤中吸收水份外,还需要吸收无机盐,特别需要较多的含有氮、磷、钾 三种元素的无机盐。9、不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起不同作用①氮、镁:合成 的原料;②氮、硫:合成 的原料;③钾:使茎秆粗壮,促进 的合成和运输;④磷:促进幼苗的10、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的缺乏症状①缺氮的症状:植株 ,叶片 ;②缺磷的症状:植株 ;③缺钾的症状:植株 ,叶片上带许多11、植物和土壤的关系(1)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和无机盐;(2)植物可以帮助土壤积累有机物,使土壤更为肥沃。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常提倡“秸杆还田”,以提高农田的肥力。注:植物无法直接吸收有机物。但是动植物尸体、排泄物等有机物会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变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后,然后才能被植物吸收12、长期施用化学肥料的危害:使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结构(2024 青田县模拟)下列各图是小明设计的三个相邻的植物细胞模型,若各细胞中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b>c,箭头表示水分渗透方向,则模型正确的是( )A. B.C. D.(2024 瓯海区校级模拟)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中,某同学在视野中看到生活着的洋葱表皮细胞正处于如图所示状态,a、b表示两处溶液的浓度,由此推测( )A.可能a>b,细胞渗透吸水B.可能a=b,渗透系统保持动态平衡C.可能a<b,细胞渗透失水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考点三 植物的茎与物质的运输1、茎的分类(1)按生长方式不同分:①直立茎:最常见,直立向上生长如:果树②缠绕茎:茎本身缠绕他物上升,如:牵牛③匍匐茎:较软,不能直立生长,只能在地面匍匐生长如:草莓、甘薯④攀援茎:借助他物,常借助茎,叶的变态结构(如卷须)而上升如:丝瓜(2)按组成成分分:草质茎(单子叶植物,一般为绿色,较细),木质茎(双子叶植物,较粗)注:无论茎呈现什么特点,都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是对光合作用这种营养方式的一种适应,即从环境中最大可能地获取其生长所需的阳光2、茎的功能:① 作用;② 作用结构 作用树皮 表皮 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隙比较小,起保护作用韧皮部 由筛管和韧皮纤维组成,筛管运输有机物,自上而下形成层 能分裂新细胞,向外形成新的韧皮部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使茎 。但单子叶植物茎中一般没有 ,所以茎长成后,一般 加粗。木质部 导管和木纤维组成,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髓 细胞壁薄、体积大,用以 营养物质注:(1)木质茎(双子叶植物)有形成层,因此茎能不断加粗;草质茎(单子叶植物)没有形成层,它们的茎不会加粗生长,如:水稻、小麦、毛竹等3、年轮:木质部生长,由于气候等条件的不同,尤其是温带地区,在气温、降水、光照等外界气候因素呈现周期性变化影响下,前一年的秋材和后一年的春材,有比较明显的分界线,每年生成一轮,(只在木质部中,不包括树皮、韧皮部、形成层等环状结构),其中较光亮且宽的线条生长于春季,较暗且窄的线条多生长于秋季。4、年轮的作用①根据木质部中年轮书可推算树的年龄;②推断植物生长的不同时期气候状况;③识别方向:环境越好,光线越充足,植物生长越快,年轮越疏松,故,年龄较稀疏的地方为南方,较狭窄密集的地方为北方(2024 椒江区一模)在研究“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的实验中,小科采取的下列措施中,不能使实验效果更明显的是( )A.选择阔叶植物的枝条B.将枝条的下端削成斜面C.将装置用透明塑料袋罩住D.将装置置于温暖且光照充足的环境中(2024 金华三模)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验证水分和无机盐在茎木质部的导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运输,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材料和器具】新鲜带叶的木本植物枝条若干,烧杯(或矿泉水瓶),红墨水,清水,刀片,放大镜等。【实验步骤】①取______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再分别按表中的3种处理方法处理。②处理好后,将每组枝条分别插入3瓶盛有等量稀释红墨水的烧杯中,并用3个夹子将各组枝条分别固定(B 组枝条只将剥去树皮的木质部部分浸入红墨水中),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10分钟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纵切枝条的中上部,用放大镜观察横纵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中。【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组别 实验现象(记录被染色的部位)A.自然带叶枝条(不作处理) ×××B.剥去下半部树皮的带叶枝条 ×××C.除去木质部和髓的带叶枝条,只留下树皮 ×××【表达与交流】(1)请补充①中横线上的内容 。(2)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的目的是 。(3)将处理好的枝条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的原因是 。(4)若实验结论成立,则A组的实验现象是 且 ;C组实验现象是都不变红。考点四 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1、概念: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2、主要器官: 。 3、叶片的结构(1)叶片由表皮(包括[2]上表皮和[5]下表皮)、[3] 、[1]叶脉三部分组成。 (2)[1]叶脉的作用是 。 (3)[6] 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 的空腔。它是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 的“窗口”。 (4)气孔的张开与闭合。a.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 ;保卫细胞失水皱缩时,气孔 。由此可知,气孔的张开和闭合主要是由保卫细胞调节的。 b.叶片下表皮的气孔比上表皮气孔多,这样既能保证气体交换,又能减少水分的过度蒸发。4、蒸腾作用的意义(1)拉动 在体内的运输,保证各组织器官对它们的需要。 (2)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避免植物因气温过高而被灼伤。(2024 杭州二模)西湖区盛产龙井茶,龙井茶树每年秋冬会开花,如图,下列对茶树的说法合理的是( )A.茶叶的表皮属于上皮组织B.叶片制造的有机养料由导管向下运输给根部C.品茶时清香的感觉形成在鼻D.茶树属于被子植物(2024 温州二模)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如图甲是小麦叶片横切面示意图,图乙表示小麦一昼夜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变化过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图甲中①②③细胞内含有大量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B.图甲中④是叶脉,属于输导组织,能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C.图乙中曲线I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曲线Ⅱ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D.图乙中要提高产量应尽可能增大a题型一 土壤的结构与作用(2024 鄞州区一模)取少量土壤浸出液,过滤,将收集的滤液蒸干,观察到蒸发皿内有白色残留物,说明土壤中含有( )A.空气 B.水分 C.无机盐 D.有机物(2023 拱墅区校级二模)如图是桐庐垂云通天河景区的景观,塑造溶洞内景观的地质作用和景区主要岩石类型分别是( )A.风力侵蚀、岩浆岩 B.流水侵蚀、沉积岩C.冰川侵蚀、变质岩 D.海浪侵蚀、沉积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采用的垄作法(如图)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是把田地开成一条条的垄和沟,把庄稼种在垄上的耕作方式。气候寒冷、春季易旱、夏季易涝地区较普遍采用。资料1:垄由高凸的垄台和低凹的垄沟组成。垄台与垄沟的位差大,一般降水少的地方,将农作物种在垄沟里,降水多的地方,将农作物种在垄上,如图所示。资料2:垄作地表面积比平地面积增加约20%~30%,使土壤受光面积增大,吸热散热快。资料3:垄台土层厚,土壤疏松,空隙较大。垄向一般取南北走向。长期实践发现,马铃薯等农作物种在垄台上耕作比平地耕作产量更高,请你结合上述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解释。题型二 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2024 温州三模)在某校开展的项目化学习活动——“DIY彩色玫瑰”中,为了加快玫瑰花染色的速度,下列对玫瑰花枝条采取的措施中有效的是( )A.摘去几片叶子 B.用吹风机吹C.放入冷藏室 D.放在阴暗处花店中常有无土栽培的绿植出售,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培养液的营养成分必需包含水、无机盐和有机物B.无土栽培的实验证明了没有土壤,植物也可生长C.培养液中含量较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D.为满足绿植正常生长的需要,除培养液以外,还需光、空气、适宜的温度等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某些地区由于长期化肥使用不当等原因,盐碱地面积在快速增加,玉米生长面临着土壤盐渍化的威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全球的粮食供应。为了能让盐碱地玉米丰产增收,科研人员选用具有一定耐盐性的“京科665”玉米作实验材料,用特殊培养液模拟盐渍化土壤环境,进行了相关研究,图甲是该玉米叶的横切图,请据图回答。(1)“京科665”玉米能在特殊培养液中吸收水分,其根毛细胞内溶液的浓度 (填“>”或“<”)特殊培养液浓度。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以气体形式通过叶片的①气孔散失到大气中。(2)图甲②是玉米的叶肉细胞,其产生的有机物,在玉米开花结果期间,通过③中的 组织输送到果实,主要贮存在种子的胚乳里。(3)叶的光合速率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科研人员发现,氯化钙能影响盐碱地玉米的光合速率,实验时分别向六组特殊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氯化钙溶液,培养一段时间后,结果如图乙。分析图中数据,该实验中对照组氯化钙的浓度为 mol L﹣1。题型三 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2023 定海区三模)番薯是一种高产且适应性强的粮食作物,块根除作为主粮外,还是食品加工、淀粉和酒造工业的重要原料。下列有关番薯的内容正确的是( )A.番薯是攀缘茎B.番薯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C.栽种番薯幼苗时可大量施肥D.番薯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土壤菟丝子为一种寄生生物,能缠绕在其他绿色植物的茎上,并将其茎分化形成的吸器伸入植物体内吸取现成的营养。菟丝子获取有机物的部位是植物体的( )A.韧皮部的筛管 B.木质部的筛管C.韧皮部的导管 D.木质部的导管(2024 舟山模拟)以下是研究木质茎结构和功能的两个活动。(1)将新鲜带叶枝条插人稀释后的红墨水,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环境中,10分钟后取出,横切枝条的中上部,放大观察,如图甲所示。横切面变红的部位是 (选填图中字母)。(2)将盆栽木本植物一枝条中部的树皮环剥,一两个月后,切口上方的树皮膨大形成枝瘤,如图乙。这一现象表明有机物在茎中的运输方向是 。题型四 化肥对植物的作用(2024秋 西湖区校级月考)下列有关化肥的“自我介绍”中有错误的是( )我能促进植物叶色浓绿,茎、叶生长茂盛。硝酸铵是一种氮肥。 增强植物的抗倒伏能力离不开我,长期施用硫酸钾会导致土壤酸化、板结。A.氮肥 B.钾肥我能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磷矿粉是一种灰白色的磷肥。 磷酸二氢铵(NH4H2PO4)是一合肥种复合肥,它可以和碱性物质混合。C.磷肥 D.复合肥绿肥植物是一种专门用作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以后,可以就地翻压,也可以异地施用。在农业上利用绿肥植物的目的是( )A.增加土壤中的水分B.增加土壤中腐殖质的含量C.给植物提供食物D.增加土壤中钾肥的含量表中数据为冬小麦和花生在各自不同生长期对X、Y、Z等无机盐的需要量。由表中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冬小麦 花生生长期 无机盐需要量 出苗→返青 返青→拔节 拔节→开花 开花→成熟 苗期 开花期 结果期 成熟期X(%) 15 27 42 16 5 24 42 29Y(%) 7 23 49 21 5 23 50 22Z(%) 11 32 51 6 7 22 66 5A.同种植物在同一生长期对不同无机盐的需求量不同B.同种植物在不同生长期对同种无机盐的需求量不同C.不同植物在同一生长期对同种无机盐的需求量不同D.植物一生都需要无机盐,所以施肥最好要一次性施足题型五 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2024 余姚市模拟)2022年4月,我国科考队发现的一株高达83.2米的冷杉,刷新了中国最高树木纪录。水从该植株根部运输到茎顶端的主要动力是( )A.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2024 下城区校级三模)在量筒中插入一支正常生长的带叶枝条,将其置于适宜光照条件下,如图所示。24小时后,观察到整个装置重量明显减少。该装置重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光合作用释放氧气B.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C.蒸腾作用散失水分D.运输作用运走有机物(2024 西湖区一模)小金在探究植物光合作用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其中植物、培养液、隔板、光照、温度等条件完全相同。装置中玻璃隔板与钟罩之间用凡士林密封。实验前,已将装置中的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1)若选择甲、乙作为对照实验,则小金想探究的问题是 。(2)光照几小时后,小金想检验甲乙两组植物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取每组叶片若干,进行淀粉测试,其操作步骤是:① ;②当叶片褪成黄白色时,取出叶片并用清水洗净后,滴上碘液;③几分钟后,用清水冲掉叶片上的碘液,观察叶片的颜色是否发生变化。(3)小金想继续探究植物蒸腾作用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采用如图丙所示的装置两套,一系列正确操作后,可通过比较 来判断植物蒸腾作用的强弱。基础巩固下列有关叶片及其生理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叶片的上下表皮由一层绿色的表皮细胞组成B.通过气孔开闭调节蒸腾快慢C.所有植物都有叶片D.干旱环境下的植物叶片都比较大小金在测定土壤的成分时,进行了如下的几个实验,实验操作与解释合理的是( )A.图甲实验中,用相同体积的海绵块代替铁块,实验效果相同B.图甲实验中,为了防止加水过程中土壤坍塌,可将土壤压实后再进行实验C.图乙实验中,灼烧过程中观察到土壤颜色变黑有焦味产生,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D.图乙实验中,取新鲜土壤加热,减少的质量就是土壤中有机物的质量如图甲是小科想探究“叶片哪一面气孔数目多”所进行的实验;图乙、丙为某陆生植物叶表皮中的不同状态下的保卫细胞。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甲是根据叶片两面出现气泡数量的多少来判定的B.图甲实验中所用的热水必须90℃以上C.图乙表示晴天正午温度较高时的形态D.图丙表示保卫细胞吸水较多时的形态根据下列材料,完成题目:2020年,嫦娥五号首次实现了月球采样返回,成功地从月球风暴洋北部带回了新的月壤样品。2024年,嫦娥六号顺利完成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采样,近期将返回地球,这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月背土壤。我们不仅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保护好地球上的土壤。下列各项农业生产措施中,有利于保护土壤的是( )A.将废弃农用地膜埋入土中B.用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C.大量使用化肥D.实行稻草还田(2024春 义乌市期末)玉米等早地作物适宜在较干燥的土壤中生长,如果种植在湿润的土壤中,因水分比例过大,将导致植物的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烂,俗称“霉根”,根据下表中土壤分类相关信息,判断最有可能导致玉米“霉根”的土壤是( )土壤名称 土壤质地砂土类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黏土类土壤 黏粒、粉砂多,土壤颗粒较细壤土类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质地较均匀A.砂土类土壤 B.黏土类土壤C.壤土类土壤 D.都可以(2024春 西湖区期末)如图为小金观察比较气孔与水分散失的实验,采用3片相同的女贞(一种常绿乔木)树叶,用凡士林(可以堵塞气孔)分别处理树叶,几天后,预期叶片水分散失最多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①②③相同(2024春 嵊州市期末)如图表示向日葵在24小时内的水分吸收和蒸腾作用速率,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在光下,吸收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速率B.在光下,蒸腾作用速率总是大于吸收速率C.在暗处,蒸腾作用速率总是大于吸收速率D.在暗处,吸收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速率(2023 莲都区一模)为探究植物的各项生理作用,小科用玉米幼苗作为实验材料,利用如图实验装置进行探究活动。装置中隔板与无色透明钟罩之间,以及隔板中央小孔与玉米茎之间都用凡士林密封,钟罩内放一小烧杯。(1)为探究“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可在该装置的小烧杯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并将装置放在 (填“明亮”或“黑暗”)的环境中。(2)为观察“植物的蒸腾作用”,小科将图中的小烧杯移走,并将装置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若观察到 ,则证明植物进行了蒸腾作用。番茄维生素含量丰富,深受大众喜爱。某生物兴趣小组研究了其生理活动:图甲中的A、B、C分别表示番茄的某些生理过程,图乙是大棚内番茄种植密度与有机物制造和消耗的关系图。为了进一步探究番茄幼苗的生理活动,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图丙所示的实验装置。据图分析作答:(1)图甲中根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填写字母)表示的生理作用。(2)当播种密度过大或过小时,番茄产量都不理想。分析图乙曲线可知,种植密度为 时(填“m1”、“m2”、“m3”或“m4”),有机物积累得最多。(3)生物兴趣小组实验过程如下:①首先关闭阀门,在黑暗处放置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的红色小液滴会向左移动。②将此装置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后,移到阳光下,打开阀门并移除氢氧化钠溶液,切断叶片甲中A与B之间的主叶脉。一段时间后取下叶片甲,除去叶绿素后滴加碘液,实验现象是:A不变蓝,B变蓝,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能力提升(2023 萧山区模拟)如图是科学教材中有关绿色植物的三个重要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是“研究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该实验判断植物蒸腾作用的强弱的依据是 。(2)图2是“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用绳子扎紧袋口后,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的目的是 。写出菠菜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3)图3是探究“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实验。最后滴加碘液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2023 北仑区模拟)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列装置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请分析回答。(1)实验中A装置的作用是(2)C处玻璃罩不能透光的原因是防止 对实验结果的干扰。(3)实验后,拿开C处玻璃罩会发现其内壁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一部分 物质科学第26讲 无机盐和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考点一 土壤成分和各种土壤考点二 植物的根与物质的吸收考点三 植物的茎与物质的运输考点四 植物的也与蒸腾作用04题型精研·考向洞悉题型一 土壤的结构与作用题型二 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题型三 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题型四 化肥对植物的作用题型五 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05分层训练·巩固提升基础巩固能力提升考点要求 课标要求 考查频次 命题预测无机盐和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1.知道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知道土壤中的非生命的水分、空气、矿物质和有机质。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知道根系吸水的部位在根尖,知道根尖的结构和功能 3、概述茎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4、植物的叶片及蒸腾作用的意义 24年暂无考查 1.土壤的种类和成分命题点有:①土壤中的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及成因;②土壤中各成分的探究;③土壤的分类及不同土壤对植物的作用,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考查。 2.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命题点有:①植物根的类型直根系、须根系等;②植物的根不同部位及其结构特点;③植物吸收和脱水的原理等,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3.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命题点有:①植物茎的分类匍匐茎、直立茎、缠绕茎等;②茎的结构叶功能;③茎中各部位与物质运输之间的关系等,考试中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形式。考点一 土壤成分和各种土壤1、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等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空气、水、无机盐和有机物(1)土壤中的水分:加热土壤,出现水珠(2)测定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两个相同的烧杯内分别放入体积相同的正方体铁块和土壤,慢慢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正好把它们浸没为止,注水量的差值即为土壤中空气的体积(3)土壤中的有机物:先称取一定量的土壤,然后用酒精灯加热(放石棉网上),现象:土壤颜色发生明显变化,燃烧过后,再称量土壤, 发现质量变少。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土壤中的无机盐:过滤土壤浸出液,再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发,可见很细的结晶物3、影响土壤结构的因素有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等;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和排列方式4、土壤矿物质颗粒的分类:砂粒(最粗)、粉砂粒、黏粒(最细)5、土壤颗粒性状:砂粒空隙大,通气、透水性能强,但保水性能差黏粒空隙小,透气透水性能差,保水性能好注:(1)土壤的渗水性(即透水性)与保水性成反比关系,渗水性与通气性成正比关系。(2)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透水的能力主要与土壤中矿物质颗粒大小有关(2023 鹿城区模拟)我国西北某盐碱地,土壤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盐,农作物因失水难以生存。在科研人员指导下,实现了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且亩产超过500千克。材料一:盐碱地土壤和适宜普通水稻生长的土壤部分信息表项目 盐分 pH盐碱地土壤 0.6%~0.8% 8.2~9.6适宜普通水稻生长的土壤 ≤0.5% 6~7.5材料二:为了能在盐碱地种植水稻,在种植前采取如下措施:①选种:将多个水稻品种的种子试种在盐碱地土壤上,经过多年逐代培育,选择成活率高、生长良好的品种来种植。②改良盐碱地:将淡水灌溉到盐碱田地,浸泡约一周后将水排出;利用当地丰富的富含腐殖质的牛羊粪,并加入以酸性物质为主的盐碱调节剂,经发酵后,给盐碱田地适当施肥。结合上述信息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实现在盐碱地种植水稻的措施作出解释。【解答】解:通过多年培育,经遗传、变异和选择获得适应盐碱地生长的品种;用淡水浸泡,使土壤中的部分盐分溶解在水中并排出,降低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使其低于水稻根毛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有利于水稻根吸水;肥料中的酸性物质与土壤中的碱性物质反应,使土壤碱性减弱;牛羊粪中的腐殖质经微生物分解形成无机盐,增加土壤肥力。因此,这些措施能使水稻在盐碱地生长良好。故答案为:通过多年培育,经遗传、变异和选择获得适应盐碱地生长的品种;用淡水浸泡,使土壤中的部分盐分溶解在水中并排出,降低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使其低于水稻根毛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有利于水稻根吸水;肥料中的酸性物质与土壤中的碱性物质反应,使土壤碱性减弱;牛羊粪中的腐殖质经微生物分解形成无机盐,增加土壤肥力。因此,这些措施能使水稻在盐碱地生长良好。考点二 植物的根与物质的吸收1、根系: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①直根系: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如:大豆、青菜、棉花、菠菜等双子叶植物的根系)②须根系: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如:水稻、小麦、蒜、葱等单子叶植物的根系)2、根具有固定和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功能①植物的根十分发达,生长范围比枝叶大,把植物牢牢固定在地上;②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根吸收进入植物体的。3、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受土壤的结构、肥力、水份和通气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显著的是:地下水位越高4、植物根吸收水份的主要部位是根尖。在农业生产中,移植作物幼苗要带土移植的原因:①以免损伤根尖;②是植株移栽前仍能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根冠:位于根尖顶端的帽状结构。细胞壁薄,外层细胞排列输送,内部细胞小、排列紧密。保护作用,有利于根在土壤中不断生长分生区:位于根冠内侧,长约1-3毫米。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排列紧5、根的结构 密。分裂能力强,大部分成为伸长区细胞,进而形成根的各部分结构(自下而上)伸长区:逐渐停止分裂,但能较快生长,使根不断地伸长生长根毛区:由伸长区细胞进一步分化而来,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是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注: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器官是根,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根毛区。6、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原理)一般情况下,当植物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高于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时,细胞吸水;反之,细胞失水(溶液中的水分由浓溶液流向稀溶液)7、植物放入清水中,吸水;放入盐水中,失水,出现萎蔫现象(失水造成的)。因此,施肥过多使土壤中溶液浓度过高,容易造成“烧苗”8、植物的生长除了要从土壤中吸收水份外,还需要吸收无机盐,特别需要较多的含有氮、磷、钾 三种元素的无机盐。9、不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起不同作用①氮、镁:合成叶绿体的原料;②氮、硫:合成蛋白质的原料;③钾:使茎秆粗壮,促进淀粉的合成和运输;④磷: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和开花10、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的缺乏症状①缺氮的症状:植株矮小,叶片发黄;②缺磷的症状:植株暗绿带红;③缺钾的症状:植株矮小,叶片上带许多褐斑11、植物和土壤的关系(1)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和无机盐;(2)植物可以帮助土壤积累有机物,使土壤更为肥沃。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常提倡“秸杆还田”,以提高农田的肥力。注:植物无法直接吸收有机物。但是动植物尸体、排泄物等有机物会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变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后,然后才能被植物吸收12、长期施用化学肥料的危害:使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结构(2024 青田县模拟)下列各图是小明设计的三个相邻的植物细胞模型,若各细胞中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b>c,箭头表示水分渗透方向,则模型正确的是( )A. B.C. D.【解答】解:水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水从水浓度高的地方向水浓度低的地方运输,而水的浓度越高,则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就越低,所以综合分析,水运输的方向就是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越高,水分运输的就越多。由于a细胞液浓度>b细胞液浓度,所以水运输的方向b→a;由于b细胞液浓度>c细胞液浓度,所以水运输的方向c→b;由于a细胞液浓度>c细胞液浓度,所以所以水运输的方向c→a,可见C正确。故选:C。(2024 瓯海区校级模拟)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中,某同学在视野中看到生活着的洋葱表皮细胞正处于如图所示状态,a、b表示两处溶液的浓度,由此推测( )A.可能a>b,细胞渗透吸水B.可能a=b,渗透系统保持动态平衡C.可能a<b,细胞渗透失水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解答】解:若此时a细胞液>b细胞外液,则表明细胞吸收的水分比失去的水分多,从而表现为细胞渗透吸水,A有可能;若此时a细胞液=b细胞外液,则表明细胞吸收的水分与失去的水分相当,渗透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若此时a细胞液<b细胞外液,则表明细胞吸收的水分比失去的水分少,从而表现为细胞渗透失水。因此,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体现了膜的流动性,故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考点三 植物的茎与物质的运输1、茎的分类(1)按生长方式不同分:①直立茎:最常见,直立向上生长如:果树②缠绕茎:茎本身缠绕他物上升,如:牵牛③匍匐茎:较软,不能直立生长,只能在地面匍匐生长如:草莓、甘薯④攀援茎:借助他物,常借助茎,叶的变态结构(如卷须)而上升如:丝瓜(2)按组成成分分:草质茎(单子叶植物,一般为绿色,较细),木质茎(双子叶植物,较粗)注:无论茎呈现什么特点,都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是对光合作用这种营养方式的一种适应,即从环境中最大可能地获取其生长所需的阳光2、茎的功能:①输送作用;②支持作用结构 作用树皮 表皮 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隙比较小,起保护作用韧皮部 由筛管和韧皮纤维组成,筛管运输有机物,自上而下形成层 能分裂新细胞,向外形成新的韧皮部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使茎 加粗 。但单子叶植物茎中一般没有 形成层 ,所以茎长成后,一般 不会 加粗。木质部 导管和木纤维组成,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自下而上髓 细胞壁薄、体积大,用以储存营养物质注:(1)木质茎(双子叶植物)有形成层,因此茎能不断加粗;草质茎(单子叶植物)没有形成层,它们的茎不会加粗生长,如:水稻、小麦、毛竹等3、年轮:木质部生长,由于气候等条件的不同,尤其是温带地区,在气温、降水、光照等外界气候因素呈现周期性变化影响下,前一年的秋材和后一年的春材,有比较明显的分界线,每年生成一轮,(只在木质部中,不包括树皮、韧皮部、形成层等环状结构),其中较光亮且宽的线条生长于春季,较暗且窄的线条多生长于秋季。4、年轮的作用①根据木质部中年轮书可推算树的年龄;②推断植物生长的不同时期气候状况;③识别方向:环境越好,光线越充足,植物生长越快,年轮越疏松,故,年龄较稀疏的地方为南方,较狭窄密集的地方为北方(2024 椒江区一模)在研究“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的实验中,小科采取的下列措施中,不能使实验效果更明显的是( )A.选择阔叶植物的枝条B.将枝条的下端削成斜面C.将装置用透明塑料袋罩住D.将装置置于温暖且光照充足的环境中【解答】解:A.选择阔叶植物的枝条,蒸腾作用旺盛,有利于实验效果的观察,A不符合题意。B.将枝条的下端削成斜面,有利于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有利于实验效果的观察,B不符合题意。C.将装置用透明塑料袋罩住,有利于观察到植物蒸腾作用散失了水分,不能增强蒸腾作用,C符合题意。D.将装置置于温暖且光照充足的环境中,有利于蒸腾作用的进行,有利于实验效果的观察,D不符合题意。故选:C。(2024 金华三模)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验证水分和无机盐在茎木质部的导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运输,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材料和器具】新鲜带叶的木本植物枝条若干,烧杯(或矿泉水瓶),红墨水,清水,刀片,放大镜等。【实验步骤】①取______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再分别按表中的3种处理方法处理。②处理好后,将每组枝条分别插入3瓶盛有等量稀释红墨水的烧杯中,并用3个夹子将各组枝条分别固定(B 组枝条只将剥去树皮的木质部部分浸入红墨水中),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10分钟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纵切枝条的中上部,用放大镜观察横纵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中。【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组别 实验现象(记录被染色的部位)A.自然带叶枝条(不作处理) ×××B.剥去下半部树皮的带叶枝条 ×××C.除去木质部和髓的带叶枝条,只留下树皮 ×××【表达与交流】(1)请补充①中横线上的内容 。(2)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的目的是 。(3)将处理好的枝条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的原因是 。(4)若实验结论成立,则A组的实验现象是 且 ;C组实验现象是都不变红。【解答】解:(1)对照实验要保证单一变量。①中横线上的内容应该是取粗细大小相似、叶片数相同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2)扦插时,为了让枝条更好地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处理方法是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的目的是增大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等物质的面积。(3)蒸腾作用会促进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植物的蒸腾作用受温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实验时将处理好的枝条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的原因是增强蒸腾作用,使实验效果更明显。(3)A组的红墨水能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运输,所以A组枝条染成红色,C组的红墨水不能通过向上运输,所以C组枝条未染色。(4)导管是植物体内木质部中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而不在树皮,植物体就是靠根、茎、叶的导管把水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将叶子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自上而下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若实验结论成立,则A组的实验现象是木质部被染成红色,且树皮不被染成红色,C组实验现象是都不变红。故答案为:(1)控粗细大小相似、叶片数相同(2)增大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等物质的面积(3)增强蒸腾作用,使实验效果更明显(3)A组枝条染成红色,C组枝条未染色。(4)木质部被染成红色;树皮不被染成红色考点四 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1、概念: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2、主要器官:叶片。 3、叶片的结构(1)叶片由表皮(包括[2]上表皮和[5]下表皮)、[3]叶肉、[1]叶脉三部分组成。 (2)[1]叶脉的作用是支持和输导。 (3)[6]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 的空腔。它是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4)气孔的张开与闭合。a.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皱缩时,气孔闭合。由此可知,气孔的张开和闭合主要是由保卫细胞调节的。 b.叶片下表皮的气孔比上表皮气孔多,这样既能保证气体交换,又能减少水分的过度蒸发。4、蒸腾作用的意义(1)拉动水分和无机盐在体内的运输,保证各组织器官对它们的需要。 (2)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避免植物因气温过高而被灼伤。(2024 杭州二模)西湖区盛产龙井茶,龙井茶树每年秋冬会开花,如图,下列对茶树的说法合理的是( )A.茶叶的表皮属于上皮组织B.叶片制造的有机养料由导管向下运输给根部C.品茶时清香的感觉形成在鼻D.茶树属于被子植物【解答】解:A.茶叶的表皮包括上表皮和下表皮,属于保护组织,上皮组织属于动物组织,A错误。B.叶片制造的有机养料由筛管向下运输给根部,而导管从下往上运输水和无机盐,B错误。C.人体所有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故品茶时清香的感觉形成在大脑皮层,C错误。D.由题干可知,茶树会开花,故茶树属于被子植物,D正确。故选:D。(2024 温州二模)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如图甲是小麦叶片横切面示意图,图乙表示小麦一昼夜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变化过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图甲中①②③细胞内含有大量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B.图甲中④是叶脉,属于输导组织,能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C.图乙中曲线I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曲线Ⅱ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D.图乙中要提高产量应尽可能增大a【解答】解:A、植物体只有绿色部分的细胞才有叶绿体,故图甲中①③不含叶绿体,②含有大量的叶绿体,A错误。B、图甲中④是叶脉,叶脉中有导管和筛管,属于输导组织,能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B正确。C、光合作用的必备条件是光,则光合作用在黑暗条件下会停止;呼吸作用在有光无光条件下都能进行,故图乙中曲线I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曲线Ⅱ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C正确。D、由图乙可知,a区域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有机物得以积累,小麦的产量增加。因此图乙中要提高产量应尽可能增大a,D正确。故选:A。题型一 土壤的结构与作用(2024 鄞州区一模)取少量土壤浸出液,过滤,将收集的滤液蒸干,观察到蒸发皿内有白色残留物,说明土壤中含有( )A.空气 B.水分 C.无机盐 D.有机物【解答】解: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取少量土壤浸出液,过滤,将收集的滤液蒸干,观察到蒸发皿内留下了一些白色的粉状残留物无机物(无机盐),说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故选:C。(2023 拱墅区校级二模)如图是桐庐垂云通天河景区的景观,塑造溶洞内景观的地质作用和景区主要岩石类型分别是( )A.风力侵蚀、岩浆岩 B.流水侵蚀、沉积岩C.冰川侵蚀、变质岩 D.海浪侵蚀、沉积岩【解答】解:岩浆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或孔,故A错误。沉积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桐庐垂云通天河景区的景观,塑造洞内景观的地质作用和景区主要岩石就是流水侵蚀的沉积岩,故B正确。变质岩是指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如普通石灰石由于重结晶变成大理石,故C错误。桐庐垂云通天河景区的主要岩石确实是沉积岩,但却不是海浪侵蚀的作用,故D错误。故选:B。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采用的垄作法(如图)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是把田地开成一条条的垄和沟,把庄稼种在垄上的耕作方式。气候寒冷、春季易旱、夏季易涝地区较普遍采用。资料1:垄由高凸的垄台和低凹的垄沟组成。垄台与垄沟的位差大,一般降水少的地方,将农作物种在垄沟里,降水多的地方,将农作物种在垄上,如图所示。资料2:垄作地表面积比平地面积增加约20%~30%,使土壤受光面积增大,吸热散热快。资料3:垄台土层厚,土壤疏松,空隙较大。垄向一般取南北走向。长期实践发现,马铃薯等农作物种在垄台上耕作比平地耕作产量更高,请你结合上述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解释。【解答】解: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当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大于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时,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就积累起来,有机物中的淀粉转变为可溶性糖。长期实践发现,马铃薯等农作物种在垄台上耕作比平地耕作产量更高,原因是:垄作地表面积比平地面积增加约20%~30%,使土壤受光面积增大,光合作用强烈,植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就多;垄向一般取南北走向。能最大大限度的利用光照,提高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了马铃薯产量。垄台土层厚,土壤疏松,空隙较大。能促进根的呼吸作用,保证植物正常生长。故答案为:垄作地表面积比平地面积增加约20%~30%,使土壤受光面积增大,光合作用强烈,植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就多;垄向一般取南北走向。能最大大限度的利用光照,提高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了马铃薯产量。题型二 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2024 温州三模)在某校开展的项目化学习活动——“DIY彩色玫瑰”中,为了加快玫瑰花染色的速度,下列对玫瑰花枝条采取的措施中有效的是( )A.摘去几片叶子 B.用吹风机吹C.放入冷藏室 D.放在阴暗处【解答】解: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有温度、光照强度、空气湿度、空气流动状况等,在一定范围内,光照越强,温度越高,空气湿度越小,空气流动越快,蒸腾作用越强;反之,则蒸腾作用越弱。“摘去几片叶子”、“放入冷藏室”、“放在阴暗处”都会导致蒸腾作用减弱,不能加快玫瑰花染色的速度,而用吹风机吹,可使温度升高、空气流动加快,因此能加快玫瑰花染色的速度。故选:B。花店中常有无土栽培的绿植出售,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培养液的营养成分必需包含水、无机盐和有机物B.无土栽培的实验证明了没有土壤,植物也可生长C.培养液中含量较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D.为满足绿植正常生长的需要,除培养液以外,还需光、空气、适宜的温度等【解答】解:A、营养液里包含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成分,营养液是把一定数量和比例的无机盐类溶解于水中配制而成的,不需要有机物,错误;B、无土栽培是不用自然土壤,而是让根系通过吸收人工配制的营养液供给植物生长的,正确;C、培养液中氮、磷、钾则是必不可少的三大无机盐,而且是营养液中氮、磷、钾的含量最多,正确;D、绿植正常生长需要除培养液以外,还需光、空气、适宜的温度等,正确。故选:A。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某些地区由于长期化肥使用不当等原因,盐碱地面积在快速增加,玉米生长面临着土壤盐渍化的威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全球的粮食供应。为了能让盐碱地玉米丰产增收,科研人员选用具有一定耐盐性的“京科665”玉米作实验材料,用特殊培养液模拟盐渍化土壤环境,进行了相关研究,图甲是该玉米叶的横切图,请据图回答。(1)“京科665”玉米能在特殊培养液中吸收水分,其根毛细胞内溶液的浓度 (填“>”或“<”)特殊培养液浓度。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以气体形式通过叶片的①气孔散失到大气中。(2)图甲②是玉米的叶肉细胞,其产生的有机物,在玉米开花结果期间,通过③中的 组织输送到果实,主要贮存在种子的胚乳里。(3)叶的光合速率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科研人员发现,氯化钙能影响盐碱地玉米的光合速率,实验时分别向六组特殊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氯化钙溶液,培养一段时间后,结果如图乙。分析图中数据,该实验中对照组氯化钙的浓度为 mol L﹣1。【解答】解:(1)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因此“京科665”玉米能在特殊培养液中吸收水分,其根毛细胞内溶液的浓度大于特殊培养液浓度。(2)叶脉属于输导组织,包括筛管(运输有机物)和导管(运输水和无几样),所以②玉米的叶肉细胞产生的有机物,在玉米开花结果期间,通过③叶脉中输导组织输送到果实。玉米是单子叶植物,它的营养物质主要贮存于胚乳中。(3)分析图中数据,该实验中对照组氯化钙的浓度为0mmol L﹣1。故答案为:(1)>(2)输导(3)0题型三 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2023 定海区三模)番薯是一种高产且适应性强的粮食作物,块根除作为主粮外,还是食品加工、淀粉和酒造工业的重要原料。下列有关番薯的内容正确的是( )A.番薯是攀缘茎B.番薯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C.栽种番薯幼苗时可大量施肥D.番薯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土壤【解答】解:A、番薯的茎细长,而又柔弱,蔓延生长地面上,属于匍匐茎,A错误。B、番薯的叶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到根,B正确。C、栽种番薯幼苗后大量施肥,会“烧苗”,C错误。D、番薯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叶光合作用,D错误。故选:B。菟丝子为一种寄生生物,能缠绕在其他绿色植物的茎上,并将其茎分化形成的吸器伸入植物体内吸取现成的营养。菟丝子获取有机物的部位是植物体的( )A.韧皮部的筛管 B.木质部的筛管C.韧皮部的导管 D.木质部的导管【解答】解: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运输有机物,方向从上往下;导管位于木质部,运输水和无机盐,方向自下而上。故选:A。(2024 舟山模拟)以下是研究木质茎结构和功能的两个活动。(1)将新鲜带叶枝条插人稀释后的红墨水,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环境中,10分钟后取出,横切枝条的中上部,放大观察,如图甲所示。横切面变红的部位是 (选填图中字母)。(2)将盆栽木本植物一枝条中部的树皮环剥,一两个月后,切口上方的树皮膨大形成枝瘤,如图乙。这一现象表明有机物在茎中的运输方向是 。【解答】解:(1)将新鲜带叶枝条插人稀释后的红墨水,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环境中,由于蒸腾作用会拉动红墨水分沿木质部导管自下而上运输,10分钟后取出,横切枝条的中上部,放大观察,茎内的主要结构B木质部的导管被染成了红色。(2)将盆栽木本植物一枝条中部的树皮环剥,一两个月后,切口上方的树皮膨大形成枝瘤,枝瘤形成的原因是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切口处不能继续向下运输,就在切口上方积聚起来形成枝瘤,这一现象表明有机物在茎中的运输方向是自上而下。故答案为:(1)B;(2)自上而下。题型四 化肥对植物的作用(2024秋 西湖区校级月考)下列有关化肥的“自我介绍”中有错误的是( )我能促进植物叶色浓绿,茎、叶生长茂盛。硝酸铵是一种氮肥。 增强植物的抗倒伏能力离不开我,长期施用硫酸钾会导致土壤酸化、板结。A.氮肥 B.钾肥我能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磷矿粉是一种灰白色的磷肥。 磷酸二氢铵(NH4H2PO4)是一合肥种复合肥,它可以和碱性物质混合。C.磷肥 D.复合肥【解答】解:A、氮肥能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硝酸铵是含有氮元素的化肥,属于氮肥,故A说法正确;B、钾肥能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硫酸钾是钾肥,长期施用会导致土壤酸化,土壤板结,故B说法正确;C、磷肥能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抗寒、抗旱能力,磷矿粉是一种灰白色的磷肥,故C说法正确;D、磷酸二氢铵是含有氮和磷两种元素的化肥,属于复合肥,但其与碱性物质混合会产生氨气,降低肥效,因此不能和碱性物质混合,故D说法错误。故选:D。绿肥植物是一种专门用作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以后,可以就地翻压,也可以异地施用。在农业上利用绿肥植物的目的是( )A.增加土壤中的水分B.增加土壤中腐殖质的含量C.给植物提供食物D.增加土壤中钾肥的含量【解答】解:绿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埋入地里可以增加土壤中腐殖质的含量,随后被微生物分解,从而被其他的植物利用,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表中数据为冬小麦和花生在各自不同生长期对X、Y、Z等无机盐的需要量。由表中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冬小麦 花生生长期 无机盐需要量 出苗→返青 返青→拔节 拔节→开花 开花→成熟 苗期 开花期 结果期 成熟期X(%) 15 27 42 16 5 24 42 29Y(%) 7 23 49 21 5 23 50 22Z(%) 11 32 51 6 7 22 66 5A.同种植物在同一生长期对不同无机盐的需求量不同B.同种植物在不同生长期对同种无机盐的需求量不同C.不同植物在同一生长期对同种无机盐的需求量不同D.植物一生都需要无机盐,所以施肥最好要一次性施足【解答】解:A、据表中的数据,从纵向看,同种植物每一列的数值均有差异,说明了同种植物在同一生长期对不同无机盐的需求量不同,A正确;B、从横向看,每一行的三个数据均不相同,说明了同种植物在不同生长期对同种无机盐的需求量不同,B正确;C、比较冬小麦与花生在在苗期对无机盐的需求量,得出结论:不同植物在同一生长期对同种无机盐的需求量不同,C正确;D、一次施肥过多,会使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大于植物细胞溶液的浓度,植物细胞失水,导致植物因失水而“烧苗”,甚至引起植物死亡。因此要合理施肥。D错误。故选:D。题型五 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2024 余姚市模拟)2022年4月,我国科考队发现的一株高达83.2米的冷杉,刷新了中国最高树木纪录。水从该植株根部运输到茎顶端的主要动力是( )A.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解答】解: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在把体内的水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叶片的气孔蒸发到大气当中去的时候,是一种“泵”的原理,它为根吸水提供了向上的拉力,同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也一同被向上运输,动力都是来自于植物的蒸腾作用。故选:C。(2024 下城区校级三模)在量筒中插入一支正常生长的带叶枝条,将其置于适宜光照条件下,如图所示。24小时后,观察到整个装置重量明显减少。该装置重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光合作用释放氧气B.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C.蒸腾作用散失水分D.运输作用运走有机物【解答】解:A、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但是氧气不是该装置重量减少的主要原因,A错误。B、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但是二氧化碳不是该装置重量减少的主要原因,B错误。C、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导致装置重量减少,C正确。D、运输作用运走有机物,但是有机物不是该装置重量减少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C。(2024 西湖区一模)小金在探究植物光合作用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其中植物、培养液、隔板、光照、温度等条件完全相同。装置中玻璃隔板与钟罩之间用凡士林密封。实验前,已将装置中的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1)若选择甲、乙作为对照实验,则小金想探究的问题是 。(2)光照几小时后,小金想检验甲乙两组植物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取每组叶片若干,进行淀粉测试,其操作步骤是:① ;②当叶片褪成黄白色时,取出叶片并用清水洗净后,滴上碘液;③几分钟后,用清水冲掉叶片上的碘液,观察叶片的颜色是否发生变化。(3)小金想继续探究植物蒸腾作用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采用如图丙所示的装置两套,一系列正确操作后,可通过比较 来判断植物蒸腾作用的强弱。【解答】解:(1)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若选择甲、乙作为对照实验,则小金想探究的问题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2)光照几小时后,小金想检验甲乙两组植物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取每组叶片若干,进行淀粉测试,其操作步骤是:①取下甲、乙两张叶片,置于酒精溶液中水浴加热至叶片褪成黄白色;②当叶片褪成黄白色时,取出叶片并用清水洗净后,滴上碘液;③几分钟后,用清水冲掉叶片上的碘液,观察叶片的颜色是否发生变化。(3)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小金想继续探究植物蒸腾作用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采用如图丙所示的装置两套,一系列正确操作后,可通过比较培养液剩余多少来判断植物蒸腾作用的强弱。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2)取下甲、乙两张叶片,置于酒精溶液中水浴加热至叶片褪成黄白色(3)培养液剩余多少基础巩固下列有关叶片及其生理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叶片的上下表皮由一层绿色的表皮细胞组成B.通过气孔开闭调节蒸腾快慢C.所有植物都有叶片D.干旱环境下的植物叶片都比较大【解答】解:A、叶表皮细胞是无色透明的,便于光线透过,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A不正确。B、气孔的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所以通过气孔开闭调节蒸腾快慢,B正确。C、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C不正确。D、为了减少植物体水分的散失,干旱环境下的植物叶片都比较小,D不正确。故选:B。小金在测定土壤的成分时,进行了如下的几个实验,实验操作与解释合理的是( )A.图甲实验中,用相同体积的海绵块代替铁块,实验效果相同B.图甲实验中,为了防止加水过程中土壤坍塌,可将土壤压实后再进行实验C.图乙实验中,灼烧过程中观察到土壤颜色变黑有焦味产生,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D.图乙实验中,取新鲜土壤加热,减少的质量就是土壤中有机物的质量【解答】解:A、泡沫块密度小。会浮在水面上,。实验效果与铁块不相同,A错误。B、将土壤压实后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发生改变,B错误。C、土壤中的有机物燃点低,容易燃烧,颜色变黑并有焦味产生,C 正确。D、新鲜土壤加热至质量不再变化为止,减少的部分除了有机物还有水分,D错误。故选:C。如图甲是小科想探究“叶片哪一面气孔数目多”所进行的实验;图乙、丙为某陆生植物叶表皮中的不同状态下的保卫细胞。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甲是根据叶片两面出现气泡数量的多少来判定的B.图甲实验中所用的热水必须90℃以上C.图乙表示晴天正午温度较高时的形态D.图丙表示保卫细胞吸水较多时的形态【解答】解:A、图甲是根据叶片两面出现气泡数量的多少来判定的,气孔数目越多,释放的气泡就越多,A正确。B、图甲实验中所用的热水不能超过90℃。温度过高,植物细胞已经死亡,无法进行观察,B错误。C、晴天正午温度较高时,为减少水分散失气孔会关闭,故图丙表示晴天正午温度较高时的形态,C错误。D、保卫细胞控制气孔开闭,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就张开,反之气孔就关闭,故图乙表示保卫细胞吸水较多时的形态,D错误。故选:A。根据下列材料,完成题目:2020年,嫦娥五号首次实现了月球采样返回,成功地从月球风暴洋北部带回了新的月壤样品。2024年,嫦娥六号顺利完成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采样,近期将返回地球,这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月背土壤。我们不仅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保护好地球上的土壤。下列各项农业生产措施中,有利于保护土壤的是( )A.将废弃农用地膜埋入土中B.用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C.大量使用化肥D.实行稻草还田【解答】解:A、地膜是一种难降解的塑料,将废弃农用地膜埋入土中会造成土壤污染,不合题意;B、用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会造成土壤污染,不合题意;C、大量使用化肥会造成土壤污染,不合题意;D、实行稻草还田能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土壤的保护,符合题意。故选:D。(2024春 义乌市期末)玉米等早地作物适宜在较干燥的土壤中生长,如果种植在湿润的土壤中,因水分比例过大,将导致植物的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烂,俗称“霉根”,根据下表中土壤分类相关信息,判断最有可能导致玉米“霉根”的土壤是( )土壤名称 土壤质地砂土类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黏土类土壤 黏粒、粉砂多,土壤颗粒较细壤土类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质地较均匀A.砂土类土壤 B.黏土类土壤C.壤土类土壤 D.都可以【解答】解:由于黏土类土壤的排水性较差,水分容易在土壤中积聚,导致根部缺氧,从而增加了根部发生“霉根”的风险。相比之下,砂土类土壤由于排水性较好,不容易导致水分积聚,因此风险较低。壤土类土壤的排水性介于两者之间,风险也相对较低。所以,根据土壤的排水特性,黏土类土壤是最可能导致玉米“霉根”的土壤类型。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2024春 西湖区期末)如图为小金观察比较气孔与水分散失的实验,采用3片相同的女贞(一种常绿乔木)树叶,用凡士林(可以堵塞气孔)分别处理树叶,几天后,预期叶片水分散失最多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①②③相同【解答】解:气孔一般分布在植物的下表皮,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上、下表面都涂抹凡士将气孔全部堵住,无法散失水分;只在下表面林涂抹凡士林,上表皮不涂,有一少部分水分会从上表皮中气孔散失;气孔一般多分布下表皮,只在上表面涂抹凡士林,水分从下表皮的气孔散失掉。因此,散失水分最多的是③只在上表面涂抹凡士林。故选:C。(2024春 嵊州市期末)如图表示向日葵在24小时内的水分吸收和蒸腾作用速率,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在光下,吸收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速率B.在光下,蒸腾作用速率总是大于吸收速率C.在暗处,蒸腾作用速率总是大于吸收速率D.在暗处,吸收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速率【解答】解: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把由根吸收来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如图,向日葵在24小时内的水分吸收和蒸腾作用速率分了三个部分:黑暗、光照、黑暗,分析图形可知,在黑暗处,吸收水分的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的速率,在光下,大体是中间部分是蒸腾作用的速率大于吸收水分的速率,而两边部分是吸收水分的速率大于蒸腾作用的速率。可见D符合题意。故选:D。(2023 莲都区一模)为探究植物的各项生理作用,小科用玉米幼苗作为实验材料,利用如图实验装置进行探究活动。装置中隔板与无色透明钟罩之间,以及隔板中央小孔与玉米茎之间都用凡士林密封,钟罩内放一小烧杯。(1)为探究“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可在该装置的小烧杯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并将装置放在 (填“明亮”或“黑暗”)的环境中。(2)为观察“植物的蒸腾作用”,小科将图中的小烧杯移走,并将装置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若观察到 ,则证明植物进行了蒸腾作用。【解答】解:(1)在光下,植物会进行光合作用消耗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使呼吸作用不明显。因此为探究“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应将装置放在黑暗的环境中。(2)植物体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只有约1%被植物体利用,99%以上的水都通过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发到大气中去了。这些水蒸气遇到罩在植物外面的钟罩后,会凝聚成小水珠。所以将图乙中的小烧杯移走,并将装置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若观察到钟罩内表面有小水珠,则证明植物进行了蒸腾作用。故答案为:(1)黑暗(2)钟罩内表面有小水珠番茄维生素含量丰富,深受大众喜爱。某生物兴趣小组研究了其生理活动:图甲中的A、B、C分别表示番茄的某些生理过程,图乙是大棚内番茄种植密度与有机物制造和消耗的关系图。为了进一步探究番茄幼苗的生理活动,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图丙所示的实验装置。据图分析作答:(1)图甲中根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填写字母)表示的生理作用。(2)当播种密度过大或过小时,番茄产量都不理想。分析图乙曲线可知,种植密度为 时(填“m1”、“m2”、“m3”或“m4”),有机物积累得最多。(3)生物兴趣小组实验过程如下:①首先关闭阀门,在黑暗处放置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的红色小液滴会向左移动。②将此装置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后,移到阳光下,打开阀门并移除氢氧化钠溶液,切断叶片甲中A与B之间的主叶脉。一段时间后取下叶片甲,除去叶绿素后滴加碘液,实验现象是:A不变蓝,B变蓝,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解答】解:(1)图甲中,根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植物体的B蒸腾作用,只有很少部分水分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动,大部分水散失到大气中,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2)合理密植,有利于农作物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种植过密,植物叶片相互遮盖,只有上部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种植过稀,部分光能得不到利用,光能利用率低。只有合理密植才是最经济的做法。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植物积累有机物的量=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量﹣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量。分析图乙曲线可知,种植密度为m2时,有机物积累的最多。(3)将此装置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后,移到阳光下,打开阀门并移除氢氧化钠溶液,AB的变量是水,所以一段时间后,甲叶片除去叶绿素后滴加碘液,A中由于缺少水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B中有水分,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滴加碘液变蓝,说明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故答案为:(1)B;(2)m2;(3)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能力提升(2023 萧山区模拟)如图是科学教材中有关绿色植物的三个重要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是“研究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该实验判断植物蒸腾作用的强弱的依据是 。(2)图2是“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用绳子扎紧袋口后,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的目的是 。写出菠菜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3)图3是探究“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实验。最后滴加碘液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解答】解:(1)若用图1装置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用U形管(或压强计)右端下降的距离(或液面差) 来表示植物蒸腾作用的强弱。(2)用绳子扎紧袋口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能阻止光的进入,让菠菜只进行呼吸作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干扰试验。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3)B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缺少二氧化碳,A中清水不吸收二氧化碳,A、B形成对照,变量是二氧化碳。淀粉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叶片A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变蓝,叶片B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淀粉,滴加碘液不变蓝。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故答案为:(1)U形管(或压强计)右端下降的距离(或液面差)(2)让菠菜只进行呼吸作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干扰试验;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3)A叶片不变蓝,B叶片变蓝(2023 北仑区模拟)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列装置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请分析回答。(1)实验中A装置的作用是(2)C处玻璃罩不能透光的原因是防止 对实验结果的干扰。(3)实验后,拿开C处玻璃罩会发现其内壁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 。【解答】解:(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实验中A装置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2)C处玻璃瓶不能透光的原因是防止光合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3)实验后,拿开C处玻璃瓶会发现其内壁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过程中散失的水。故答案为:(1)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2)光合作用。(3)蒸腾作用。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26讲 无机盐和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讲义)(原卷版).docx 第26讲 无机盐和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讲义)(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