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 4.1 探索地球表面 第2课时 (课件 28张PPT+视频+学案+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 4.1 探索地球表面 第2课时 (课件 28张PPT+视频+学案+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下科学§4.1探索地球表面(2)教学设计
课题 4.1探索地球表面(2)……地形和地形图 单元 四 学科 科学 年级 七下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为浙教版七下第四章第1节《探索地球表面》的第2课时,主要介绍地形的类型、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等高线地形图)。教材对地形类型的内容作了简化处理,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图片判断五类地形,教学时结合本地实际地形特点展开,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引导学生从对家乡主要地形特征的感性认识入手能对五类地形特征作定性描述。而等高线地形图是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地图之一,教材从用图的角度帮助学生确定地表形态特征与等高线分布特点的关系和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能说明各类地形的基本特征;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能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科学思维:能辨识地形类型;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判读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探究实践: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了解各类地形的特点以及等高线地形图的作用;态度责任:培养读图、用图、绘图能力;并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重点 各类主要地形类型的特点;等高线地形图的作用。
难点 分析各类主要地形类型的特点;用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判断山体各部位及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地球的表面形态高差变化很大,基本上可以分为陆地与海洋两大部分。 地球的陆地表面有的雄伟高大、错落有致,有的广阔平坦、起伏和缓,有的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形态各异。 地形有哪几种类型? 各种地形又有怎样的特点?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地形 1、地球表面特征: (1)地球的表面是高低不平的。 (2)地球表面有海洋和陆地:地球表面的一部分被水淹没着,成为海洋;另一部分露出水面,形成陆地。 地球总面积5.1亿平方千米中,海洋有3.61亿平方千米,占70.78%;陆地只有1.49亿平方千米,占29.22%。洋面远远超过陆面,地球上的海洋是彼此连成一片的,而陆地却被海洋隔成几大块。2、地形、地势: (1)地形:地形是指地表的形态;陆地地形主要有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地形类型。 (2)地势:地势是指地表形态高低起伏的态势,包括坡度的陡缓程度和地表的相对高度。 探索活动:观察图4.1-3,并结合实际生活中所见的地形,描述不同地形的基本特征。参考:4、陆地地形的基本特征: (1)平原:海拔一般在200 m以下,地势平坦或起伏较小的一片广阔区域,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河口地区。 如我国的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等。 (2)丘陵: 丘陵是指海拔一般在200~500m,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m,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缓,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 如我国的东南丘陵、辽东丘陵。 丘陵是地球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地形特点。 (3)山地: 山地是指海拔在500 m以上且相对高度超过200 m的高地,地势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沟谷幽深,一般多呈脉状分布。 如我国的喜马拉雅山脉、天目山脉。(4)盆地: 盆地是指四周高,中间低平的区域。如我国的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5)高原: 高原是指海拔一般在500m以上,地势相对平坦或者有一定起伏的广阔地区。 如我国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 二、地形图 1、地形图: 地表起伏形态和地理位置、形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图,称为地形图。 2、地形图的种类有多种,其中等高线地形图是比较常用的一种。 3、等高线地形图: 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这样的地形图称为等高线地形图。 探索活动: 1)用橡皮泥、马铃薯或其他材料做 一个山峰模型。 2)在山峰不同的高度处按一定的 高度差(如1cm)依次画上等高线,如图 4.1-4所示。 3)把山峰放在白纸上。 4)俯视山峰,你看见的等高线呈什么形状? (封闭的曲线)5)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山峰上的等高线画到白纸上?(投影) 6)山峰上的等高线在白纸上呈什么形状? (封闭的曲线)4、等高线地形图的作用: 等高线地形图用于表示起伏的地形,且山地的部位不同,其等高线的形态往往也不同。视频: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原理探索活动: 图4.1-7和图4.1-8是某山地及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山顶、鞍部、峭壁、山脊、山谷等地形已在地形图上标出,请在表4.1-2内填写各地形对应的等高线特点。 参考:5、等高线地形图上的信息: (1)数值: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的数值表示海拔;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处海拔相等。 (2)疏密: 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3)山顶: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的部位; (4)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部位; (5)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的部位; (6)峭壁:等高线重合的部位。 地球表面地形和地势差异大,原因是各地海拔和相对高度不同根据海拔分类:陆地五种类型的地形,让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通过活动来帮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绘制原理降低难度通过活动来认识等高线地形图突出重点帮助学生读懂等高线地形图上的信息通过图片分析来突破难点
课堂练习 1、有关高原和盆地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 高原的海拔都比盆地高,盆地内部的相对高度都比高原内部小B. 高原和盆地内部的相对高度不大,盆地外围与内部相对高度大C. 高原的海拔都比盆地低,盆地外围的相对高度都比高原内部大D. 高原和盆地外围的海拔很高,高原内部的相对高度都比外缘大2、下列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 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高度不一定相同 B. 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C. 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会交叉 D. 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不一定相同3、下列选项中,A、B、C、D所示的地形部位名称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A )。 A. ①山谷 ②鞍部 ③山脊 ④山顶 B. ①山谷 ②山顶 ③鞍部 ④山脊C. ①山谷 ②山脊 ③山顶 ④鞍部 D. ①山脊 ②山谷 ③山顶 ④鞍部4、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中①、②点之间的相对高度为( B ) A. 100米 B. 200米 C. 300米 D. 400米 (第4题图) (第5题图)5、某中学户外训练营举行登山活动。读图,据此回答(1)(2)题。 (1)4条登山路线中,坡度最平缓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2)甲处表示的地形部位是(  ) A. 峭壁 B. 鞍部 C. 山脊 D. 山谷参考:(1)C(2)B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板书设计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共28张PPT)
(浙教版)七年级

4.1 探索地球表面
第四章
“第2课时”
我们生活的大地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分层作业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能说明各类地形的基本特征;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能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科学思维:能辨识地形类型;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判读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探究实践: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了解各类地形的特点以及等高线地形图的作用;
态度责任:培养读图、用图、绘图能力;并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新知导入
地球的表面形态高差变化很大,基本上可以分为陆地与海洋两大部分。
地球的陆地表面有的雄伟高大、错落有致,有的广阔平坦、起伏和缓,有的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形态各异。
地形有哪几种类型?
各种地形又有怎样的特点?
解决问题
探究新知
一、地形
1、地球表面特征:
(1)地球的表面是高低不平的。
(2)地球表面有海洋和陆地:
地球表面的一部分被水淹没着,成为海洋;另一部分露出水面,形成陆地。
在地球总面积5.1亿平方千米中,海洋有
3.61亿平方千米,占70.78%;陆地只有1.49亿
平方千米,占29.22%。洋面远远超过陆面,地
球上的海洋是彼此连成一片的,而陆地却被海
洋隔成几大块。
探究新知
2、地形、地势:
(1)地形:地形是指地表的形态;陆地地形主要有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地形类型。
(2)地势:地势是指地表形态高低起伏的态势,包括坡度的陡缓程度和地表的相对高度。
3、海拔和相对高度:
(1)海拔:海拔是指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即相对于海平面的高度。我国各地的海拔,均指相对于黄海基准面的高度;海拔又称绝对高度。
(2)相对高度:指两个地点的海拔之差,即选某一指定基准面垂直距离。相对高度的起点是不固定的。
观察图4.1-3,并结合实际生活中所见的地形,描述不同地形的基本特征。
探索活动
大片范围内地势较平坦,起伏很小
地势起伏很大,坡度较陡
地势起伏较大,但坡度不大
4、陆地地形的基本特征:
(1)平原:海拔一般在200 m以下,地势平坦或起伏较小的一片广阔区域,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河口地区。
如我国的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等。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探究新知
(2)丘陵:
丘陵是指海拔一般在200~500m,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m,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缓,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
如我国的东南丘陵、辽东丘陵。
丘陵是地球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地形特点。
东南丘陵
辽东丘陵
探究新知
(3)山地:
山地是指海拔在500 m以上且相对高度超过200 m的高地,地势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沟谷幽深,一般多呈脉状分布。
如我国的喜马拉雅山脉、天目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天目山脉
(4)盆地:
盆地是指四周高,中间低平的区域。如我国的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探究新知
盆地示意图
探究新知
黄土高原
(5)高原:
高原是指海拔一般在500m以上,地势相对平坦或者有一定起伏的广阔地区。
如我国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
青藏高原
内蒙古高原
云贵高原
探究新知
二、地形图
1、地形图:
地表起伏形态和地理位置、形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图,称为地形图。
2、地形图的种类有多种,其中等高线地形图是比较常用的一种。
3、等高线地形图:
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这样的地形图称为等高线地形图。
探究新知
1)用橡皮泥、马铃薯或其他材料做 一个山峰模型。
2)在山峰不同的高度处按一定的 高度差(如1cm)依次画上等高线,如图 4.1-4所示。
3)把山峰放在白纸上。
4)俯视山峰,你看见的等高线呈什么形状?
5)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山峰上的等高线画到白纸上?
6)山峰上的等高线在白纸上呈什么形状?
呈封闭的曲线形状
等高线投影在纸上
呈封闭的曲线状态
探究新知
4、等高线地形图的作用:
等高线地形图用于表示起伏的地形,且山地的部位不同,其等高线的形态往往也不同。
视频:等高线的绘制
图4.1-7和图4.1-8是某山地及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山顶、鞍部、峭壁、山脊、山谷等地形已在地形图上标出,请在表4.1-2内填写各地形对应的等高线特点。
探索活动
两山峰之间的比较平缓的部位
等高线重合处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部位
等高线向低处凸出的部位
探究新知
5、等高线地形图上的信息:
(1)数值: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的数值表示海拔;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处海拔相等。
(2)疏密:
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坡度陡
坡度陡
探究新知
(3)山顶: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的部位;
(4)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部位;
(5)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的部位;
(6)峭壁:等高线重合的部位。
课堂练习
1、有关高原和盆地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高原的海拔都比盆地高,盆地内部的相对高度都比高原内部小
B. 高原和盆地内部的相对高度不大,盆地外围与内部相对高度大
C. 高原的海拔都比盆地低,盆地外围的相对高度都比高原内部大
D. 高原和盆地外围的海拔很高,高原内部的相对高度都比外缘大
B
课堂练习
2、下列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高度不一定相同
B. 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
C. 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会交叉
D. 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不一定相同
A
课堂练习
3、下列选项中,A、B、C、D所示的地形部位名称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
A. ①山谷 ②鞍部 ③山脊 ④山顶
B. ①山谷 ②山顶 ③鞍部 ④山脊
C. ①山谷 ②山脊 ③山顶 ④鞍部
D. ①山脊 ②山谷 ③山顶 ④鞍部
A
课堂练习
4、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中①、②点之间的相对高度为
(   )
A. 100米 B. 200米
C. 300米 D. 400米
B
课堂练习
5、某中学户外训练营举行登山活动。读图,据此回答(1)(2)题。
(1)4条登山路线中,坡度最平缓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甲处表示的地形部位是(  )
A. 峭壁 B. 鞍部 C. 山脊 D. 山谷
C
B
课堂总结
4.1地形和地形图(1)
--地形、地形图
1、海拔以海平面为起算点,相对高度以某地为起算点;
2、地形类型: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
3、等高线地形图:表示海拔、地形起伏情况的图
同线等高,同图等距,稀缓密陡重合崖;
高凸山谷低山脊,两山之间是鞍部。
分层作业
1、复习本课时主要内容;
2、完成学案中的“课后练习”;
3、预习“地形的变化”相关内容。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28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下§4.1 探索地球表面(2)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2、了解各类地形的基本特征;
3、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4、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判读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地形
1、地形的类型:陆地地形主要有 、 、 、 和 。
2、各种地形的特征:
知识点2、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1、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称为 ;
2、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 投影到 上,用来表示 的地形。
3、地形与等高线特点:
二、例题讲解
例题1、有关高原和盆地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高原的海拔都比盆地高,盆地内部的相对高度都比高原内部小
B. 高原和盆地内部的相对高度不大,盆地外围与内部相对高度大
C. 高原的海拔都比盆地低,盆地外围的相对高度都比高原内部大
D. 高原和盆地外围的海拔很高,高原内部的相对高度都比外缘大
例题2、下列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高度不一定相同
B. 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
C. 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会交叉
D. 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不一定相同
例题3、下列选项中,A、B、C、D所示的地形部位名称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
A. ①山谷 ②鞍部 ③山脊 ④山顶 B. ①山谷 ②山顶 ③鞍部 ④山脊
C. ①山谷 ②山脊 ③山顶 ④鞍部 D. ①山脊 ②山谷 ③山顶 ④鞍部
例题4、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中①、②点之间的相对高度为(  )
A. 100米 B. 200米 C. 300米 D. 400米
(例题4图) (例题5图)
例题5、某中学户外训练营举行登山活动。读图,据此回答(1)(2)题。
(1)4条登山路线中,坡度最平缓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甲处表示的地形部位是(  )
A. 峭壁 B. 鞍部 C. 山脊 D. 山谷
三、课后练习:
1、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较大,坡度较陡,峰峦高耸,沟谷幽深的地形是(   )
A.平原 B.高原 C.山地 D.盆地
2、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8844米,攀登珠峰的大本营的海拔高度是5200米,峰顶与大本营的相对高度是(  )
A. 8844米 B. 3644米 C. 5200米 D. 14044米
3、关于地形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等高线重合的地方是陡崖 B. 坡缓的地方,等高线密集
C. 平原的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D. 盆地的特点是四周高,中间低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表示的地形是(  )
A.山脊 B.山谷 C.鞍部 D.盆地
5、读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D为山脊
B.图中B—D为山谷
C.图中C点的海拔是400米
D.从A处爬到山顶D处比从B处爬到山顶D处容易
(第5题图) (第6题图)
6、读下面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处地形部位的名称是山脊 B. 甲处的海拔约为358m
C. 小河的流向是由西北流向东南 D. 小河的流向是由东南流向西北
7、构成我国地形分布骨架的是(  )
A.河流 B.山脉 C.高原 D.盆地
8、下列关于地形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平原与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较小
B.山地与丘陵的共同特点是海拔多在500米以上
C.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一定是平原
D.相对高度小,而绝对高度大的地形是平原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地形是(  )
A.高原 B.平原 C.山地 D.盆地
10、如图为绘制半个“土豆山”的等高线地形图的步骤,则白纸上绘出的“土豆山”的等高线地形图应是(  )
A. B. C. D.
11、浙江省的地形主要是(  )
A.高原、山地 B.高原、平原 C.平原、丘陵 D.丘陵、盆地
12、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形是(  )
A. 盆地 B. 山地 C. 高原 D. 平原
(2)图中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
A. 100米 B. 300米 C. 600米 D. 700米
(第12题图) (第13题图)
13、读我省某丘陵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A、B两地高度,较高的是   地;
(2)某同学欲攀登B高地,有CB、DB两条登山路线,其中坡度较缓的是   路线。判断理由是:   。
14、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 m;
(2)写出图中A的地形名称: ;
(3)图中①②③三处不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 。
(第14题图) (第15题图)
15、某中学地理夏令营在如图区域开展了一次活动.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辅导员介绍当地地形:图示区域地形是________(选填:平原、丘陵、高原);张庄位于________(地形部位),王庄位于________(地形部位).
(2)住宿地选择:看不到水库景区的村庄是________;可能受山洪影响的村庄是________.
(3)考察引水路线:B、C两条引水线路中,能自流灌溉的是________线路.
参考答案: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
1、山地 高原 盆地 丘陵 平原
2、
知识点2、
1、等高线地形图 2、不同高度的等高线 同一个平面 起伏
3、
二、例题讲解:
例题1、B
解析:A.高原的海拔不一定都比盆地高,盆地内部的相对高度都比高原内部小,故A错误;B.高原和盆地内部的相对高度不大,盆地外围与内部相对高度大,故B正确;C.高原的海拔不一定都比盆地低,盆地外围的相对高度与高原外缘都很大,故C错误D. 高原和盆地外围的海拔很高,高原边缘的相对高度都比外缘大,故D错误。故B符合题意。
例题2、B
解析: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等高距是指相邻2条等高线的高度差,同一条等高线上的点高度相等;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差也相等;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之间不可能重叠,但是陡崖处是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故B符合题意。
例题3、A
解析:山顶是等高线呈闭合状,且四周低,中间高;山脊是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山谷是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鞍部是两个山顶之间的低洼部分。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的地方是山谷,山顶之间比较低洼的地方是鞍部,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的地方是山脊,等高线呈闭合状,且数值内大外小的是山顶。故A符合题意。
例题4、B
解析:据图分析,图中等高距是100米,根据等高线的分布状况来看, ①点的海拔高度是400米、②点的海拔高度是200米, 图中①、②点之间的相对高度为400-200=200米。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B符合题意。
例题5、(1)C(2)B
解析:(1)、4条登山路线中, ③ 走的路程最长,经历的等高线是最稀疏的,所以,坡度最平缓的是 ③ 。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2)、甲处表示的地形部位是鞍部。甲处正好位于等高线对称的地方,位于两座山的中间,地势相对低洼的地方。 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三、课后练习:
1、C 2、B 3、B 4、C 5、A 6、C 7、 B
8、A 9、C 10、A 11、C
12、(1)B (2)B
13、(1)B (2)DB;DB处等高线比CB间稀疏,坡度平缓
14、(1)350;(2)鞍部;(3)③
15、(1)丘陵;山脊;鞍部(2)李庄;刘庄(3)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