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预习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预习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资源简介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核心素养
1.史料实证: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形势,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2.时空观念: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战役,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特点。
3.历史解释:结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及影响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
4.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秩序及中国的影响,认识全人类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愿望。
课前预习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帝国主义:19世纪晚期至20 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__ __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酝酿
(1)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2)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__ __”,英国、法国、俄国组成“__ __”。它们竞相扩军备战,制订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3.爆发:1914 年6 月28 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__ __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两大集团利用这一突发事件,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4.性质: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__ __的帝国主义之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三条战线: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在__ __厮杀,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在南线争斗。西线是决定性战场。
2.进程
(1)1914 年,德军进攻法国,双方以150 多万兵力在__ __激战,德军战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
(2)1914年,对德国宣战的日本占领了德国在中国__ __的租借地,第二年便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灭亡中国。
(3)1915—1916 年,战争处于胶着状态。意大利在英法拉拢下,加入__ __一方作战。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但未能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
(4)1916 年,西线相继发生__ __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双方均投入巨大兵力,伤亡惨重。
(5)1916年,英德在__ __海域进行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6)1917 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在__ __胜利后退出了战争。
(7)1918 年11月11 日,大战以__ __的失败而结束。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建立: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召开__ __和华盛顿会议,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__ __》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主要内容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__ __被战胜国瓜分。
②承认__ __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③限制美国、英国、__ __等国的海军军备。
④中国收回__ __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⑤列强同意将“__ __”“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2.国际联盟
(1)地位:国际联盟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战后国际政治秩序。
(2)宗旨:国联是第一个由__ __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成立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和安全。
(3)局限性:国联形成决议的“__ __”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英法则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因此,国联在__ __、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积极作用
①盟约包含许多积极规定,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
②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趋势。
③为联合国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
(3)局限性
①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不能制止战争,后来成为执行绥靖政策的工具。
②实质:是英法帝国主义控制下用来维护凡尔赛体系、维持霸权的工具。
3.国际形势的变化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__ __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2)美国的参战和俄国__ __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__ __的运动日益高
涨。
课后练习
1.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一战有个很长时间的潜伏期。在战争爆发前的若干年,列强已经形成了四对难以调和的矛盾,使欧洲一直处在战争一触即发的危险之中。其中,法国与德国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聚焦在( )
A.苏台德地区 B.小亚细亚半岛 C.巴尔干半岛 D.阿尔萨斯——洛林
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一场战役中,法国霞飞将军大败德军,“德国军因而少退,乃掘壕作持久计”,标志着德国“速决战”的破产。这次战役最有可能是( )
A.凡尔登战役 B.索姆河战役 C.日德兰海战 D.马恩河战役
3.一名德国士兵在留给父母的信中写道:凡尔登,令人胆颤的单词。无数怀抱希望的年轻人就在这里牺牲,他们的尸首腐烂在战壕、乱葬岗、墓地……历史上称凡尔登战役为“绞肉机”,主要用以形容( )
A.战争武器的先进性 B.作战范围的广泛性
C.战争场面的残酷性 D.战争进程的快速性
4.北洋政府于1917年8月,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其背景是中国( )
A.社会生活新气象出现 B.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C.君主专制统治被推翻 D.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5.有位老师在讲解某一历史事件时引用了“德国平民因营养不良而死亡的人数(1915—1918年)”“丘吉尔1923年写的回忆录《世界危机》”“索姆河战役幸存士兵的回忆”等材料。据此判断这一历史事件是( )
A.法国大革命 B.德意志统一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6.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利曾说:“你可以粉碎敌人,也可以和他交朋友;最危险的是侮辱他,并放他自由。”以下历史事件较能充分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普法战争中德国对法国的宰割 B.一战后协约国对德国的处理
C.二战前英法等制造慕尼黑阴谋 D.二战后盟国对德国分区占领
7.列宁曾指出:“《凡尔赛和约》是骇人听闻的掠夺性和约。”《凡尔赛和约》能证明其观点的是( )
①“委任统治”分割德国海外殖民地
②严格限制德国陆军人数和海军舰只
③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④与土耳其苏丹政府签订《色佛尔条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8.下图所列章节中涉及到的“国际新秩序”是指( )
第一章德国对欧洲统治的追求(1914—1918) 第二章巴黎和平与国际新秩序 第三章西方世界20年:幻觉时期 第四章30年代的西方世界:幻想破灭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雅尔塔体系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多极化格局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后建立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际会议 主要内容
巴黎和会 与同盟国签订一系列条约,以对德《凡尔赛和约》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华盛顿会议 美、英、日、法签订《四国条约》,迫使英日同盟终止;美、英、法、意、日签订《五国海军协定》,限制各国海军军备,美国获得和英国同等的海军地位: 美、英、日、法、中等九国签订《九国公约》,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材料二 一战中,军人死亡上1000万,战争耗费近3600亿美元,无数城镇化为废墟。沙皇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土崩瓦解,第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诞生。英、法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财富,美国则从债务国一跃成为债权国,并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剥削的中心。由于战争,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战后初期,相继爆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埃及的独立运动等。战后,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维持战后世界和平。
――摘编自卢文璞《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现代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包含的矛盾,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体系的建立对国际格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的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课前预习】
一、垄断组织、同盟国、协约国、萨拉热窝、世界霸权、
二、东线、马恩河、山东半岛、协约国、凡尔登、日德兰、十月革命、同盟国
三、巴黎和会、九国公约、海外殖民地、波兰、日本、山东、门户开放、主权国家、全体一致、制裁侵略、帝国主义、十月革命、和平
【课后练习】
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一战爆发前,阿尔萨斯和洛林是法国在普法战争中被迫割让给德国的,所以双方之间的主要矛盾聚焦在阿尔萨斯和洛林上,D项正确;苏台德地区、小亚细亚半岛和巴尔干半岛不是法德矛盾聚焦的地区,排除ABC项。故选D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14年的马恩河战役中,法国霞飞将军大败德军,标志着德国“速决战”的破产,故D正确;A、B、C三次战役发生在1916年,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故排除。故选:D。
3.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可知,凡尔登战役是一战时期最残酷的战役,交战双方人员伤亡惨重,被称为“绞肉机”,C项正确;武器先进、作战范围广、战争进程快与题目主旨不符,A、B、D三项均排除。
4.答案:D
解析: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917年8月,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D项正确;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和撤销两国特权,与中国社会生活新气象出现无关,排除A项;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与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和撤销两国特权关系不大,排除B项;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统治,且与中国收回租界、撤销外国特权无关,排除C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时间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C项正确;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间是1789年,排除A项;德意志统一的时间1871年,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间是1939—1945年,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协约国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惩处,但后来,英美两国为了本国的利益对德国进行扶持,使得德国迅速恢复,为二战埋下了伏笔,而二战给英美等国家造成了严重损失,这能够印证材料“你可以粉碎敌人,也可以和他交朋友;最危险的是侮辱他,并放他自由”,B项正确;普法战争中德国对法国的宰割无法印证材料的观点,排除A项;慕尼黑阴谋是指二战之前,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签订《慕尼黑协定》,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的一项绥靖政策,无法印证材料观点,排除C项;二战后盟国对德国分区占领,德国未再次因某国的帮助而发动战争,无法印证材料观点,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凡尔赛和约》是骇人听闻的掠夺性和约”可知,强调的是《凡尔赛和约》的局限性,即掠夺性,结合所学可知,①③④均体现了《凡尔赛和约》的掠夺性,②严格限制德国陆军人数和海军舰只不能体现掠夺性,排除,故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
8.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涉及到的时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政治格局的演变,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新秩序是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建起来的。故答案为A项。BCD项,雅尔塔体系是“二战”以后的国际关系基础,布雷顿森林体系是1944年构建起来的,多极化格局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两极格局体系内出现的,都与材料所列出的时间段不符,排除。
9.答案:(1)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矛盾。
影响: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遭到削弱,美国的国际地位得以提升。
(2)影响: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或德意志、奥匈帝国战败,英法受到重创);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或苏俄诞生与美国崛起):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战后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解析:(1)影响:根据材料“,军人死亡上1000万,战争耗费近3600亿美元,无数城镇化为废墟”可知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根据“沙皇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土崩瓦解,第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诞生”可知战争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根据“美国则从债务国一跃成为债权国,并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剥削的中心”可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根据“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战后初期,相继爆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埃及的独立运动等”可知战争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根据“战后,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维持战后的世界和平。”可知战后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2)影响:根据表格和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削弱传统国际格局的欧洲中心,美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