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梳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史实,认识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基本过程。(2)唯物史观: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成就,分析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的问题。课前预习一、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1.随着冷战的结束和__ __的消失,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希望建立由美国主导的__单极世界__。2.在欧洲共同体基础上成立的__ __,继续向经济和政治一体化迈进。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__ __国际组织,主张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欧盟的独特作用,是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3.苏联解体后,__ __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推行__ __外交, 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仍然举足轻重。4.日本在保持经济大国的同时,将追求政治乃至军事大国作为国家的长远战略目标。5.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发展,积极开展__ __,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__合作共赢__的新型国际关系,正在发挥并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6.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成为推动世界__ __的重要力量。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1.经济全球化(1)原因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__ __、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②20 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__ __ 的主要推动力量。③进入90年代,__ __迅猛发展,他们通过把世界各国纳入全新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使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连成一体。④进入21世纪,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发展。(2)表现: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3)影响:经济全球化在加快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加了__ __国家经济失控的风险。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部分利润流入了西方__ __。另外,一些国家出现了所谓“逆全球化”现象。2.区域经济集团化(1)欧洲联盟是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2)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的__ __,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经济集团。(3)东南亚国家联盟是东南亚地区以__ __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__ __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三、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1.社会信息化(1)含义:社会信息化,是指发展以__ __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建立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促进__ __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向高效、优质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2)影响:进入21 世纪,__ __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正在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另外,人们在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之时,如何保卫自己的__ __,也成为各国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2.文化多样性(1)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__ __。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2)问题:在__ __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文化多样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3)应对:各国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__ __, 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中国在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尊重世界文化__ __,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课后练习1.1973年,美国宣布该年为“欧洲年”,主张美欧采取新型的合作行动,制定一个“新大西洋宪章”,使大西洋关系进入一个创造性时期。这反映出当时世界的发展趋势是( )A.和平与发展趋势 B.经济的全球化C.政治的多极化 D.紧张与缓和交织2.1990年,欧共体和加拿大分别提出成立世界贸易组织的议案。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市举行的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上决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以取代关贸总协定。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这说明( )A.发达国家操控经济全球化步伐B.发展中国家享受更多全球化红利C.国际金融发展是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基础D.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加具有优势3.有学者说,美元仍将是最主要的世界货币或世界货币之一,只是美元在世界范围内从事各种交易的份额会逐渐下降,欧元、人民币,甚至印度卢比都有可能被越来越广泛地接受和使用。该论述意在说明( )A.美国的经济实力不断下滑 B.世界货币向多元化趋势发展C.美元的长期衰落不可避免 D.各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提高4.二战后,世界上出现了许多国际性和地区性经济组织,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标志是( )A.B.C.D.5.墨西哥自1994年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以来,出口总量从1993年的519亿美元,增至1999年的1357亿美元,2000年墨西哥出口比1999年增长约15%,成为世界第八贸易大国,是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这说明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 )A.有利于国家间的优势互补 B.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C.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 D.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6.1981年,印度尼西亚宣布计划建立一个20万吨的纯碱厂,这一计划既冲击了同期投产的泰国40万吨纯碱项目,也将导致东盟碱厂停建。东盟五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 泰国、新加坡、菲律宾)的关系顿时紧张。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东盟( )A.重视吸取二战的教训 B.矛盾重重并濒于解体C.经济一体化进程受阻 D.主张抵制经济全球化7.当今世界越来越紧密地成为一个整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5世纪的欧洲正在走出中世纪的藩篱。勇于探索的航海家为世界大部分地区之间产生和加强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人类开始走向整体世界,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同时伴随而来的是西欧血与火的殖民掠夺。——摘编自人教版、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材料二:美国波音公司的777型客机由13.25万个主要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由全世界的545家供应商生产。其中,8家日本供应商制造飞机机身、机门和机翼,1家新加坡供应商制造机头起落架的舱门,3家意大利供应商制造机翼阻力板。(1)指出材料一中航海家为世界做出“重要贡献”的事件指什么。并根据材料一概括其影响。(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如何应对这一趋势所带来的问题。答案以及解析【课前预习】一、两极格局、欧洲联盟、区域性、俄罗斯联邦、多极化、多边外交、多极化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发展中、发达国家、北美自由贸易区、经济合作、亚太地区三、计算机、信息交流、社会信息化、信息安全、基本特征、经济全球化、文化特性、多样性【课后练习】1.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由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在对外关系上,西欧各国唯美国马首是瞻。70年代初美国重新定位美欧关系为合作伙伴关系,是因为70年代美国实力相对下降,西欧崛起,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治的多极化,A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D项;材料未体现经济的全球化,排除B项。故选C项。2.答案:A解析: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而世界贸易组织是由发达国家提出议案并一步步推动建立的,由此可见,发达国家操控经济全球化步伐,故选A项。材料并未提及发展中国家享受更多全球化红利,排除B项。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关,与国际金融的发展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未将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经济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具优势的结论,排除D项。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美元仍将是最主要的世界货币或世界货币之一,只是美元在世界范围内从事各种交易的份额会逐渐下降,欧元、人民币,甚至印度卢比都有可能被越来越广泛地接受和使用”可知,此后会多种货币并存,世界货币向多元化趋势发展,这也符合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发展趋势,B项正确;美国下滑的不是经济实力,而是与别的国家差距缩小,相对下滑,排除A项;“美元的长期衰落不可避免”结论片面,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D项的“各国货币”表达不严谨,排除D项。故选:B。4.答案:D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出口总量从1993年的519亿美元,增至1999年的1357亿美元2000年墨西哥出口比1999年增长约15%,成为世界第八贸易大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美自由贸易区促进了墨西哥外贸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故B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墨西哥对美国的影响,故排除AC项;“实现”说法片面,排除题干没有涉及产业结构,故排除D。故选:B。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东盟。选择C:材料反映了1981年,印度尼西亚宣布计划建立纯碱厂直接冲击泰国纯碱项目,并影响东盟纯碱厂的创建,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东盟的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即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受阻。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东盟重视吸取二战的教训。排除材料表明当时东盟内部存在矛盾,但无法说明东盟濒于解体。排除材料无法说明这一时期的东盟主张抵制经济全球化。7.答案:(1)事件:新航路的开辟。影响: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走向整体(或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联结通道);作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的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也登上历史舞台。(2)趋势:经济全球化。对策:推行可持续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解析:(1)材料一中的重要事件应该是指新航路的开辟。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走向整体(或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联结通道);作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的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也登上历史舞台。(2)材料二反映的是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们应该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