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导学案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通过了解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前提、标志和特点的了解,辩证认识文明的共性和差异性。2.时空观念:了解古代不同文明形成的时间和地域分布状况。3.史料实证:运用相关史料等,总结古代文明的主要表现和阶段特征。4.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理解人类文明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其内涵;探究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早期文明形成的影响。5.家国情怀:了解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是世界上最早诞生文明的地区之一的史实,感悟中华民族率先迈入人类文明时代的民族自豪感。课前预习一、人类文明的产生1.人类文明产生的条件:(1) 的产生。①最早在 、南亚、 和中南美洲出现了原始农业。②人类还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③人类从食物的 变成食物的 。(2)社会分工的发展① 的出现: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②商业的发展: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③脑力劳动者的出现:一部分人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的出现: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2.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1) 的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剩余产品→私有制和剥削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2) 的形成: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3) 的产生: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1.文明的诞生(1)最初文明发源地:西亚的 、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 、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出现了最初的文明。(2)社会关系: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把持国家权力,剥削奴隶和 。(3)特点:古代各个文明基本 ,表现出明显的 特征。2.概况古代文明 地域 主要时间 文明的早期发展(主要成就)政治 文化埃及 文明 东北非尼罗河流域 公元前3100年左右 建立比较完善的 (法老、宰相、州长);建造 (体现法老至上权威,建筑和数学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 (1)创立 ,生产主要书写材料莎草纸 (2)制定世界上第一部 。巴比 伦 文明 西亚两河流域 约公元前18世纪 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颁布 。 创立最古老的文 字: ; (2)创作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诞生洪水与方舟传说 (3)发明 。印度 文明 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公元前6世纪 形成 创立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 ;释迦牟尼创立 。希腊 文明 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中的部分岛屿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 发展起数量众多的具 有 特征的城邦 (2)斯巴达实行少数人掌握政权的 ,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典型 (1)文学:神话、悲剧、喜剧 (2)历史: 首创“历史”一词,是西方“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是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3)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和 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课后习题1.下列关于文明的产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原始农业发展——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B.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发展——阶级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形成C.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D.原始农业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国家形成2.有学者说:“在神庙的宝库中——或者说谷仓中——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盈余,实际上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因,我们将其认定为文明的标准。”这一论述强调了( )A.阶级的产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B.社会生产力发展是文明产生的前提C.国家的出现标志着文明的形成 D.神庙建立必然伴随着新文明的出现3.陈明远在《质疑四大文明古国:颠覆历史常识》一书中指出,对于最初人类文明出现的判定标准,城市建设代表主要的物质财富,属于硬件;文字、文献代表主要的精神财富,属于软件。这表明( )A.城市建设与文字、文献相互影响 B.早期文明产生标志是城市和文字C.城市建设是文明出现的重要前提 D.早期文明产生受制于生产力发展4.《汉谟拉比法典》又名“石柱法”,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见如图),这反映了( )A.《汉谟拉比法典》集该区域各国法律之大成B.《汉谟拉比法典》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C.《汉谟拉比法典》建立种姓制度的意图D.《汉谟拉比法典》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性质5.古埃及人崇拜太阳神拉,认为太阳是万物之母;他们还崇拜尼罗河女神伊西斯,认为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河流的守护者。古埃及的神庙和陵墓上常常绘制有自然景观、动物和植物的图案。这体现了古埃及( )A.拥有较高的建筑水平 B.借鉴融合东西方文明C.渲染宗教的神秘色彩 D.具有自然崇拜的信仰6.古印度佛经记载,“住舍卫城—婆罗门,于阿致罗伐底河岸,为作耕田而拓伐森林”;在一个婆罗门村中,“耕者婆罗豆婆遮婆罗门的五百架犁都套上了轭(套在牲畜脖子上用来连接套绳的器具)”。由此可知,该时期( )A.种姓具有职业世袭的特征 B.种姓内部已经分化C.婆罗门种姓社会地位提高 D.佛教反对种姓制度7.19世纪,法国学者瓦朗在其《古代世界奴隶制度史》中指出,雅典的公民为6.7万人,奴隶为20.6万人,外邦自由人为4万人。奴隶约为公民数的3倍,为自由民数的2倍,但只有公民才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和举手表决。由此可见,古代雅典( )A.奴隶主贵族地位的尊贵 B.直接民主与民主范围的狭隘C.自由民享有民主的权利 D.民主政治发展呈渐进性特征8.上古时代的西亚地区族群复杂,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有学者提出“求一统”虽也是这个文明的特点之一、但其“书同文”是真实却又流于表面的。这里面提到的“文”是(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印章文字 D.玛雅文字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19条,倘藏匿此奴于其家而后奴隶被破获,则此自由民应处死。第196条,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眼,则应毁其眼。第197条,倘彼折自由民之骨,则应折其骨。第199条,倘彼损毁自由民之奴隶之眼,或折自由民之奴隶之骨,则要赔偿其买价之一半。——《汉谟拉比法典》(1)材料一文献是在什么时候制定的?文献反映的阶级实质是什么?材料二:统一前的两河流域,只有各城邦的成文法和习惯法,没有统一的法律。汉谟拉比继承和发展了苏美尔和阿卡德时代一些城市的成文法或习惯法,以《乌尔纳姆法典》为范例,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统一了两河流域的法令。法典的基本思想,是以新兴奴隶主阶级之法治理古巴比伦国家。奴隶不受法律保护,却严格保护奴隶占有制和私有制,保护租佃和高利贷者的利益。是“为使强不凌弱,为使孤寡各得其所……为使国中法庭便于审讯,为了国中审判便于决定,为使受害之人得伸正义”。用法律维护和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这对各地豪强和氏族贵族的传统保守势力,随意解释法律和滥用司法大权,是一种约束、限制,也是下层人民保护自身有限利益的一种武器。——摘编自史若冰《汉谟拉比的历史功绩》(2)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意义。材料三:埃及的考古学,从1798年拿破仑远征,带来一批东方学家调查、记录开始,至今已有两个世纪之久。除了埃及本国的考古学者外,英美德法等国的一批考古学者也常年驻在埃及从事发掘与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除了继续深入的发掘、清理外,古埃及史仍有不少问题值得进一步考察和研究。例如,早期王权的起源与演进,所谓“金字塔之谜”,王权与神权之关系,埃及土著居民与外来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埃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等等,都需要根据考古资料并结合文献资料予以研究。作为研究古埃及历史的资料,一种是考古资料,一种是文献史料。古埃及的文献史料十分丰富。古埃及文献学的史料来源之一的铭文,通常出现于调色板、权标头、雕像、石碑、陵墓、神庙,甚至是山崖上。在陵墓、神庙墙壁上的浮雕画面,除景物形象外,往往配有或长或短的文字说明——“图文并茂”。在埃及文献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纸草文献。在传世的纸草文献中,底比斯近郊墓中出土的所谓哈里斯大纸草,包括79大张,粘成一纸卷,是迄今发现的最长的抄本。埃及的碑文、铭文与纸草文献常常得自考古的发掘与发现。埃及考古学为文献学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刘文鹏《埃及考古学的研究与展望》(3)根据材料三,说说你对古埃及史研究的认识。答案以及解析【课前预习】一、农业和畜牧业、西亚、中国、采集者、生产者、手工业、城市、阶级、国家、文字。两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爱琴海地区、平民、独立发展、多元。官僚系统、金字塔、象形文字、太阳历;《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60进制;种姓(等级)制度、按位计值、佛教;小国寡民、寡头政治、民主政治、希罗多德、亚里士多德。【课后习题】1.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时期,西亚地区率先发展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之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并传播,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生产者,使得农业和手工业分离,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升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建立了国家机器,国家形成,D正确;ABC对于文明产生先后顺序描述有误,故排除ABC。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谷仓中——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盈余”“实际上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因,我们将其认定为文明的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人类积累大量的社会盈余时,人类的精神文化就会得到发展。而大量的社会盈余积累出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因此,材料强调了文明的产生应该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阶级的产生”,排除A项;材料涉及神庙,但不代表“国家的出现”排除C项;“神庙建立必然伴随新文明的出现”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明的产生。选择B:材料信息主要体现了早期人类文明出现的判定标准——城市建设、文字、文献。排除A:材料并未涉及城市建设与文字、文献的关系。排除C: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且说法错误。排除D: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早期文明的产生,但材料并未体现。4.答案:B解析:据材料“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结合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B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足以证明《汉谟拉比法典》集该区域各国法律之大成,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出现在古代印度,排除C项;材料信息主要反映了君权神授的思想,没有涉及奴隶与奴隶主的关系因此无法体现维护奴隶主利益,排除D项。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人崇拜的神包括太阳神、尼罗河女神,甚至在神庙和陵墓上绘制自然景观、动植物图案等,体现了古埃及具有自然崇拜的信仰,D项正确;材料反映古埃及在信仰方面的特征,与建造水平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东西方文明的融合,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古埃及信仰方面的特征,并非为了渲染神秘色彩,且宗教本身就是人们在无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情况下产生的,排除C项。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由此可见,按照种姓制度,婆罗门主掌宗教祭祀,而佛经显示婆罗门从事农业,这体现出当时种姓内部已经分化,B项正确;种姓制度下,具有职业世袭的特征,但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婆罗门属于第一等级,但材料并未涉及婆罗门地位提高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但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参加公民大会采取举手表决方式可以得出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直接民主,而参加公民大会的只有占比很小的公民,说明雅典民主的范围狭隘,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奴隶主贵族地位尊贵的信息,排除A项;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而自由民不能等同于成年男性公民,排除C项;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呈渐进性特征在材料中未体现出来,排除D项。8.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在西亚流行数千年,B项正确;古代埃及人使用象形文字,来源于最初的象形字,由表音符号、表意符号和限定符号组成,排除A项;印章文字是古代印度河流域已有文字,大多刻在石头或陶土制成的印章上,排除C项;玛雅文字是美洲玛雅人在公元前后创造的象形文字,排除D项。故选B项。9.答案:(1)《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于公元前18世纪制定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专政的实质。(2)法典继承和发展了两河流域的成文法和习惯法,统一了法律。用法律维护和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豪强和氏族贵族的特权。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宣扬君权神授,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3)答案较开放,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拿破仑对古埃及研究作出了贡献,取得考古发掘成果;考古发掘研究与文献史料研究结合;研究应进一步聚焦主题;加强对各种铭文的研究和纸草文献的研究;考古研究中可以进一步运用现代科技解析:(1)《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大约在公元前18世纪颁布的,是用楔形文字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站在太阳神面前接受象征王权权标的浮雕,象征君权神授,王权不可侵犯;下端是用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典铭文。法典反映了奴隶制君主专制的统治。现藏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2)《汉谟拉比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正文包括近300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法典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解答此题,需要对材料中涉及到的法典制度及法律思想等信息进行提取、概括,并运用教材知识作答。(3)材料是古埃及研究的综述,解答此题需要有效提取并概括材料信息。问题较为开放,叙述自己的认识时要做到条理清晰、推论合理。古代史研究中,考古材料的应用和传世文献的应用及互证极其重要,要认识到这些资料的梳理应用是构建历史脉络的证据,树立发展意识和证据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