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课件)2024-2025学年北师大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一课时(共28张PPT)+第二课时(共26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10.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课件)2024-2025学年北师大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一课时(共28张PPT)+第二课时(共26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第1课时)
第10章 第2节
北师大版 生物(初中)(七年级下)
第四单元 人体的结构与生理
新课导入
当你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这时你会急忙寻找避雨地点,并迅速跑过去。
你是靠哪些感觉、什么器官发现天气突然变化的?
人体的几种感觉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触觉
痛觉
温度觉等
同所有的生物一样,人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只有灵敏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对自己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
感受器: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体内、外环境信息的结构和装置。
感觉器官:感受器及其附属结构。
能够最快、最准确感知事物的感觉是视觉。眼睛是人的视觉器官。据统计,人体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0%以上来自眼睛。
探索新知
眼是感受外界光线的视觉器官
活动:观察眼球的结构模型
观察:眼球的结构包括哪些部分?
思考: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
1.眼球的结构
眼外肌
玻璃体
视网膜
视神经
脉络膜
巩膜
晶状体
虹膜
瞳孔
角膜
睫状体
眼球壁
外膜
角膜
巩膜
中膜
虹膜
睫状体
脉络膜
内膜
视网膜
房水
晶状体
玻璃体
内容物
1.眼球的结构
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结构 功能
眼 球 壁 外膜 角膜、巩膜 支持和保护眼球
中膜 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营养眼球和调节光线
内膜 视网膜 光感受器
内 容 物 房水——稀薄的液体 玻璃体——较脆弱的胶冻状物 晶状体——小巧而富有弹性的凸透镜状结构 外界物体反射光线
角膜
房水
瞳孔
晶状体和玻璃体
视网膜
视神经
视觉中枢
(折射作用)
2.视觉的形成
(形成物像)
(传导冲动)
(产生视觉)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思考:有一个小女孩,眼球的结构完整无损,但是她看不见周围的物体,想一想,这种情况可能是哪部分发生了病变?
可能是视神经或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视觉形成的三个条件:
眼球完好、视神经没断、大脑视觉中枢正常
3.近视和远视
照相机如何使远近不同的物体都在底片上成清晰的像?
调焦
人眼如何使远近不同的物体都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晶状体自动调节
看近处物体
看远处物体
  若晶状体不能调节或调节能力减弱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看清物体的范围减小了
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近视眼
远视眼
比较两张图片,是否一样?
近视
远视
近视眼及其矫正
成因: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前后方向上太长
远处物体的
成像位置
矫正
视网膜前
凹透镜
远视眼及其矫正
成因: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前后方向上太短
近处物体的
成像位置
矫正
视网膜后
凸透镜
项目 近视 远视
成因 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 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小
成像位置 光线进入眼内会在视网膜前方成像 光线进入眼内会在视网膜后方成像
视觉障碍 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矫正措施 佩戴凹透镜 佩戴凸透镜
近视眼的预防
“三要”
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要在33厘米左右。
看书、看电视或使用电脑1小时后要休息一下,要远眺几分钟。
要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
近视眼的预防
“四不看”
不在直射的光线下看书。
不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
不躺卧看书。
不走路看书。
课外科学实践:调查同学近视发生的情况
1.本学期与去年同一时期×年级×班同学近视发生率的比较。
(近视发生率=某人群近视人数÷该人群的总人数×100%)
2.发生近视的同学与视力正常的同学用眼习惯的比较(如每天持续看书写字的最长时间、持续看电视的时间、持续使用电脑的时间等)
3.发生近视的同学其近视程度对生活、学习的影响。
随堂演练
1.构成眼球壁外膜的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2.我们通常所说的“白眼球”和“黑眼球”是指:______和______。
角膜
巩膜
巩膜
虹膜
3.对视觉正常的人来说,较近或较远的物体影像都能落在视网膜上,这主要是因为( )
A.视网膜可以前后移动调节
B.眼球前后径能随意移动调节
C.瞳孔可以缩小或放大调节
D.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
D
4.研究证明,在视网膜上连接视神经的部位没有视细胞,这一部位被叫作“生理盲点”。有人用下面的方法来验证生理盲点的存在:被检查者遮闭左眼,用右眼注视图中的“+”符号,将图从正前方30 cm距离处开始向眼前移动,当缓缓移至眼前18cm左右时,被检查者视野中原有的白色圆点忽然消失了;若将图形继续前移,白点又会出现。试解释这种验证方法的道理。
视神经与视网膜连接处位于眼球后部近鼻侧,这一点为“生理盲点”,当右眼正视检查图上的“+”符号时,图上右侧的“O”符号的反射光线进入眼的路径刚好位于眼球后部近鼻侧。“O”在视野中消失,说明图上“O”符号的反射光线正落在盲点上。
课堂小结
眼与视觉
眼球的结构
眼球壁
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外膜:角膜、巩膜
中膜:虹膜、脉络膜、睫状体
内膜:视网膜
视觉的形成
课堂小结
近视与远视
眼与视觉(共26张PPT)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第2课时)
第10章 第2节
北师大版 生物(初中)(七年级下)
第四单元 人体的结构与生理
21位聋哑演员演绎的舞蹈《千手观音》,优雅的舞姿与音乐完美融合,这让人们很难相信她们是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特殊群体,而她们发自心灵深处关于爱的表达,将伴随着舞蹈《千手观音》,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情境导入
探索新知
耳是接收声音刺激的听觉器官
1.耳的结构
锤骨
砧骨
鼓膜
耳郭
外耳道
半规管
前庭
位听神经
耳蜗
咽鼓管
鼓室
镫骨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外耳
中耳
内耳
耳郭
外耳道
鼓膜
鼓室
听小骨
耳蜗
前庭
半规管
——收集声波
——声波的通道,传播声音
——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传递声波
——内有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
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2.听觉的形成
思考:耳是如何形成听觉的呢?
耳郭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听觉的形成过程
声波
耳郭
外耳道
鼓膜
收集声波
声波的通道
振动传声
鼓室内听小骨
声音放大
耳蜗
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产生兴奋
位听神经
大脑皮层
听觉
3.耳的保护
减少和消除噪声;
不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
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或闭嘴、堵耳;
避免中耳炎;
避免外耳道感染。
巨大的声响可能会导致鼓膜破裂,引起听力丧失,长期使用耳机也会导致听力减退。
嗅黏膜和味蕾是化学物质的感受器
嗅觉:当空气中分布着某些有气味物质的时候,我们用鼻吸气就可能感受到气味的存在,这就是嗅觉。
嗅神经

鼻孔
嗅黏膜
回旋气流
嗅觉的形成过程
挥发性物质
嗅黏膜(嗅细胞)
嗅神经
大脑皮层嗅觉中枢
阅读P107课外读,说一说人造鼻与人鼻相比有哪些优势与缺陷呢?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如果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作感受器的适应。
思考:人长时间待在有某种气味的环境时,会一直感觉到这个味道吗?
不会。这种感觉会越来越弱,最后就感觉不到这种气味的存在了
小资料:辨别气味时为什么不能深呼吸?
深呼吸时气体快速通过鼻腔,气体不能充分接触鼻腔顶部的嗅黏膜。
调香师的嗅觉灵敏度比一般人强100倍左右
嗅神经

鼻孔
嗅黏膜
回旋气流
味蕾
舌乳头
嗅觉的感受器是味蕾,主要分布于舌的上表面,特别是舌尖和侧缘。
味觉:当能够溶解在唾液中的某些物质接触舌面时,往往会使我们感觉到某种味道,这就是味觉。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味觉基本上有四种:酸、甜、苦、咸。
我们的口腔黏膜上分布着大量的其他性质的感受器,如触觉、痛觉、温度觉感受器等,品尝味道时还有嗅觉的参与,使我们产生多种复合的感觉。
人体还有多种其他感受器
触觉:当我们身体的一定部位,特别是像手指、口唇、舌尖、鼻尖等处与外界物体接触时,都会不同程度地感觉到物体的存在,甚至可能对物体的形状、硬度、光滑程度等情况作出一定判断,这就是触觉。
两点阈——触觉能分辨的两点刺激之间的最小距离。
有关测试数据显示身体不同部位触觉两点阈值如下:
手指尖 3~8 mm
手掌侧 8~12 mm
手背侧 30~40 mm
前胸部 40~50 mm
后背部 40~70 mm
肢体远端(手、脚)比近端(躯干)触觉敏感;
肢体腹侧面比相对应的背侧面触觉敏感。
温度觉:当我们接触的外界物体(也包括空气和水)的温度发生变化,会感觉到“冷”或“温”,这就是温度觉。
冷与温的感受分别由不同感受器引起。感受冷刺激(皮肤温度下降)的叫冷感受器;感受温刺激(皮肤温度上升)的叫温感受器。
活动:皮肤感受“冷”“温”刺激的实验
1.准备三个水槽,分别记为1号、2号、3号水槽,然后向1号水槽加入室温(25℃左右)水,2号加入30℃的水,3号加入35℃的水。
2.实验开始,先将左手和右手分别浸入1号和3号水槽,持续10s左右;然后将两手同时很快转入2号水槽1~2s,这时注意体会左、右手的感觉有何不同。
3.小组同学分别做上述实验之后,交流各自的体验,看彼此的说法是否一致。
4.记录实验结果。
1.感觉到冷或热时,体表受到的刺激是什么?
讨论:
2.为什么本活动中要求手浸入2号水槽的体验时间要在1~2s内?如果延长5s体验时间,效果会怎样?你能尝试作出解释吗?
1.温度觉的适宜刺激:温度的变化;
2.冷和温的感受是由不同的感受器引起的。
实验表明:
感觉 适宜刺激 感受器
视觉 光波 视网膜内感光细胞
听觉 声波 耳蜗内毛细胞
嗅觉 挥发性物质 鼻腔内嗅黏膜
味觉 融在唾液中的物质 舌乳头内味蕾
触觉 机械性刺激 皮肤内触觉感受器
1.声波引起耳的相应结构产生振动的传导顺序,一般是( )。
A.外耳→中耳→内耳 B.咽鼓管→鼓室→内耳
C.鼓膜→听小骨→外耳道 D.前庭→耳蜗→半规管
A
随堂演练
2.当我们轻轻叩打上下牙齿时,牙齿的击打声可被我们听到。这时用手指堵住外耳道,自己叩打牙齿的声音会减小吗?请你尝试一下,并解释你听到的效果。
不会减小。因为叩击牙齿的声音是通过颅骨传到内耳,而不是空气。
3.飞机下降之前,乘务员有时会分发口香糖给乘客,并告知咀嚼口香糖对保护耳道有好处。请解释乘务员这一做法的科学性。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在短时间内,飞机的高度发生巨大的变化,外界气压也发生巨大变化,而鼓膜内的气压不变,因此容易击穿鼓膜,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乘务员通常发给每位乘客一块口香糖,嚼口香糖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防止击穿鼓膜。
课堂小结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
耳与听觉
耳的结构
听觉的形成:
外耳:耳郭、外耳道
中耳:鼓膜、听小骨、鼓室
内耳:耳蜗、前庭、半规管
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耳蜗(感受器)→位听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其他感觉:嗅觉、味觉、触觉、温度觉等感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