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5张PPT)第三章 法律常识专题7 学法懂法 遵纪守法中考总复习道德与法治初步认识法治的内涵★考点分析: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重点掌握如何树立法治意识。1. 法律的特征。(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2)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2. 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基本形式。3. 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这是法律区别于其他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4.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表现是什么(怎样理解)?(1)在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2)每个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5. 法律的作用。(1)法律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2)法律规定我们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法律也为我们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3)在生活中,我们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6. 法律保障功能的实现靠我们每一个人对法律的尊崇和遵守。7. 怎样学会依法办事?(依法办事的要求)(1)遵守各种法律、法规。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应当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2)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8. 为什么要树立法治意识?(1)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既是法治的践行者,又是法治的受益者。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2)当法律真正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时,才会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3)树立法治意识,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9. 怎样树立法治意识?(要求)(1)对法律发自内心地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2)并不否认道德的重要性。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尊法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有利于促进法治文化环境的形成。(3)青少年要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办事,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1.(2024四川自贡)“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治社会,无法外之地,无法外之人,无法外之权,任何人都不能为所欲为。这说明 ( B)①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行为②无论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受到刑罚处罚③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④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B2.(202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预防就是保护,治理也是挽救。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总体呈上升趋势,低龄未成年人犯罪占比上升的这一现象,青少年应该 ( B)①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②积极见义勇为,用法律制裁违法犯罪③自觉遵章守法,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④实施社会保护,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B选择题1. (2024 广东省)对下列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B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B序 号 事 件 解 读① 周某为孤寡老人林某养老送终,法院判定周某因扶养事实有权分得林某相应遗产 法律维护社会公正② 某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统一穿校服 公民享有受教育权③ 王某高铁“霸座”经警告无效后被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拘留 道德对法治有支撑作用④ 张某遛狗不牵绳导致吴某被狗咬伤,张某被判赔偿吴某医药费 违法行为须担责2. (2022广东省)2022年5月,某社区开展以“送法进万家,家教伴成长”为主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宣传活动。宣传栏前,家长们议论纷纷,以下观点你赞同的是 ( D )这为老师管教孩子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B. 教训不听话的孩子还得靠我的“家法”C. 这部法律彻底解决了家庭教育中的问题D. 这部法律为我国的家庭教育提供了指导D【厘清误区】1.在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2.在生活中,我们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3.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应当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4.树立法律信仰并不否认道德的重要性。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尊法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有利于促进法治文化环境的形成。一、选择题1.法律是我们的“守护者”。下列有关法律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法律只保障少数公民的合法权益 ②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 ③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 ④法律维护社会的安宁和稳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D2.“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如此开宗明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中国建设的鲜明写照。这说明 ( )①法律和道德互相促进,互相补充 ②道德比法律更具约束力 ③我国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④凡是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道德所谴责的行为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C3.法律信仰的树立,不是盲从,不是迷信。法律信仰是蕴含在条文之内的精神内核。法律信仰的养成要求有合理的批判和有效的反思。树立法律信仰,就要 ( )①遵守法律和捍卫法律 ②发自内心地尊崇法律、信赖法律③让法治精神铭刻在我们的内心里 ④成为法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D4. (2024广东省模拟)2023年,一批新的法律法规正式施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大大丰富了妇女权益保障内容,有力回应了社会关切;《铁路旅客运输规程》强调儿童旅客以年龄划分优惠标准……这体现了 ( A )A. 法律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或完善的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健全C. 法律能够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一切矛盾和纠纷D. 我国加强法治宣传,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A5.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可见,法律具有 ( )①鲜明的阶级性 ②全民的民主性 ③国家的强制性 ④普遍的约束性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A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将家庭教育由传统“家事”上升为“国事”,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这部法律的实施 ( A )①体现了法律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②说明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③有利于促进父母承担对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责任 ④表明该法律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A7. “如果社会是一条船,法律就是让船得以一路向前的舵;如果社会是一列急速行驶的火车,法律就是让火车正常行驶的轨道。”这告诉我们 ( A )社会生活需要法律的规范与保障B. 法律是规范社会生活的最重要准则C. 要自觉学法用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D. 除了法律规定的事,其他的一律不能做A8.中学生张某手机丢了,他怀疑是同学李某在他们上体育课时偷走的。放学路上,张某和两个朋友拦住李某,对其强行搜身。之后,为逼李某承认,对其进行殴打,致使其受伤入院。对此事件认识正确的是 ( )①李某针对不法侵害,应寻找机会,以牙还牙 ②张某及其朋友对李某非法搜身,侵犯了李某的人身自由权 ③张某及其朋友的行为是违法行为,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④张某及其朋友缺乏法律信仰,不懂得依法办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C9. “法律是人类的重大发明,有些发明使人类学会如何驾驭自然,法律则使人类学会如何用规矩来驾驭自己。”这一观点表明 ( )法律具有规范全体社会成员行为的作用B. 生活需要法律,法律保护生活C. 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D.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A10. 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这一观点强调 ( )法律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B.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C. 公民的法律认同是法治力量之源D.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则C11. (2024北京市,有改动)交通警察走进校园开展“交通安全”普法活动,宣讲了以下内容。◇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驾驶机动车不得有拨打接听手持电话、观看电视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车辆以100公里的时速行驶时,每秒钟会驶出28米左右,如果分心两秒钟,车辆就能驶出将近60米,容易发生危险。交通警察的宣讲让我们认识到 ( D )①上述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行为,需要社会成员共同执法 ②上述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③要珍爱生命,增强道路交通安全意识 ④要发自内心地尊崇法律,自觉规范行为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D12.国家和社会的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这表明 ( )①法律和道德相互替代 ②法律对道德有促进作用 ③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 ④道德对法律有支撑作用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D13. 放学后,某中学生黄某某在商店购买文具时,一名陌生人向其发放某邪教宣传单,并邀请她加入微信群参加他们的线上活动,该同学应当 ( C )A. 立即添加微信并加入微信群参加活动B. 立即添加微信、加入微信群,并组织同学积极参加C. 果断拒绝,拨打110电话报警或向民政部门举报D. 虽不添加微信,但收下宣传单向同学散发C14. 廖某因三个月内拨打110报警电话一百多次,屡次戏称“闲来无事找人聊天”,最终被温岭市公安机关行政拘留十天。这启示我们 ( B )①法不可违,违法必究 ②要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③自觉树立法治意识 ④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B15.下列关于法律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②法律是仅对违法犯罪人员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③法律同道德、纪律一样,都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④法律是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合法权益的行为规范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C16. (2024福建省)中学生小闽发现邻居行迹神秘,通过观察怀疑他们在实施违法行为,于是拨打报警电话,为公安机关侦破案件提供了重要线索。小闽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的是 ( C )自己遭遇侵害时学会依法求助 B. 惩恶扬善,制裁违法犯罪行为C. 敢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D. 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C17. 右边漫画《保护》表明 ( B )①公民隐私权受法律保护 ②我国已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 ③法律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④信息技术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A. ①② B. ①③C. ②④ D. ③④B18.贾某在某平台进行手游直播,以送“高级游戏账号”为饵,诱使王某等4 名未成年人通过微信向自己转账,共计 5万元。人民法院一审判处贾某有期徒刑10 个月,并处罚金3万元。这警示我们( )A.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B.杜绝不良行为,少做违反法律的事C.要远离手游,避免带来财产损失D.要认识一般违法的危害,自觉守法A19. (2024江苏盐城)盐城市某街道组织网格员走进小区,开展禁止电动车入楼消防安全宣传活动,宣讲相关法律法规,维护高层住宅安全。假如你是该小区居民,你应该 ( C )A. 积极参与宪法修订 B. 合理规划出行路线C. 自觉遵守法律规范 D. 尊重他人停车行为C20. 有人认为,法律是用来制裁违法犯罪的,而自己既不违法,也不犯罪,因此法律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这一观点的最主要错误在于 ( A )没有全面认识到法律的作用B. 缺少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的观念C. 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相对立D. 没有看到法律具有强制性A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法律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三条规定: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执行紧急任务时……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和信号灯的限制,其他车辆和行人应当让行……(1)从规则与自由关系的角度,评析漫画一中的“霸道”行为。漫画一中的“霸道”行为是错误的。①规则与自由密不可分,规则划定自由的边界,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②该“霸道”车主享有行车的权利,但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应自觉为救护车让道。③该“霸道”车主没有为救护车让道,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应受到相应的处罚。(2)根据材料,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说说我们应如何正确让“道”。法律角度:遵章守法,依法自律,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道德角度:自觉遵守规则,换位思考,关爱他人,文明礼让。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22年12月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正式实施。材料二: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被告人兰某等36人电信网络诈骗案。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兰某等36人结伙,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通过电信网络骗取他人财物,其中被告人李某某涉案数额巨大,其他35名被告人涉案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均已构成诈骗罪。被告人兰某等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零六个月至三年零六个月不等,并处罚金。(1)运用所学知识,请你从不同的角度对材料一进行分析评论。①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③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2)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兰某等人被依法处罚说明了哪些道理。①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②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③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3)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提几点建议。①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提高媒介素养,不沉迷于网络。②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泄露个人信息。③提高警惕,不轻信他人,不随意转账。④不随意扫描二维码,不点击陌生链接。23. 厉行法治,保障人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充分听取民意,先后10次通过网络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材料二:如右图《飞来横祸》所示,全国多地发生高空坠物、抛物伤人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守护“头顶上的安全”。(1)材料一蕴含了书本中学过的哪些道理?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全国人大拥有最高立法权。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从法律的制定、听取民意、人大立法等角度阐述)(2)民法典明确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体现了哪些法律知识?①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②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③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④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3)请你为宣传民法典设计两条标语。崇尚法典精神,共建美好生活;民法典开启权利保护新时代。(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