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法不可违 课件(共1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1 法不可违 课件(共1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第1课时
法不可违
法治观念:
树立法不可违的观念,增强守法自律、依法办事的意识。

责任意识:
学会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1.新闻导入:路虎女司机逆行打人
据媒体报道,2024年8月28日,青岛崂山风景区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白色路虎车试图逆行插队,未果后追尾一辆大巴车。网传视频显示,驾驶白色路虎车的女司机下车后,对正常行驶的男司机进行辱骂,并多次打击男司机面部,导致男司机口鼻流
血。其间女司机还喊道,“打你怎么着,打你就忍着”,
被打男司机全程未还手。
8月29日,青岛市公安局崂山分局发布情况通报称,
打人女司机王某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被处行政拘留10日,罚款1 000元。
该女子为何受罚?该女子的行为是何种违法行为?
2.案例导入:生活观察
案例一:高某过马路时,突然被一只没拴绳的小狗咬伤小腿。随后,小狗的主人程某赶来将狗带走。高某要求程某赔偿医疗费,程某则认为小狗乱跑不是自己的责任。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程某作为饲养人,未尽到管理责任,应赔偿高某医疗费、误工费等费用。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九条规定:“遗弃、逃逸的动物在遗弃、逃魂期间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动物原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
案例二:何某和蔡某一时兴起,拿起石头砸坏了路边自动贩卖机的玻璃门,并窃取了贩卖机中的十余袋零食。随后,公安机关根据监控录像将二人抓获,二人均被处以行政拘留和罚款三百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盗窃、
案例导入:生活观察
上述案例中的行为分别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案例三:陈某为牟取非法利益,介绍他人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马来穿山甲(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陈某构成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判处陈某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责、濒危野生动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责、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违法行为的分类及其责任。
违法行为的区分。
法律的作用
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违法行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因及要求
难点
重点
活动一:案例分析
2024年8月15日23时,小陈在一家酒馆与朋友喝了3瓶啤酒。16日凌晨,他打出租车回家。到了家附近,他看到自己的轿车停放在别人家店门口,怕影响到对方开店,就心存侥幸地把轿车移放到别处。谁知刚开出10多米,就遇上民警设卡盘查。
小陈的行为是否合理合法?
活动二:法律条文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公民必须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超过追诉时效期限,不应当再追究刑责。
结合上述法律条文,说说法律的作用?
法律的作用。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为人们是否实施某种行为提供了方向指引。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活动三:案例分析
各类演唱会火热开唱,成为不少人休闲放松的重要方式,但快乐中也有烦恼。2023年4月,倪某和朋友通过第三方平台购买了某知名歌手上海演唱会的门票,票价分别为699元、999元、1299元等。2023年5月20日、21日演唱会开场,倪某等人入场后发现其所在位置的视线受舞台承重柱不同程度遮挡,对偶像“只闻其声而不见其人”。
演艺公司售卖“柱子票”是否为违法行为?
活动四:情境分析
情境一: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
情境二:李明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体育馆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他们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警告处罚。
情境三:陈某为谋取非法利益,介绍杨某向吴某等人(均另案审理)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马来穿山甲(I类濒危野生动物)。经人民法院审理,陈某构成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上述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分别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活动五:图片分析
司机存在哪些违法行为?这些行为有什么危害?分别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1.违法行为的含义。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应当受惩罚的行为。
2.违法行为的分类。
(1)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2)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
(3)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
3.违法行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因及要求。
(1)原因:只要是违法行为,都会对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造成损害,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要求:我们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
材料-:司机熊某因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被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以行政拘留15日、罚款5000元,吊销驾驶证、且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的处罚。
材料二:李某拾到刘某不慎丢失的手机拒不归还,并谎称已将其丢弃。后李某被起诉至法院并被判处赔偿刘某手机损失2000元。
材料三:男子吴某模仿小说情节尾随女子抢劫,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并处罚金。
上述材料中的三种行为分别属于哪类违法行为 分别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上述材料中的三种行为分别属于哪类违法行为 分别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材料一中熊某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受到了行政处罚;材料二中李某的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承担了民事责任;材料三中吴某的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受到了刑罚处罚。
法不可违
违法行为
法律的作用
含义
分类
违法行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因及要求
实践性作业:组织学生设计并实施一场法治宣传活动,如校园宣讲、社区普法等,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