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第二节 化学平衡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第3课时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070506010204说课 程序03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板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学情08教材分析《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说课目录1“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是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教材第二章第二节第3课时的内容,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及难点内容之一,也是高考的热点之一。2本节是在前两节关于反应速率的基础进行的教学。学习化学平衡,不仅能加深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还为今后学习电离、水解等离子平衡的知识奠定理论基础。3本节内容涉及的实验较多,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实验中抽象出有关的概念和原理,形成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科学探究过程。一、教材分析3个方面高一学生的三个特点学生已有知识学习障碍发展点学生对可逆反应有一定的认识,已经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计算,对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所了解,在经过高一的实验训练后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并分析现象。学生仅局限于对现象的宏观认识,其抽象思维水平较低,尤其对勒夏特列原理的“减弱不抵消”还不能完全理解。对化学平衡的移动存在一知半解,让学生自己总结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因素会有一些困难,还不熟悉利用图像解决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目的来设计教学,采用发现,探究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从化学实验和图像中抽象出有关的概念和原理,形成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思维习惯。二、学生学情教学目标合作探究实践演练实验探究法讲解示范法教、学、做、说一体化图像分析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三、教学方法情感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建构“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这一学科观念,能依据原理分析平衡移动的方向,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通过实验探究平衡移动的原理及其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画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能理解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及勒夏特列原理。四、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对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突破难点的关键:实验探究,直观观察现象,透过现象分析本质。五、教学重、难点任务导入尝试探究深入探讨总结回顾学以致用布置作业5分钟5分钟25分钟5分钟4分钟1分钟总计:45分钟六、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当人体吸入过多CO时,会产生CO中毒,这是因为CO可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发生反应Hb(O2)+CO Hb(CO)+O2,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和O2结合,人体会因缺少O2而窒息,甚至死亡。那为什么CO中毒患者要进入高压氧舱进行治疗呢,与我们学过的化学平衡有什么关系呢?通过对CO中毒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化学平衡知识,让认知冲突驱动学生进入“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应用新知识”的情境。设计意图思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冬季的供暖期,有些人会产生CO中毒,那医院是如何抢救和治疗CO中毒的?六、教学过程引出平衡移动的概念和本质原因,为后续图像问题提供理论支撑。设计意图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a试管 b试管 c试管保持 色,起 作用思考:在上述实验中,化学平衡状态是否发生了变化?你是如何判断的?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改变会如何影响平衡状态?红对照溶液颜色变浅溶液颜色加深环节二:由实验引出化学平衡移动的基本理论Fe3++3SCN— Fe(SCN)3(红色)六、教学过程环节二:由实验引出化学平衡移动的基本理论借助图示归纳1.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后,如果改变反应条件,平衡状态被破坏,平衡体系的物质组成也会随着改变,直到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这种由原有的平衡状态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2.平衡移动的本质原因:v正 ≠ v逆3.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旧平衡未被破坏,平衡不移动v正> v逆:v正< v逆:v正= v逆:条件改变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Fe3++3SCN— Fe(SCN)3(红色)六、教学过程环节二:探究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浓度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a试管 b试管 c试管保持 色,起 作用思考:在上述实验中,化学平衡状态是否发生了变化?你是如何判断的?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改变会如何影响平衡状态?红对照溶液颜色变浅溶液颜色加深Fe3++3SCN— Fe(SCN)3(红色)能力提升:画出v-t图像 ,联系导入情景,解决实际问题。生生互动教师讲解六、教学过程环节二:探究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浓度思考:你能从定量角度分析为何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吗?(提示:利用浓度商和平衡常数的关系)深入探究理论分析等温下,浓度商与平衡常数的大小关系,可以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①Q=K:可逆反应处于平衡状态。②Q<K:平衡向 方向移动,直至达到新的平衡状态。③Q>K:平衡向 方向移动,直至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六、教学过程环节三:探究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压强已知:NO2反应生成N2O4的体系中存在如下平衡:2NO2(红棕色)? ?N2O4 (无色)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反应,其它条件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后:增大压强(减小容器的容积) ,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增大容器的容积) ,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六、教学过程深入思考2:某一温度下,在一带有活塞的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2NO2(红棕色)? N2O4 (无色) 达到平衡。请分析在下列两种情况下,平衡是否发生移动,如何移动?环节三:探究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压强思考讨论教师点拨微点拨:1: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相等的反应:改变压强→速率同等程度改变,但平衡不移动。2:充入”惰性气体”a 恒压 当成“体积增大,分压减小,等效于减压”b 恒容“总压增大,但各组分浓度不变,分压不变,等效于压强不变”深入思考1:改变压强, 的平衡是否会发生移动?反应H2(g)+I2(g) 2HI(g)能力提升:解释生活中打开啤酒时冒泡的原因,画出关于压强的v-t图六、教学过程环节三:探究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压强学生展示教师点拨学生展示教师点拨六、教学过程环节四:探究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温度实验原理 2NO2(g)??N2O4(g) ΔH=-56.9 kJ/mol 实验装置 装有NO2和N2O4的烧瓶(a),分别浸泡在热水(左)和冰水(右)中(b) 实验现象 放进热水中 放进冰水中结论 混合气体的红棕色加深混合气体的红棕色变浅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平衡向_____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_____反应方向移动。逆正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六、教学过程环节四:探究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温度学生展示教师点拨六、教学过程环节五:探究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催化剂催化剂可 地改变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因此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移动 。但催化剂可 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 同等程度没有影响改变无影响六、教学过程环节六:勒夏特列原理定义: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因素(如温度、压强及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浓度) ,平衡将向着能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提示①影响平衡的因素只有浓度、压强、温度三种;②原理的适用范围是只有一项条件变化的情况(温度或压强或一种物质的浓度),当多项条件同时发生变化时,情况比较复杂;③平衡移动的结果只能减弱(不可能抵消)外界条件的变化。六、教学过程环节六:总结归纳 形成体系(g或aq)(反应前后气体数不等的反应)六、教学过程环节七:当堂检测 学以致用1. 在高温下,2HBr(g) H2(g) +Br2(g) △H>0,要使混合气体颜色加深,可采取的方法是( )A. 升高温度 B. 增大H2浓度 C. 增大压强(压缩容器的体积)D. 移走部分Br2(g) E. 加入催化剂2. 下列事实中,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氯水中有下列平衡:Cl2+H2O HCl+HClO, 当加入AgNO3溶液后溶液颜色变浅B.采用高压有利于合成氨反应N2+3H2 2NH3C.反应CO+NO2 CO2+NO(△H<0) ,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D.使用催化剂有利于合成氨反应N2+3H2 2NH3六、教学过程环节七:当堂检测 学以致用六、教学过程3.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下列反应:N2(g)+3H2(g) 2NH3(g)ΔH<0,如图所示是某一时间段中反应速率与反应进程的曲线关系。回答下列问题:(1)处于平衡状态的时间段是________________。(2)t1、t3、t4时刻,体系中分别改变的是什么条件?t1____________;t3____________;t4____________。(3)下列时间段中,氨的体积分数最高的是________。A.t2~t3 B.t3~t4C.t4~t5 D.t5~t6能化学现象和实验中入手,由表及里的探究概念和原理,层层递进的授课思路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整个课堂实现了由教师的引导过渡到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利于学生思维性的发展。关注了科学、生活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能体现化学在人类社会中中的应用。演示实验较多,动手能力未锻炼,时间把握的不够好,练习较少。教学相长, 相得益彰,反思,让课堂更丰满。七、教学反思八、板书设计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