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检测题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24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1.1953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基层人大代表普选拉开帷幕。有亲历者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被分配到北京丰台区长辛店镇普选委员会第一组工作。在历经了宣传选举法、审查选民资格、酝酿候选人、投票选举等程序后,选区内全体选民选出了他们自己的代表。”这反映出第一届人大( )A.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代表文化素质普遍较高C.取代了政协会议的地位 D.基层普选流程有序规范2.1952年,天津大学进行院系调整,下设机械、电力、电信、土木、化工、纺织、水利7个工程系,从综合性大学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一举措意在( )A.配合国家发展战略 B.均衡高等教育类别C.助推科研队伍建设 D.形成完整教育体系3.下图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线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A处发展原因是北洋政府颁布奖励实业法令B.B处发展最快的面粉业和制造业C.C处的发展有利新中国初期经济的恢复D.D处消失的原因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4.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世界工业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梦想”,新中国于1953年开始( )A.推行农业合作化 B.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C.建立乡镇企业 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5.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人口流动高峰出现在1952—1957年,城市职工的人数从1603万增加到3101万,当时东三省成为主要的人口迁移目的地。上述人口流动( )A.支援了工业化建设 B.适应了对外开放的需要C.加快了农业集体化 D.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6.1954年有学者对中国23个省的15432个农户进行了调查,平均每户占有耕畜0.64头,犁0.54部,贫农直接用于购买生产工具的费用仅为3.5元,中农也仅有7.6元。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A.土地改革运动未取得任何成效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必要性C.需要加快争取苏联的援助 D.基本解决了人民内部矛盾7.在《南京工业遗产》一书中提到新中国成立后,积极挽救民族工艺,大力扶植传统优良产品云锦。1956年1月1日,中兴源丝织厂与南京11家小丝绸厂合并,经过改组实行公私合营,经政府正式批准挂牌,定名为公私合营南京中兴源丝织厂。使云锦焕发生机的这一改组属于( )A.第一个五年计划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D.对农业、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8.你能够从下图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三大改造的原因 B.三大改造的途径 C.三大改造的实质 D.三大改造的结果9.某党史专家在谈及党的一场会议时指出:“这场会议提出了当时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给党和国家指明了奋斗的方向,也吹响了全面、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号角。”这场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八大二次会议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二大10.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艰辛探索的过程中,决策和执行中出现了偏差和错误的是( )①中共八大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②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③大跃进④人民公社运动⑤“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⑥文化大革命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11.它标志着人类在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在生命科学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中国生命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材料评价的是( )A.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B.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C.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D.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完成12.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高昂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巨大成就。以下属于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有( )①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 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③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④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开始发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36分)二、非选择题(3小题,第13题10分,第14、15题各13分,共36分)13.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发展而努力奋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49年10月1日下午,大地欢声雷动、人民领袖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 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个洪亮的声音震撼了全国,震撼了全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材料二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局势和西藏人民迫切渴望解放的愿望,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 地方政府的代表团经过充分协商谈判,于1951年 5月23日签订协议。这是西藏地方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西藏的历史画卷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材料三 (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 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只有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了,机器制造业的原料增多了,轻工业的装备才能保证……材料四 如下图。(1)依据材料一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西藏的解放方式是什么?(3)为改变材料三中这种状况我国政府编制并实施了哪一经济发展计划?请写出该计划 实施中建成的铁路两例。(4)材料四图一中汽车是当时哪个企业生产的?图二中“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有什么作用?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1954年确立的)这一制度能够在中国成为适宜的政治制度,是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便利人民群众经常通过这样的政治组织参加国家管理,行使自己的权力,从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人民正是用这样的根本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材料二 1952年,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 比重只有35.5%。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期间,从计划制定到计划实施,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再 到每一个建设者,可以说是上下一条心,举全国之力,步调一致搞建设的。“一五”期间,我国 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摘编自王树恩《新中国“一五计划 ”出台的台前幕后》等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数量上仍居多数,广大农村的个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更占绝对优势……(这些现象)到一九五六年已经根本改变,中国选择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它使全国的各项工作得以在一个新的制度基础上前进。离开这个起点,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言,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可言。——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材料一中的“这一制度 ”指什么制度?据材料概述这一政治制度的两大优势(2)根据材料二,指出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现实国情,并分析其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任答两点即可)(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根本改变 ”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农村个体经济的手段分别是什么?(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政策与制度设计的共同目的。15.邮票、宣传画、烟标等图画蕴含丰富信息。阅读材料请回答: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的图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2)四幅宣传画分别反映了哪四个重大历史事件?选择一个事件分析其影响。(3)烟标见证了国家的发展,铭刻着时代的印记。上图四幅烟标是20世纪50、60年代的,它们折射出哪些时代特征。参考答案1.D 2.A 3.C 4.B 5.A 6.B 7.C 8.B 9.A 10.C 11.D 12.C13.(1)影响: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2)方式:和平解放。(3)经济发展计划:一五计划。铁路:宝成铁路、鹰厦铁路等。(4)企业: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作用: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14.(1)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行使权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社会主义方向(任答两点即可)。(2)国情:工业落后,重工业比重低。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国家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发展规划;各界齐心协力等。(3)手段:公私合营;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4)共同目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15.(1)成就: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2)事件: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土地改革影响: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三大改造影响: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3)时代特征:展现新中国立国建国的宏图伟业,构筑新社会伟大开阔抱负;人们对新中国、新社会、新生活充满热爱、向往;反映工农业建设欣欣向荣的面貌;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等等。试卷第1页,共5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