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考查
八年级历史试题
温馨提示: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8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
卡规定的位置上。
3.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Ⅱ卷必须用 0.5 毫米黑
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
第Ⅰ卷(选择题 共 50 分)
一、选择题(共 25 个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右图是 1843 年前及 1843 年我国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统计表。表中税率的变化与《南京条约》内容中
直接相关的是
A.赔款 2100 万银元
B.开放五口通商
C.中英协定关税
D.割香港岛给英国
2.恩格斯曾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
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这次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之战 D.甲午中日战争
3.下列是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大事记,成为其转折点的是
A.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 C.天京事变 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4.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
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与第一期相
关的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是
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C.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 D.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5.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下列可以用来研究戊戌变法的一手(直接)史料是
A.学者所著《戊戌变法史事考》 B.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
C.拍摄的影视《戊戌风云》 D.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
6.《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各
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 5
年。”该规定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标志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工具
C.使孙中山只能以秘密形式成立革命党 D.使中国人民失去了反帝斗争的可能性
7.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 B.光复会 C.华兴会 D.中国同盟会
8.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该观点的理由,最恰当的是
A.发动武昌起义,各省宣布独立 B.清朝皇帝被迫下诏退位
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D.颁布《中华民国宪法》
9.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
一系列变化最主要是由于
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
10.《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 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
组成”;1913 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时国会被解散了”“袁(世凯)下令逮捕
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据此可知,当时
A.民主革命任务艰巨 B.帝国主义势力异常强大
C.军阀统治丧失基础 D.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
11.“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
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首先提出拥护“这两位先生”的人物是
A.梁启超 B.蔡元培 C.孙中山 D.陈独秀
12.正确地计算历史时间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中华民国九年,小兰成为北京大学第一批女学生,小兰
入学时是公元
A.1920 年 B.1921 年 C.1922 年 D.1923 年
13.《新申报》某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山东问题”,“公理战胜强权”,“罢课、罢工、罢市”等。这些情形出
现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全面抗战时期
14.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对中国的社会变革和进步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以下对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
相同之处进行比较,正确的是
A.都拥有较为广泛的人群基础 B.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组织领导的
C.都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5.1922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此次会议
A.较为系统的开始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
B.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C.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
D.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16.通过对历史地图研究能够获得更多历史信息,深刻理解历
史事件。依据下图内容判断,可以获得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①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各支北洋军阀
②北伐军推翻了所有北洋军阀的统治
③两湖地区是北伐战争初期的主战场
④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毛泽东明确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是在如下那次会议上提出的
A.中共三大 B.八七会议 C.古田会议 D.遵义会议
18.“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A.四渡赤水. B.突破腊子口 C.吴起镇会师 D.会宁会师
19.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是
A. “九一八事变”爆发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卢沟桥事变”爆发 D.国民党发表中共提交的合作宣言
20.1937 年 11 月 28 日,伦敦《泰晤士报》对中国的某次战役这样报道“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
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影响。”
对于这场战役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保卫了重要城市北京和南京 B.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C.是正面抗战取得最大的胜利 D.打破了日本 3 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21.1938 年,丰子恺写道:“连荒山中的三家村里,也有‘起来,起来’ ‘前进,前进’的声音出自村夫牧童之
口。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车夫,都能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有人烟处,即有抗战歌
曲。”据此可知,抗战歌曲
A.宣传了“三三制”原则 B.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C.强化了民众的民族认同 D.标志着全面抗战局面形成
22.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1935 年 12 月, “一二·九”运动 东北失陷,全民族抗战开始
B 1938 年 10 月,武汉会战结束 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战略破灭
C 1940 年 8 月,百团大战开始 抗战爆发后第一次对日作战胜利
D 1945 年 4 至 6 月,中共七大 增强了全国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23.淮海战役期间,有 543 万的支前民工为解放军提供支援,他们虽然来自不同地区,操着不同乡音,但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誓愿:“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材料旨在说明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
的可靠保障是
A.人民群众的支持 B.解放军战略战术运用正确
C.解放军作战英勇 D.国民党军队主力损失殆尽
24.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共中央的所在地进行了多次转移。 如图
所示的转移地点按照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②③④①
D.③④①②
25.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
社会的主要矛盾。这决定了近代中华民族首要完成的历史任务是
A.国家统一, 民族融合 B.自强求富,民主自由
C.和平进步,多元发展 D.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 50 分)
二、非选择题(26 题 15 分, 27 题 16 分, 28 题 19 分, 共 50 分)
26.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也是一部抗争与探索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 自西方人 1514 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 325 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撼了中国,
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
近代的最初一步。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指什么 写出你对“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的理解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
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
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
中国乃不国矣。
--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带来的危害。
材料三 中国近代大事年表 (节选)
时间 事件
1851-1864 年 太平天国运动
19 世纪 60-90 年代 洋务运动 (3)选择材料三表格中相互关联的事件,
结合所学自拟一个观点加以阐述。(要求:
1898 年 戊戌变法
观点鲜明,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
1900 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
清晰,逻辑严密,不少于 150 字。)
1911 年 武昌起义
1912 年 中华民国成立
1913 年 二次革命
1915 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9 年 五四运动
27.历史将牢记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请写出材料一歌曲《松花江上》所折射的历史背景事件及影响。
材料二
——均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2)任选材料二中一副图片进行简要解说。结合所学概括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决定因素。
材料三
1945 年 8 月 9 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
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彻底打败日
本侵略者。8 月 15 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 月 2 日,
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 14 年艰难曲折
的斗争,特别是 8 年全民族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最后的
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怀抱。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均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28.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 年 7 月,上海石库门的红砖青瓦迎来了历史性的新生。图 1 油画所再现的,就是那样一
个伟大的历史时刻。
(1)图 1 油画反映的历史史实是什么 如何理解这一“时刻”是“历史性的新生”
材料二
(2)从图 2、图 3 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由此开创出一条怎样新的
革命道路
材料三 这次会议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决议根据党和红军当
时所处的战争环境,集中解决了最有决定意义的军事路线问题。
--摘编自郑广瑾等著《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记》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这次会议的重要意义。
材料四 “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
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
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2021 年 2 月 2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4)请在近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任意写出一种革命精神并阐述其内涵。
(5)结合本学期所学党的历史,归纳写出两条值得传承、发扬的“党的成功经验”。
八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B A D D B D C B A D A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C C B D D B C C A C A
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
26.(1)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3)观点: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论述: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虽然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
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7.(1)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图一: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图二: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
战意志和信念。决定因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
(3)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
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战场是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
位得到提高。
28.(1)中共一大的召开。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
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
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
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4)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
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
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
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5)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从中
国国情出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