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中学、第八中学、第九中学、麦积区新梦想高考复读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中学、第八中学、第九中学、麦积区新梦想高考复读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天水市第三中学、天水市第八中学、天水市第九中学、
天水市新梦想高考复读学校高三大联考
历史
第1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为仰韶文化时期的船形彩陶壶。壶的口部呈杯状,造型为短宽形,像一只小船,在壶身两面都画了类似渔网的图案,给人一种正在撒网捕鱼的画面感。这体现了()
A.长江流域的先民以捕鱼为生
B.陶器制造中匣钵已成为主要工具
C.手工业已从农业中独立出来
D.原始精神文化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张汤和张敞是西汉时期的能吏。下表对二人的记载反映出当时 ( )
《汉书·张汤传》 “汤决大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平亭疑法。”
《汉书·张敞传》 “敞本治《春秋》,以经术自辅,其政颇杂儒雅,往往表贤显善,不醇(醇:专的意思)用诛罚······朝廷每有大议,引古今,处便宜,公卿皆服,天子数从之。”
A.儒法学说实现合流 B.儒家经义影响司法实践
C.中华法系得以确立 D.法律制定源于儒家经书
3.唐宪宗元和年间,崔群为相,自中书舍人转为负责贡举。夫人李氏劝其树庄田以为子孙之计。崔群答曰:“余有三十所美庄良田遍天下,夫人复何忧?”夫人问何故,崔群曰:“吾前岁放春榜三十人,岂非良田耶?”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
A.举荐破坏政治生态 B.选官制度存在弊端
C.门第观念影响深远 D.土地兼并问题突出
4.南宋王灼在《糖霜谱》中写道,四川遂宁超过四成的农民都被雇去生产蔗糖。同处南宋的方大琮对此不以为然,他写道,福建仙游县“田耗于蔗糖,岁运入淮浙者,不知其几万坛”。这体现了当时 ( )
A.沿海经济发展超过了内陆 B.海上运输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C.雇工逐渐成为主体劳动力 D.农业生产呈现出专业化趋势
5.黄宗羲提出两种圆满的道德-政治秩序:其一是以三代圣王为首的君主制,其二是否定了现实的、堕落的君主专制后重建的君臣共治。两种秩序都符合《礼运》首章“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政治理想。这体现出黄宗羲 ( )
A.反对迷信权威并追求思想自由 B.对传统政治理想的继承和发展
C.打破了程朱理学正统思想地位 D.反对专制追求民主政治的诉求
6.1853年,曾国藩创建湘军,官佐从儒生中挑选,兵丁从朴实务农类人中挑选,官兵俱来自湖南省,以捍卫孔孟传统为使命。同时湘军的兵丁由官佐招募,兵丁对招募他们的官佐效忠;而官佐则矢志效忠曾国藩。这表明 ( )
A.儒生构成了湘军的主体力量 B.中央政府的权威潜藏挑战
C.旧有兵制开启近代化的转型 D.太平天国动摇清廷的统治
7.下图为1912年刊登在《时报附刊之画报》上的一则留声机广告,配文为“世界进步留声器授课”。这反映出( )
A.新型授课手段广受大众欢迎
B.西方文化入侵方式更加隐蔽
C.商业营销迎合启蒙需求
D.西方商品挤占国货市场
8.观察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机构关系”图,解读正确的有 ( )
①边区参议会、政府、法院并立制衡
②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边区政权建设适应了土地革命的需要
④边区政权建设是抗日民主制度的体现
A. ②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
9.1979年,中国科学院将办院方针概括为“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1984年,提出的新办院方针是“大力加
强应用研究,积极而有选择地参加发展工作,继续重视基础研究”。办院方针的调整旨在( )
A.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B.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C.促进科学技术人才流动 D.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大局
10.1955年,我国在万隆会议上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进入21世纪,我国成功主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同阿拉伯国家建立了面向和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伙伴关系,与拉美国家建立了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建立公正的国际新秩序 B.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C.努力构建区域结盟外交新模式 D.侧重发展传统的睦邻友好关系
11.关于埃及金字塔是谁修建的,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如下表所示)。基于此,我们应该 ( )
历史人物 观点
公元前5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 第一个提出金字塔是由埃及奴隶修建而成的人。在其著作《历史》中讲述了奇阿普斯国王的故事,说他让埃及人“分成十万人的大群来工作,每一个大群要在采石场工作三个月”
公元1世纪,犹太神父和历史学家弗拉维奥·约瑟夫斯 在其著作《犹太古史》中写道,“埃及人妒忌希伯来人的富有,因此对希伯来人无甚好感······于是,埃及人就让希伯来人······修建金字塔”
斯皮罗·科斯托夫(1936-1991) 在《建筑史》一书写道,“尼罗河每年7月底至10月底河水泛滥,此时大部分人都处于农闲状态,因此法老大概会征用额外的劳动力来运送石块。”“作为回报,这群人会得到配给的食物。对一个家庭来说,这些额外的粮食很受欢迎”
A.理解历史学家的治史情怀 B.了解运用各种史料的原则
C.合理选择史观的治学态度 D.分析造成不同解释的因素
12.10世纪前,东正教已在基辅罗斯传播。随着东正教的传入,十字架平面与半球形穹顶的拜占庭风格的教堂建筑在罗斯地区广泛建立,民间建筑也仿照这一风格。但“在北方,为了抵御恶劣的天气,厚厚的墙壁、小窗户和陡峭的屋顶也特别流行”。这说明基辅罗斯 ( )
A.宗教文化的遗产丰厚 B.保持文化的地域特色
C.与欧洲国家关系密切 D.引进并改造外来文化
13.科隆是中世纪欧洲有名的自治城市之一。1413年该城最高行政机构市政会议讨论决定,永远禁止制造和使用纺丝搓丝机,理由是它会让该城许多丝织业从业者断了生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工人通过罢工阻止新机器的改进 B.该决议重创了机器大工业生产
C.该决议巩固了垄断组织的地位 D.此决议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
14.在16世纪之前的欧洲,胡椒是等同于黄金或白银的稀有之物,常被用作借贷和纳税的媒介,也被人们认为是神药。在1627年荷兰画家彼得·卡兹创作的静物画中,将胡椒面与盐、牡蛎、橄榄等食物共同呈现在画面中。此时,画中的胡椒粉随意地与食盐一起撒在盘面上,已由“神药”回归调料本位。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民众消费观念发生变革 B.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商业革命冲击传统市场 D.全球物种的广泛交流
15.据统计,1774年至1852年,日本翻译的欧洲医学、天文学等书籍达470余种,从事西洋书籍翻译的学者有117人,出现了以杉田玄白为代表的新派学者。当时“虽然执政者亦关心西欧科学,但西学的输入及研究却以民间为主”。这一现象表明日本( )
A.摒弃闭关锁国政策 B.全面吸纳西方近代文明
C.社会观念出现变化 D.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16.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都以主权在民作为民主政治的实践原则,以自由和平等作为实践动力和革命目标。但在两国革命具体实践中,前者非常注重平等的价值,最终将平等纳入现代民主政治的价值体系,而后者则将自由和平等大致摆放平衡而侧重于追求自由。这一现象说明 ( )
A.崇尚平等价值观使得法国大革命更激进 B.重视自由使美国的革命具有双重意义
C.平衡利益是美国制宪者考虑的首要目标 D.历史文化传统对民主理念的塑造作用
第11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南学与北学(14分)
材料 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
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
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
(1)指出南北朝时期南学与北学分立的时代背景。(6分)
(2)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绘画透视法发展小史
绘画中的“透视法”,最基本的视觉效果是近大远小。(见图1)
图1利用透视法画出的铁轨与车站
远古时期人们还没有掌握透视法,绘画以记录内容为主,景物无论大小远近,并排放置,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透视法在绘画中的运用完成了从无到萌发的转折。有的画作已能看出一定的透视效果,这符合古典时代“崇尚真实”的思想与风气。欧几里得的《光学》和托勒密的研究,为绘画透视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在中古大部分时期,又几乎看不到透视法的运用了。画作主要服务于表现宗教故事或传达宗教信仰。可见,绘画艺术的发展不仅是技艺发展史,也是观念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史。
14-17世纪,在欧洲画坛上,透视法转入蓬勃发展时期。在前人光学研究成果和艺术家实践经验基础上,意大利的阿尔贝蒂把定点透视理论纳入“绘画三要素”。随后越来越多的画作追求呈现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和自然感,融透视表现方法与人文主义精神为一体。(见图2)
图2拉斐尔《雅典学院》
18-19世纪,透视法仍然受到很多艺术家的尊崇,不断丰富和发展。随着19世纪摄影技术的发明和改进,通过绘画还原现实的任务逐渐让位于照相机。此后出现了一些体现新的追求和理念的绘画流派,开辟了绘画艺术的新天地。
(1)绘画透视法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四次转折,任选其中的两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历史背景。(8分)
(2)通过《绘画透视法发展小史》一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哪些写作“小史”的方法。(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中国是茶的发源地,相传上古时代的神农氏首先发现茶叶的饮用价值。把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不仅仅作为一种生活需要,是从唐朝陆羽开始的。他的《茶经》影响至今,根据《茶经》的记载,茶起源于巴蜀之地,之后茶叶朝东南西北各方向传播。朝东,日本、高丽有不少僧人和使者来到大唐学习,并携带茶种回国种植;往西,作为商品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中亚和西亚;往南,到越南、缅甸、印度,大约始于9世纪开始饮用茶;至于北,则是五代和北宋时越过河套地区传到北方游牧民族区域。古代的中央政府利用茶来掌控和协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因而就出现了“茶马互市”。来自中国的茶与世界各地的民俗民风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茶文化和饮茶习俗。
-摘编自余锋《从茶与咖啡的普及历程看中西方文化及传播差异》
材料二:中英茶叶贸易正式开始于1637年。17世纪时,因为价格昂贵,饮茶还只是上流社会的专属享受。直到18世纪中期以后,茶才真正进入一般平民的生活。英国上流社会风行的时尚逐渐平民化。旧帆船由于航速缓慢,新采下的茶叶要在海上漂9个月,甚至整整一年的时间才能到达英国,提高帆船的航行速度便成为竞争焦点,于是,高桅帆船应运而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英国城市的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疾病传播率也随之上升,霍乱是水源性传播疾病,市民由于饮用不干净的水而染病。喝茶因为要用沸水冲泡能够保护市民免于这一灾难。在机器大工厂,醉酒的工人操作机器会出现经常性失误,导致工伤事故频发。饮茶不但没有醉酒的弊端,还能醒目提神,让工人们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完成工作。
-摘编自亢丽芳《中国茶叶传入英国及其对英国产生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英茶叶贸易进行简要评析。(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在世界历史中,文明中心的产生是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公元前5~4世纪,雅典经济发达,政治上相对自由,公众参与政治,由此产生一种文化上的吸引力,最早成为欧洲的文明中心。继希腊之后,罗马成为欧洲文明的中心所在。罗马人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国家制度建设和法律上。14~17世纪意大利发展成为欧洲的文明中心,文艺复兴运动是其标志。然而,并不是每一个文明中心都能够维持不坠。随着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衰弱,文明中心由意大利转移到了英国、法国等新兴民族国家。欧洲历史上文明中心的转移,还见证了帝国模式的衰弱和民族国家的崛起。如果说16、17世纪的欧洲是德意志、西班牙的天下,那么,18、19世纪在欧洲舞台上独领风骚的则是英、法等新兴民族国家。一方衰亡,一方兴起,显示出大国间力量转移的清晰轨迹。
-摘编自朱孝远周施廷《全球化进程中文明重心的转移》
解读材料,围绕文明中心的形成和转移,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
(要求:论题具体明确,阐释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参考答案
1-5DBBDB6-10BCADB
11-16DDDCCD
17、(1)时代背景:南北朝政权分裂对峙;北方经济恢复发展,南方经济开发加快;豪门士族田庄经济兴盛,封闭性强;南北均出现民族交融趋势;佛教、道教盛行;魏晋玄学在南方广泛传播,北方士族注重诗礼传家。(6分,答出3点即可)
(2))过程:南朝、北朝儒生通过辦论等形式整合不同观点;政权间互派使节考校儒学;隋朝时,大量南方名儒被征召至中原腹地,讲学收徒;唐朝时,儒生及典籍汇聚长安,政府编订了官方版经书。(4分,答出2点即可)
意义:有利于学术文化的统一,推动儒学的发展;推动了儒经的整理和研究;有利于维护政治上的统一;为科举制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利于书籍出版业的发展。(4分,答出2点即可)
18、(1)背景:①从没有透视法到透视法的萌发:古代希腊部分城邦实行民主政治;古希腊哲学家倡导用理性认识和解释世界;几何学达到较高水平;古罗马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化。②从透视法的萌发到基本弃之不用;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中古时期的欧洲实行封建制度;教会在中古西欧势力强大,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束缚人性;教会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为其所用。③从透视法基本弃之不用到在欧洲蓬勃发展: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意大利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文艺复兴兴起较早;人文主义以人为核心,崇尚理性;科学革命。④运用透视法的画派与其他画派并行发展: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面貌和人们的思想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照相机的出现;新的艺术思潮出现。(8分,答出其中两次各4分)
(2)方法:唯物史观的指导;围绕一个历史事物展开;特定的历史时空定位,时序清晰,前后关联紧密;历史事物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相对完整,逻辑清晰;史实具体,史论结合;结构合理,语言简洁流畅;图文配合。(6分,答出3点即可)
19、(1)特点:源远流长;文化属性不断增强;影响范围不断拓展;成为中外交往与民族交融的载体。(答出3点即可)(6分)
(2)评析:茶叶是中英贸易 最重要商品之一,17~18世纪,欧洲直接同世界各地包括中国进一步建立起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随着东西贸易规模的扩大,茶叶由高级奢侈品变为了供普通人消费的大众化商品;伴随着茶叶进入英国人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变;中英茶叶贸易改变了英国人的饮品结构;带动了造船等行业的发展,还降低了工伤比率,改善了英国人的健康状况,并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更为理想的劳动力。(必须正反两方面作答)(6分)
20、示例:(12分)
论点:近代文明中心由欧洲转移到太平洋沿岸。
阐释:近代以来,西方借助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使世界文明的中心向欧洲转移,产生了欧洲中心主义,并逐渐演变为西方中心主义或日西方中心论,在18世纪至20世纪产生了很大影响。伴随着一战和二战的影响,欧洲的文明中心受到动摇。二战后,美国牵头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并且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文化影响力,成为世界文明中心。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力量在转移,秩序在调整,话语在重构,文明中心在东移。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大历史观辨析历史规律、世界大势和时代风云,把握民族复兴全局和世界百年变局,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世界文明中心逐渐向中国转移的曙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