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濮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八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请用铅笔把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2.开卷考试,可查阅参考资料,但应独立答题,禁止交流资料。
3.答卷前将答题卡上的项目填涂清楚。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每年需要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由此可知,英国发动这场战争是为了()
A.维护鸦片贸易 B.打开中国市场 C.促进文化交流 D.加强友好往来
2.“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与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有直接关系的是()
A.英国侵略军 B.英法联军 C.日本侵略军 D.八国联军
3.1906年版历史教科书认为:“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而1933年版教科书则认为:“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上述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表述反映了()
A.时空观念应该跟随民族立场 B.史学研究必须揭露历史真相
C.社会性质可以决定史观变化 D.时局变化能够影响历史评价
4.下图是“1895-1913年设在中国的外资厂矿数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 B.实业救国热潮掀起
C.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设厂 D.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5.“一八九五年,鸿章去马关。伊李坐春帆,两人把约签。台湾被割占,赔偿二万万。在华设工厂,开放四口岸。南京耻未雪,马关新仇添。”“伊李把约签”()
A.致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B.导致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
C.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6.关天培“挥刀赴敌唯亲军”,左宗棠的“抬棺出征复新疆”,冯子才“将军报国期死君”邓世昌的“誓与军舰共存亡”。其展现的时代主题是()
A.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B.国家分裂,民族交融
C.百年屈辱,英勇抗争 D.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7.《猛回头》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下列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观点的是()
A.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C.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8.1911年10月21日,英国画报TheGraphic增刊报道“辛亥革命”,评论称满清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已经直接受到革命的冲击,孙中山很有可能成为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武昌起义爆发仅11天,英国报刊就已经预见到革命的走势,但当时的中国却有很多人还未听闻孙中山的名字。这反映了()
A.辛亥革命实现民族独立 B.辛亥革命国际影响力大
C.西方报刊预测一向精准 D.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9.李伟的爷爷出生于1947年,一位历史老师问李伟:你爷爷出生于民国哪一年?王泽的正确回答应该是
A.民国三十三年 B.民国三十四年 C.民国三十五年 D.民国三十六年
10.蔡元培曾说:“先生(宋教仁)百计联络,始以同盟会与其他三四政团相结合而组织为国民党,以为有此多数党为大本营,足以操纵袁氏.....遂以此触袁氏之忌而先生死矣。”“宋教仁之死”从本质上反映了()
A.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矛盾 B.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
C.美国和日本争夺中国的矛盾 D.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11.《中共一大简介》写到:1920年夏至1921年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作为两者结合产物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等地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材料提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是()
①思想基础②阶级基础③经济基础④组织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新文化运动期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诗集-《尝试集》。白话文的使用次数越来越多1920年,北洋政府下令在全国学校使用白话文。这种做法()
A.巩固了民主共和政体 B.有利于传播新思想
C.彻底粉碎了封建思想 D.实现了教育近代化
13.1926年,孙中山亲自批准将这样一幅对联贴在军校大门上:“升官发财行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额为“革命者来”。军校的创办()
A.是实业救国思想的实践 B.为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
C.沉重打击清王朝的统治 D.实现了社会习俗的变革
14.1927年春,朱德在南昌创办教育团,江西各县大批进步青年知识分子纷纷到教育团接受革命思想教育。他们中的许多人被派到军队和地方工作,有的则留在南昌成为以后起义的骨干。据材料可知,首义在南昌()
A.地理环境优越 B.革命经费充足 C.革命基础较好 D.反动势力薄弱
15.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这一“战略转移”()
①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②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基干力量
③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④为中国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1937年的国民政府关税预算为3.69亿元,实际收入2.39亿元;1938年实际收入为1.28亿元。1937年盐税预算为229亿元,实际收入1.41亿元;1938年实际收入0.48亿元。导致这一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中国国土大量沦陷 B.军事开支急剧增加
C.政府财政管理不善 D.列强经济侵略加深
17.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实行“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在延安时期推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而1947年时又执行“没收地主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上述土地政策的调整是基于()
A.巩固苏维埃政权 B.革命形势的需要 C.革命性质的变化 D.土地所有权变更
18.丘吉尔曾说:“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据此可知
A.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突出贡献
B.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C.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反抗外敌入侵取得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D.抗日战争是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19.2009年4月21日,《扬子晚报》刊载了周克玉上将60年前的一首诗:“千帆竞渡断浪飞,万炮齐放敌垒摧。扬子江头雷霆夜,铁军雄师显神威。”周克玉上将的诗描写的这场战役的直接后果是()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即“是什么”的问题。历史解释必须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即“有什么用”的问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申报》在上海创刊
B.1897年商务印书馆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
C.19世纪70年代以后,火车、轮船相继传入我国
D.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
非选择题(共30分)
2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总体上讲,自强运动还是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缝,风的确是吹进来了,也奠定了中国工业的一个初步基础,让中国人看到了什么是西方工业。
-张鸣《重说中国历史》
材料二 由早期维新思想家发展而来的一批新式知识分子,在内此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共同认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甲午战后,他们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898年的戊戌变法,就是他们的第一次政治演出。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四版)
(1)材料一中的“自强运动”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进行戊戌变法的目的。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2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
(1)依据材料一中三幅图片,指出其是近代史上哪次事件?我们应学青年学生身上什么样的精神?(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吃了大亏”的表现和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例子。(2分)
(3)谈谈你对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认识。(1分)
23.(7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交通方面得到报告,昨夜11时许,有某国兵在沈阳演习夜战,城内炮声突起,居民颇不安。铁路之老叉道口,亦有某国兵甚多,因此夜半应行通过该处之平吉火车,当时为慎重起见。亦未能开行。
-1931年9月19日《大公报》
材料二 假使内战扩大,张杨长期禁锢蒋氏,则事变的进展徒然有利于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讨伐派(汪精卫等)的阴谋。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坚决主张和平解决。这就是全国人民的主张,因为现在的内战是人民所痛恶的。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而国共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国共分别主导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中国的抗日战争之所以出现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与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既相区别又相互依存,形成共同对敌的态势,首先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合作抗战是中国制胜法宝》
材料一描述的事件史称什么事件?这一事件的国内影响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张杨禁锢蒋氏”是什么事件?发动这一事件的目的是什么?“共产党坚决主张和平解决”的原因是什么?(3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形成的抗战精神是什么?(2分)
24.(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
-重庆《大公报》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945年8月29日)
材料二 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他们连发三封电报邀请我们,我们去了,可是他们毫无准备,一切提案都要由我们提出。
-毛泽东
材料三 1946年,毛泽东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毛泽东先生为什么去重庆?结果如何?(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毛泽东谈话的背景。(2分)
(3)综上所述,写出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2分)
25.(5分)请阅读下面材料,围绕其中的观点,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材料一 1895-1898年,新建的中国商办厂矿企业资本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棉纺织厂最多。由于日本棉纱的大量倾销,以及资本雄厚的英、美、德等国纱厂在上海相继建立,加上清政府的苛捐杂税和官吏勒索,沪、苏、杭一带的华资纱厂从1898年起就开始亏损,其它各地纱厂也难以维持。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风云刚一散尽,洋纱即卷土重来。致力于急剧扩张的大生纱厂终因负债累累,难挡洋纱气势汹汹的包围。加上原来畅销东北的关庄布受到日货倾轧,自然灾害又形成花贵纱贱,纱厂在1922年首次出现亏损,虽然亏损额只有39万两,但负债总额已经高达709万两。3年后,不得不被债权银行团接管。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八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1-5B、B、D、C、C6-10C 、D、D、D、A11-15B 、B、B、C、D16-20A 、B、A、B、D
21.(6分)(1)目的:维护清政府统治。(1分)积极作用: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中国第一次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分)
(2)目的:挽救民族危亡。(1分)失败主要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守旧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2分,其它言之成理亦可)
22.(6分)(1)五四运动;(1分)忧国忧民,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2)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失败。(1分,其它言之成理亦可)例子: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1分,其它言之成理亦可)
(3)认识: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1分,其它言之成理且写出一点亦可)
23.(7分)(1)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2分)
(2)西安事变。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原因:从民族利益出发,响应全国人民停止内战的愿望,争取联合蒋介石抗日。(3分)
(3)团结合作,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患难与共、爱国主义等。2分,言之成理且写出两点即可)
24.6分)(1)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符合题意即可);经过43天的谈判,于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2分)
(2)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2分)
(3)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核心力量。(2分,言之成理且写出两点即可)
25.(5分)请阅读下面材料,围绕其中的观点,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等级建议:
一等(5分) ①题目恰当,观点明确; ②史实运用正确; ③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二等(4-2分) ①题目恰当,观点较为明确; ②史实运用基本正确; ③条理较为清晰,语句较为通顺,表述较为完整
三等(1-0分) ①立场不正确或题目不恰当,观点不明确; ②史实运用不正确; ③条理不清晰,语句不通顺,表述不完整
提示:观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