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第一单元 家乡的风俗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已的风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都叫风俗。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呢?一起来说说吧!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作要求审题要点“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如果是介绍一种风俗,写之前,先查阅资料或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这种风俗,想一想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分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在介绍的时候,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如果是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则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如,“听爸爸说,这个习俗大有来历呢……”或“我查资料得知,元宵象征着……”,然后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如果你对这种风俗习惯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表达出来。写好以后和同学分享,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如果有条件,可以将全班同学的习作集中在一起,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介绍风俗时,要分多个方面写清风俗的主要特点,还要详略得当;写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时,重点要“还原”活动现场的情况和描述自己的真实感受。穿插资料有讲究,一要自然,二要篇幅短小,三要注意语言风格。可以就某种风俗习惯的“精华”和“糟粕”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容易写出新意。闹花灯花灯的种类及样子参与闹花灯的过程闹花灯时你的心情闹花灯的传说【示例】进人广场,首先映人眼帘的是一组名叫“天道酬勤”的花灯。花灯上有一些会动的“小人儿”,他们有的打铁,有的耕地,还有的织布,俨然一幅生机勃勃的劳动画面。我最喜欢耕地的“小人儿”,他约半米高,牵着一头牛,在田间悠然自得地行走。步入广场中心的喷泉区,我看到了一个叫“喜上眉梢”的花灯,上面有两只喜鹊站在蜡梅的枝头,欢快歌唱,样子可爱极了!我兴致勃勃地继续前行,进人一个小花园,发现前面亮闪闪的,于是,我快跑几步,发现原来是几个小蘑菇灯。它们有一人高,颜色各不相同,有红色、黄色、蓝色、绿色···我看得眼都花了,如此绚烂的景象怎能轻易放过,我赶紧喊妈妈为我拍照。家乡风俗描写场景(渲染氛围)人物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情)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仿照上面的示例,为大家介绍一种你家乡的风俗吧!我家乡的风俗之一:( )具体介绍:我早早地在前排等着,准备观看舞狮。只听鞭炮响了,屋内“说彩人”一唱,锣鼓开始敲得震天响,围观群众一喝,两个“马脚”便抖动起来,一蹦一颤,有节奏地跳动起来。随即,主人家将香案上的狮头递给了“马脚”,他顺势举过头顶罩住了身子,另一位也弓着背,顶着红布充当起狮尾,一头雄风无限、活灵活现的狮子便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狮子一会儿眨着眼睛调皮地逗弄观众,一会儿跪地打滚撒娇卖萌,一会儿绕着烟花玩耍……那样子别提多么俏皮了,我忍不住想要大声地欢呼。(示例)舞狮学习单二 列提纲,明确写作思路一、介绍一种风俗如果你想介绍一种风俗,可以参考《藏戏》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代表性风俗开头中间结尾风俗的特点或具备的特色详细介绍风俗总结概括,风俗存在的意义写法小练笔请你参考《藏戏》一文的写作思路,选择自己家乡的某一种代表性风俗,列一个提纲。(示例)舞鱼灯开头中间结尾整体介绍浦江鱼灯的特色详细介绍舞鱼灯的风俗(略写)浦江鱼灯的文化魅力浦江鱼灯的由来(传说故事)制作鱼灯做鱼灯的框架装饰鱼灯舞鱼灯(点面结合)写法小练笔请你参考《藏戏》一文的写作思路,选择自己家乡的某一种代表性风俗,列一个提纲。二、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如果你想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可以参考《北京的春节》,老舍先生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其他的日子则一笔带过。因为这几天是春节的高潮,所以要详写。我知道了,我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先想好表达的重点,安排好内容的详略,这样文章的中心才能更突出。开头中间结尾参加的风俗活动的名称活动的准备活动的过程(运用写作手法表现场景以及人们的心情)参加活动的收获写法小练笔就自已参加某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列一个提纲,注意体现出详略安排。开头中间结尾傣乡的泼水节(略写)泼水前的准备(穿插)泼水节的由来(详写)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泼水的过程面:乡民泼水的盛况点:年迈的奶奶泼水,小孙子用身体护着奶奶,两个年轻姐姐互相泼洒清水泼水节落下帷幕,乡民们互相道别(示例)写法小练笔就自已参加某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列一个提纲,注意体现出详略安排。小贴士:你还可以写风俗中的代表性美食,比如写“端午粽”,可以写一家人包粽子与吃粽子的场景,按照“包前一包中—包后”的顺序详写包粽子的过程,略写一家人吃粽子的情景,突出重点。学习单三 细节融情多感官,风俗特色写具体一、细节描写,写出画面感示例一语言描写“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是啊!孥孥说得对。”“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节选自沈从文《腊八粥》作者通过充满童趣的对话,反映出八儿想方设法给自已多分粥却又不愿表现得太明显的心理,将一个天真、可爱、机灵的八儿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非常有画面感。示例二场面描写熬到腊月初八,是盼年的第一站。这天的早晨要熬一锅粥,粥里要有八样粮食——其实只需七样,不可缺少的大枣算一样……我曾经十分向往这种施粥的盛典,想想那些巨大无比的锅,支在露天里,成麻袋的米豆倒进去,黏稠的粥在锅里翻滚着,鼓起无数的气泡,浓浓的香气弥漫在凌晨清冷的空气里。一群手捧着大碗的孩子们,排着队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脸冻得通红,鼻尖上挂着清鼻涕。为了抵抗寒冷,他们不停地蹦跳着、喊叫着。我经常幻想着我就在等待着领粥的队伍里,虽然饥饿,虽然寒冷,但心中充满了欢乐。节选自莫言《过去的年》作者重点描写了露天里支锅施粥、孩子们排队等粥的场面,将一种温馨而略带艰辛的感觉描绘了出来。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环境细节描写(示例)外婆是糊柏叶的高手,只见她用一只满布皱纹的手提起柏枝,浊黄的眼珠微微转动,锁定其中标致的一根,另一只手捏住根部,手腕有节奏地转动几下,柏枝就乖巧地从主干脱落,掉进外婆的手里。又见她拈起一片红纸条,食指、中指一转,就听“嚓”“哗”两声,红纸就缠在了柏枝腰上,与青翠的叶子交辉,一气呵成。二、多感官描写,展现节日氛围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长辱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节选自老舍《北京的春节》作者从嗅觉、视觉、听觉等多个感官角度,细致地描述了除夕的“热闹”,展现出过年的喜庆氛围。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示例)糯米的香,霉干菜与肉的香,鲜笋的香,在小小的厨房里弥漫开来……粽子出锅,稍凉,我就迫不及待伸手抓过一个剥起来,扑鼻而来的,是粽子里糯米的香气。一口咬下去,软糯无比,又一口咬进馅里,香味扑入口鼻——里面的糯米糅合着馅的味道与颜色,五花肉口感分明,霉干菜则吸去了油腻,笋干鲜、甜、嫩,吃完一个粽子,真是唇齿留香,妙不可言。三、具体介绍,突显风俗特色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巫女的面具半黑半白,代表其两面三刀。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村民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和嘴唇处挖出窟窿,以示朴实敦厚。-节选自马晨明《藏戏》作者针对藏戏中特别的设计一—面具,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们了解了不同颜色的面具的象征意义,从而突显了藏戏的特色。四、融情于景,再现风俗活动的情况中午刚过,耳边就会听到好几支唢呐同时吹响,高亢激越的音调,声声在催促人们快去溪边为龙舟竞渡助威呐喊。记得那时,妇女们听见唢呐声就赶忙收拾厨房,慌不迭梳头整装,又去邻居家招呼同伴,牵孩子出门。一路上,只听人声嘈杂,互为问答:快了吧?快了、快了……待赶到溪边,桥头早已站满了人。节选自朱谷忠《桨声云影艾叶鲜》作者在描写划龙舟前的情况时,融人了人们欢乐、期待的心情,使读者产生一种如临现场的感觉。写法小练笔介绍非遗的来历或你与非遗的故事你还了解哪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请选择你最了解的一个,说说它的来历或者你与它的故事。(100字左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