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 课件(共25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 课件(共25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
课程标准:了解中外历史上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以及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单元视角:货币与赋税制度——国家经济治理的重要手段
(货币)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或者是商品价值量借以取得社会表现的的材料。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货币:作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的。
中国货币的演进:
古代货币的发展
近代货币的改革
当代人民币制度的形成
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时代
以美元为中心布雷顿森林体系
牙买加体系
当代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思考:货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产力的发展
战国 刀、布、蚁鼻钱等
秦 半两
夏商 海贝
汉 五铢钱
唐 开元通宝
民国 银元+法币
新中国 人民币
宋 通宝+纸钞
货币演进
元 宝钞+铜币
明清
铜钱+白银+纸钞
自主梳理: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思考:中国货币演进历程的特点是什么?
货币演进
思考:中国货币演进历程的特点是什么?
可从材质、形制、制作主体、命名等角度思考
从自然货币到人工货币
从多元货币到统一币制
由金属货币到纸币演变
命名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自主梳理: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从地方铸币到中央铸币
(一)古代中国的货币发展
(1)春秋战国货币有何特点?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
特点:
币制多样。
主要原因:
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分裂。
影响:
①频繁的货币换算导致效率低下;
②币制混乱,不利于商品交易与国内统一
市场的形成,加剧国家分裂。
(一)古代中国的货币发展
材料二 汉初仍使用秦制半两钱(重12铢),由于民间私铸,以致出现荚钱(重3铢),市场混乱物价飞涨。为此,汉武帝颁布了盗铸金钱者死罪令,诏令各郡国铸行“元狩五铢钱”,但各郡国所铸五铢钱都具有偷工减料、不够五铢重的现象,而且越晚越粗劣。本来汉武帝改铸五铢钱的目的是树立信誉,稳定金融,以彻底解决私铸问题。但各郡国官吏习惯难改,依旧中饱私囊。元鼎二年,汉武帝诏令收回各郡国的铸币权,中央政府安排在长安上林苑统一铸造。 ——整理自《汉武帝的六次货币改革》
材料一 秦统一后,废除六国旧币,法定货币仅限于两种,以黄金为上币,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铜钱由国家统一铸造,严禁私人盗铸。圆形方孔从此成为中国古代铜钱的固定形制。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秦汉货币发展意义:
加强中央集权(财权),巩固国家统一;
统一市场,便于商品流通,稳定金融货币秩序,恢复经济。
促进文化认同与民族团结;
圆形方孔钱奠定我国古代货币统一形制的基础;
货币发行权:国家治理的重要权力
(一)古代中国的货币发展
材料一 北宋铸币量很大,最多时高出盛唐十余倍,但仍不能满足商业发展需要,因此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交子,后来发行权为政府掌握,发行量不断增加。南宋纸币使用更加普遍,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超出了铜钱。元朝基本不用铜钱,而是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称为钞。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宋元纸币发展的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需大量货币;
铜币铸造跟不上经济需要,出现“钱荒”;
铁钱笨重不便大宗交易;
北宋造纸技术的发展完善。
(一)古代中国的货币发展
材料二 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导致信用下降,渐至名存实亡,铜钱则因币材缺乏,铸币量难以满足流通的需要。明朝中期,朝廷被迫放松用银之禁,而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恰好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规定赋税折银征收,这说明民间使用白银已比较普遍。清代历朝都铸造铜钱,并在云南等地大力开采铜矿,但仍不能完全解决币材问题,同时用银之势也已不可遏止,因此在流通领域仍然是“用银为本,用钱为末”。大额交易通用白银,政府财政也以白银为计算单位。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明清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国内:①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②白银自身优势(易携带、不贬值),其他形质货币存在问题(币材不足,易损耗等);③政府税制改革的推动。国际:新航路开辟后,国际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明清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①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②推动赋役制度的改革;③促进中国的对外贸易与交流。④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促进中国的社会转型。⑤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全国高考)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B
(湖北·高考)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 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
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 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
B
(二)近代中国法定货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晚清时,清政府开始铸造银元。
(2)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货币政策延续了清朝的传统,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法币改革
时间:1935年11月公布了法币改革令
统一货币发行权,法币为唯一流通货币;
白银国有,禁止流通;
放弃银本位,采用外汇本位制。
思考: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法币改革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近代中国是一个银本位国家,货币制度落后,流通的本位币多种多样,成色不一,混乱的币值影响了经济的发展。1914年,北洋政府曾推行“废两改元”政策,但由于政局更迭无法落实。20世纪30年代,美国为摆脱危机实行白银政策。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引发危机,这为国民政府“废两改元”提供了机会。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元”,完成货币简化工作,为法币改革奠定基础。
材料: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概括起来主要是垄断钞票发行权;规定法币性质及流通事项;废除银本位制;规定法币可无限制买卖外汇。
材料:在这次改革中,中国放弃银本位制,以纸币代替金银货币,国家集中发行货币,不仅顺应了世界发展趋势,也有利于保存白银,完成货币的真正统一。法币改革割断了中国货币与白银的直接联系,此后,世界银价的涨落不会再对中国发生大的改革有利于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的调整和转变,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但国民政府也通过这次法币改革,可以无限制地发行不兑现的纸币,造成中国延续十几年的通货膨胀。
——以上材料摘自陈春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币制改革》
积极:
改变中国币制混乱的局面;
遏制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贸易发展;
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①近代货币制度的长期落后、混乱;
②摆脱受美国白银政策影响产生危机;
③“废两改元”运动的推动;
④巩固统治,发展经济的需要。
消极:
强化了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
为战争大量发行法币,掠夺财富,造成了经济衰退和金融混乱,最终导致了国民政府的灭亡;
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经济。
(二)人民币制度的发展
第一套人民币:
从解放区种类庞杂、折算不便到统一人民币,恢复经济。
数字人民币:2019年底,数字人民币相继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及未来的冬奥场景启动试点测试
人民币发行机构:
人民币发行原则:
中国人民银行
经济发行
计划发行
集中统一
说一说:第五套人民币蕴含了哪些国家治理的信息?
国家统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
人民币国际化
西方货币制度源头:罗马帝国的金币—银币—铜币金属货币体系
公元八世纪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货币标准,即240芬尼=1磅(银)
【世界货币体系】各国政府为了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结算的需要,对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等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确定的原则,以及为此而建立的组织形式等的总称。(内容:汇率制度的确定;国际储备子产的确定;国际收支的调整方式)
【金本位制】以黄金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制度,其特点是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各自的含金量比例确定,黄金可以在各国间自由输出输入,国际收支具有自动调节机制。
未形成国际性货币体系
美元
法郎
英镑
1885年时的大英帝国的全球贸易路线
1816年,英国率先以法律形式确立了金本位(古典金币本位)的货币制度。逐渐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在国际金本位的统一货币体系框架下,以及在大英帝国的军事和经济霸权庇护下,英镑成为了纸币之王,和黄金享有着同样的世界货币地位。
(一)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形成原因: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扩大;
工业革命与殖民扩张使英国建立强势经济地位。
金本位制度的影响: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统一标准)
巩固英国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工业革命的象征——蒸汽机的出现,解决了铸币技术难题。工业革命给已经实行金本位制的英国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使其成为经济发展领先国家和外国融资的主要来源国。这都促使其他国家设法与英国开展贸易并从英国引进资本。到19世纪70年代欧洲各国纷纷实施金本位制,最终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摘编自【美】巴里·埃森格林《资本全球化》
伴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而瓦解。
(二)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材料 20世纪30年代起,世界各国都放弃金本位制,纷纷下调本国货币的汇率,争相扩大出口。结果导致国际贸易陷入停滞,英国和法国则利用广阔的殖民地发展“封闭经济”。随后各国采用管理货币制度,一遇到财政困难就通过发行并兑换纸币来解决问题,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愈演愈烈,货币与商品秩序土崩瓦解。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世界史就是一部货币史》
材料二 1943年4月……《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对战后世界安排的设想。他要求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即联合国;二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当代卷》
(二)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35美元=1.盎司黄金
“双挂钩一固定”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上下浮动不得超过1%
为了协调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1944年7月,44个国家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讨论战后国际货币问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负责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稳定国际汇率,以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美国占27%的投票权)
世界银行:向成员国提供中长期贷款,促进成员国经济复苏。(美国占24%的投票权)
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货币制度
国际金融机构
(二)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材料二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的近30年中,这个世界一直是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美元是核心的货币,大多数国际贸易和金融都以美元结算和支付,汇率的标定也是以美元为基准。在这一阶段,世界经济出现繁荣,工业国开始减少贸易壁垒,它们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欧洲和亚洲的经济从废墟中恢复,并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
——洪千帆、林忠凡《外汇知识与交易技巧》
材料一 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因此而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
——特里芬《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
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凸显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矛盾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20世纪70年代)
②美国经济实力下滑:越南战争、70年代滞涨危机、石油危机加重美国财政赤字,引发美元危机。
③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加强,冲击美国经济霸权。
材料 表面看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是美元的灾难,动摇了美元的地位,是美国全球霸权衰落的象征。其实相反,美元从此获得了黄金的生命,而不是和黄金共享生命……美国依靠独步全球的经济总量,垄断了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地位,刺杀了黄金,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美国购买全世界的资源仅需要用美国的印钞机印出来的一张纸(美元)。
——谭智元《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
(三)牙买加体系
1976年,IMF“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召开会议,达成浮动汇率制度和黄金非货币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牙买加协议”。
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
2022年10月21日:
1美元兑换7.2244人民币
1USD=7.2244CNY
2022年10月20日:
1美元兑换7.1188人民币
1USD=7.1188CNY
2022年10月20日:
1美元兑换7.1105人民币
1USD=7.1105CNY
浮动汇率制度
世界形势:世界政治多极化、世界各个新经济体崛起等。
认识: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的重要表现,也是世界经济治理的重要方面。它的发展变化是各国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表现。
英镑
1816年,英国率先以法律形式确立了金本位(古典金币本位)的货币制度。逐渐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
经济大危机爆发,国际金融秩序混乱,金本位制崩溃;
①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
②英国、法国和美国分别构建了以英镑、法郎和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集团;
①稳定了国际金融;②促进了国际贸易;
③推动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全球化方向发展;
④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牙买加
体系
①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②美元仍是最主要的世界货币,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的影响力上升;
美元
美元
法郎
英镑
梳理近现代世界货币体系形成演变的历程
国际金本位体制(英镑为中心)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
牙买加体系(多元化国际储备和浮动汇率制)
先秦: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海贝到铜贝)
秦代:由多元货币向统一币制的演变 (半两钱)
汉代:铸币权收归中央 (五铢钱)
唐代:通宝钱制
北宋: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 (交子)
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新中国:人民币的发行
明清:白银的逐渐货币化
元:单一流通货币 (钞)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从相对独立到接轨世界
从受世界市场波及影响到影响世界货币体系的币种之一
世界经济发展状况
大国实力消长
汉初刘邦以“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名曰榆荚钱,重三铢”;“孝文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此币不仅由国家铸造,还准许地方官府和民间的富人仿铸。汉武帝时又多次变更,最后“罢半两钱,行五铢钱”,由上林三官负责铸造,作为法定货币,通行于全国,并严禁各郡、国和私人仿铸。由此可知
A.秦朝半两钱在汉代一直通行 B.汉代钱币重量始终保持一致
C.铜钱上统一铸印当时的年号 D.国家经济管控能力逐渐增强
D
清政府规定,白银是清朝法定货币,与铜钱兼用,完粮纳税须用白银支付。据统计,18世纪末一两白银换铜钱一千文左右,而到了19世纪30年代后期,一两白银可换铜钱一千六七百文。这种状况的出现
A.加重了中国人民经济负担 B.源于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C.是白银货币化的必然结果 D.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A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仍然是关键货币,但是不再受黄金储备的约束,美国可以不受限地向全球注入美元,并吸收外国的物资输出,从而提高了国内消费水平和对外国资产的所有权。由此可见,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
A.美国依然主导世界经济的发展 B.国际金本位制开始崩溃
C.美元特权地位让美国继续受益 D.美元失去国际货币地位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