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共3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共3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指政教风化。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对社会和个人的约束力是相对软性的,强调道德感召与自律,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是对法治的有效补充。
法津:
教化:
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受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的总称。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是国家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制约束力。
法律与教化:社会治理的两种方案
相 辅相 成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中华法系——儒家礼教
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宗教伦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标准】
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第8课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时空坐标


西周
春秋战国
成文法
德治与法治之争
秦朝
秦律
引经决狱
汉朝
以经入律
魏晋
礼法结合

约律合流
宋 元 明 清
法律儒家化
礼法之争
礼法结合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礼法之争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以礼入法

目录
CONTENTS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礼法之和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之兴,皆叔(乱)世也。
——《左传·昭公六年》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礼法之争
(一)德治与法治的起源(夏商西周时期)
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实行“人殉”制
夏朝
商朝
西周
德治
(礼)
的起源
法治的起源
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禹刑》
《汤刑》
《九刑》
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材料: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
习惯法
制作礼乐的周公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二)礼法之争:德治与法治之争(春秋战国时期)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礼法之争
1. 第一次德治、法治之争:子产铸刑书
子产
叔向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反对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
德治
法治
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
——(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子产:
春秋时郑国
著名政治家
思想家
(子产临终对后继者的遗言)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思考:(1)子产临终前舍宽取猛的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礼崩乐坏,维护统治的需要。
子产
(3)“铸刑书”有何影响?
宣告了成文法的诞生,确立了“法律公开”的新兴地主阶级立法原则;推动了各国立法运动的开展和依法治国观念的传播
昔先王议事以制(先王衡量事情的轻重来断定罪行),不为刑辟(不公布刑法),惧民之有争心也。(法律公布后)民知有辟(法律),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
(2)叔向和子产在争什么?
要不要公布刑罚
叔向
2.第二次德治与法治之争:儒家与法家之争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礼法之争
2.第二次德治与法治之争:儒家与法家之争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礼法之争
结合教材P46“史料阅读”和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和法家在管理国家和治理社会的观点的异同,思考其争论的实质是什么?
异:法家强调国君用法律治理国家和百姓;君主要赏罚分明;儒家强调礼是治理国家社会的重要手段,社会行为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礼的规范来维持。
同:都是通过约束君臣、国家、社会达到统治国家的目的;都是寻求理想的治国道路。
争论实质:寻求理想治国道路之争
2.第二次德治与法治之争:儒家与法家之争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礼法之争
思考:战国统治者作出怎样的抉择?归纳其主要原因。
采纳法家思想;
适应统治者和社会现实的需要。
材料一 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并不适用于列强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无助于国君们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
材料二 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不断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礼法之争
说明:儒家思想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
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能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商於县有个黑林沟村,村长黑九因为儿子参军训练坠崖死了,无法为家里立功光耀门厅,变得意志消沉,无心耕作,在村里开了个酿酒坊,经常拉着后生饮酒大醉。村里人变得越来越懒惰,荒芜了田庄,村庄没落。
——整理自孙皓晖《大秦帝国》
面对此种情况你打算怎么办
县令是个儒家士子,讲究仁政爱民,不忍看到黑林沟人忍饥挨饿,便救济他们。村民一直吃救济粮,不再耕作。
商鞅知道后,依法处死了村长和县令,重申新法主张、明确奖惩,让村民重新自励,恢复了往昔斗志。
巩固训练
1.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極(jí)之”;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并产生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A.神权统治的思想根深蒂固
B.统治阶层等级意识淡薄
C.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萌发
D.儒学深受天人感应影响
C
(2021·北京高考)祝岁习俗古已有之。《诗经》云:“称彼兕觥(酒杯),万寿无疆。”汉代岁首,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民间亦在岁首祭祀,其时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该习俗
A.出现于战国并兴盛于汉代
B.体现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
C.植根于我国古代商业文明
D.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
B
3.春秋时期,郑国子产初铸刑书时,晋国的叔向致信于他,指出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但子产仍坚持他的做法。这反映出当时
A.礼乐文化秩序遭到破坏
B.传统治国方式出现变化
C.法家法治主张受到重视
D.贵族阶层特权得到强化
B
4.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A
5.春秋战国时,儒家主张“为政以德” “以德服人”,法家则主张“以刑去刑”“以力服人”,荀子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据此推断,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发展趋势的基本特点是
A.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B.诸法合体
C.大德而小刑,德主刑辅
D.礼法结合
D
6.“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明主之所制其臣,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庆赏……则上尊而不侵。”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所持的治国理念是
A.以德治国,反对刑罚
B.以法治国,厉行赏罚
C.无为而治,崇尚自然
D.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B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以礼入法
依据教材叙述,完成下表内容,梳理秦汉至隋唐时期法律与教化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
时间 法 律 教 化 关 系


魏晋
隋唐
以法家思想治国,
推动了律的编纂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礼法对立
沿袭秦律,
作《九章律》
尊崇儒术,引经注律,
引经决狱
礼法开始结合
律令儒家化是重要变化
律令儒家化
进一步推进
重视家训
《唐律疏议》,
律、令、格、式
《大唐开元礼》,
重视家训,强化基层教化
礼法结合成型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以礼入法
开始:汉朝
深化:魏晋
完成:唐朝
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原则: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
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儒家经典解释法律,将儒家礼的精神注入法律之中,开启了法律的儒家化进程。
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律令的儒家化。
法律的儒家化,至唐律基本完成。
【知识拓展】律令的儒家化
【名词解释】律令儒家化:指的是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以礼入法
子误伤父案
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子贼杀伤父母,奴婢贼杀伤主、主父母妻子,皆枭其首市。
以经释律 以经断狱
董仲舒曰: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
——《九朝律考》
实际断案:甲无罪
礼法结合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以礼入法
骂母致死案
安陆应城县人张江陵与妻吴共骂母黄令死,黄忿恨自经死。
詈之致尽,理无可宥,江陵虽遇赦恩故合枭首。妇本以义,爱非天属,黄之所恨,情不在吴……吴可弃市。
——程树德《九朝律考 ·晋律考》
引礼入法
实际断案:张枭首,妻弃市
“准五服以制罪”的定罪量刑原则
礼法结合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以礼入法
礼法结合
为父报仇案
秋,九月,富平人梁悦报父仇,杀秦杲,自诣县请罪。
《唐律疏议·捕亡》“杀人者斩。”
盖以不许复仇,则伤孝子之心而乖先王之训;故圣人丁宁其义于经,而深没其文于律,其意将使法吏一断于法,而经术之士得引经而议也。”
——《资治通鉴》
礼法合一
实际断案:悦杖一百,流循州。
注重忠孝等儒家道德伦理观念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以礼入法
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
完成了“礼教”与“法治”的融合,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集大成者
唐朝的礼乐制度主要体现在开元礼中,……其中吉礼的内容主要是祭祀,宾礼的主要内容是接待周边国家的君主和使节,军礼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活动中的仪式,嘉礼主要包括成人、婚嫁、朝议、养老等嘉庆仪式,凶礼主要内容则是有关丧、葬及凶年赈抚、劳问疾苦等。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一 在唐律律文及疏议中涉及的与不孝相关的条款有107条,占全部条款的21%左右。
材料二 唐律明确宣称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作为德礼的孝道成为立法和司法必须尊奉之圭臬,在法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材料三 唐律中“十恶”制度所规定的犯罪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为侵犯皇权与特权的犯罪;一为违反伦理纲常的犯罪。唐律规定凡犯十恶者,不适用八议等规定,且为常赦所不原,此即俗语所谓“十恶不赦”的渊源。
重视孝道,儒家与法律高度结合。
思考:上述材料体现了唐律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思考点】P47 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儒家学说有多面性,如儒家也并不完全排斥法律与刑罚,儒家提倡的“礼”本身也有一定的约束力……像法家一样,儒家思想也有中央集权统一思想的萌芽,只不过希望这种统一是由周天子或仁君来完成。正是这种多面性,可以说明儒家学说为什么总能发展出适合封建时代统治阶层需求的统治学说。
——《教师教学用书》选必1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历史因素:
①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国家治理价值;
②吸取秦朝“一断于法”的教训。
(2)自身因素:
①儒学和法家各有侧重,具有互补性;
②儒学的多面性,适应统治阶级需要。
(3)现实因素:
①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
②魏晋以后儒家士人以经注律,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③魏明帝设律博士,唐朝提倡礼治。
(2021·湖北高考)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
A.道家的无为而治 B.史学的通古贯今
C.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
C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礼法之和
宋元明清时期礼法并用的进一步发展
朝代 法律 教化
宋代 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的《宋刑统》,以唐令为蓝本的《天圣令》 理学确立统治地位,通过授徒、书院讲学、家训等传播。宋代陕西蓝田吕氏兄弟《吕氏乡约》开创乡约这一基层教化组织
元代 整体弃用唐宋法律,司法实践中则广泛援引唐律 ———
明代 以唐律为蓝本的《大明律》,开创律例合编体例 乡约宣讲“六谕”,以《大明律》解释“六谕”。乡约开始执行一定的政府治理职能
清代 沿袭《大明律》,制定《大清律例》 乡约延续明朝模式,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引用《大清律例》;乡约与法律合流
思考: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述宋元至明清社会治理的突出特点。
①礼法并用,道德教化与法律联系愈发密切;
②唐律影响深远,宋元明清基沿本袭唐代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
③社会治理既有延续又有发展,宋元明清在礼法并用基础上发展出乡约这一基层教化形式。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礼法之和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礼法之和
蓝田乡约堂
《吕氏乡约》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为四大宗旨。乡约是儒学人士投身基层教化的产物。
明代山西乡约仪式
这是明代山西巡抚吕坤《乡甲约》中的乡约仪式。堂中间为圣谕,旁竖立一块“和事牌”,并分设约正、约副、约讲、约史之位。约正就位讲谕,所讲要旨即堂上的明太祖圣谕六言。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礼法之和
现代文堂村乡约仪式
黄山市祁门县文堂村在宗祠“永锡堂”举行《乡约家法》宣讲仪式。部分村民参加了这次古老而庄重的活动。通过读祭文、讲古辞、奏古乐、高引赞,村民得到了一次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整个活动过程复杂,礼数讲究。
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
——《吕氏乡约》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明太祖“六谕”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康熙帝“圣谕十六条”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礼法之和
学思之窗P49
阅读材料并思考:1.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有何变化?
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更多强调顺从、安分守己
2.乡约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对社会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趋势: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影响: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促进儒家文化和传统道
德的传播。
②使基层社会日益僵化,缺乏活力。
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教育百姓向善互助;
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德治:西周“敬天保民”——春秋战国儒家的仁、礼
法治:春秋“铸刑鼎”——战国法家“法、术、势”
魏晋:律令儒家化
法治:明清律例合编
教化:宋代理学、乡约
唐朝:《唐律疏议》中华法系确立
秦汉:改法为律,律、令皆法
时空坐标
西周
中国古代的法治
中国古代的礼教
春秋
战国
秦朝
汉朝
魏晋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
孔子“为政以德“
子产
“铸刑书”,中国最早的成文法
德治
法治
孟子
仁政
韩非
商鞅
法治
尊崇
儒术,
以经
注律
法家
治国
《九章律》
律令
儒家化
基层重视家训
《大唐开元礼》,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之大成
《唐律疏议》,标志着中华法系确立
《九刑》
习惯法
《吕氏乡约》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宋刑统》《天圣令》
“六谕”
《大明律》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
《圣谕十六条》和《圣谕广训》乡约与法律合流
《大清律例》
1. (2022·北京高考)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
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A
2. (2022·海南高考)《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
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
A
3. (2023·高考全国乙卷)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
A.强调农商皆本 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
C.禁止人口流动 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B
4. (2021·全国乙卷)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