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件(共2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件(共2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课程标准
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权利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49
1954
1979
全面恢复
和落实党
的民族政策
1984
纳入法
制化轨道
《民族区域自治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90
“三个离不开”
休戚相关
命运与共
血肉关系
1997
基本政治
制度之一
2012
中共
十五大
中共
十八大
2017
共同纲领
五四宪法
中共
十九大
基本政治制度
1947
内蒙古自
治区成立
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
中共
二十大
2022
工作主线
正确道路完善制度
全面推进
时空坐标
目录
CONTENTS
01
02
0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过程:
1941年
1945年
1947年
1949年
1954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法律依据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过程: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五个省级自治区: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与省同级),自治州(与地级市同级),自治县、旗(与县同级)。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是与乡、镇平级的行政单位。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思考点: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历代在民族事务治理理念上,既强调天下一统、又强调因俗而治。这种维护一统而又重视差别的治理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历代中央政府在民族地区实行有别于内地的管理体制也构成了我们今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渊源。
——中国民族报《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015)
(2)历史经验:历史上历代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和政策,为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一些借鉴。
(1)历史渊源:我国自古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带手铐脚镣劳作的西藏农奴
(3)现实需要:在旧中国,少数民族长期遭受压迫、歧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民族问题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a.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
b.地处边陲,交通闭塞。
政治上——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
经济上——经济发展落后;
文化上——教育、科学、文化落后。
思考点: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110年间,中国屡遭帝国主义侵略、欺凌,中国各族人民陷入被压迫、被奴役境地。在国家四分五裂、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御外侮,为维护国家主权统一、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特别是抗日战争(1937-1945年)时期,中国各民族进一步联合起来,同仇敌忾,抗击侵略,保家卫国。回民支队、内蒙古抗日游击队等许多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抗日力量,为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2005年)
(4)政治基础:近代中国各民族人民为民族解放而奋斗过程中,形成了牢固的政治认同。
思考点: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理论来源: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和地方自治的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民族问题上提出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指出“被压迫民族” 具有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决的权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8卷
列宁强调“实行民族和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行彻底的民主主义,保证一切民族和语言的完全平等,取消任何民族特权,不得侵犯少数民族权利,实行广泛的区域自治和完全的地方自治。”
——《列宁选集》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思考点: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应尊重边疆人民的自主,促成蒙古、西藏、回疆三自治邦,再联合成为中华联邦共和国,才是真正民主主义的统一。
——中共二大宣言
民族自决及联邦制
抗战时期
允许蒙、回、藏、苗、瑶、夷、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的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
——毛泽东
民族区域自治
1931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苏维埃政权领域内……不分男女种族(汉、满、蒙、回、藏、苗、黎和在中国的台湾、高丽、安南人等)……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民族问题文献汇编》
1941年5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
(6)党的重视和探索: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思考点: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2.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2)历史经验:历史上历代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和政策,为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一些借鉴。
(1)历史渊源:我国自古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3)现实需要:在旧中国,少数民族长期遭受压迫、歧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民族问题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4)政治基础:近代中国各民族人民为民族解放而奋斗过程中,形成了牢固的政治认同。
(5)理论来源: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和地方自治的理论。
(6)党的重视和探索: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必背知识
真题演练
1.(2021·北京高考·10)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人民日报》对此发表社论:“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该团旨在
①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
②落实《共同纲领》制定的相关民族政策
③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④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A
2.(2008·江苏高考·10)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A.《共同纲领》封面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
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C
3.(2010·北京高考·1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A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78-2012)
制度的发展(1978-2012)
阅读教材,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984年
1990年
1997年
《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
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
2.思考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怎样的特点和优势?
问题1:阅读《民族区域自治法》内容节选,总结自治区有哪些自治权?
第十九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第二十条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批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第二十五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
第三十七条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
立法自治权
变通执行权
经济自治权
文化管理
自治权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78-2012)
2.思考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怎样的特点和优势?
问题2:阅读P77“史料阅读”,结合问题1,归纳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原则: ①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
②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78-2012)
原因: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要求;
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问题3:阐述党和国家大力支持和帮扶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因和相关举措。
(教材P77-78“学思之窗”“历史纵横”)
新疆达坂城风力发电机组
少数民族人大代表
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
援藏干部孔繁森
举措:
①突出民族特色,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
②加快民族自治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投入
③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持力度,特别是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
④对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教育帮扶、对口支援等
⑤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
2.思考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怎样的特点和优势?
特点: ①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
②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
主要优势:
①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数民族合法权益。
②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③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④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迅速发展。
必背知识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78-2012)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78-2012)
3.威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问题
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
7·5打砸抢烧事件
2008年达赖集团策划西藏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
今天,我国少数民族各个方面虽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由于原有基础太薄弱,生态环境很恶劣,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和困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和脆弱,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仍然较慢,而且很不平衡,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仍严重不足。
——杨建新《论我国民族问题的“变”与“不变”》
(1)民族分裂主义破坏了国内社会稳定,威胁国家的经济安全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和脆弱;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仍严重不足
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78-2012)
4.问题的应对措施
(1)制度保障:完善立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和自治地方的合法权利,巩固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经济保障:加快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3)思想保障:加强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十八大”——今)
(2)“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1)“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十八大提出:民族工作主题
2.十九大提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提出: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深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促进……。
(2)地位: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习……时代……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3.二十大提出:筑牢共同体,中华一家亲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十八大”——今)
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
知识拓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古代羁縻制度有何不同
性质不同:
政治结构不同:
权力来源:
社会主义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本质属性;
前者是上下级关系,属于国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后者是主仆关系,存在不平等;
前者是选举产生;后者是王权册封,世袭权力
历代在民族事务治理理念上,既强调天下一统、又强调因俗而治。
秦汉实行郡县制,但在少数民族地区设“道”,实行不同于内地郡县制的管理模式。......
唐朝的在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羁縻州……不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并且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或贵族担任,明显带有自治的性质。
明、清在西南设土司,清朝后来进行“改土归流”。
——根据教材第11课整理
探究:
通过本课的学习,结合“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的内容,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进行思考当代中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1)性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经济:有助于民族自治地方发挥积极性,有利于各地区共同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3)政治: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4)文化: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本课小结
建立
背景:历史、现实、理论、探索等
标志: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发展
完善
依据:《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

中共十八大以来,“两个共同”“五个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面推进民族团结
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圭义
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4.(2022·;辽宁高考·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图3是学者绘制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分级图。
图3——摘编自李静、于晋海: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紧扣图3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逻辑线索,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示例】
论题: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形成中华民族意识共同体的主要途径。
阐释:民族交往是从民族接触开始的,是民族交流交融的基础。比如,古代中国长城沿线,生活着众多少数民族,其在地域上与汉族邻近,为各民族间生活和社会交往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民族交往的增多,各民族间必然要进行文化选择,由此形成包括资源、信息和语言交流在内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民族交流。比如,北魏教文帝改革实行说汉话、穿汉服等措施,通过加强民族交流进而促进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重在文化交融、文化共享,通过血缘交融、习俗交融、信仰交融等,达到心理交融,心理交融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最高层面。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之间交错杂居,互相通婚,少数民族政权还积极推进儒学教育,从而推动各民族形成对儒家文化信仰和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
总之,正是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才奠定了古代中国大一统基础,形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铸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