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对物体的分类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经验,但是当面对众多物体需要分类时,容易将标准混淆,对一些较难的标准,比如轻重就无法把握。若探究时间一长,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需要教师把控好探究的时间,明确好探究的目的。同时,一年级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仍比较弱,需要加强指导。【教学目标】1.掌握物体具有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熟悉用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会得出不同的结果。2.让大家熟练地从颜色、轻重、软硬等外部特征对不同物体进行合理分类,进一步树立统筹思维。【教学重难点】重点:能依据一个特征,对不同物体进行分类。难点: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准确的分类受标准细化的影响。【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件;2.实验材料;3.记录表。学生准备:1.记录单;2.9种物体(小木块、作业本、红砖、塑料笔筒、乒乓球、圆柱橡皮、长方橡皮、钢尺、塑料尺)。【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引入:哪位小朋友去市场买过蔬菜?你能说说市场里的蔬菜是怎么摆放的吗?(预设:会有一部分学生有过跟着长辈去菜市场买菜的经历,学生能说出一些蔬菜名称)。2.课件出示市场里蔬菜摊的图片,提问:它们是怎么分类的呢?分类的标准是什么?(预设:谁和谁摆在一起,它们都是……)3.小结:市场里的蔬菜通常是按照品种来进行分类。4.提问:这样分类有什么好处?(预设:会更整洁、有序、方便顾客挑选等)。5.过渡:分类有许多好处。我们怎样对身边的物体进行分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给物体分类》。(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熟悉的分类场景,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揭示本课课题。二、探索:将物体分成两类(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单、9种物体回顾物体的特征,初探分类方法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提问:(出示9种物品)还记得这几种物体吗?上节课我们观察过它们的特征,如果要把这9种物品分成两类,你会怎么分?2.追问: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特征把这些物体归为一类)3.小结:我们可以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根据物体的某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4.提问:回忆一下第一节课,我们还探究了这些物体的哪些特征?(预设:大小、轻重、颜色、形状等等,学生边说教师可边在黑板上板书特征)5.过渡:这些特征都可以成为我们用来分类的依据。接下来我们就要选择其中的一个特征将9种物品分成两类。【设计意图】通过提问与追问,引导学生思考分类的方法。最终明确应该选择物体的一个特征,再进行分类。选择特征,尝试分类材料准备:教学课件、9种贴好编号的物体(两人为一组,每组一份材料)1.提问:如果要你选择一个特征来分类,你会选择哪一个?(先提问一个学生,无论选择哪个特征都可以)3.追问:选择这个标准后,你准备将这9种物体分成怎么样的两类?(预设:学生能说出细分的标准,比如选择了“形状”这个特征,可以细分为“球体”的一类,“非球体”的另一类)4.出示活动要求:两人一组,先选择一个特征分类,达成共识后再尝试按照其他特征分类,总共至少选择三种特征进行分类。4.出示温馨提示与记录单,介绍记录的方法。提问:为什么这些材料老师提前进行了统一编号?编号有什么好处?(预设:编号可以方便记录分类结果和交流观点)5.学生两人一组活动,一次分类后可以进行角色互换。6.小组交流分享分类特征和结果。(预设:不同的小组如果选择了同一个特征,可相互补充、质疑。)小组的分类结果教师简单记录在黑板上,以供研讨,特别是为了研讨的第2个问题提供案例。【设计意图】在选定标准分类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细分的标准。教材中的两个步骤整合在一起,使得探究不过于碎片化。三、研讨(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提问:总结一下,我们可以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预设:形状、大小、轻重、颜色等特征)2.提问:根据同一个特征分类,分类的结果会有不同吗?(预设:会有不同)【设计意图】在研讨交流中,借助这两个问题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鼓励学生总结物体的外部特征,并根据不同特征建立细分的标准进行分类。四、拓展:(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出示体育器材分类的图片,过渡:它们是怎样分类的?你还能举分类的例子吗?2.小结:类似这样对物体进行分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平时生活中要留意观察。3.课后实践:在家里尝试给玩具分分类。【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运用了分类这一科学方法,并积极迁移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五、板书设计【疑难解答】1.在分类的时候,学生很容易漏掉一两个物体,如何解决?对小学生来说,这种疏漏非常常见,甚至是到了小学中高段还会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甚至是相互结合的方式:第一种方法是按照排定的顺序依次一个一个分类,分一个写一个,不跳过,也不随意拿起一个,通过依照次序的方式教给学生不疏漏;第二种方法是分一个做一个标记,分完之后看一看是否还有没做标记的;第三种方法是分完之后数一数,看看记录表里每一次分成两类的总数是不是就是物体的数量。2.一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弱,如何培养低段学生进行有依据地表达?低段学生的表达能力尤其是基于证据或者基于自己理解的长句表达能力特别弱,这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师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应该加以指导。首先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学习、参与探究、参与记录,这样才有表达的内容;其次是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想表达、敢表达、有机会表达;第三是提供必要的语言支架,比如本课中的主体活动,需要学生交流依据什么特征、分成了哪两类,可以提供这样的语言支架:我们选择了 特征,把物体分成了两类:一类物体有 ,另一类物体有 。从不会表达到善于表达,中间的过渡阶段,需要教师领着学生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