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件(18张PPT 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件(18张PPT 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新课导入
提问:唐朝灭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历史剧本杀:谁是压垮大唐的最后一根稻草?」
情境设定:学生化身唐朝不同角色(节度使、农民、长安商人、皇帝近臣),根据以下线索推理唐朝危机:
节度使:“手握重兵,赋税自留,朝廷管不着!”
农民:“连年灾荒,赋税翻倍,活不下去了!”
商人:“丝绸之路上全是逃难的,生意做不成!”
近臣:“陛下天天听曲赏舞,边疆急报都压着不批!”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七下历史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一、盛世崩塌启乱局——安史之乱
二、烽烟四起撼根基——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三、群雄割据续纷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学习目标
1.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增强对时间、地点、人物等史事要素的把握能力,能够理解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及唐末社会危机的关系。
2.了解黄巢起义,能够依据可靠的史料来阐释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3.了解五代十国时期割据势力膨胀、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认识到唐末五代分裂割据给社会带来破坏的同时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一、盛世崩塌启乱局——安史之乱
材料一:《旧唐书·玄宗本纪》记载:"(玄宗)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委政于李林甫、杨国忠。边将拥兵自重,而朝廷不以为意。"
材料二:《资治通鉴》载:"天宝初年,唐玄宗设九节度使,总兵力达49万,而中央禁军仅12万。节度使集军权、财权、行政权于一身,渐成割据之势。"
材料三:杜甫《兵车行》诗句:"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注:此诗描写安史之乱前百姓的困苦生活)
根据下面三则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
1.背景:
节度使权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局面。
民众不堪重负,社会矛盾激化。
中央政治腐败,奢侈之风日盛。
一、盛世崩塌启乱局——安史之乱
2.经过
唐肃宗继位,重用郭子仪等将领,在回纥(hé)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763年平叛成功。
一、盛世崩塌启乱局——安史之乱
3.影响:
《资治通鉴》记载:“安史之乱后,藩镇(节度使)各据一方,赋税不入朝廷,官吏自任,拥兵自重……朝廷政令不出长安,藩镇之间攻伐不断,百姓流离失所。”
问题:结合材料,分析安史之乱对唐朝统治造成了哪些深远影响?
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中央权力衰微
社会经济严重破坏
由盛转衰
功: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能,整顿吏治,崇尚节俭,反对奢侈,锐意改革,励精图治,使得当时社会经济繁荣,政局稳定,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
过:唐玄宗统治后期重用奸臣,任人唯亲,追求享乐,荒淫无度,不理政事,朝政腐败,导致社会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评价唐玄宗
二、烽烟四起撼根基——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结合课本第21-22页“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一目内容,归纳黄巢起义的原因,梳理黄巢起义的经过并指出其最后结果。
黄巢,曹州人,出身于富豪家庭,屡举进士不第,以武装贩私盐为生。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后,黄巢被推为起义军首领,自称“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采取大规模流动作战的方式,壮大了起义队伍。黄巢率起义军攻占长安后,在唐军的联合围剿下,被迫退出长安。后因寡不敌众,黄巢在狼虎谷牺牲,起义失败。
1.黄巢起义:
二、烽烟四起撼根基——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背景:
(2)经过:
(3)结果:
(4)影响:
(1)中央:政治腐败,宦官专权。(2)地方:藩镇割据,连年战争。(3)百姓:赋役繁重,连年灾荒。
874年,王仙芝在今河南起义。王仙芝牺牲后,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转战南北,夺取广州,攻入长安。881年,黄巢建立大齐政权。884年,黄巢在狼虎谷兵败自杀。
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以失败而告终。(884年)
唐王朝受到致命打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1.黄巢起义:
二、烽烟四起撼根基——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安史之乱
王仙芝、黄巢起义
朱温篡唐
755-763年
874-884年
907年




致命打击
唐朝灭亡
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赋役繁重、连年灾荒
2.唐朝灭亡:
三、群雄割据续纷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五代: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十国: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
三、群雄割据续纷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2.五代十国的历史特点:
政权 开国君主 即位前的官职
后梁 朱 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克用 行营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吴 杨行密 淮南节度使
闽 王审知 武威节度使
南汉 刘 隐 静海军节度使
南平 高季兴 荆南节度使
公元907年
后梁
公元923年
公元936年
公元947年
公元951年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16年
13年
11年
4年
开国君主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三、群雄割据续纷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2.五代十国的历史特点:
(南方)这些割据政权的建立者都能采取“保境息民”“重农抑武”之策,诸国基本上保持和平,……使得南方社会经济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南北城市发展趋势与基本面貌》
3.时代趋势:
材料一 五代十国时期的农民起义规模虽然不大,但是次数不少,斗争目标也比以前的农民起义明确。如张遇贤以“中天八国王”为号召,就反映出要求消灭各地割据政权、建立统一国家的愿望。——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南北双方,虽然在政治上处于分立割据状态,但在经济上仍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既有直接的商业往来,又有以“朝贡”和“赐予”形式的官方贸易。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各地经济、文化发展联系日益密切,各族交往进一步加强,统一因素不断增长。
三、群雄割据续纷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4.周世宗改革:
后周的第二个皇帝周世宗的改革使政权强大起来,为日后北宋的统一打下基础。
周世宗柴荣,志向远大,即位后极力扭转混乱局面,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他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修订法律;经济上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整编中央禁军,削弱地方兵权。他率军南征北战,决心统一全国,在北伐途中,不幸突患急病,被迫退兵回朝,39岁去世。
907年
朱温灭唐
960年
北宋建立
五代十国
唐高祖
唐朝建立
(618年)
唐太宗
贞观之治
武则天
政启开元
治宏贞观
唐玄宗
开元盛世
黄巢起义
安史之乱(755—763)
由盛转衰
致命打击
课堂小结
当堂练习
1. “及范阳节度使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肃宗起灵武,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材料所述历史事件导致了( )
A.东汉末年社会动荡 B.隋朝灭亡 C.唐朝由盛转衰 D.金与南宋对峙
2 . 据史料记载,唐太宗晚年拒绝纳谏,武则天耗费巨大财力建造佛教器物,唐玄宗在位后期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我们从中获得的历史认识,正确的是( )
A.三位帝王成就了“贞观之治” B.他们“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封建帝王有明显的历史局限 D.武则天时朝政迅速走向腐败
3. 公元907年,一个在东方屹立了近三百年的庞大帝国轰然倒塌,中国进入了又一个分裂割据的乱世。这个“乱世”是( )
A.春秋战国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C
C
C
4. 五代十国的实质是( )
A.外戚专权 B.宦官专权 C.农民起义 D.藩镇割据
5 . 学者吕思勉认为:“唐代天宝之乱,原因孔多,边兵之重,要为其大者。”他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专制遭到严重削弱 B.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C.地方完全脱离中央管控 D.边疆军事力量强大
6 .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起义( )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7. 下图文物有助于我们了解( )
A.唐玄宗后期的贪图享乐 B.安史之乱后的宦官专权
C.初唐时多彩的文学艺术 D.五代十国时的君臣猜忌
D
D
A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