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孙权劝学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 孙权劝学 教案

资源简介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通过“留、替、调、补、删”的方法,疏通课文大意。
学生理解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的含义,积累重点文言实词、特殊句式。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聚焦标点,读透人物心理。
导入诗词,重回三国历史
“白衣渡江”故事导入。
谋划者谁?东吴大将吕蒙也。吕蒙由一介武夫摇身变为功臣名将,还要得益于一个人的帮助,他的领导——孙权。今天,我们就走进《孙权劝学》,了解这个故事,见证吕蒙的成长!
自主阅读,读准重点字音
自读课文2遍,找出这篇文章中的哪些字音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邪(yé)”,不读(xié),因为“邪”同“耶”。
“卿(qīng)”,后鼻音,不能读作前鼻音。
“即更(gèng)刮目相待”,“更”不能读作(gèng),因为这里是“另,另外”的意思。
“孤岂欲卿治经为(wéi)博士邪”,“为”不能读作(wèi),因为这里是“担任,作为”的意思。
明确读音,齐读全文。要求:读准、读响、读亮。
口头翻译,读准课文大意
明确方法,口头自主翻译
(1)以《咏雪为例》,梳理感知“留、替、调、补、删”的文言翻译方法。
(2)学生运用方法,借助课下注释与工具书,2人一组,口头疏通大意。
纠正误例,深入把握文意
教师展示错误示例,学生纠正教师翻译中的错误,并进行说明。
明确:
“蒙辞以军中多务”这句话应该译作“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因为这是一句倒装句,古代汉语有些句序和现代汉语不一样,翻译成现代汉语就需要倒过来。
“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这里要改为“你”。
“见往事耳”,应该翻译成“了解历史罢了”。“往事”,这里指的是“历史”;“耳”,在古文中放在句末作句末语气词,是“罢了”的意思。
“与蒙论议”“结友而别”之前要分别加上对象“鲁肃”“与吕蒙”,这属于省略的部分,在这句话里需要加上去,才能明确与谁议论,与谁结为好友。
“即更刮目相待”中“更”容易遗漏,“更”是“另外”的意思。
3、归纳总结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蒙以军中多务辞
省略句
与蒙论议→(鲁肃)与蒙论议 结友而别→(与吕蒙)结友而别
古今异义词
往事→历史 耳→罢了 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语气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反问,译为“吗”
见往事耳→表限止,译为“罢了”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反问,译为“呢”
称谓语
卿今当涂掌事→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可用。
孤常读书→古代王侯的自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对朋友辈的敬称
评点标点,读透人物心理
还原文本,思考标点作用
提问:古人写文章是不加标点符号的,文中的标点符号是后加的。对比课文,思考:为什么要加标点?能不能只用一种标点符号,为什么?
明确:文章加上标点可以方便停顿、朗读与理解。人物的对话中加入不同的标点,就能把人物不同的语气、情感表达出来。
2、评点标点,揣摩人物心理
提问:你觉得这篇课文的标点加得怎么样?关注本文人物语言的标点,和同桌对话,品味其背后的心理活动。
活动:学生个人演读展示,其他学生评价,老师指导。
明确:
“不可不学”后,加了一个感叹号,更强调了孙权要求。这话说得有点重,也有点严厉,但联系句中的一个“卿”字和“当涂掌事”,可见孙权对吕蒙的关爱和器重。这一个感叹号,其实是语重心长,满怀期待。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邪”表反问,后本应用问号,但这里却用了感叹号,这个感叹号很好地传达出了孙权的心理和语气。孙权的目的在于劝导孙权学习,而不是命令吕蒙学习,所以这一句话看似反问,但却带着安慰、亲切的口气。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是“罢了”的意思,本来语气比较强烈,但用了句号,可见孙权说话的口气极其平和。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一个问号一个句号,一问一答,以自身为例,现身说法,劝诫吕蒙,更具有说服力。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惊讶于吕蒙的才干、谋略,吕蒙与之前已判若两人。(补充:鲁肃是当时吴国非常有名有权威的外交家、战略家,借他的评价更加侧面突出了吕蒙的变化之大。)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本应用问好,却用了感叹号,可见吕蒙对于鲁肃的称赞颇为自得、坦然接受。
演读文本,走进人物内心
学生做孙权、吕蒙、鲁肃、旁白分组分角色演读文本。
课堂小结,分层布置作业
回顾课堂,总结收获积累
(1)提问: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不能用简练的语言复述一下?
明确: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两次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
(2)总结:同学们,掩书回顾,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样的收获与积累呢?或许是一类知识,一个方法,一次思考,一个启发。希望学完本课的你,能如文中的吕蒙一样,都能有所总结,有所启发,有所成长。
2、把握学情,分层布置作业
(1)基础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单。
(2)进阶提升:阅读《三国演义》,搜集其中的称谓语,做成单词卡片,正面写称呼语,反面写含义,下节课展示给同学们猜一猜。
板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