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闲笔”处读“心情”——《阿长与<山海经>》学习目标:通过对“闲笔”定义的理解,能够找出文中的“闲笔”。通过品读文中“闲笔”,体会鲁迅的情与心。教学活动:导入同学们大家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阿长与<山海经>》的第二课时。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文章的梳理,读出了阿长其人,初步体会了鲁迅对阿长感激与怀念。这节课我们将在熟读的基础上精思,从“闲笔”的角度,探究鲁迅言语背后的情思、感悟,读出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鲁迅的作品肆意汪洋,常有闲笔,看似无足轻重,实则别有深意。那什么是闲笔呢?二、依据定义寻闲笔1.现在请同学们依据这个定义找找文中的“闲笔”。2.总结:老师对大家寻找的闲笔,进行了梳理,主要出现在三个地方第一处是文章开头对名字的长达两段话的介绍,第二处是第19段对叔祖和太太的一段长长的描写,第三处是文章结尾第30段对阿长身世模棱两可的介绍。3.鲁迅在《二心集》中谈到:“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把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这么看来鲁迅安排的这几处闲笔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的存在是有其意图的,那他的意图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来探究鲁迅闲笔中的深意。我们先来看第一处。三、读“阿长名字”品闲笔深意闲笔一: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文章的开头,鲁迅用整整两段文字,对阿长的名字做了不厌其烦的交代,这其中蕴含着鲁迅怎样的情与心呢?(主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这两段文字,思考以下问题:从这两段介绍中,我们能发现关于阿长的哪些信息?明确:透过文章开头对名字的介绍,我们发现了阿长是一个地位低下、身份卑微且内心麻木的人。用名字来揭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心灵奥秘,是鲁迅常用的手法。——孙绍振教授不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如此,在鲁迅的其他作品如《阿Q正传》、《呐喊》中也有大量对名字的介绍。2.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对阿长名字的发现以及后文对阿长的描写,补充下列句子,思考这两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阿长虽然( ),但是她( )结合这个句子,请你谈谈这两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预设:有同学认为,与后文形成对比,更加凸显阿长的善良、阿长的淳朴。也有同学认为这两段起了补充作用,使阿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引导语:同学们大多从对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理解。同学们,散文写的人、事、物都是经过作者过滤过的人、事、物,并借此表达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这里鲁迅除了为了凸显阿长这个人物的形象,还蕴含着他怎样的情思,表达了他对人生、对社会怎样的感悟呢?预设:有同学认为通过这个对比,体会到鲁迅对阿长的同情。因为她的善良,再看她的麻木时,更多了一层同情。还有同学认为, 因为她的淳朴,再看她的愚昧时,其中还蕴含着鲁迅对她的悲悯。同学们能透过对人物形象前后对比的刻画,体会到作者的情思,做到了读文章要精思。4.除了有同情、悲悯的情思,这前后的对比,有没有流露出鲁迅对社会的思量呢?鲁迅是一位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启蒙者,鲁迅写人们的愚昧麻木多呈尖锐的批判与讽刺,这两段写阿长的愚昧、麻木是否也表达了尖锐的批判与讽刺呢?同学们结合所填句子和背景资料再次思考。明确:阿长卑微、麻木,但是却善良、淳朴,通过前后的对比我们发现,鲁迅没有尖锐的批判和讽刺,反而对其赞美。这是他对启蒙的反思,对阿长这样卑微的小人物,要多发现其自身善良、淳朴的个性品质,对其人性光辉进行发掘与赞颂。5.现在请同学们带着同情、悲悯,带着鲁迅的启蒙者的反思,我们再读最后一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读“叔祖太太”品闲笔深意闲笔二: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小鲁迅的《山海经》是阿长买来送给他的,为什么花了很多笔墨交代远房叔祖的事儿呢?为什么还要介绍“叔祖的太太”呢?而且这段话去掉以后,前后文的衔接看起来反而更加顺畅,鲁迅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处闲笔。请同学们对比原文和对叔祖及太太的“改写”文字,想一想,鲁迅写“叔祖及其太太”这段文字的用意是什么 (主问题)原文 替换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 他的太太也和他一样,也是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也爱种一点花木,常常微笑着修剪珠兰、茉莉的枝条,还要自言自语道:“真好看啊!”这老人也就微笑起来。他很爱和孩子们往来……请同学们思考:原文与改文中叔祖与太太的关系有怎样的不同?原文与改文中叔祖与我们的“小友”关系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明确:原文叔祖和太太的关系并不好,太太并不理解他,而改文中他们关系很好;原文中很爱和孩子们来往是因为他是寂寞者,改文中是真的喜欢孩子;这些变化说明,写叔祖太太,是为了说明叔祖“是一个寂寞者”,暗示读者,他与“我们”往来,称我们为“小友”,只是为了排遣自己的寂寞,并不是真正关心、喜爱孩子。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再继续思考,这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有同学思维非常敏捷,看出了隐藏在其中的对比:这段话将“不是真正关心、关爱孩子”的叔祖、“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的一类人与“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做成功”的阿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阿长对我的爱,表达了“我”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师:这位同学的非常会思考,前后勾连,发现了三类人的对比。第一类,是远房叔祖,和“我们”往来是为了排遣寂寞的远方叔祖,并没有真的关心“我”。第二类,“谁也不肯真实回答我”同学们觉得他们可能是谁?可能是有文化的“先生”,也可能是有文化的父亲。他们会告诉我吗?我来回忆一下《朝花夕拾》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中的片段。师:看来寿镜吾这样城中极为方正的宿以及严厉的父亲是不会给我提供《山海经》这样的图画书的,因为他们都希望我走科举考试之路的。但是谁给我买到了呢?对,是阿长。引导:“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背后的动力,源自什么呢?一种怎样的爱?是为了排遣寂寞?为了让我考科举?明确:都不是,阿长对“我”无所求,只是一种单纯的质朴的真诚的爱。3.通过对比鲁迅凸显了阿长之爱的“朴质、真诚”,鲁迅写阿长真诚、质朴的爱,仅仅想表达的是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吗?这里还蕴藏着他怎样的心理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同学们觉得这里面还蕴藏着鲁迅怎样的心理呢?明确:写阿长的真诚,其实还蕴藏着鲁迅对真诚的呼唤,希望国民中有真诚之爱。4. 现在请同学们带着鲁迅对阿长“朴质、真诚”之爱的感激、怀念,以及对国民中真诚的呼唤,再读最后一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读“阿长身世”品闲笔深意我们再来看看第三处“闲笔”,文章结尾处,对阿长身世模棱两可的介绍。闲笔三: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阿长这段经历以及她的名字鲁迅自己都不太清楚,那么鲁迅在此提及有何用意呢?请同学们阅读文段回答以下问题。划横线的词语能否删掉?请联系前文内容说说为什么?2.在这里鲁迅解剖自己,仅仅是对长妈妈的愧疚与自责吗?33.小结:不是,更是解剖对自己对阿长这一类人的态度,结合前文对阿长名字的介绍可知,有多少像阿长那样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无声无息就是她们的生活方式,她是物质上受着压迫剥削,精神上受着五星枷锁的小人物。但无论多么苦难,善良淳朴的爱着人,却是她们一辈子不变的做人良知。所以鲁迅在此不仅仅是对阿长的愧疚与自责,更是一种反思解剖,呼唤——要给与下层有着真诚爱的小人物回以真诚的关怀。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才在文章最后有了这样的喟叹: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4请同学们带着鲁迅的自责、愧疚、呼唤关怀的情感再读“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总结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在品味第一处闲笔我们用了什么方法呢?1.透过显性信息发现隐形信息 前后对比 借助背景资料知人论世品味第二处闲笔,我们用了哪些方法呢?2.替换、对比、借助鲁迅同时期其他的文章进行文本互读品味第三处闲笔呢?3.对副词进行品读、还结合了鲁迅对自己和对长妈妈的评价小结:通过这些方法,我们解读出了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中闲笔的深意,读出了成年鲁迅蕴含其中的同情、悲悯、敬意、感激、怀念、愧疚,也读出了鲁迅蕴藏在文本深处的对真诚的呼唤、启蒙者要注重发现被启蒙者自身善良淳朴的个性品质,对其人性光辉进行发掘与赞颂的心理。作业请同学们运用这节课所学的方法,寻找《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中的闲笔,探究闲笔的作用。"闲笔"又叫"闲篇",是指与正事无关的话,却能起到揭示作品主题、刻画人物形象、引发读者联想的作用。助读资料一:在“呐喊”的前期,鲁迅多是尖锐批判式的启蒙,关注的是普通人身上的文化愚昧,较少看劳苦大众人性美好的一面。而 1926 年以后,他清醒地反思自我,对人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多且更深地思考启蒙与人的关系。自此,鲁迅的启蒙重心发生了转变,更注重发现被启蒙者自身善良淳朴的个性品质,对其人性光辉进行发掘与赞颂。—— 唐敏.从《影的告别》《阿长与山海经》看鲁迅对启蒙的反思助读资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问先生“怪哉”的事,先生答“不知道!”而且脸上还有怒色,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得,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五猖会》里,在我去看戏前,父亲还要我背《鉴略》,助读资料: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因写了声讨反动政府的文章,受到北洋军阀当局和各种敌对势力的严重迫害,为所谓“正人君子”各种“流言”诋毁。他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以致肺病复发。《阿长与<山海经>》写于是年3月。助读资料:在《朝花夕拾》的另一篇文章《狗·猫·鼠》中,鲁迅把人类的虚伪嘴脸刻画得惟妙惟肖。在《二十四孝图》中,他以犀利的笔锋强烈谴责了对儿童的欺骗性道德教育。在《坟·论睁了眼看》中, 鲁迅先生说:“中国人的人格是以‘诚’为根基的。但是最讲究真诚的中国人却不敢正视各方面, 用瞒和骗, 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鲁迅先生一方面批判国民性中缺乏诚与爱, 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另一方面竭力呼唤“抱诚守真”、做“至诚之声”的精神世界之战士。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鲁迅长妈妈只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平时也不回家去,直到临死。 ——鲁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