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有为有不为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 有为有不为 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 有为有不为
教学目标
1.语言运用:积累“轮廓”“得逞”等词语,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俗语。
2.思维发展:梳理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思路。深入理解“有为”“有不为”的内涵及判断标准。学会运用文中观点分析现实问题。
3.审美鉴赏:注意把握行文思路,体会作者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
4.文化传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明确在生活中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理解“有为”与“有不为”的含义及判断标准,体会作者通过事例阐述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将“有为有不为”的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道德素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今天,我们主张在“可为时代”做“有为青年”。如何看待“为”与“不为”?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有为有不为》将为我们拨开迷雾,指点迷津。(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齐奘,山东临清人,学者、作家、翻译家。
(2)背景链接
季羡林先生所处的时代,社会正经历着巨大变革与发展,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人们需积极有为,投身于社会建设,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另一方面,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要坚守道德底线,不随波逐流,对违背道德伦理、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坚决不为,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与良好秩序。季羡林先生一生经历丰富,他勤奋好学、笔耕不辍,在学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堪称有为的典范。同时,他又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对一些不良现象和行为坚决抵制,做到了有不为。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深刻阐释了“有为有不为”的内涵与意义。
2.生难字词
(1)字音
诉诸(zhū)    屈膝(xī)     贰臣(èr)    笼统(lǒnɡ)
轮廓(kuò) 得逞(chěng) 制裁(cái) 毅然(yì)
(2)词义
【毅然】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迷途知返】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大逆不道】封建统治者对反抗封建统治、背叛封建礼教的人所加的重大的罪名,现泛指叛逆而不合于正道。
【闭目养神】把眼睛闭上,集中精神。
三、整体感知 梳理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怎样理解课文题目“有为有不为”的含义?
点拨:“有为”是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有不为”是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
2.阅读课文,划分层次。
点拨:第一部分(第1~2段):解释什么是“有为”“有不为”,并指出“有为”“有不为”的关键是“应该”。
第二部分:(第3~7段):提出分论点:
分论点一: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
分论点二: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第三部分(第8段):总结归纳中心论点: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3.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入手阐述“有为有不为”的道理的?有什么作用?
点拨:作者是从“善”与“恶”的大小入手阐明道理的。作用:深入浅出地告诉读者只要能分清是非善恶,自然明白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也就自然明白什么是有为有不为的道理。
4.“大小善”与“大小恶”有什么联系?
点拨:常行小善可修为大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恶不改会发展成大恶。
5.课文第3段和第4段分别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点拨:第3段使用了引用论证,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论述应该不应该和善恶一样,也是有大小之别的。第4段使用了举例论证,将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和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进行对比,有力而鲜明地论证了有什么是小善和什么是小恶。
6.本文语言有什么特色?请举例说明。
点拨: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平白如话,通俗易懂。
举例:①要想从哲学上从伦理学上说清楚这个问题,恐怕要写上一篇长篇论文,甚至一部大书。我没有这个能力,也认为根本无此必要。
②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这里也用不着烦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
③我的希望很简单,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四、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青少年要坚守道德底线,不随波逐流,对违背道德伦理、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坚决不为,从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与良好秩序。
2.拓展延伸
请根据本文中“有为有不为”的原则,说说我们中学生生活中有哪些行为属于“有为”,哪些属于“不为”?
点拨:学生可以从学习、品德、社交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在学习上努力进取是“有为”,抄袭作业是“不为”;在品德方面乐于助人是“有为”,自私自利是“不为”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先让学生自主梳理文章结构,理解阐述“有为”与“不为”的含义,然后再梳理论证思路,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对文中的观点进行初步的阐释。通过小组讨论,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还让他们将课文中的理念与自身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他们对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认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