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探索科学之光,弘扬科学精神教学设计(任务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探索科学之光,弘扬科学精神教学设计(任务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探索科学之光,弘扬科学精神—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探索与创新”,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本单元选择“知识性读物”这类文本,聚焦介绍性较强的科普文章和浅显的学术论文。《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叙述了科学研究的艰辛过程,表现了科学家探索真知的执着精神和奉献精神;《中国建筑的特征》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和表现出这些特征的原因,展示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独特地位和重大价值;《说“木叶”》聚焦古代诗歌中的语言现象,分析“木叶”“树叶”“落木”等各种意象的特点,论述了古典诗歌的暗示性。本单元文章反映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的探索与发现,分别展现了不同领域学者们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可以激发我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介绍科学发现过程和成果、展现科学研究艰辛与乐趣的知识性读物,感受不同领域学者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与科学态度,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
2.积累阅读知识性读物的经验,掌握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学会在阅读时抓住关键概念、术语和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和把握文章主旨。
3.体会文章中作者阐述说明、逻辑推理、联系举证、想象联想等写作方法,体会文章严谨、准确的语言风格,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适宜的表达方式。
4.学以致用,探究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并能进行准确、有个性的表达。
【单元情境创设】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科技与科学和人们生活日益密切。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我们青少年任重而道远。为迎接“公众科学日”的到来,河北黄骅中学将举办“科学探索之光”座谈会,感受科学研究艰辛过程,探究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并完成“科普交流初稿”写作任务。
【单元设计构想】
围绕上述情境任务,本单元计划四个课段,安排8课时。
第一课段:发现科研魅力(第1—3课时)
第二课段:彰显建筑特色(第4—5课时)
第三课段:体悟意象之美(第6—7课时)
第四课段:清晰说明事理(第8课时)
【单元课时设计】
第一课段:发现科研魅力(第1—3课时)
任务一:了解写作背景 梳理科研过程
活动1:查找《青蒿素 :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两篇文章作者相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组织课堂交流活动。
作者 国籍 研究领域 研究成果 相关知识
活动2:学生梳理两篇文章的结构脉络,初步感知选文大意。
任务二:筛选关键节点,探究思维方式
活动1:研读课文中青蒿素提取的过程部分,绘制思维导图。并在重要的时间节点上绘制“一小步”的标识牌标注重要节点重要发现,体会其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活动2:品读《青蒿素》一文中质朴的语言文字,进行批注,提炼体现屠呦呦精神品质的关键词,并形成一个屠呦呦科研精神词云图。
活动3:阅读《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以图表形式梳理科学研究过程。
实践历程 童年 童年 高中 高中
科学研究探索过程 对水池中的鲤鱼充满无限遐想 对爱因斯坦未完成的理论感到好奇 大量阅读关于爱因斯坦及其理论的每一本书籍 成功建立自己的原子对撞机
重要启示节点 想象有“看不见的神秘力”,引发对“高维世界”的兴趣 被老师讲述的神秘故事迷住 科学家已建成“原子对撞机” “反物质产生”
任务三:比较行文思路,体会科学精神
活动1:两篇文章是如何将材料组织起来的,完成下表。
篇目 文体 文本内容 组合方式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科普自传 从获奖感言到中医药学的贡献,小标题即内容 事物发展 脉络组合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科普自传 两件趣事:观察与猜想;一次实验:加速器实验 科学精神为核心组合
活动2:对比两篇文本,你认为两位科学家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异同?
屠呦呦:童年的影响 救人的情怀 中医药积淀 执着的品质 为科学献身 进步与探索 团队与协作
加来道雄:童年的影响 思考的习惯 阅读的品质 探索的勇气 坚持的力量 实践的意识
相同点:
童年的兴趣,前人研究的借鉴,不断探索的精神和勇气,坚持不懈的品质,敢于实践的实干精神,谦虚好学的品质。
不同点:
屠呦呦的成就还有医者救人的情怀、善于团队协作的能力
加来道雄的成就还在于日常思考的习惯、不断阅读的习惯、敢想敢干的拼搏精神。
活动3:你从两位科学家和其他科学家身上,你感悟到了什么精神?请你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来表达你的见解和看法。
第二课段:彰显建筑特色(第4—5课时)
任务一:阅读《中国建筑的特征》,梳理文章脉络,理清重要学术语言和概念。
活动1:查找《中国建筑的特征》作者相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进行交流活动,完成下表。
作者 研究领域 研究成果 相关知识
活动2:阅读《中国建筑的特征》,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
结合文章小标题形式,梳理文章结构层次,用思维导图展示文章结构脉络
任务二:细读文本,探究论证方式
情景任务:民族语言并非一潭死水,而是富有再生性与创造性的。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中,梁思成提出“文法”“词汇”“可译性”等与建筑学有关的概念,并提出了一些专业概念,阅读文章,筛选概念,探究作者如何运用这种“新概念”来解释建筑学观点,并且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借助文章学的基本能概念来论述问题。
活动1:筛选作者论证过程中运用的核心专业术语及概念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词汇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文法 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
文章 建筑或建筑群
大文章 宫殿、庙宇等
小品 山亭、水榭等
可译性:可以互相翻译。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有很大不同。

活动2:如何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作者是如何说明这种“文法”的?
活动3:如何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第三课段:体悟意象之美(第6—7课时)
任务一:梳理脉络明思路
研读林庚《说“木叶”》,梳理文章脉络,完成以下表格。
问题:作为一篇文学论文,《说“木叶”》的研究思路是什么?
明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任务二:明确概念看关系
探究文本关键词“木”“木叶”“树叶”“落木”“落叶”之间的关系,用韦恩逻辑思维图加以表示并结合文本进行阐释。
例如:
任务三:深挖内涵探幽微
活动1:利用表格梳理“木叶”“树叶”“落木”“落叶”意象在艺术领域的不同。
意象 场合 颜色 质感 意境
树叶 春夏之交 褐绿色 饱含水分 饱满、绵密
落叶 繁密、绿色
木叶 秋风叶落 微黄 干燥 空阔、疏朗和绵密交织、飘零
落木 更空阔
活动2:由意象到意境实际就是由形象到情感的过程,这背后暗藏的就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下面寻找林庚先生在本文中关于诗歌语言暗示性的语段,并尝试进行诗歌语言暗示性的名词解释。
情景任务:
诗歌语言暗示性是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提出的观点。主要是指诗歌中的语言,除了概念意义,即词典意义或字面意义,还由表及里、由象到情暗示着与之联系的心理、情味、意境等丰富的潜在的内容。
任务四:迁移巩固知运用
“树叶”与“木叶”不过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却一字千里。这种差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非常常见。下面就分析一下“落红”“落英”“落花”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陶渊明《桃花源记》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张先《天仙子》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令》
区别:
意象 场合 形态 意境
落英 春天 花瓣缤纷飘落 纷繁空灵
落红 花之明艳 凄美动情
落花 凋零枯萎 淡婉哀恻
第四课段:清晰说明事理(第8课时)
任务一:比较阅读《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总结事理说明文写作要素,完成写作任务。
任务二:
1.探索生物世界的奇异现象,追寻天宇中的神奇星光,调查民间文化的各种形态,观察生活中的有趣现象,凡此种种,都可以让我们有所发现,增进我们对某些道理、规律的认识。请写一篇科普文章,并在班级的科普交流会上介绍你所发现的某一事理。
2.常识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很重要。它们有些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些与文化相关,如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多采用对称布局;有的则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些常识的背后其实都存在某些事理,试以“常识中的“理”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说明文,题目自拟。
3.品读下列诗句,探究古代诗词中“落红”“落英”“落花”经常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暗示性。
【学生习作】
1.从气象谚语读懂常识之“理”
“常识”对于每个人来讲都不陌生,在生产生活领域,常识更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中,常识中蕴含的经验和哲理更是令人惊叹。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不断地探索大自然的规律,对日月星辰的运行,风霜雨雪的变化,四季的轮回等进行了细致观察和不断总结,摸索出许多天文之间的气象规律,并以此创作了丰富的气象谚语。这些谚语大致是从大气光学现象、冷空气活动和看云识天三个方面对天气现象进行总结。
在大气光学现象中,有这样一句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夏季的早晨,低空空气稳定,尘埃很少,如果当时有鲜艳的红霞,表明东方低空有云层存在,含有大量水汽。随着气温升高,热力对流逐渐由东向西发展,而我国地势东低西高,云层在前进过程中不断升高,容易遇冷形成降雨。这就是“朝霞不出门”的原因。傍晚,由于一天的阳光加热,温度较高,低空大气水分一般不会很多,但尘埃因对流变弱,而很可能大量集中到低层。因此,如果出现鲜艳的晚霞,说明西方空气比较干燥,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半球西风带,气流由西向东移动,未来本地天气不会变坏,所以有“晚霞行千里”的说法。
冷空气活动是天气变化最主要的因素,冷空气的来临对农业生产有着很大的影响。
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指的是江淮地区一年四季分明,进入秋季以后天气凉爽,随着雨水一次次的降临,气温也会不断降低。这是因为,进入秋季以后,太阳直射点向赤道以南移动,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強,随着西北风的来临,冷空气一次次南侵,带来大风、降水、降温等天气现象。冷空气活动频率一般5~7天一次,所以如果观察到十次左右降水即表示已经是秋后两个月的时间,也就是秋尽冬初,所以说“十场秋雨穿上棉”。
除此之外,云是地球上庞大的水循环的有形结果,是天气变化最直接的反应者,看云识天气在我国农业生产中也是非常实用的常识。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就是典型的根据云的变化指导农业生产的例子。“鱼鳞斑”,是指气象学上的透光高积云,一般在三、四千米的高空出现,是由许多灰白色的小云块有规律地排列而成。各个云块互相分离,又互相并和,在云块的空隙里,可以看见蓝天;云层较厚的地方,也能显示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整个云层比较薄,中心较厚,看上去中心灰暗,边缘薄而明亮,一明一暗宛如鱼鳞。云块排列整齐,又像是屋顶的瓦片,被人们称作“鱼鳞斑”或“瓦块云”。这种云多在高气压的控制条件下,大气比较稳定时出现,是晴天的征兆。
这些谚语从劳动生产中产生,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直到今天,依然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2.诗歌暗示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