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庖丁解牛》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庖丁解牛》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必修下册《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识记文言字词,疏通文意,感知内容。
文化传承:分析养生之道及其在社会中的价值。
思维发展:对比儒家、道家思想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言文重要的实词和特殊句式
2、对于"庄子之道"的理解和运用
3、培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在生活中,大家有没有观察过厨师做菜?普通厨师在切菜、处理食材的时候,可能会手忙脚乱,费不少力气。但是,那些经验丰富、技艺高超的大厨,他们切菜的动作娴熟流畅,就像在表演一场精彩的艺术秀,每一个动作都恰到好处,让人赏心悦目。
那你们能想象吗,有一位厨师,他解牛的技艺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的手、肩、足、膝配合得恰到好处,解牛时发出的声音就像美妙的音乐,合乎舞蹈的节拍、乐曲的节奏。这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神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庖丁解牛》这篇课文,看看这位神奇厨师的高超技艺,以及他背后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了解作者: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主要思想:
(1)哲学上: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2)政治上:无为而治。
(3)生存方式: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qú)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庄周问老子,老子曰:周即蝴蝶,蝴蝶即周。以明道之为一。”(庄周梦蝶)
了解作品:
《庄子》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篇》包括《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世间》《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而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善于虚构,想象奇妙,大多是寓言作品,“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深奥、玄妙)”。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庄子》被人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据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庄子》中有名的篇目《逍遥游》《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运斤成风》《任公垂钓》《无用之用》《井底之蛙》《邯郸学步》《朝三暮四》等等。鲁迅评价《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解题:
庖:厨师。
丁:厨师的名字。
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
“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题目是后来加的。
补充常识:人物称谓法
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称呼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习惯以“职业+名”的方式。
师襄:就是名叫襄的乐师。
师旷:就是名叫旷的乐师。
弈秋:就是名叫秋的围棋高手。
优孟:就是名叫孟的优伶。
匠石:就是名叫石的匠人。
医和:就是名叫和的医生。
补充常识:解牛之礼
《周礼》中专设有“庖人”一职,“庖人掌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在先秦时期,牛是非常尊贵的祭品以及礼品,人们非常看重牛,解牛这一举措也并非寻常,牛通常用于祭天、祭地、祭宗庙、王飨xiǎng等祭祀活动中。
庖丁用的不是普通的杀牛刀,而是祭祀宗庙场合的礼器刀具——鸾刀。并且这种刀的刀环位置是一个铃铛,因此每一个动作都会发出悦耳的声响。更进一步,庖丁用礼器来解牛,动作和刀环铃声都合乎祭祀音乐的节拍,这极有可能是一次祭祀表演,而非厨师炫技或者梁惠王的心血来潮。正所谓“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庖丁解牛的故事可能实际描述的是一国之君观摩祭祀演练的纪实。
识记字词,疏通文意
(文言字词解释此处略,详见课件)
理清文本思路: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突出庖丁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研读文本:
问题1:找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感受
动作描写 手触、肩倚
足履、膝跨 流畅自然
(舞蹈化)
描摹声音 君然、 然
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 莫不中音
(音乐化)
高超的技艺 艺术的享受
问题2:第3段中是如何描写庖丁的“游刃有余”的状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每至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写其小心翼翼、高度警惕的专注态度;
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写出庖丁观察的谨慎细致、遇难时的从容淡定、一丝不苟。
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则从动刀之结果来写出庖丁解牛的熟练、轻松。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则刻画了庖丁解牛的驾轻就熟、怡然自得之神态。
善刀而藏之:则写出庖丁的收敛锋芒、低调做人的特点。
从神态、动作、心理方面刻画“游刃有余”。
作用:这些描写是对上文说理部分的补充,正因为庖丁爱好的是研究解牛的规律,并且在实践中掌握了这一规律且等娴熟运用,所以才能有解牛之后的轻松愉悦自豪。这就突出了“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一中心。
问题3:一代名“庖”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历程?
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目有全牛——族庖(月更刀)(不懂规律)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良庖(岁更刀)(认识规律)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名庖(19年刀刃若新发于硎)(运用规律)
庖丁的成长历程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的三境界具有相似性。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古之做学问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臣之所好者,道也—— 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问题4:庄子用这个故事是用来说明什么的?
解牛之道 养生之道
喻体 喻体特点 本体 本体特点
牛 筋骨交错 社会 关系错综复杂
刀 十九年若新 人(生命状态) 保全天性
解牛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处世 顺应自然规律
批部导寐、未尝技经肯繁与大
帆、无厚入有间 避开矛盾,顺势而为,不为物累、节制欲望,养护身心
怵然为戒…为之踌躇满志,
善刀而藏之 谨慎静心
“养生之道”: 在生命生活中,顺应自然之道,不以人害天,不以物害己,保全天性。
资料补充: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
译文:做善事,不要贪图名声,作恶事,千万不要达到受戮行的地步,遵循自然的中正之道,并以之为处事的准则,就可以保全天性,保全身体,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终享天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
译文: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
延伸拓展:
思考:《庖丁解牛》中所体现的庄子的道家处世观与儒家的处世观相比有何异同
庄子认为,人世间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应该像庖丁解牛一样,躲避牛身上可能使刀口钝折之处一样,躲避可能伤害自己的矛盾,顺着“天然”的缝隙,游刃有余地处世,这样才能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不要强行、妄为,这种“出世”在有时并不是“消极哲学”,其后的陶渊明、苏轼等人都受其影响,保存生命,坚持节操却隐逸循世以山水自娱,洁身自好。道家所关心的,却是人处于乱世之下如何立身处世而自保。道家主张既然万事万物皆摆脱不了自然规律而变化,所以人也必须遵照自然规律而生活。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中找寻个人的自我救赎,自保全生的方法,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这是与孔孟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进取、舍我其谁完全不同的一种人生哲学。儒家热衷于重建社会秩序,企图以道德礼制重整人心,克制当时人们泛滥的私欲。所以孔子不断教人去追求仁义,成为君子,目的皆是希望重现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儒家所重的是群体社会。
虽然儒、道两家观点截然不同,但并无优劣高下之分,甚至可以说,无论孔子、孟子还是庄子,最终的目的都是落实到追求人的幸福,只是实现的路径有所不同。
正如中国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所说“儒家是粮食店,没有儒家,我们的身体就要挨饿。佛家是百货店,有钱有闲,各样东西自己去选。道家是药店,平时用不上,生病则必定要自动找上门去。”
思考:庄子的观点对于当今的社会是否有借鉴意义
在一个混乱的社会里,庄子为人们设计了自处之道。在他所建构的价值世界中,没有任何的牵累,可以悠然自处,怡然自适。这就是一种神游物外的超然境界。在当下这样一个急功近利思想甚嚣尘上、物欲橫流的高科技时代,优游自在的生活已渐渐被淡忘,“每个人只是急躁而盲目地旋转于‘高速的漩涡中,像是被恶魔赶着,匆匆忙忙地承受随波逐流”。如何才能让生命得以诗意地栖居大地 庄子给我们指岀了一条岀路,那就是随顺自然、回归自然,只有这样才能节制欲望、清洁精神,让人类得意安然自在地生存!
巩固:积累本课成语
庖丁解牛:庖丁:古代指厨师。解:分开,剖开。厨师善于把牛解剖开。比喻技术纯熟神妙,运用轻松自如。
游刃有余:游:运转;刃:刀口;余: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
踌躇满志: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达到极纯熟的境界。亦形容办事精明熟练。全:完整。
切中肯綮: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比喻切中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批郤导窾: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
新硎初试:像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
官止神行:不用眼睛看,只凭潜意识去做某种活动。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善刀而藏: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课堂总结
通过对庖丁解牛的过程和经历的叙述,揭示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的道理。同时,也反映出只有反复实践,逐步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事务,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的道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