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蝙、蝠”等11个生字,会写“达、蚊”等14个字,理解“雷达、模仿”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以及飞机是如何模仿蝙蝠探路的。
2.教学难点:理清科学家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实验过程,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自主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飞机在夜间飞行的视频,提问:飞机在夜间飞行,驾驶员是如何看清前方的呢?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
2.引出课题《夜间飞行的秘密》,让学生齐读课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夜间飞行的秘密可能与什么有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会认字:蝙(biān)、蝠(fú)、启(qǐ)、即(jí)、锐(ruì)、系(jì)、铛(dāng)、蝇(yíng)、证(zhèng)、研(yán)、究(jiū)
会写字:达(dá)、蚊(wén)、即(jí)、科(kē)、横(héng)、竖(shù)、绳(shéng)、系(jì)、蝇(yíng)、证(zhèng)、研(yán)、究(jiū)、驾(jià)、驶(shǐ)
重点词语:
名词:雷达、蝙蝠、启示、障碍物、超声波、无线电波、荧光屏
动词:模仿、研究、揭开、推进、反射、显示、避开
形容词:漆黑、灵巧、敏锐
关联词:即使…… 也……、无论…… 都……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利用PPT展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正音后全班齐读。重点讲解“蝙、蝠、蛾”等易错字的字形和读音。
3.默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即科学家通过反复实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的安全问题。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习第1-3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1-3自然段,思考: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间安全飞行?蝙蝠和夜间飞行有什么关系?
在学生朗读结束后,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针对朗读中出现的字音、语调等问题进行纠正。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语句,比如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让学生明白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因为受到了蝙蝠的启示。
(2)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描写蝙蝠在夜里飞行特点的语句 ——“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提问学生从这些语句中能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感受蝙蝠夜间飞行的高超本领,从而激发学生对蝙蝠飞行秘密的探究欲望,为后续学习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做好铺垫。
2.学习第4-7自然段
(1)分小组朗读第4-7自然段,思考: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哪几次实验?实验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填写实验表格(如下表),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梳理实验过程和结果。
实验次数 实验方式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第一次 蒙上蝙蝠的眼睛 铃铛一个也没响,蝙蝠能避开障碍物 蝙蝠夜间飞行不靠眼睛
第二次 塞住蝙蝠的耳朵 铃铛响个不停,蝙蝠到处乱撞 蝙蝠夜间飞行靠耳朵
第三次 封住蝙蝠的嘴巴 铃铛响个不停,蝙蝠到处乱撞 蝙蝠夜间飞行靠嘴巴
请各小组代表汇报实验表格的填写情况,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完善。教师利用PPT展示实验示意图,结合示意图详细讲解三次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科学实验的方法和严谨性。
引导学生思考:三次实验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明白科学家在实验中采用了控制变量法,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保持不变,从而准确地找出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总结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蝙蝠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利用动画演示蝙蝠发出和接收超声波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原理。
3.学习第8自然段
(1)在学生们对前面科学家揭秘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实验过程有了充分了解后,组织全班学生齐读第 8 自然段。提前强调朗读要求:读音务必准确,对于易错字如 “障”“碍” 等要格外注意;声音要洪亮,展示出饱满的精神状态;并且要富有感情,把探索到科学奥秘后的那种惊喜与自豪之情融入朗读中。在朗读前,着重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脑海里始终带着问题: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发明了什么?
(2)学生们齐读结束后,留出大约 2 - 3 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安静地独立思考。此时,教师在教室里缓慢踱步,观察学生们的思考状态,不打扰他们的思路。时间一到,鼓励学生们积极举手发言,营造踊跃回答问题的课堂氛围。
(3)当有学生回答 “发明了雷达” 时,教师微笑着点头给予肯定:“非常棒,你已经知道了科学家的发明成果,那能不能再深入思考一下,蝙蝠身上的哪些具体特性和行为给了科学家灵感,从而发明出雷达呢?” 引导学生联系前文蝙蝠通过嘴巴发出超声波、利用超声波反射来避开障碍物的内容,逐步深入理解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够全面,教师可以继续追问:“那蝙蝠发出的超声波和雷达发出的东西有什么相似之处呀?” 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问题,帮助学生完善答案。
(4)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语句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将这句话写在黑板上,然后利用 PPT 分别展示蝙蝠探路和雷达工作的动态示意图。一边指着示意图,一边详细讲解:蝙蝠在飞行过程中,嘴巴会持续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这些超声波就像无形的触角向前延伸,一旦遇到障碍物便会反射回来,蝙蝠的耳朵接收到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就能精准判断障碍物的位置和距离,进而灵巧地避开。而雷达的工作原理与之类似,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同样在空间中传播,当碰到障碍物时也会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电波被雷达接收并显示在荧光屏上,工作人员通过观察荧光屏,就能得知前方障碍物的情况。通过这样细致的对比讲解,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雷达的工作原理与蝙蝠探路的相似之处。
(5)讲解完后,组织一个小活动,让学生们两人一组,互相用自己的话描述一遍从蝙蝠到雷达的发明过程。在学生们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倾听他们的描述,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之后,邀请 2 - 3 组学生代表在全班面前展示描述,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科学家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过程以及飞机装上雷达的原理,强调观察、实验和思考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2.提问: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发明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所了解的仿生学知识,如根据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根据蜻蜓的翅膀发明了飞机的机翼等。
五、布置课后作业
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查阅资料,了解人类从它身上得到了哪些启发,发明了什么,并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出来。
六、板书设计
夜间飞行的秘密
蝙蝠:嘴——超声波——障碍物——耳朵
飞机:天线——无线电波——障碍物——荧光屏
(仿生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