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2025春七下历史情境教学课件(2024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2025春七下历史情境教学课件(2024版)】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统编2024七下历史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2025年春七下历史情景教学课件嵌视频(统编2024版)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目 录
01
前课回顾
02
学习目标
03
新课引入
04
新知学习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1.960年,_________建立北宋,定都______。宋太祖和继任者按先南后北的方针,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解除______________的兵权;中央采取_________的办法,分割宰相权力。地方上派_______担任地方长官(知州),并实施三年任期制;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设置_______,以分知州权力。
3.宋朝实行_________的方针,改革和发展_______,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4.1069年,宋神宗任用________变法,希望摆脱统治危机,实现 。
前课回顾
赵匡胤
开封
禁军高级将领
分化事权
文臣
通判
崇文抑武
科举制
王安石
富国强兵
1.通过地图等史料,知道辽、西夏政权建立的基本史实,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能绘制体现其地理位置的政权并立示意简图;
2.结合教材,了解在特定时空背景下辽与北宋的交往,认识澶渊之盟在民族发展上的积极作用;
3.通过分析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期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状况,多角度认识这一阶段密切的民族交往和交融。
学习目标
重难点
新课引入
从唐朝到宋朝,中国版图发生了什么变化?
大一统
分裂割据
民族政权并立
阅读课本P49-50内容,完成表格内容并回答问题:
政权 建立时间 建立者 民族 都城

北宋
西夏
916年
耶律阿保机
契丹
上京
960年
赵匡胤
汉族
东京
(开封)
1038年
元昊
党项
兴庆府
新知学习
辽与西夏的的建立
2.契丹族、党项族兴起之初的整体特征与汉族相比,是否相同
1.契丹族、党项族兴起之初都过着什么生活
3.契丹族、党项族兴起过程中,与汉族关系如何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不相同,具有本民族特色
与汉族关系密切,交往频繁
契丹货币
契丹文字
推广汉制
契丹鸡冠壶
西夏买牛契约
西夏文敕牌
西夏服饰
契丹族
党项族
西夏货币
北宋时期的政治特征
916年 辽建立
960年
北宋建立
1038年
西夏建立
1227年
西夏灭亡
1127年
北宋灭亡
1125年 辽灭亡
政权并立:
一个国家历史上形成多个独立的政治军事集团并存的局面。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
辽与北宋的和战
观看视频,结合课本,了解北宋与辽和战的内容。
辽太宗时
宋太祖时
宋太宗时
宋真宗时
占领燕云十六州,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向辽发动两次战争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辽军大举攻宋,宰相寇准劝皇帝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澶州之战,宋胜辽败;后订立澶渊之盟
和约 时间 内容
澶渊之盟
1005年
辽宋为兄弟之国;
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
宋朝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材料一: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
观点一:我认为宋辽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
材料二: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屈辱求和的结果,对宋而言这是丧权辱国的,不仅燕云十六州的失地未能收回而且要输金纳绢以求辽国不再南侵,此后辽更是不断需索使北宋国威扫地。岁币加重宋朝的百姓负担。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政治上——屈辱性
经济发展和民族关系上——双赢性、互利性
观点二:我认为澶渊之盟对宋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很不利
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军被动挨打,节节败退。西夏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中
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议和后,宋夏虽时有战事,但关系一直较为稳定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观看视频,结合课本,了解西夏与辽和战的内容。
知识拓展
榷(què)场: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
功能:官府和商人在此进行交易,互通有无。
交流内容:北宋用丝织品、粮食、茶叶等换取辽、西夏的马、羊、骆驼等。
影响: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思考: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积极:
①都使边境保持相对和平安定的局面,加强了各民族间的了解和友好关系;
②都促进了边界贸易(开设“榷场”),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消极:
①对宋朝而言具有一定的屈辱性;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的负担。
研读史料,分析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
材料一:宋代建国本与汉唐不同,宋建国的第一要务即须裁抑兵权。……大河(即黄河)北岸的铁骑,长驱南下,更没有天然之屏障。
——钱穆《国史大纲》
宋朝崇文抑武,军事力量弱
宋朝作战不具地理优势
材料二:如果看战场形势的话,辽朝是悬军深入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他的补给线跟不上。除此之外,他们一个重要的战略据点都没拿下来,大城市一个都没有拿下来。
——纪录片《中国通史》
辽不具备战胜宋朝的实力
材料三:榷场将此前因战争而时断时续的边贸固定化和官方化,双方官府也开辟了新的财税来源。雄州等地的榷场贸易,缓解了辽农产品短缺的供给压力。
——摘编自唐博《千年雄安:宋辽时代的榷场边贸》
边境贸易对双方财政都有利
边境贸易利于对双方民众生活
课堂小结
西夏(党项)
辽(契丹)
北 宋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开封)东京
建立时间:1038年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府
建立时间: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
宋夏和议
澶州之战
澶渊之盟
随堂练习
D
A.重文轻武
B.宋辽和战
C.政权更迭
D.民族交融
1.(2024·福建)史书记载,“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契丹儿童便念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 ”。这反映出当时的( )
2.(2024·广东)宋仁宗时期,北宋政府在南方驻禁军195营,在北方的河北、河东、陕西二地禁军743营。这种部警意在( )
A.强化中央集权
B.削弱武将兵权
C.节约军费开支
D.应对边防压力
D
3.(2024·江西)不论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
A. 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B.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 儒家思想的正统性
D. 民族隔阂完全消失
A
4.(2024·甘肃金昌节选)材料三 榷场贸易是辽、宋、西夏、金时期隶属于不同政权的地区之间经济交流的重要途径。宋、夏商民的大量贸易是在官方设立的榷场进行,宋、夏通好时,双方人民都欢迎开市,出现“商贩如织”的现象。
——摘编自《宋元时期的兰州》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榷场贸易的历史意义。(4分)
【答案】历史意义: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认同;榷场贸易有利于缓解边境冲突,维护边疆稳定。(4分)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error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