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主题情境:文物交流与鉴赏)【2025春七下历史情境教学课件(2024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主题情境:文物交流与鉴赏)【2025春七下历史情境教学课件(2024版)】

资源简介

统编2024七下历史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2025年春七下历史情景教学课件嵌视频(统编2024版)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
时期经济的繁荣
主题情境·文物鉴赏与交流
学习目标
2
情境串新知
3
课堂小结
4
随堂练习
5
前课回顾
1
3.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设_______负责全国军政事务,调度全国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设______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军政事务。
第11课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1206年,________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1271年,________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
前课回顾
铁木真
忽必烈
宣政院
枢密院
2.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_____年,元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时期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1279
4.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_____”。行省制度的创立,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行省
5.来自中亚、西亚的人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人,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形成新的民族——______。
回回
1.通过文物图片了解辽宋夏金元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表现;
2.通过地图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3.感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与现实价值,体会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
学习目标
重点
情境串新知
为了让同学们可以更直观、具体地感受宋元时期经济的繁荣,七年级一班的历史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文物鉴赏与交流,以《清明上河图》(局部)揭开序幕。
文物—《清明上河图》(局部)
这幅图是其后段,描绘了市区街道,城内商店鳞次栉比,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车马轿驼络绎不绝,展现了东京街市的繁荣景象。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有什么新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一:五代之后,北方历经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北方战乱不休。南宋时期,南方基本上保持了和平安定的环境。
材料二: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唐宋时期,北方湖泊减少,南方湖泊增多。
——部编版七下《中国历史》
① 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②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农业的发展
1.背景
材料三: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③ 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材料四:真宗深念稼穑(农业生产),闻占城稻耐旱,西天菉豆子多而粒大,各遣使以真货求其种。占城得种二十石,至今在处播之。
——《湘山野录》
④ 宋代统治者政策的推进。
材料五:在宋代,复种技术得到推广,江南种稻普遍分“早禾”和“晚禾”两种,种植和收获的时间不同。南宋时,冬麦和晚稻两熟制得到大面积推广。复种是农业史上的重大变革,使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
相关史事
⑤ 先进的生产技术支持。
文物—宋代《分稻图》
大中祥符四年,……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
——《宋史·食货志》
占城稻以其原产地今越南中南部的占城而得名。它是早熟、耐旱的稻种,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从而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描绘了丰收时节,农夫用工具筛分粗米和精米的场景。
2.表现
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
——宋代谚语
王祯《农书》中描绘的农民坐在秧马上劳作的情形
秧马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拔秧的人跨坐秧马,前后滑行自如,能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
新工具:
在宋代,复种技术也得到推广,江南种稻普遍分早禾和晚禾两种,种植和收获的时间不同。南宋时冬麦和晚稻两熟制得到大面积推广。复种是农业史上的重大变革,使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
新技术:
相关史事
画中四人,二个已捧茶在手,一个正在提壶倒茶,另一个正扇炉烹茶,似是茶童。
文物—《刘松年斗茶图》
夫茶为之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王安石《临川集·议茶法》
为什么宋元时期茶文化如此繁荣呢?
宋代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普遍盛行的一种评比茶质优劣的技艺和习俗。
材料一: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甚。
——《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临安,处处各有茶坊。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
宋元时期,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产茶的州县比以往有所增加。
文物—南宋拉绒棉毯
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于广东、福建和海南;到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期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元朝时期,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出土于浙江兰溪县南宋墓,长2.51米,宽1.18米,纯由棉花织成,双面起绒,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可知宋人的棉织技术已相当成熟。
闽岭以南多木绵,土人竞植之,有至数千株者,采其花为布,号吉贝布。
——宋·范正敏《遯斋闲览·证误》
宋人习惯将棉花叫成“吉贝”,又常称之为“木绵”
文物—元朝通惠河遗址
元代挖建的漕运河道,由郭守敬主持修建。元世祖将此河命名为通惠河。
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图
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
背景:
元朝建立初期,为了便利南粮北运
开凿:
忽必烈令人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通
影响:
元朝还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航线,粮食运输一度以海运为主。
元朝通惠河遗址示意图
舟楫万里,振古所无。
——《元史·河渠志》
粮食作物
新品种

新工具
新技术
新粮仓
新运输
经济作物
茶叶
棉花
占城稻(越南传入,成熟早,抗旱力强,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秧马
复种技术
长江下游、太湖流域
元朝南粮北运,一度以海运为主
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于广东、福建和海南
到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元朝时期,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归纳小结
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产茶的州县比以往有所增加
宋代丝织技术迅速提高,各地都出现了一些享有盛誉的名特产品,如“东绢”和“蜀锦”,号称天下第一。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发展迅速。四川、江浙区的丝织生产发达,朝廷用的丝绸很多来自江浙。
五彩翟鸟纹宋锦皇后服
宋《圣寿万年 洪福齐天》图
手工业的兴盛
文物—《耕织图》(局部)
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璹(shú)所作,留下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图像,为研究农业特别是农具留下了无法从文字资料中得到的珍贵资料。《织》和《攀花》等图绘出了当时已经使用的素织机和花织机,使人们能够更形象地了解当时蚕桑及纺织的发展面貌。其中记载的许多耕织知识和生产工具一直沿用至今。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元朝时,江南棉纺织业发达,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人们主要的衣被原料。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内的黄道婆纺纱壁画
黄道婆(生卒年不详)塑像
黄道婆,生于南宋末年,松江府乌泥泾镇人。元朝时期,黄道婆从海南崖州归来,将海南黎族地区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带到松江府的乌泥泾,改进棉纺织工具,提高了棉布的质量和印染工艺水平。她对棉纺织业的发展贡献很大。当时,松江从事棉布生产的有1000多户,织出的“乌泥泾被”远近畅销。
人物扫描
毡靴
毛纺织业是西夏手工业的重要部门。毡毯、毡靴、毡帽等成为党项人的生活必需品。
毡毯
毡帽
二组同学继续展示。
定窑孩儿枕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
哥窑葵瓣口洗
官窑贯耳瓶
钧窑圆花盆
以烧制白瓷为主,产品装饰有印花、刻花等
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
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
专为宫廷烧制瓷器,釉色以粉青为上,淡白次之
釉色青中带红称“钧红”,有的釉色呈紫色称“钧紫”
文物—五大窑瓷器
官窑:北宋时在河南开封,南宋时在浙江杭州
钧窑:河南禹州
汝窑:河南宝丰
哥窑:一说在浙江龙泉,另一说在浙江杭州
观察地图中五大名窑和其他窑所在位置,你看出了什么?
定窑:河北曲阳
瓷窑多分布在南方,这说明,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中心。
辽绿釉鸡冠壶
金耀州窑青釉盖钵
鸡冠壶,辽代特有的陶瓷器型,模仿契丹族早期的皮囊壶烧制而成。亦称“马镫壶”、“皮囊壶”。
盖钵通体施青釉,釉青绿色,釉质晶莹温润,玉质感强。
二组同学继续展示。
文物—辽金瓷器
辽金的制瓷技术也相当进步。辽的瓷器鸡冠壶,反映出契丹人善于骑马的民族特色。金的耀州瓷以青瓷为主。
元青花釉里红盖罐
文物—元青花瓷器
元青花鬼谷下山纹罐
元青花缠枝
莲纹盘
元朝时烧制的青花瓷,代表了制瓷技术的高超水平。
China——中国
china——瓷器
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
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
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万车炭。
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
……
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苏轼《石炭歌》
烧制精美瓷器离不开煤炭,欣赏下面这首苏轼的诗,说一说这首诗反映了什么。
居民取暖和金属冶炼都大量使用煤做燃料。
进一步说明了北宋时,矿冶业在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煤得到大量开采。煤还广泛用于冶铁炼钢。
辽代铁犁头
辽代曲柄铁斧
文物—辽金铁具
辽代铁甲
辽代马镫
西夏剑
欣赏以下文物,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了辽的铁制农具制作水平较高,铁甲、马镫等是铁器中的精品。西夏兵器制作精良,西夏剑锋利无比。
文物—南宋海船
这艘南宋海船于1974年出土于福建泉州。出土时,海船残存长24.2米、宽9.15米。宋代海船设置水密隔舱,增加抗沉性和横向强度。这一技术,在当时世界造船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北宋·朱彧《萍舟可谈》
宋代造船业发达体现在哪些方面?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
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指南针。金还造出了撞冰船。
文物—《货郎图》(局部)
由南宋画家李嵩创作,概括地展示了乡村货郎的真实形象。整个画面表现了生动热闹的气氛,说明了宋代城镇集市贸易和商品交换的繁荣。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板及拓片
不仅标明铺号,而且以白兔为商品标识,注明“认门前白兔儿为记”,还特别说明是“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如果要成批购买,还可以优惠。这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广告。
商业的繁荣
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和元大都,人口多达百万。
北宋开封
南宋临安
元朝大都
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东京梦华录》
观看视频,分析材料,说说宋元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
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吴自牧《梦梁录》
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商业日益繁盛,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
②北宋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人口聚集或流动性大的地方都可以开设店铺
③早市和夜市进一步发展
今朝半醉归草市,
指点青帘上酒楼。
——南宋·陆游《杂赋》
④都市的商贸活动页辐射到乡镇,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交通要道发展成为重要的商贸区。
宋朝草市
文物—宋代蹴鞠纹青铜镜
此镜镜背为高浮雕男女四人共同蹴鞠游戏的场景。
蹴鞠是中国古代的一项足球运动,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蹴鞠运动得到了极大发展。
随着城市的繁荣,人们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大的瓦子,可容几千人瓦子中有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各种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如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蹴鞠(cùjū)的,令人眼花缭乱。
商业贸易的兴盛对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社会生产方面:商业贸易是商品交换的表现形式,是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它的兴盛将有利于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换,推动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从而激活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生活方面:商业贸易使社会上的产品种类更多,生活方式也更加丰富,经济收入得到提高,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文物—宋元时期的纸币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南宋纸币“会子”铜版拓片
元朝至元宝钞
金属货币
北宋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纸币与铜钱并行
元朝时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
——《宋史· 食货志》
两汉
魏晋南北朝
唐朝中期
南宋
重心在北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经济重心
开始南移
经济重心
完成南移
主要经济发达区、人口分布、财政收入来源等指标是经济重心划分的重要依据。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什么?
经济因素: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生产经验和大量劳动力
政治因素:北方长期战乱,对经济造成破坏;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政府倡导与重视经济发展
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
魏晋南北朝
唐代中后期
人口南迁
南方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
手工业进步
南移的过程
商业繁荣
北方战乱
南宋: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江南的开发为经济
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课堂小结
1.(2024·同步大小卷)对“秧马”理解正确的是它(  )
A. 增加了粮食单产
B. 提高了劳动效率
C. 转变了劳作方式
D. 扩大了播种范围
B
随堂练习
·背虽当如覆瓦,然须起首尾如马鞍状。
·以榆枣为腹患(担忧)其重,当以(用)栀木,则滑而轻矣。
2.(2024·同步大小卷)下面是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展示的宋代海船及相关介绍,据此可知宋代海船(  )
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宋代海船设置了水密隔舱,增加了抗沉性和横向强度。采用了榫结、鱼鳞、平接等工艺,加固了船的强度。
A. 设计科学技艺高超 B. 沿用旧有技术
C. 功能新颖系统完备 D. 用途灵活多样
A
3.吴自牧《梦华录》称:“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材料反映了宋代( )
A. 海外贸易发达
B. 商业贸易繁荣
C. 人口快速增长
D. 商品种类繁多
B
未体现
未体现
是商业繁荣的表现之一
4.(2024·四川自贡)某兴趣小组在历史探究学习中,围绕主题收集了以下史料,摘录如下。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为(  )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内容
出处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
《史记》
“(南方) 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A. 经济重心南移 B. 城市商业繁荣
C. 民族关系发展 D. 对外交流频繁
A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