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定风波》
【教学目标】
1.由形悟神,理清词人情感脉络。
2.知人论世,体悟苏子生命智慧。
3.披文入情,理解曲笔写直笔法。
【教学重点】
理清词人情感脉络。
【教学难点】
体会苏子生命智慧。
【课堂实录】
一、课堂活动一:朗读——感受词韵之美
师:九百多年前,黄州一场并不特别的风雨,却引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定风波》。今天,我们一起陪着苏轼走完那沙湖小道,体验东坡先生的情感历程,领悟他的生命智慧。老师知道,你们都有预习的好习惯,我想请同学给我们朗读这首词作。其他同学在听朗读的时候,看看他朗读中哪些地方处理得比较好,或者哪些词句和你的朗读还存在出入。
(生朗读。)
师:谢谢你的勇敢,敢于在这么多人面前展示自己!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整体读得很好,吐字非常清晰。“何妨”一词,读出了诙谐戏谑的口吻。但我觉得“何妨”后面停顿应该稍微长一点,他刚刚在“吟啸”后面的停顿比较长,因为“吟啸”“徐行”都是由“何妨”引导出的。
师:你听得很仔细。能否给我们朗读这一句?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
师:读得很好!我们朗读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语气,还应该注意句中的停顿。其他同学还有看法想表达吗?
生:老师!他刚才朗读的时候,“微冷”和“却”的比较意味不够鲜明。“却”字应该读出转折的味道,惊喜的感觉,所以我觉得应该重读。
生:我觉得“谁怕”的语气还略淡了一点,不够味。应该这样读——“谁怕”。(生范读)
师:确实有味道了!而且我们看到,“谁怕”“微冷”“归去”这三句,都是押的仄声韵……
生:老师,我知道了。仄声韵,声音短促,力度强大。
师:不错。你的体验很到位!
生:我以前学过李清照的《声声慢》,押的就是仄声韵。
师:你能调动以往的学习体验,非常好!这里三个押仄声韵的短句,好似音乐中的休止符,戛然而止,大大延长了思考时间,将读者引入了清明的想象世界。那么,平声韵又会又怎样的表达效果呢?
生:平声韵,声音比较轻柔。
师:对!轻柔舒缓,平静旷远。那么,你能否给我们总结一下,在朗读诗词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生:读准字音,注意押韵;读对句读,注意节奏;读出情感,注意抑扬。
师:你的总结很到位。整首词和缓流畅中转折,仿佛一曲平和悠长而又包含着沉郁顿挫情感的复调,具有耐人寻味的乐感神韵。下面,我们将这首词齐读一遍,尽可能读对字音、句读和情感。
(生齐读。)
(该环节似乎已经结束,然而,课堂上有个同学提出了疑问,激起了大家的讨论。)
生:老师,我觉得“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应该重读,因为这是词人经历风雨洗礼之后获得的人生感悟,这么重要的内容重读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
生:我不同意。正是因为这是作者的人生感悟,境界更高,所以应该用非常平和的语气读出了,不能重读。
(一时间,学生议论纷纷,对这个问题不能达成一致意见。)
师:同学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且也努力为自己的观点寻找理由。这很好!我们或许对于词作的内容还未完全读懂,对词人的情感历程还未完全理解。我们先将这个问题放一放,等我们深入解读之后再看这个问题。我相信,那时候大家或许又会有新的认识。
二、课堂活动二:释读——体悟情脉之妙
师:首先结合注释,个人深入揣摩词意;然后小组讨论,将词作进行“变形”。要求:不改变词句顺序,看看可以将词作分成几个部分?谈谈你们组的理由。
(学生积极讨论,代表发言。)
生:我们组讨论的结果是,将这首词分成四个部分,上下片各分成两部分。上片从“竹杖芒鞋轻胜马”之后断开,下片从“山头斜照却相迎”后断开。
师:具体说说你们组进行这样变形的理由。
生:我们是依据主要表达方式进行变形的,从“叙事写景”到“议论抒情”。
师:这样的切分依据较好。
生:我们组将词作分成了三部分。上片作为一个部分,下片的切分和他们组相同。
师:说说理由吧!
生:我们依据的是情感脉络。上片主要叙写的是词人沙湖道中遇雨的情形和感受,第二部分主要写风吹酒醒、雨过天晴的体验,最后是词人从回首日常生活小事中获得的人生感悟。
(教师板书:遇雨 酒醒 回首)
师:情绪脉络确实是理清词作结构层次很好的抓手。能否具体阐释这三部分的情感体验?
生:可以。我们从下片开头句“料峭春风吹酒醒”的“醒”字得知,上片中的词人应该是一种半醉半醒的状态。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词人并不感到恐惧,“谁怕”就是很好的证明。
(教师板书:谁怕?)
师:根据你的说法,“莫听”“何妨”“谁怕”其实并不一定就是词人清醒的认识。
生:对。从词前小序中“同行皆狼狈”可以看出,当时的风雨还是挺大的。因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既是勉励自己,也是劝勉同行。这是苏轼豪放的表现。这时候的苏轼用“一蓑烟雨任平生”,尤其是“任”字,来表达他履险如夷、泰然自若的精神状态。
(教师板书:泰然)
师:有理有据。第二部分呢?
生:第二部分,应该是在刚刚酒醒、回到现实的时候,觉得“微冷”。而就在这时,看到远方山头之上,散发温暖的斜阳又给了他希望,内心的惊喜可想而知。
师:“山头斜照却相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拟人。作者将斜阳人格化,可见词人对斜阳的喜爱之情,他的内心应该充满了暖意。
师:是啊。夕阳带着余晖,就像是一位老朋友,早早地在山头等待着他呢!第一部分,你用了“泰然”来概括词人的精神状态,那么这一部分可以用什么来概括呢?
生:欣然。
(教师板书:欣然)
师:太棒了!你的概括能力真强。老师和同学们都期待着你对第三部分的释读。
生:在最后部分,词人对遇雨和遇阳两种情形和心理进行了理智地“回首”。
师:经过词人认真审视之后,他得到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呢?
生:应该“归去”,这样就可以“也无风雨也无晴”了。
师:“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词该怎样理解?
生:表面上看,指的是不觉风雨,不觉晴,也就是不觉风雨和晴的差别。这是苏轼超然心境的表现。
(教师板书:超然)
师:可以具体解释这个“超然”吗?
生:也就是说,我们心态平和了,就可以从容面对一切。
师:心态平和很重要。其实,“穿林打叶”的风雨声音仍能听到,“山头斜照”的阳光也不可能看不到,只要能够把握自我,就能超越客观的种种变化、种种束缚而获得最大的精神自由。
生:老师,这是不是有点唯心呀?
(有几个同学点头赞同。)
师: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生:只要自己对外界的一切安之若素,处之泰然,那么本来就没有什么忧喜可言,雨和晴没什么区别。
师:你用了道家的“齐物”理论。
生:经历过磨难之后的苏轼,把一切都看淡了,看成无差别的了,可以说是大彻大悟吧。
师:将一切都看成空,这是佛家的“虚无”思想。
生:老师,我觉得这和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很相似,这是很积极的思想,体现了苏轼的旷达情怀。
师:很好。你从这里看出了苏子用儒家不被外界环境左右的用世思想实现了精神的突围。当然,老师更觉得苏轼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而建立了自己特有的精神家园。现在我们也学学苏轼,“回首”朗读环节中的一个问题,“归去”该不该重读?
生:不应该重读。应该以正常的语速语调阅读。
师:苏教版教材的编者很用心,给我们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教材在“谁怕”后面用了问号,而“微冷”“归去”后面,均使用了句号。如果让你给这两处加标点符号,你会怎么加?我请开始上课时,勇敢质疑的同学谈谈想法。
生:“微冷”后面加感叹号,“归去”后面加句号。
师:理由是什么?
生:我觉得“料峭”是词人的客观处境,是身体上的生理感觉,“微冷”应该是他的主观心境,这里还是情感占着主要成分,因此“微冷”后面加感叹号。而第三部分在境界上提升了,和前两个部分不在同一层面了,“归去”是淡定安详超然旷达的表现,所以用句号比较好。我之前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师:说得很有道理。请你再给我们读读这三个短句。
(生朗读。)
师:刚才有同学说,上片是苏轼“豪放”的表现,结尾体现了苏轼的“旷达”情怀。“豪放”和“旷达”有区别吗?
生:差不多吧。可能“豪放”,更强调外在的,而“旷达”更多地强调内心。
师:不错。豪放,形骸放浪;旷达,心境阔远。能否给我们背诵能表现苏子“豪放”“旷达”的词句?
生:《江城子·密州出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生:《浣溪沙》——“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师:很好。那么,豪放与旷达是不是就没有悲剧?
生:不是。
师:豪放与旷达,不是没有悲剧,而是一种化解悲剧沉重感而升华出智慧生命新境界的“超悲剧之美”。“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
生:苏轼。(生齐答。)
(教师板书:定风波 苏轼)
师:现在,我们根据对苏轼情感脉络和心路历程的理解再一起朗读《定风波》。
(生齐读。)
三、课堂活动三:研读——领略手法之奇
师:清人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中对《定风波》有“以曲笔直写胸臆”的评语。请反复诵读作品,想一想,词人是如何“以曲笔直写胸臆”的?
(小组合作交流。)
生:隐喻巧妙。“竹杖芒鞋轻胜马”用了隐喻手法,“竹杖芒鞋”喻指的是远放江湖的贬谪生活,而骑“马”则喻指奔走官场的仕宦生活。词人将两种生活状态进行对比,突出了安步当车来得轻快,这里的“轻”更多的是指心情的轻松,精神的愉悦。
生:语义双关。“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既指自然的风雨,也指人生的风雨。结合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我们可以知道,此时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所以这里的“风雨”可能也是指仕途的坎坷吧。词人没有直接写,这是一种“曲笔”,但是却写出了内心的几重感受。
师:是啊!贬谪使诗人在承担巨大的精神磨难中,在遥远而陌生的时空中与山川的、历史的精神遇合,触发出平稳书斋中难以想象的沧桑感慨和精神深度。结合背景,知人论世,的确是赏析诗词很好的方法。这首词除了隐喻巧妙、语义双关之外,还有“曲笔”吗?
生:用典含蓄。“何妨吟啸且徐行”中的“吟啸”是吟诗长啸的意思,表现了词人意态闲适。这里应该是用了典故的。
师:看来你的文学积累比较丰富。可否具体阐述这里的典故?
生:具体内容我记不清楚了,好像是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的故事。
师:不错。《晋书·谢安传》曾记载:“(谢安)尝与孙绰等泛海,风起浪涌,诸人并惧,安吟啸自若。”由此可以看出谢安此人的何种性情?
生:他面对危险,从容不迫。
师:是啊。谢安有种处变不惊的镇定,是良臣的代表。
生:老师!我曾经读过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而且苏轼曾经写过好多和陶诗,对陶渊明很是崇敬,下片的“归去”是不是用的这里的典故?
师:陶渊明确实被认为是高洁的典范。参透人生的陶渊明不可能首鼠两端,他不会身在官场,心念田园,他只有身心俱在田园时,才觉得安顿下来。于是在为官与归隐之间,陶渊明做了一次非此即彼的选择,他走的是一条弃官归隐的道路。苏轼是这样吗?
生:不是。苏轼虽然被贬黄州,但他仍然担任着团练副使的职务,没有归隐田园。
师:宦途的升沉进黜,声名的荣辱得失,人生的死生祸福,对于苏轼来说,都是一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无差别境界。苏轼既看淡官场,又不离弃官场,他在为官与归隐之间走了一条虽官犹隐的道路。隐喻巧妙,语义双关,用典含蓄,确实做到了“以曲笔直写胸臆”。我们能否更进一步思考,苏轼为什么会选用这样的笔法呢?
(个别学生窃窃私语,老师请其发言。)
生:我觉得苏轼好有聪明呀!乌台诗案实际上就是一场关乎政治的文字狱,用“曲笔”既能很好地表达“胸臆”,又能避免不必要的政治灾难。
师:是啊。如果说密州词“勇”,那么黄州词“智”。苏词不仅文笔老到,而且题材广泛,立意深刻,语言优美,境界高远,着重表现个人化的情感和个性化的情调,突出了作者的自我形象,“新天下耳目”。
四、结课
师:出行途中遇雨,本是生活小事,词人却写得妙趣横生。借此表现出他处变不惊的倔强性格和开朗乐观的坦荡情怀,隐含着词人对所经历的政治风云的内心体验与深刻反省。叙事与写景,议论与抒情巧妙结合,以曲笔直写胸臆,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伟大而不幸的苏轼在沉重的苦难中领悟了人生意义,以清醒的头脑直面人生,看到了人生的可能与限度,从而与身外处境保持一定的距离,不为世事左右,在平凡生活中追寻生命的亮丽与庄严,活得自在洒脱,这或许就是东坡先生徘徊于“官”“隐”之间的生命智慧吧!最后,让我们遵循先生的心路历程背诵全词。
(师生齐诵。)
【附】板书设计
定 风 波
苏 轼
回 首 超 然 归 去。
酒 醒 欣 然 微 冷!
遇 雨 泰 然 谁 怕?
PAGE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