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第1课时饱和溶液 同步练习 (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 第1课时饱和溶液 同步练习 (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1课时 饱和溶液
1.知道绝大多数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2.认识结晶现象。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 一定温度 下,向 一定量溶剂 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 不能继续溶解 时,所得到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还能继续溶解 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相互转化(一般情况下)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增加.蒸发溶剂.降低温度.增加.升高温度
二、结晶
1.概念: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 晶体 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2.方法:结晶的方法有 冷却热饱和溶液(或降温) 结晶和 蒸发 结晶。
3.应用:海水晒盐就是利用 蒸发 结晶,其大致过程如下。
饱和溶液
1.下列能证实 20 ℃时原KNO3溶液是饱和溶液的事实是( D )
A.降温到10 ℃时,有KNO3晶体析出
B.蒸发掉10 g水,有KNO3晶体析出
C.加热到30 ℃后,再加入KNO3晶体仍能继续溶解
D.在20 ℃时,再加入少量KNO3晶体,不能继续溶解
2.某“天气瓶”通过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结晶情况反映气温变化。如图为该“天气瓶”在三种不同气温下的状况,则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樟脑的饱和溶液的是( C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甲、乙、丙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3.能将氯化钾不饱和溶液变为氯化钾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C )
A.升高温度 B.加水
C.加氯化钾固体 D.倒出部分溶液
4.在室温条件下,对100 mL氯化钠饱和溶液进行如图所示操作:
(1)最终甲、乙两烧杯中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甲 。
(2)乙溶液在加50 mL水的过程中,下列这些量逐渐减小的是 ②④ (填序号)。
①溶质质量 ②溶液的浓度 ③溶剂的质量
④溶液的密度
结晶
5.如图所示是利用海水提取粗盐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海水进入储水池,海水的成分基本不变
B.在蒸发池中,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逐渐增加
C.在蒸发池中,海水中水的质量逐渐增加
D.析出晶体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6.25 ℃时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则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C )
7.25 ℃时,取100 mL氯化钠饱和溶液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B )
A.实验1后,甲、乙两溶液浓度相同
B.实验2后,甲、乙两溶液的质量相等
C.实验2后,乙中溶液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D.实验2后,甲、乙两溶液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8.小科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往A、B、C三只烧杯中分别装入等质量的水,在相同温度下,向三只烧杯中分别加入50 g、25 g、5 g同种固体物质,充分溶解后,静置,现象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小科认为,A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他的判断依据是 A中有不溶解的固体 。
(2)A、B、C三只烧杯中,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大小关系是 A≥B>C 。
(3)采用 添加溶剂 的方法一定可使A中的固体全部溶解。
9.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矿物质是食盐,是人类最早从海水中提取的物质。如图是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大致过程。请你参与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海水引入储水池,经自然蒸发水分至一定程度时,再引入蒸发池,这样做的好处是 既可将泥沙沉降下来,同时又增大NaCl在海水中的浓度 。
(2)蒸发池是利用 阳光和风力(或日晒和风吹等) 来完成的。
(3)析出晶体后的母液又叫苦卤,是食盐的 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10.
科学探究与实践 在研究温度的变化对物质溶解的影响的实验中,小明将硝酸钾加入水中,充分振荡后静置,现象如图甲所示。
(1)小明认为图甲试管中的溶液为该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他判断的依据是 试管底部还有没溶解的硝酸钾固体 。
(2)对该试管进行加热,试管中的固体硝酸钾消失,如图乙所示,该现象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 温度 有关。
(3)小明在图乙的试管中再加入少量硝酸钾,发现还能继续溶解,说明加热后乙试管中的溶液为 不饱和 溶液。第1课时 饱和溶液
1.知道绝大多数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2.认识结晶现象。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 下,向 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 时,所得到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相互转化(一般情况下)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 . . .
二、结晶
1.概念: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 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2.方法:结晶的方法有 结晶和 结晶。
3.应用:海水晒盐就是利用 结晶,其大致过程如下。
饱和溶液
1.下列能证实 20 ℃时原KNO3溶液是饱和溶液的事实是(   )
A.降温到10 ℃时,有KNO3晶体析出
B.蒸发掉10 g水,有KNO3晶体析出
C.加热到30 ℃后,再加入KNO3晶体仍能继续溶解
D.在20 ℃时,再加入少量KNO3晶体,不能继续溶解
2.某“天气瓶”通过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结晶情况反映气温变化。如图为该“天气瓶”在三种不同气温下的状况,则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樟脑的饱和溶液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甲、乙、丙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3.能将氯化钾不饱和溶液变为氯化钾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A.升高温度 B.加水
C.加氯化钾固体 D.倒出部分溶液
4.在室温条件下,对100 mL氯化钠饱和溶液进行如图所示操作:
(1)最终甲、乙两烧杯中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
(2)乙溶液在加50 mL水的过程中,下列这些量逐渐减小的是 (填序号)。
①溶质质量 ②溶液的浓度 ③溶剂的质量
④溶液的密度
结晶
5.如图所示是利用海水提取粗盐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水进入储水池,海水的成分基本不变
B.在蒸发池中,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逐渐增加
C.在蒸发池中,海水中水的质量逐渐增加
D.析出晶体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6.25 ℃时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则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7.25 ℃时,取100 mL氯化钠饱和溶液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实验1后,甲、乙两溶液浓度相同
B.实验2后,甲、乙两溶液的质量相等
C.实验2后,乙中溶液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D.实验2后,甲、乙两溶液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8.小科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往A、B、C三只烧杯中分别装入等质量的水,在相同温度下,向三只烧杯中分别加入50 g、25 g、5 g同种固体物质,充分溶解后,静置,现象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小科认为,A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他的判断依据是 。
(2)A、B、C三只烧杯中,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大小关系是 。
(3)采用 的方法一定可使A中的固体全部溶解。
9.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矿物质是食盐,是人类最早从海水中提取的物质。如图是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大致过程。请你参与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海水引入储水池,经自然蒸发水分至一定程度时,再引入蒸发池,这样做的好处是 。
(2)蒸发池是利用 来完成的。
(3)析出晶体后的母液又叫苦卤,是食盐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10.
科学探究与实践 在研究温度的变化对物质溶解的影响的实验中,小明将硝酸钾加入水中,充分振荡后静置,现象如图甲所示。
(1)小明认为图甲试管中的溶液为该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他判断的依据是 。
(2)对该试管进行加热,试管中的固体硝酸钾消失,如图乙所示,该现象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 有关。
(3)小明在图乙的试管中再加入少量硝酸钾,发现还能继续溶解,说明加热后乙试管中的溶液为 溶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