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第2课时溶解度 同步练习 (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 第2课时溶解度 同步练习 (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2课时 溶解度
知道绝大多数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了解溶解度的含义。
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
在 一定温度下 ,某固态物质在 100 g 溶剂里达到 饱和状态 时所溶解的质量。
2.影响因素
(1)内因: 溶质 和 溶剂 本身的性质。
(2)外因: 温度 。
3.固体物质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溶解度 (20 ℃时) >10 g 1~10 g 0.01~1 g <0.01 g
4.表示方法
(1)列表法。
(2)曲线法:用纵坐标表示 溶解度 ,横坐标表示 温度 ,得到物质溶解度变化的曲线。
5.规律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增大 ,如:硝酸钾。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 很小 ,如: 氯化钠 。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减小 ,如: 氢氧化钙 。
二、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
气体的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在 1体积 水里溶解达到 饱和状态 时的 气体体积 。
2.影响因素
(1)温度: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 小 。
(2)压强: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 大 。
溶解度的概念及意义
1.下列对“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的理解正确的是( B )
A.20 ℃时,100 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有36 g氯化钠
B.20 ℃时,100 g水中溶解36 g氯化钠达到饱和状态
C.20 ℃时,100 g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含有64 g水
D.20 ℃时,50 g水中加入19 g氯化钠,可以得到69 g氯化钠溶液
2.
教材变式P44T2 20 ℃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 g,将30 g食盐放入50 g水中充分搅拌,可得食盐溶液的质量是( A )
A.68 g B.80 g C.86 g D.无法判断
3.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0 20 40
溶解度/g 13.3 31.6 63.9
在20 ℃时将31.6 g硝酸钾放入100 g水中充分搅拌,此时溶液为 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如将该溶液降温到0 ℃,应看到的现象是析出晶体 ;再将该溶液升温到40 ℃,溶液应是 不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
4.(2024·长沙中考)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获得许多有关物质溶解度的信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在a1 ℃时,甲和乙的溶解度均为30 g
B.在a2 ℃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C.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D.升高温度,可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5.(2024·连云港中考)我国盐湖地区有“夏天晒盐(NaCl),冬天捞碱(Na2CO3)”的做法。NaCl、Na2CO3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20 ℃时Na2CO3的饱和溶液,升温到40 ℃时仍是饱和溶液
B.30 ℃时,在100 g水中加入40 g NaCl,形成不饱和溶液
C.NaCl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大
D.“夏天晒盐”经过蒸发结晶过程,“冬天捞碱”经过降温结晶过程
6.
传统文化 (2024·湖南中考)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都与化学息息相关。《天工开物·作咸》记载:“候潮一过,明日天晴,半日晒出盐霜,疾趋扫起煎炼。”“盐霜”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固体,结合氯化钠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36.0  g。
(2)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增大 。
(3)“半日晒出盐霜”中的“晒”说明,从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晶体的方法是 蒸发 结晶。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7.打开汽水瓶瓶盖,当大量气泡冒出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瓶中溶液的溶质减少
B.瓶中溶液的质量减少
C.瓶中CO2气体的溶解度不变
D.瓶中溶液是CO2的饱和溶液
8.炎热的夏天,喝汽水有助于解渴消暑。
(1)打开汽水瓶盖,发现有大量的气泡逸出,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 压强 有关。
(2)喝了汽水以后,常常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 温度 有关。
(3)在家中也可以自制汽水,一般采用凉开水制汽水的原因是 CO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凉开水温度较低,溶解的二氧化碳较多 。
9.(2024·扬州中考)《本草纲目》记载:“火药乃焰硝、硫黄、杉木炭所合……”焰硝经处理可得到含少量NaCl的KNO3溶液,将其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最终得到较纯净的KNO3固体。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
B.“蒸发浓缩”是为了获得较高温度下NaCl的饱和溶液
C.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大幅度减小,所以“冷却结晶”时析出KNO3晶体
D.“过滤”所得滤液中的溶质只含有NaCl
10.(1)以下是有关CO2气体溶解度的几组数据:
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单位:mL)
压强/大 气压 温度/℃
0 25 50 75 100
1 1.79 0.752 0.423 0.307 0.231
10 15.92 7.14 4.095 2.99 2.28
25 29.30 16.20 9.71 6.82 5.73
请根据数据分析回答问题。
①根据CO2在水中的溶解度表,叙述外界条件是如何影响气体溶解度的: 压强一定时,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温度一定时,压强增大,气体的溶解度增大(合理即可) 。
②打开可乐瓶时有大量泡沫溢出,说明原瓶中的压强 大于 (填“小于”“等于”或“大于”)瓶外大气压强。
(2)如图是无结晶水合物的固体甲和乙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该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20 ℃时,150 g水中溶解 45  g甲物质恰好形成饱和溶液。
②现有60 ℃的乙的饱和溶液,与该溶液有关的量有:
A.水的质量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
D.60 ℃时乙的溶解度
保持温度不变,将该饱和溶液稀释,不变的量是 BD (填字母,下同);如果将该饱和溶液降温至20 ℃,不变的量是 AD 。
11.40 ℃时,取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于三个烧杯中,再分别蒸发等质量的水,将温度降到30 ℃,固体溶解情况如图甲所示;图乙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三种物质溶解度关系为b>a>c时的温度为t,则t的取值范围是 20 ℃<t<30 ℃ 。
(2)烧杯A中是 b 物质的溶液,烧杯B中是 c 物质的溶液。
(3)40 ℃时,烧杯 C 中溶液所含水量最少。
12.
科学探究与实践 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1)在探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①溶质的种类;②溶剂的种类;③溶质最多被溶解的质量;④溶剂的质量;⑤温度。
如测定“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研究的是 ③ (填序号)受温度的影响,这就需要控制其他因素保持不变。
(2)下表是利用控制变量法测得的氯化钠、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根据表格内容及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20 40 50
溶解 度/g NaCl 36.0 36.6 37.0
KNO3 31.6 63.9 85.5
①从上表可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是 硝酸钾(或KNO3) 。
②20 ℃时,将等质量的NaCl、KNO3分别放入盛有100 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如图甲所示,升温到50 ℃时如图乙所示。试判断:50 ℃时A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 不饱和溶液 (填“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或“不能确定”)。第2课时 溶解度
知道绝大多数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了解溶解度的含义。
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
在 ,某固态物质在 溶剂里达到 时所溶解的质量。
2.影响因素
(1)内因: 和 本身的性质。
(2)外因: 。
3.固体物质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溶解度 (20 ℃时) >10 g 1~10 g 0.01~1 g <0.01 g
4.表示方法
(1)列表法。
(2)曲线法:用纵坐标表示 ,横坐标表示 ,得到物质溶解度变化的曲线。
5.规律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如:硝酸钾。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 ,如: 。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如: 。
二、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
气体的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在 水里溶解达到 时的 。
2.影响因素
(1)温度: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 。
(2)压强: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 。
溶解度的概念及意义
1.下列对“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的理解正确的是(   )
A.20 ℃时,100 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有36 g氯化钠
B.20 ℃时,100 g水中溶解36 g氯化钠达到饱和状态
C.20 ℃时,100 g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含有64 g水
D.20 ℃时,50 g水中加入19 g氯化钠,可以得到69 g氯化钠溶液
2.
教材变式P44T2 20 ℃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 g,将30 g食盐放入50 g水中充分搅拌,可得食盐溶液的质量是(   )
A.68 g B.80 g C.86 g D.无法判断
3.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0 20 40
溶解度/g 13.3 31.6 63.9
在20 ℃时将31.6 g硝酸钾放入100 g水中充分搅拌,此时溶液为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如将该溶液降温到0 ℃,应看到的现象是析出晶体 ;再将该溶液升温到40 ℃,溶液应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
4.(2024·长沙中考)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获得许多有关物质溶解度的信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a1 ℃时,甲和乙的溶解度均为30 g
B.在a2 ℃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C.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D.升高温度,可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5.(2024·连云港中考)我国盐湖地区有“夏天晒盐(NaCl),冬天捞碱(Na2CO3)”的做法。NaCl、Na2CO3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20 ℃时Na2CO3的饱和溶液,升温到40 ℃时仍是饱和溶液
B.30 ℃时,在100 g水中加入40 g NaCl,形成不饱和溶液
C.NaCl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大
D.“夏天晒盐”经过蒸发结晶过程,“冬天捞碱”经过降温结晶过程
6.
传统文化 (2024·湖南中考)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都与化学息息相关。《天工开物·作咸》记载:“候潮一过,明日天晴,半日晒出盐霜,疾趋扫起煎炼。”“盐霜”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固体,结合氯化钠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g。
(2)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
(3)“半日晒出盐霜”中的“晒”说明,从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晶体的方法是 结晶。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7.打开汽水瓶瓶盖,当大量气泡冒出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瓶中溶液的溶质减少
B.瓶中溶液的质量减少
C.瓶中CO2气体的溶解度不变
D.瓶中溶液是CO2的饱和溶液
8.炎热的夏天,喝汽水有助于解渴消暑。
(1)打开汽水瓶盖,发现有大量的气泡逸出,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 有关。
(2)喝了汽水以后,常常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 有关。
(3)在家中也可以自制汽水,一般采用凉开水制汽水的原因是 。
9.(2024·扬州中考)《本草纲目》记载:“火药乃焰硝、硫黄、杉木炭所合……”焰硝经处理可得到含少量NaCl的KNO3溶液,将其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最终得到较纯净的KNO3固体。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
B.“蒸发浓缩”是为了获得较高温度下NaCl的饱和溶液
C.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大幅度减小,所以“冷却结晶”时析出KNO3晶体
D.“过滤”所得滤液中的溶质只含有NaCl
10.(1)以下是有关CO2气体溶解度的几组数据:
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单位:mL)
压强/大 气压 温度/℃
0 25 50 75 100
1 1.79 0.752 0.423 0.307 0.231
10 15.92 7.14 4.095 2.99 2.28
25 29.30 16.20 9.71 6.82 5.73
请根据数据分析回答问题。
①根据CO2在水中的溶解度表,叙述外界条件是如何影响气体溶解度的: 。
②打开可乐瓶时有大量泡沫溢出,说明原瓶中的压强 (填“小于”“等于”或“大于”)瓶外大气压强。
(2)如图是无结晶水合物的固体甲和乙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该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20 ℃时,150 g水中溶解 g甲物质恰好形成饱和溶液。
②现有60 ℃的乙的饱和溶液,与该溶液有关的量有:
A.水的质量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
D.60 ℃时乙的溶解度
保持温度不变,将该饱和溶液稀释,不变的量是 (填字母,下同);如果将该饱和溶液降温至20 ℃,不变的量是 。
11.40 ℃时,取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于三个烧杯中,再分别蒸发等质量的水,将温度降到30 ℃,固体溶解情况如图甲所示;图乙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三种物质溶解度关系为b>a>c时的温度为t,则t的取值范围是 。
(2)烧杯A中是 物质的溶液,烧杯B中是 物质的溶液。
(3)40 ℃时,烧杯 中溶液所含水量最少。
12.
科学探究与实践 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1)在探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①溶质的种类;②溶剂的种类;③溶质最多被溶解的质量;④溶剂的质量;⑤温度。
如测定“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研究的是 (填序号)受温度的影响,这就需要控制其他因素保持不变。
(2)下表是利用控制变量法测得的氯化钠、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根据表格内容及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20 40 50
溶解 度/g NaCl 36.0 36.6 37.0
KNO3 31.6 63.9 85.5
①从上表可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是 。
②20 ℃时,将等质量的NaCl、KNO3分别放入盛有100 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如图甲所示,升温到50 ℃时如图乙所示。试判断:50 ℃时A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 (填“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或“不能确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