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一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素养教案4.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材分析《认识物体的形状》是本单元第4节的教学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见过很多形状,但是他们并没有想到不同形状的物体的特性。而这节课就是研究不同形状物体的特性,形状导致稳定性的变化,通常圆的物体不稳定,而方的物体相对稳定。物体的稳定与否,与日常生活的需要有关,不同的需要能够体现物体的不同价值。当学生理解了不同物体是稳定还是容易滚动,以及是否容易叠放等,就能很好地把物体的特性进行生活的应用,夯实科学观点。“聚焦”部分,提出了一个比较生活化的问题:生活中哪些形状的物体容易滚动?哪些容易稳定摆放?对于这一问题,学生其实有经验,比如学生在回答一问题时,就会讲到圆的物体容易滚动,方的物体容易稳定摆放。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说出具体的例子,球类容易滚动,书本容易稳定摆放等。总之学生有这方面的经验,问题的提出就已经聚焦了本节课的主题一物体形状的研究 。“探索”部分,本课安排了三个探索活动。第一个活动:观察物体的形状。在学生脑海里不仅有方的物体、圆的物体,还能对简单的形状进行细致地分类。学生能够说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球形、三角形等。这些都是身边的物体,学生很容易说出每种物体的形状,很快完成学习任务。第二个活动:做滚动实验,并记录下来。这个实验分为两步,一是搭建实验装置,做一个斜面或滑道;二是把物体放在上面看看它们滚动的情况。通过实验,学生就能发现圆形和球形的物体容易滚动,其他物体稳定。第三个活动:和同桌一起把物体叠放起来。其实就是把物体向上垒起来,最后发现球形物体难以叠放。其实这一实验,也是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形状的物体的特性不同,这样学生对物体的特征又有了新的认识。“研讨”部分,包含两个核心问题。第一个问题:哪些形状的物体容易滚动?通过实验,学生已经得知圆形和球形的物体容易滚动。第二个问题:怎样把物体稳定地摆放?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比如圆形的物体只有用平面的那一面摆放才能稳定,而弧形的那一面就不能摆放。学生在多次实验后,就可以把透明胶带叠放起来,这一问题需要学生深入研究才能解决。“拓展”部分,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收纳箱和收纳盒,主要是针对那些球形物体和不规则物体设计的装置。从而达到固定物体、节省空间、减少损失的目的。让学生学会利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进而达到应用知识和拓展知识的效果。学情分析学生对物体的形状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特别是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本节课中,学生将对物体的“形状”这一特征做进一步的认识,不仅停留在平面形状上,还将认识到立体的形状(球体、正方体、长方体、六棱柱等) ,并发现这些物体的形状对其稳定性的影响。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不同物体的形状不同,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每个面的形状有的不同,有的相同。科学思维通过滚动和叠放物体的活动,体会不同形状物体的特点及其对稳定性的影响。探究实践在滚动和叠放物体的活动中,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摆放时的稳定性不一样,尝试找出稳定摆放物体的方法。态度责任逐步形成记录实验结果的意识与习惯,愿意分享自己的观点,并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实验结果。重点难点1.使用多种物体完成滚动实验,并记录实验的结果。2.在活动中体会稳定、滚动、叠放等科学词汇,夯实科学观念。难点1.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组织图表信息和整理实验结果。2.在生活中,研究固定物体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提升实践能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圆形木片、螺丝帽、圆形胶带、圆柱橡皮、乒乓球、玻璃球、长条橡皮、尺子、小木块图片与课件、硬卡纸等。学生准备每组同学准备纸、笔《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等。课程设计一、 导入新课(一)提问:如图所示,在草坪上,我们轻轻踢一下足球,足球会怎么样?提示:会滚动。(二)追问:你觉得足球运动与什么有关?提示:力、形状。(三)追问:你们知道生活中哪些形状的物体容易滚动,哪些容易稳定摆放吗?提示:圆形的物体容易滚动;方形的物体容易稳定摆放。(四)引导:你们说得很好,今天我们一起研究物体的形状。[设计意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说一说哪些形状的物体容易滚动,哪些容易稳定摆放,进而与新课建立联系,让学生快速进入新课的学习。二、教学过程(一)探索活动1:观察物体的形状。1.提问:同学们,请你们观察一下桌上物体的形状。2.教师指导:如图所示,请从不同的面观察。3.汇报与交流。圆形:圆形木片、螺丝帽、圆形胶带、圆柱橡皮。球形:乒乓球、玻璃球。长方形:长条橡皮、尺子。正方形;小木块。4.小结:同学找到了每种物体的形状,物体的形状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这也是物体的特征。[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形状,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物体的特征,认识到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二)探索活动2:在斜面上做滚动实验,并记录下来。1.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在斜面上做一个滚动实验,但需要先做一个斜面(高处),这样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请看下面的卡纸和木块,你们能做一个斜面(高处)吗?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3.汇报与交流。提示:把卡纸折叠做成滑道,一段下面放木块支撑起一个高处 ,另外一段在桌面支撑,这样就形成一个斜面(高处)。4.如图所示,分小组做物体滚动实验。5.记录与展示。物体的滚动实验结果容易滚动 不容易滚动圆形木片、螺丝帽、圆形胶带、圆柱橡皮、乒乓球、玻璃球 长条橡皮、尺子、小木块6.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方的物体不容易滚动,圆的物体容易滚动。[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设计斜面,做滚动实验,让学生了解到容易滚动的物体是圆形的,不容易滚动的物体是方形的,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三)探索活动3: 和同桌一起把物体叠放起来。1.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滚动实验,知道了哪些物体容易滚动;接下来,我们研究哪些物体容易叠放,你们说说要怎样做。提示:把物体向上摆放,直到不能摆为止。2.如图所示,学生分小组叠放物体。3.记录与展示物体叠放实验结果。4.质疑:有的同学认为圆形木片、螺丝帽、圆形胶带、圆柱橡皮难以叠放,怎样放才能叠放进而叠放得更高?5.学生思考与交流。6.解释:如图所示,圆形物体需要平放才能叠放得更多,否则就不能叠放。7.小结:物体的形状也会影响物体的叠放,球形物体难以叠放,其他物体平放叠放得更多。[设计意图]通过叠放实验,让学生了解物体的形状影响叠放,进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四)讨论研讨:1.哪些形状的物体容易滚动?(1)让每个小组同学回归物体滚动实验情境。(2)说出哪些形状的物体容易滚动。提示:圆形、球形。(3)如图所示,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容易滚动?2.怎样把物体稳定地摆放?提示:如图所示,平放,不能叠加得太高。[设计意图]将形状研究与滚动和摆放进行关联,突破本课的核心问题,夯实科学观念,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五)拓展延伸:1.谈话:生活中,为了稳定地摆放物体,人们设计出了各种收纳箱、收纳盒,你能举例说明吗?提示:工具箱、鸡蛋托(如图所示)。2.这样摆放物体,还有什么好处?提示:节省空间。[设计意图]了解更多物体摆放的方式,认识物体的形状影响其稳定性,需要利用一定的方法去固定,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三、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同时,物体的形状关系到物体的滚动和摆放,即关系到物体的稳定,因此形状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教学中,通过滚动实验和叠放实验,让学生探索这些问题,找到哪些物体容易滚动,哪些物体容易叠放,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夯实科学概念;最后的拓展部分,让学生了解到了生活中,人们通过设计收纳箱和收纳盒固定物体,保证了物体的稳定,节约了空间。[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归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梳理总结重点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类、推理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知识结构不断完善。板书设计认识物体的形状物体的滚动实验结果容易滚动 不容易滚动圆形木片、螺丝帽、圆形胶带、圆柱橡皮、乒乓球、玻璃球 长条橡皮、尺子、小木块物体的叠放实验结果可以叠放 不能叠放圆形木片、螺丝帽、圆形胶带、圆柱橡皮(平放) 乒乓球,玻璃球尺子、小木块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从搭建斜面,到滚动实验、叠放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动手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2.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意识到每个物体可能会有不同的面,特别是圆形物体一面是平的,另外一面是有弧度的,摆放时可以把平面平放,叠加时就会稳定,叠加得高。3.在最后拓展时,让学生了解收纳箱和收纳盒可以固定物体,还可以节省空间,有利于物体的运输等,这些都是设计和教学的优点。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