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单元基本信息单元主题 地球、月球与太阳课标要求 一、核心概念 (九)宇宙中的地球 (十三)工程设计与物化 二、学习内容 9.1地球是一颗行星 ①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太阳系有八颗行星。 9.2地球绕地轴自转 ②观察并描述太阳光照射下物体影长从早到晚的变化情况。 9.4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③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通过望远镜观察或利用图片资料,了解月球表面的概况。 13.3工程是设计方案物化的结果 ⑤知道制作过程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制作简单的实物模型;尝试发现实物模型的不足,改进并展示。 三、学业要求 1.知道地球与月球、地球与太阳的关系,能说出月球表面的概况。 2.能在教师引导下,观测和归纳一天中物体影长的变化情况。 3.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望远镜观察,结合图片资料或模拟实验,认 识月球表面的概况;初步具有从具体现象提出问题,并制订简单探究计 划的能力。 4.能通过动画或利用图片资料,认识地球、月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 具有根据事实提出观点的意识。 5.能完成实物模型制作,发现实物模型的不足并进行改进。单元课时设计 4课时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主题名称 地球、月球与太阳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本单元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月球、太阳及其运动规律。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月球和太阳属于太阳系中三类主要天体:行星、卫星和恒星。这三类天体占太阳系全部质量的99%以上。它们有规律的运动是太阳系天体运行的主要方式,也是地球上很多自然现象的根源,如日影长短和方向的变化、昼夜交替现象、四季轮回现象以及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等。对这三类天体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贯穿了整个人类自然探索史。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形状、关注月相变化规律、观察并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发现并应用阳光下影长的变化规律,使学生意识到人类对天体的认识是逐步的、渐进的,对这些天体的认识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而趋于全面。学生通过观察太阳的运动及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总结出规律,结合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日晷和圭表等计时工具,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互动。这些活动将进一步结构化学生对地球、月球、太阳的认知,拓展学生对地球形状探索史的认知、对月相变化规律的认知,同时将我国古代计时工具——日晷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推荐给学生。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读图、观察、讨论、建模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观念:认识太阳、地球和月球,知道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 科学思维: 能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并描述具体事物的构成要素,分析并表达要 素之间的关系,找到它们之间重要的、共同的特征;利用模型解释简单 的科学现象。 能在教师引导下,用二维方式表达三维空间的物体;比较事物的某 些本质特征,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分类,基于事物之间的功能相似性进 行类比;分析事物的特征及结构,建立事实与观点之间的联系;根据问 题提出假设,能提供支撑性的证据;可以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简单 的实验。 初步掌握重组思维、发散思维、突破定势等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 法,能基于具体事物外在特征展开想象,突破生活中常见问题的思维定 势,提出有一定新颖性和合理性的观点,针对事物的外在特征进行设计,并对方案进行初步的科学分析。 探究实践: 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和比较,提出可探 究的科学问题,并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初步具有根据具体现象与事物提出探究问题,基于已有经验和知识制订简单探究计划的能力。 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 特征及现象,用较准确的科学词汇、统计图表等记录和整理信息,并运 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初步具有描 述对象外部特征和现象,以及分析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能准确讲述并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初步具有交流、反思以及评价探究过程和结果的意识。掌握常见工具的使用方法;能拆开简单产品并复原,制作某种产品的简化实物模型并反映其中的部分科学原理;能发现作品的不足并进行改进。初步具有参与技术与工程实践的意识及使用常见工具的技能。 能在教师引导下,制订和执行学习计划,运用基本的学习方法,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与反思,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责任态度 在好奇心驱使下,乐于动手操作感兴趣的事物;知道科学学科的学 习与实践要实事求是,能如实记录和报告观察与实验的信息,具有基于事实表达观点的意识;能有依据地质疑别人的观点,尝试运用不同思路 和方法完成探究和实践;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乐于倾听他人观点,改 进和完善探究活动。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有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 产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知道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宇宙中的地球”和“工程设计与物化”的中年段要求。 3.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和作用。 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由《地球》《月球》《太阳》《日晷》四课组成,这四课在逻辑结构上分为两层,形成平行逻辑结构和延伸逻辑结构。 地球、月球、太阳这三个次级主题由近及远引导学生认识存在于他们身边的天体及其运动和变化,并从规律性的角度来整理这些变化。第一课侧重于对地球的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古今中外的人类从不同的维度认识地球形状,从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难度,体现出对事物认识的渐进性和发展性。第二课侧重于对月球的了解和认识,除了认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还要认识月相变化的规律,意识到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第三课侧重于对太阳的了解和认识,重点是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从而了解太阳在天空中有规律的运动和变化,也为第四课打好基础。第四课侧重于技术,了解古人根据日影变化的规律制作了日晷等计时工具,以及它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这四课的侧重点虽然各不相同,但总体上都是先了解某个天体的客观特征,然后探索该天体有规律的运动和变化,并将运动和变化的规律应用于实际。主题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直观经验较丰富,能说出“地球是圆的”“月球绕着地球转”等常识,但理解停留在表象。他们善于观察像影子变化、月相变化等生活现象,但缺乏系统性记录与分析能力,需教师引导用科学方法探究规律。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地球、月球、太阳的基本特征。 科学思维:通过阅读、探究、模拟实验等活动,了解人类对地球、月球、太阳的认识过程,意识到人类对天体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 探究实践:探索地球、月球、太阳的运动和变化规律,和这些规律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影响。 态度责任:了解人类对地球、月球、太阳运动和变化规律的应用。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创设情境,聚焦问题 阅读中国古代的盖天说(天圆地方)和浑天说、古希腊人的直观经验以及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情况的推测,并分析这些解释的合理性。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并对观点的合理性做出科学解释。任务2 名称:验证地球形状 模拟实验一:模拟帆船进出港口的现象,结合海边生活的人们的回忆,通过简单的几何学分析和比较,推测地球的形状。 模拟实验二: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通过阅读、标注、分析,体会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的伟大。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对古希腊人推测大地是球形这件事进行论证,体会麦哲伦环球航行的重大意义。任务3 名称:地球的概况 阅读有关地球的资料,分析地球的主要参数、运动模式等相关信息,并通过在蓝色气球上贴陆地板块贴纸,感受地球上海陆分布情况。 设计意图:学会整理、分析有关地球基本信息的资料,概括出地球作为一颗行星的特征。第2课时 任务4 名称:创设情境,聚焦问题 阅读了解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的探索发现,和人类对月球环形山成因的解释。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月球地形特点和环形山成因。任务5 名称:人类对月球的研究 第一个活动是模拟环形山的形成,从不同高度和角度向沙盘里丢大小不同的石子,观察在沙盘里留下的痕迹。 第二个活动是在第一个活动基础上,通过观察光线从不同角度照射石子坑而形成的阴影变化来理解人类在地球上观察月球环形山的情景; 第三个活动是模拟月相成因,通过模拟活动了解月球能反射阳光,由于相对位置的不同,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动手活动告诉学生人类对月球曾经做过哪些研究,验证环形山的成因,知道观察环形山最佳日期,了解月相的变化。任务6 名称:月球的概况 阅读月球作为卫星的概况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了解月球概况和特征,知道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任务7 名称:观察月相 连续观察月亮,整理观察月相日记。 设计意图:通过连续观察月亮,知道月相名称,运行周期,了解月球位置变化规律。第3课时 任务8 名称:创设情境,聚焦问题 观察月球、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图,分析三者运动关系,聚焦太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观察、分析,聚焦问题,激发学生对太阳的探究兴趣。第3课时 任务9 名称:太阳的概况 阅读有关太阳概况的资料,抓住有关太阳特征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了解太阳的特征,知道像太阳这样的天体叫恒星,知道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任务10 名称: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根据观察,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不同时刻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了解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由此感受太阳视运动规律。第4课时 任务11 名称:创设情境,聚焦问题 研究物体影子的长短与方向的变化。 设计意图:利用手电筒做光源,探究光源、物体、影子三者之间的关系,归纳影子的形成条件。任务12 名称:太阳位置与影子变化 用手电筒模拟太阳,观察物体影子的长短与方向是怎样随“太阳”的位置变化而改变的。研究阳光下小棒影子的变化,观察小棒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太阳的位置变化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物体影子的长短与方向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发现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任务13 名称:日晷的制作与使用 通过观察了解日晷的构造,通过阅读了解日晷的种类和工作原理,并通过动手制作,实际体验日晷的作用。 设计意图:会制作简易日晷,并了解日晷的种类和工作原理。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评价内容 第1课时:地球 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2.验证地球形状 3.地球的概况 第2课时:月球 1.探索月球的历程 2.人类对月球的研究 3.月球的概况 4.观察月相 第3课时:太阳 1.太阳的概况 2.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第4课时:日晷 1.影子形成条件 2.太阳位置与影子变化 3.日晷的制作与使用评价指标 第1课时:地球 1.知道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球形天体上,知道地球大小、海陆分布等 基本信息。(科学观念) 2.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的方法证明地球是球形。(科学思维) 3.能通过模拟实验寻找证据证实地球是球形的结论。(探究实践) 4.体会随着经验和实践的深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责任态度) 第2课时:月球 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知道月相变化的规律。(科学观念) 2.运用阅读、实验、观察,描述月球表面的概况,推测环形山的形成原因。(科学思维) 3.能持续观察月相,会用画图的方式记录和描述月相变化的过程。(探究实践) 4.意识到人类对宇宙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责任态度) 第3课时:太阳 1.知道像太阳这样的天体叫恒星,了解太阳的概况。(科学观念) 2.通过观察、测量,知道太阳在一天中的高度变化规律和视运动轨迹。(科学思维) 3.会用量角器测量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角。(探究实践) 4.培养学生对太阳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责任态度) 第4课时:日晷 1.知道日晷是古代人根据日影变化规律发明的计时工具。(科学观念) 2.通过实验观察,知道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与方向的变化规律。(科学思维) 3.能利用影子的变化规律制作简单日晷。(探究实践) 4.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和便利。(责任态度)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五、单元作业设计一、选择题 1.可以根据日影来计时的原因是( ) A.日影一天中的方向不变 B.日影一天中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C.日影不受天气限制 2.从古至今,人类都在不断探索月球的秘密,发现月球( ) A.大小在不断改变 B.表面凹凸不平 C.本身会发光 3.地球是我们的家园,爱护地球环境人人有责。下列关于地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类从古至今都认为地球是圆的 B.地球表面有液态的水 C.地球是一颗蓝色的星球 4.下列是同一颗树在夏天某日不同时间拍的照片,拍哪张照片时最热( ) 5. 2024年6月2号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采集土壤时挖了一个浅坑,把植物种子种在这个浅坑里是否能生长( ) A.能生长,月球有土壤、会发光,能提供生长需要的营养和能量 B.不能生长,月球背面照不到太阳 C.不能生长,月球上没有空气、液态水 6.体育课下课后,小科发现旗杆的影子比上课前变长了,这节体育课可能是( ) A.上午第二节 B.下午第二节 C.都有可能 7.夏天早上的阳光是暖和的,中午的阳光却很热,原因是( ) A.中午的太阳离地球更近 B.中午的太阳的高度角更大 C.中午太阳自身的温度更高 8.原地转动身体,让球一直保持在身体的正前方,如果人的头部正好出现在台灯与排球的中间,我们此时看到的“月相”是( ) 9.下图是不同的日晷,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它们是计时工具 B.它们是测量温度的工具 C.它们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有规律制成 10.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说法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 ) A.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B.在海边跳望远处驶近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C.1519年~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一周获得成功 二、判断题 1.航天员到月球上,需要穿防热防冷的航天服并携带氧气和通信设备。( ) 2.早晨同学们在操场做早操时,发现所有人的影子都朝向西边。( ) 3.“东升西落…日上三竿…日出而作”等成语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 4.观察环形山最合适的时候是满月时。( ) 5.上午九点和下午三点的太阳高度一样。( ) 6.月相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 ) 7.日晷在阴天的时候也可以使用。( ) 8.地球表面的环形山大部分是由流星体撞击形成的。( ) 9.地球的卫星照片上,蓝色部分是森林。( ) 10.麦哲伦率领他的船队完成了首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 三、连线题 将月相图片与月相名称用线连起来。 A.上峨眉月 B.下弦月 C.渐盈凸月 D.下峨眉月 E.渐亏凸月 四、简答题 1.下图是同一天中的两个不同时间里,同一根木棒和它的影子(如图)。你认为哪副图中太阳的位置高,哪副图中太阳的位置低 请说你的判断结果和理由。 2. 自古以来,人们都怀揣奔月梦想,今天这·梦想将在你身上实现,如果送你到月球旅行,你需要准备些什么 五、综合题 月亮在天空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月相,观察下列月相示意图,发现规律: 1.上弦月和下弦月之间的亮面(凸面)恰好 。(填“相同”或“相反”) 2.从上蛾眉到满月,月相的变化规律是( ) A.从圆变缺 B.从缺变圆 C.变化不明显 3.每天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观察月相,发现月亮在天空中出现的位置 。(填“相同”或“不同”) 4.在宇宙中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被称为卫星,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是地球的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BBAB CBBB BA 二、判断题 √√√ √ √ 三、连线题 四、简答题 1. 图1太阳高度角低,图2太阳高度角高。因为图1影子较长,说明太阳高度角低。图2影子较短,说明太阳高度角高。 2. 带上液态水、氧气、宇航服、食物、无线电通讯设备等。 五、综合题 1.相反 2.B 3.不同 4.卫星六、单元教学结构图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实施后填写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第3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太阳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阅读有关太阳的资料,了解太阳的主要特征;通过讨论了解太阳离地球很远,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需要8分多钟。 第二部分,根据观察,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提出描述太阳位置的一个重要参数——太阳高度角。由于地球自转而引起的太阳东升西落是人类观察和利用的自然现象。通过观察不同时刻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了解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由此感受太阳视运动规律。 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既是研究太阳的重点,也是学生认知的难点。通过用量角器测量太阳高度角来描述太阳的位置,是突破难点行之有效的方法。教材鼓励学生通过连续观测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整理出太阳在一天中的视运动轨迹,发现太阳视运动规律。一年中,同一时刻太阳高度角也不同。积累观测数据,经排序分析,可以建立太阳视运动模型。2.学习者分析 太阳对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只是对太阳的知识了解的不是很全面,对于太阳发光发热,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生活经验,但仅仅是感性认识,没有理性的认识,也没有用科学的实验方法来探究过太阳。但是,通过平时的学习情况看,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非常高,再加上学生通过三年多的学习,已初步具备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所以,学生学习的目标达成应该不成问题。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道像太阳这样的天体叫恒星,了解太阳的概况。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测量,知道太阳在一天中的高度变化规律和视运动轨迹。 探究实践:会用量角器测量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角。 态度责任:培养学生对太阳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太阳的概况。 难点:用量角器测量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角。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了解太阳概况能了解太阳主要特征和日地距离能基本能不能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能用太阳高度角描述太阳在空中的位置变化及其规律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创设情景,聚焦问题教师活动1 观察示意图,月球、地球和太阳,三者之间是怎样的运动关系? 追问:地球绕着太阳转,这是为什么?学生活动1 月球是卫星,围绕地球转。因为地球质量比月球大。地球是行星,围绕太阳转。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复习、观察、分析,聚焦问题,激发学生对太阳的探究兴趣。环节二:太阳的概况教师活动2 1. 阅读教材资料,太阳与地球相比有哪些不同的特征? 2. 从太阳视频中看到了什么现象?(播放视频) PPT展示 3. 太阳表面温度那么高,为什么地球上感觉不到那么热?太阳那么大,为什么在地球上看起来并不大? 4. 尽管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 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但离地球还是很远,有多远呢?阅读教材资料回答。 教师:1.5亿千米有多远 假如乘坐速度为1000千米/ 时的飞机,大约要连续飞行17年;假如乘坐速度为40000千米/ 时的火箭,要连续飞行5个多月。 5.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30万千米/ 秒。算一算:此刻照在你身上的阳光是什么时候从太阳发出的? 教师:照在身上的太阳光是8分20 秒之前发出来的。学生活动2 ①恒星:一颗自身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地球是行星:自身不发光) ②温度高:表面温度约5700摄氏度, 内部温度可达1600万摄氏度。(地球表面温度适宜) ③体积大:相当于130万个地球 ④质量大:相当于地球33万倍 太阳在燃烧,发光发热 地球离太阳比较远 1.5亿千米 路程÷速度=150000000 ÷300000=500秒=8分20秒活动意图说明:通过阅读,了解太阳的特征,知道像太阳这样的天体叫恒星,知道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环节三: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教师活动3 1. 太阳每天在天空东升西落,太阳的高度在一日内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PPT展示: 2. “高”“低”,只是笼统的描述。能不能用尺子去量太阳的高度? 教师:太阳的高度,不是长度而是角度。 什么是太阳的高度? 阳光照射到地面,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就是太阳高度角。用太阳高度角可以表示太阳的高度 3.讲解测量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方法: PPT展示不同场景的太阳高度 从物体顶端或人头顶到影子的末端画一条直线,测量直线与地面的夹角。 4. 讲解记录太阳高度方法 如图所示 ①先画一条直线,代表地面 ②然后用量角器画出所测得的太阳高度角,在斜线上方画个太阳,代表太阳光线 ③最后在两条线之间画出垂直线段,代表物体高度 5. 实验任务 测量一天中不同时间的太阳高度角 (1)出示实验材料:量角器、细绳 (2)讲解实验步骤 ① 选择一个晴朗的日子,请一个同学直立站定,阳光下会形成他的影子。 ② 从其头顶拉一根细线,细线另一端固定在影子末端。 ③ 拉直细线,用量角器测量细线和地面的夹角,这个夹角就是当时的太阳高度角。 (3)出示实验记录单 (4)实验交流 (1)上午9:00和下午3:00的太阳高度角有什么不同? (2)观察下面记录单,你有什么发现? (3)观察同一时刻阳光下不同物体的太阳高度角有什么规律?学生活动3 早晨→中午:低→高 中午→晚上:高→低 不能。太阳太高了。 小组合作,课间到操场测量,搜集数据,测量并画出不同时间的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相同,只是方向不同 一日内,太阳位于上中天时,其高度达到最大值,称为“正午太阳高度”。以正午太阳高度为对称点,上午和下午的太阳高度呈轴对称。 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的任何物体,它们的太阳高度角是相同的。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观察不同时刻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了解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由此感受太阳视运动规律。7.板书设计 太阳 特征:恒星,自身能发光发热、气体 温度高,体积大,质量大 太阳高度:呈轴对称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练习: 1. 上午9点太阳的高度角是( ) 2. 一束太阳光从射出到达地球,照射在我们身上,大约需要( ) A.1秒 B.8分钟 C.1分钟 3. 一天中,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是( ) A.高-低-高 B.低-高-低 C.低-高-高 4. 夏天早上的阳光是暖和的,中午的阳光却很热,原因是( ) A.中午的太阳离地球更近 B. 中午的太阳的高度角更大 C.中午太阳自身的温度更高 5. 太阳的高度用( )表示。 A.太阳离地面的高度 B.阳光下物体与它影子之间的夹角 C.阳光照射到地面,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6. 太阳是一颗( ) 星球,天文学家把太阳这样的星球称为恒星。 A.自身能发光发热的气体 B.自身不能发光发热的气体 C.自身能发光发热的固体 7. 下面测量太阳高度角的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太阳高度角的是( ) 8. 请将下列特点与对应的星球连起来。 表面有液态水 被称为恒星 距离地球最近 地球 自身能发光发热 被称为卫星 月球 被称为行星 有生物存在 太阳 表面有众多环形山 是一颗气体星球 【参考答案】 1.B 2.B 3.B 4.B 5.C 6.A 7.C 8. 表面有液态水 被称为恒星 距离地球最近 地球 自身能发光发热 被称为卫星 月球 被称为行星 有生物存在 太阳 表面有众多环形山 是一颗气体星球 作业布置: 测量太阳高度还有哪些方法?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大单元整体教学】2.7《太阳》课时教案.docx 【大单元整体教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整体设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