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水蒸气的凝结》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水蒸气的凝结》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主备人
课题名称 第二单元《水的三态变化》 第4课 水蒸气的凝结(总课时:2)
教材 分析 本课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切入,设计了“研究小水珠的由来”与“认识更多的凝结现象”两个活动,引领学生经历“示例聚焦(杯盖有水珠) →猜想成因→制订计划→观察实验→得出结论( 提炼概念)→类比举证”的基于探究建构凝结概念的过程。通过研究杯盖内小水珠的成因,指导学生认识水的凝结现象。在研究小水珠的成因过程中,教材在设计思路上采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首先猜想小水珠可能是由什么物体变成的,然后研究小水珠是在什么条件下变成的,最后在上述基础上建立凝结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认识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 2.科学思维:能根据材料设计对比实验来研究杯盖内的小水珠形成的条件。 3.探究实践:能按要求做对比实验,初步学会应用差异法分析对比实验的结果。 4.态度责任:具有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教学 重点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的经验和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计划对蒸发现象的猜想进行验证,并渗透“控制变量法”。
教学 难点 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环 节 一 导入 (1)教师演示:打开装有热水的杯子。让学生们观察杯盖的小水珠。 (2)提问并思考:杯盖里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师生共同交流最后聚焦到“杯盖里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问题上。)
环 节 二 研究小水珠的由来 (1)学生提出猜想。 (2)提供材料:2个烧杯、2个培养皿、冷水、热水。 (3)利用已有材料,引导学生提出对比实验思路——让水蒸发得到水蒸气,再想办法让上升的水蒸气遇冷或者不遇冷进行对比。 (4)进一步细化实验步骤。 a.在两个烧杯里倒入等量的热水。 b.在1号培养皿里倒入适量热水,在2号培养皿里倒入等量冷水。 c.分别将两个培养皿盖在两个烧杯上,观察培养皿底部有什么现象发生。 (5)记录实验现象:学生将实验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P3的表格里。 (6)问题讨论: a.实验中为什么用等量的热水? b.培养皿中为什么装冷水或热水? (7)讨论和交流:实验现象的差异与实验条件的差异、实验结果的差异有什么样的联系? (设计意图:本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实验,学习怎样控制实验条件,认识杯盖里的小水珠的由来,初步建立凝结的概念。)
环 节 三 认识更多的凝结现象 (1)课件展示教材P11下方两幅图。 (2)哪里的水蒸气? (设计意图:本活动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建构了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的概念后,引导学生迁移应用到生活中,寻找更多的凝结特征证据,进一步理解凝结概念,再用概念判断、识别、解释生活中与凝结有关的自然现象。比如初冬早晨在门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顶上的水珠、烧水时水壶盖内的水珠、做饭时锅盖内壁上的小水珠、早晨草叶上的水珠等。引导学生分析凝结现象的成因时,教师可以提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比如“哪里的水蒸气?遇到什么地方的冷?”促进学生的思考并理解凝结的具体成因。)
环 节 四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环 节 五 巩固应用 思考:凝结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什么是凝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能出现凝结现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