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叶的神奇》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叶的神奇》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主备人
课题名称 第三单元《植物的秘密》 第14课 叶的神奇(总课时:2)
教材 分析 承接第一节课“植物的这些器官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的讨论,继续展开本节课的学习--叶。本节课的研究方法教材也是按“观察外形结构→探究功能作用”的认知逻辑,编排了两个相应的进阶活动。引领学生观察比较叶的形态特征,尝试归纳叶的概念,猜想叶的作用,基于模拟实验探究叶分布结构与接受更多光照的功能。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能描述植物茎的外部形态(茎有不同的样子,茎分节,节上着生有叶和芽)。知道茎具有具有帮助植物维持自身生存的相应功能——撑开枝叶、运输水分。 2.科学思维:有序观察、比较发现茎的外部形态特点,并用语言、绘画等方式进行表达。 3.探究实践: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获取证据,证实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4.态度责任:感受到植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探究植物茎奥秘的兴趣。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 重点 认识茎,并探究茎的运输功能
教学 难点 根据探究目标来设计实验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环 节 一 导入 提问:植物的叶是什么样子?叶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暴露自己原有的认识,聚焦问题,发现规律,提出预测。)
环 节 二 观察比较植物的叶 (1)提出观察要求:观察不同植物的叶,描述它们的样子,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2)出示观察对象:用课件或者实物展示一些不同形状的树叶。 (3)观察并记录:在活动手册记录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4)描述、交流。 (5)小结:叶的外形不一,但都有叶脉。 (6)思考:想一想,叶怎样长在茎上才能获得更多阳光? (7)现场考察:老师带领学生到校园中观察植物的叶。 (8)观察更多的叶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9)小结:叶在茎上排列的方式叫叶序。课件展示教材P38上方的4幅叶序图片。 (设计意图:基于观察进行合理推测。在观察比较叶的外部形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聚焦在叶序上,这一点是大多数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忽略的。所以先引起学生关注有这样一个现象,然后再通过观察去发现其中的规律。)
环 节 三 光照模拟实验 (1)材料准备:手电筒、泡沫塑料棒、绿色纸片、一杯泥土。 (2)实验方法: a.可用泡沫塑料棒作茎、绿色纸片作叶片模型。 b.将模型插入装有泥土的杯子中。 c.用手电筒模拟阳光照射叶片模型。 (3)小结:叶有规律地排列在茎上,可以接受更多阳光,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 (4)想一想:植物的根、茎、叶是怎样相互配合工作的?(设计意图:通过研究学生认识到叶在茎上是有规律地排列,这样生长可以帮助植物接收到更多阳光,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然后引导学生去大自然中观察更多植物的叶序,进一步检验课上形成的结论。)
环 节 四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环 节 五 巩固应用 1.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植物的叶片怎样排列来接受更多的阳光 2.植物的根、茎、叶是怎样相互配合工作的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