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科学观念:了解认识原子历史的发展过程;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和原子内部各微粒的典型及数量关系。科学思维:体会分类、预测、模型等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能力。探究实践: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态度责任:通过科学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树立科学探究永无止境的思想。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1. 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是一个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2.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原子内部存在带负电的电子,他还通过实验和计算得出电子是比原子更微小的粒子, 进而提出原子内部还有带正电的物质。3. 1909年起,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荷的α粒子流轰击极薄的金箔,结果发现绝大部分α粒子顺利通过,但有极少数α粒子飞行路线发生大角度偏转,甚至有个别α粒子被反弹回来。4. 卢瑟福认为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二、原子的构成5.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6. 构成原子核的质子、中子都是由更微小的基本粒子—夸克构成的。7. 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量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呈电中性。8. 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又叫作核电荷数,可见原子的核电荷数就等于核内质子数,也等于核外电子数。◆任务点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1. 交流与讨论: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任务点二:原子的构成1. 思考与讨论:(1)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简明地表示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情况。如图2.3-5所示是钠原子结构示意图。钠原子的核外电子分成 3 个电子层排布,最外层有 1 个电子。(2)氯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 2.3-6 所示,通过观察比较,就下列话题与同学进行文流讨论:钠原子、氯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哪些相同之处?钠原子、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什么不同?电子层数相同,都是3层;第一层、第二层的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的电子数不同。1.如图是卢瑟福将带正电的α粒子流轰击金箔后的运动轨迹示意图,其中能说明原子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内的轨迹( )A.a B.b C.c D.d【答案】C【解析】【分析】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原子核几乎集中了所有原子的质量,原子核带正电。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空间很小。【解答】 因为原子核带正电,占据的空间很小,集中了几乎所有原子的质量,所以当带正电的α粒子流轰击金箔后,遇到原子核会改变方向,被反弹回来,所以它的轨迹是c,故C符合题意,A、B、D不合题意。故选C。2.科学家通过艰辛的探索,揭示了原子结构的秘密。如图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该模型不能反映的是( )A.原子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B.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绕核运动C.原子核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D.原子核体积只占原子的很小一部分【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原子结构的知识,结合图片反映的信息分析判断。【解答】 A.原子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故A正确不合题意;B.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绕核运动,从行星模型无法反映出来,故B符合题意;C.原子核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故C正确不合题意;D.原子核体积只占原子的很小一部分,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B。3.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该实验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很小 B.原子中原子核的质量较大C.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 D.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答案】D【解析】【分析】 根据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的现象以及对此作出的推断进行分析。【解答】 A.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方向直接通过,说明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故A正确不合题意;B.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说明α粒子碰到的原子核的质量比较大,故B正确不合题意;C.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说明α粒子碰到的原子核带正电荷,故C正确不合题意;D.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不能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4.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是经过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的过程。下列有关图①②③所示的三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汤姆生认为图①模型中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面包内,电子像葡萄干镶嵌其中B.如图②模型玻尔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绕核运动C.卢瑟福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带负电的电子绕带正电且体积很小的原子核运动的图③模型D.依据提出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①②③【答案】D5.如图是锂原子的构成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锂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2)锂原子核外有 个电子。(3)下列对原子构成的理解错误的是 (填字母)。A.原子整体不显电性;B.原子核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C.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D.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答案】(1)3(2)3(3)B【解析】【分析】(1)根据原子核中带正电荷的粒子为质子,质子数=核龟荷数分析;(2)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分析;(3)根据原子的构成分析。【解答】(1)由图示可知,锂原子原子核有3个单位正电荷粒子,则锂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3。(2)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锂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3) A.原子整体不显电性,正确;B.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错误;C.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正确;D.电子质量很小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正确。故答案为:(1)3;(2);(3)B。6.为进一步探究原子的结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中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运动;只有少数靠近结构A附近的α粒子发生了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几乎达到180°。请回答:(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运动,此现象 道尔顿认为原子是实心的(填“支持”或“不支持”).(2)只有少数靠近结构A附近的α粒子发生了偏转,结构A指的是原子中的 ,同时说明了结构A与α粒子带 电荷(填“同种”或“异种”)。【答案】(1)不支持(2)原子核;同种【解析】【分析】(1)原子核带正电荷, α粒子带正电荷,如果原子是实心的,那么所有的α粒子都会受到排斥力的作用而改变运动轨迹,据此分析;(2)原子由核外电子和中间的原子核构成,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荷,α粒子带正电荷,根据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分析。【解答】(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运动,说明它们没有受到排斥力,即绝大部分空间都是空的,则此现象不支持道尔顿认为原子是实心的。(2)只有少数靠近结构A附近的α粒子发生了偏转,结构A指的是原子中的原子核,同时说明了结构A与α粒子带同种电荷。7.为了了解原子结构的奥秘,人类经历了浸长的探索过程;英国科学家卢瑟福为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于1911年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①α粒子发生器——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②金箔——作靶子,厚度1μm;③探测屏——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实验现象】如图乙所示: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偏转,有极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的偏转;【分析解释】(1)若原子的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α粒子 (选填“会”或“不会”)发生偏转;(2)卢瑟福认为“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才会出现上述现象,他推测的证据是 ;(3)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方向不变,说明 。【答案】不会;有极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的偏转;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1.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巩固已学的知识。图示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以氧气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相对应的是( )。A.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B.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C.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 D.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由原子构成及原子的结构分析。【解答】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氧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则a为原子,b为原子核,c为电子。故选A。2.如图是原子结构发展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因此推测出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物质B.卢瑟福认为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C.现在的原子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D.建立模型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使其更接近事物的本质【答案】C【解析】【分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核外电子绕核高速旋转。【解答】A、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因此推测出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物质,故A正确。B、卢瑟福认为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故B正确。C、1913年认为原子结构模型中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故C错误。D、建立模型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使其更接近事物的本质,故D正确。故答案为:C。3.下列有关原子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现代科学家认为电子像西瓜籽似地嵌在原子中B.玻尔建立的“分层模型”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分层运动C.卢瑟福建立的“卢瑟福模型”认为电子像云雾一样出现在原子核周围D.汤姆生建立的“汤姆生模型”认为原子核像太阳,电子像行星绕原子核运行【答案】B【解析】【分析】A、根据现代科学家认为的原子的构成分析;B、根据玻尔建立的“分层模型”分析;C、根据卢瑟福建立的“卢瑟福模型”分析;D、根据汤姆生建立的“汤姆生模型”分析。【解答】A、 现代科学家认为电子是在原子核周围分层运动 ,不符合题意;B、玻尔建立的“分层模型”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分层运动,不符合题意;C、 卢瑟福建立的“卢瑟福模型”是发现原子核,原子大部分体积是空的,电子围绕带正电的原子核转动 ,不符合题意;D、汤姆生建立的“汤姆生模型” 即“西瓜模型”正电荷是西瓜肉,电子是西瓜籽 ,不符合题意;故选B。4.如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 B.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C.原子中a 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D.原子的质量集中在a和c上【答案】C【解析】【分析】 A、根据质子数决定原子的种类解答;B、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解答;C、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解答 ;D、根据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中即质子数和中子数上解答。【解答】 A、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c, 故错误;B、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原子中b 与c的数目不一定相同,故错误;C、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故正确。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集中在b和c上,故错误;故选C。5.右图为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的关系。(1)字母 a 、b 分别代表的是 , 。(2)从微观角度看,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答案】(1)原子;电子(2)分子拆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原子的构成与物质的关系分析;(2)根据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分析;【解答】(1)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形成,原子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故如图, 字母 a 、b 分别代表的是 原子、电子;(2)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分子或物质,故填: 分子拆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或直接构成新的物质。6.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做了著名的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如图所示。实验现象: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粒子却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极少数粒子的偏转角度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猜想与假设: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偏转是不可能的。解释与结论:(1) 大多数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 。(2) 若原子的质量和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粒子就 。(3) 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4) 根据粒子散射实验结果,以下原子结构图示最合理的是____。A. B. C.【答案】(1)原子内部是空旷的,而且空旷的体积所占比例非常大(2)不会大角度偏转(3)原子核(4)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原子的结构,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分析。【解答】(1)大多数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内部是空旷的,而且空旷的体积所占比例非常大。(2)若原子的质量和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粒子就不会大角度偏转。(3)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4)根据题意,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原子核,故答案为:C。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科学观念:了解认识原子历史的发展过程;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和原子内部各微粒的典型及数量关系。科学思维:体会分类、预测、模型等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能力。探究实践: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态度责任:通过科学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树立科学探究永无止境的思想。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1. 1808年,英国科学家 提出原子是一个不可再分的 , 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2. 1897年,英国科学家 发现原子内部存在带负电的 ,他还通过实验和计算得出电子是比原子更微小的粒子, 进而提出原子内部还有 的物质。3. 1909年起,英国科学家 用带正电荷的α粒子流轰击极薄的金箔,结果发现绝大部分α粒子顺利通过,但有极少数α粒子飞行路线发生大角度偏转,甚至有个别α粒子被反弹回来。4. 卢瑟福认为原子是由带正电的 和带负电的 构成的。二、原子的构成5.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 与 构成的。原子核是由 和 构成的。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 ,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中子 带电。6. 构成原子核的质子、中子都是由更微小的基本粒子— 构成的。7. 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量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量 ,电性 ,因而原子呈 。8. 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又叫作 ,可见原子的核电荷数就等于 ,也等于 。◆任务点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1. 交流与讨论: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任务点二:原子的构成1. 思考与讨论:(1)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简明地表示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情况。如图2.3-5所示是钠原子结构示意图。钠原子的核外电子分成 个电子层排布,最外层有 个电子。(2)氯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 2.3-6 所示,通过观察比较,就下列话题与同学进行文流讨论:钠原子、氯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哪些相同之处?钠原子、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什么不同?1.如图是卢瑟福将带正电的α粒子流轰击金箔后的运动轨迹示意图,其中能说明原子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内的轨迹( )A.a B.b C.c D.d2.科学家通过艰辛的探索,揭示了原子结构的秘密。如图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该模型不能反映的是( )A.原子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B.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绕核运动C.原子核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D.原子核体积只占原子的很小一部分3.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该实验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很小B.原子中原子核的质量较大C.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D.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4.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是经过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的过程。下列有关图①②③所示的三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汤姆生认为图①模型中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面包内,电子像葡萄干镶嵌其中B.如图②模型玻尔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绕核运动C.卢瑟福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带负电的电子绕带正电且体积很小的原子核运动的图③模型D.依据提出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①②③5.如图是锂原子的构成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锂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2)锂原子核外有 个电子。(3)下列对原子构成的理解错误的是 (填字母)。A.原子整体不显电性;B.原子核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C.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D.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6.为进一步探究原子的结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中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运动;只有少数靠近结构A附近的α粒子发生了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几乎达到180°。请回答:(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运动,此现象 道尔顿认为原子是实心的(填“支持”或“不支持”).(2)只有少数靠近结构A附近的α粒子发生了偏转,结构A指的是原子中的 ,同时说明了结构A与α粒子带 电荷(填“同种”或“异种”)。7.为了了解原子结构的奥秘,人类经历了浸长的探索过程;英国科学家卢瑟福为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于1911年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①α粒子发生器——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②金箔——作靶子,厚度1μm;③探测屏——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实验现象】如图乙所示: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偏转,有极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的偏转;【分析解释】(1)若原子的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α粒子 (选填“会”或“不会”)发生偏转;(2)卢瑟福认为“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才会出现上述现象,他推测的证据是 ;(3)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方向不变,说明 。1.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巩固已学的知识。图示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以氧气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相对应的是( )。A.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B.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C.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 D.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2.如图是原子结构发展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因此推测出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物质B.卢瑟福认为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C.现在的原子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D.建立模型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使其更接近事物的本质3.下列有关原子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现代科学家认为电子像西瓜籽似地嵌在原子中B.玻尔建立的“分层模型”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分层运动C.卢瑟福建立的“卢瑟福模型”认为电子像云雾一样出现在原子核周围D.汤姆生建立的“汤姆生模型”认为原子核像太阳,电子像行星绕原子核运行4.如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B.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C.原子中a 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D.原子的质量集中在a和c上5.右图为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的关系。(1)字母 a 、b 分别代表的是 , 。(2)从微观角度看,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6.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 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做了著名的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如图所示。实验现象: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粒子却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极少数粒子的偏转角度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猜想与假设: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偏转是不可能的。解释与结论:(1) 大多数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 。(2) 若原子的质量和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粒子就 。(3) 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4) 根据粒子散射实验结果,以下原子结构图示最合理的是____。A. B. C.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核心素养】2.3 建构原子模型(第1课时)学案(原卷版).docx 【核心素养】2.3 建构原子模型(第1课时)学案(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