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1张PPT)九年级下册化学人教版(2024)教材基础实验汇总上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01PART实验目的、仪器与试剂实验目的:1.巩固和加深对金属性质的认识。2.进一步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实验仪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坩埚钳、电池、导线、小灯泡、火柴实验试剂:火柴、镁条、锌粒、铝片、铁片、铜片、黄铜片(或白铜片)、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实验过程及记录金属的物理性质(1)观察并描述镁、铝、铁、铜的颜色与光泽金属 镁 铝 铁 铜颜色 银白色 银白色 银白色 紫红色光泽 金属光泽 金属光泽 金属光泽 金属光泽实验过程及记录金属的物理性质(2)比较合金与纯金属的光泽、 颜色和硬度性质 比较 现象 黄铜 铜 硬铝 铝光泽和 颜色硬度 结论 有光泽、黄色有光泽、紫红色黄铜 > 铜有光泽、银白色有光泽、银白色硬铝 > 铝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的硬度大有光泽、黄色有光泽、紫红色黄铜 > 铜有光泽、银白色有光泽、银白色硬铝 > 铝实验过程及记录金属的物理性质(3)设计并进行实验,证明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或者延展性)验证的性质 实验内容 验证的性质 实验内容 验证的性质 实验内容导电性 将铜丝接入电路 导热性 对铁丝的一头加热,过一会儿触摸另一头 延展性 对锌粒进行锤打实验过程及记录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镁与氧 气反应 现象: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铝与氧气反应 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从而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 铁与氧气反应 铁在空气中加热时出现红热现象,但不燃烧。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铜与氧气反应 常温下,在干燥的空气中,铜很难与氧气反应;在空气中加热时,表面会生成黑色物质。实验过程及记录金属的化学性质(2)金属与稀盐酸或稀硫酸的反应序号 金属 种类 实验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 镁2 锌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反应速率最快Mg + 2HCl MgCl2 + H2↑Mg + H2SO4 MgSO4+ H2↑产生大量气泡,反应速率较快Zn + 2HCl ZnCl2 + H2↑Zn + H2SO4 ZnSO4 + H2↑实验过程及记录金属的化学性质(2)金属与稀盐酸或稀硫酸的反应序号 金属 种类 实验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 铁4 铜产生少量气泡,反应速率较慢,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Fe + 2HCl FeCl2 + H2↑Fe + H2SO4 FeSO4 + H2↑无现象实验过程及记录金属的化学性质(3)探究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实验结论1.金属的物理性质(1)共性:常温下,多数金属为银白色固体,通常金属都带有金属光泽,密度较大,熔点较高,具有良好的导热性 、导电性、延展性,机械强度大。(2)特性:铜呈紫红色,铁粉呈黑色,金呈黄色,汞为液体。实验结论2.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结论2.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结论2.金属的化学性质探究铁生锈的条件02PART实验目的、仪器与试剂实验目的:1.观察铁钉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锈情况,探究生锈的原因及机制。2.学会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实验仪器:试管、橡皮塞实验试剂:铁钉、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植物油、棉花、干燥剂氯化钙实验过程及记录实验分析及结论对比分析 实验①③说明铁生锈一定与O2有关;实验②③说明铁生锈一定与H2O有关;实验①中蒸馏水煮沸后使用的原因是除去水中溶解的氧气结论 分析对比实验①②③可知,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O2、H2O同时接触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03PART实验目的、仪器及试剂实验目的: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仪器: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实验试剂:碘、高锰酸钾、水、汽油、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一小粒碘,然后分别加入5 mL水和5 mL汽油;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一小粒高锰酸钾,然后分别加入5 mL水和5 mL汽油。振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碘+水碘+汽油高锰酸钾+水高锰酸钾+汽油实验记录及结论编号 溶质 溶剂 现象① 碘 水 碘几乎不溶于水② 碘 汽油 碘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棕色溶液③ 高锰酸钾 水 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形成紫红色溶液④ 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结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同。探究乙醇与水能否互溶04PART实验过程在盛有2ml水的试管中滴入2~3滴红墨水,振荡,然后将试管倾斜,用滴管沿试管内壁缓慢加入2ml乙醇,不要振荡,观察溶液是否分层,然后振荡并静置几分钟,观察现象。实验现象与结论振荡前现象振荡后现象静置后现象结 论出现分层,酒精在上层呈无色酒精与水均匀地混合在一起了没有出现分层现象,酒精与水还是均匀地混合在一起酒精与水能够互相溶解事实上,乙醇与水能够以任意比例互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05PART实验过程现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3 、NaOH,试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它们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实验现象与结论水中加入的溶质 NaCl NH4NO3 NaOH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溶解现象加入溶质后水的温度/℃结论固体溶解固体溶解固体溶解25252521.32532溶解时,吸收热量溶解时,放出热量溶解时,温度不变溶液的溶解度探究06PART实验过程【实验1】在常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食盐,搅拌,等食盐溶解后,再加5g食盐,搅拌,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15mL水,搅拌,观察现象20ml水 加5gNaCl 搅拌 再加5gNaCl 再加10mL水注意:玻璃棒搅拌尽量不要碰到烧杯内壁和烧杯底部。实验现象与结论操作 现象 结论加入5g氯化钠,搅拌再加5g氯化钠,搅拌再加15mL水,搅拌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烧杯中溶液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20mL水不能完全溶解10g氯化钠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增加溶剂的量,可将未溶物质溶解20mL水能完全溶解5g氯化钠实验结论:1.可溶物在一定量的水中不能无限溶解;2.溶质溶解的质量随着溶剂质量的增大而增大。实验过程【实验2】在常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硝酸钾,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当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再溶解时,加热烧杯一段时间,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然后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等溶液冷却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20mL水 加5gKNO3 搅拌溶解 再加5g 加热 又再加5g冷却实验现象与结论操作 现象 结论加入5g硝酸钾,搅拌再加5g硝酸钾,搅拌加热再加5g硝酸钾,搅拌冷却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20mL水能完全溶解5g硝酸钾烧杯中溶液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20mL水不能完全溶解10g硝酸钾未溶解的固体溶解了,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钾溶解能力增强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钾溶解能力增强固体从溶液中结晶出来温度降低,硝酸钾溶解能力降低实验结论:温度升高,一定量的水中可以溶解更多的物质;温度降低,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物质的量减少。探究有色溶液颜色的深浅与溶液浓度的关系07PART实验过程及结论在室温下,向三个小烧杯中各加入20 mL水,然后分别加入0.1g、0.5g、2g无水硫酸铜,用玻璃棒搅拌,使硫酸铜全部溶解,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三种溶液中,哪种溶液最浓?哪种溶液最稀?你判断的根据是什么 实验结论:有色溶液颜色的深浅,可粗略反映溶液的浓、稀。颜色越深,溶液越浓;颜色越浅,溶液越稀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08PART实验过程1. 用固体配制溶液——以氯化钠为例1. 计算:按照配置要求计算出所需溶质氯化钠和溶剂水的质量,再根据密度计算出水的体积。2.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出所需的氯化钠,并将称好的氯化钠导入烧杯中。实验过程1. 用固体配制溶液——以氯化钠为例3. 量取: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在选择量筒时,要选择量程等于或稍大于量取数值的量筒,以确保精确性。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4. 溶解:把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充分溶解。5. 装瓶贴标签:标签上应标明试剂名称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误差分析误差分析:质量分数偏大可能的原因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称量开始时,未调平衡,指针偏右;量水时,俯视读数;倾倒液体时有少量洒到了烧杯外面。往烧杯倒食盐时,少量食盐洒出;量水时仰视读数;溶解时,所用烧杯中有水;称量时药品和砝码的位置放颠倒了(使用了游码)。实验过程2. 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1. 计算:按照配制要求计算所需浓溶液的质量和水的体积。2. 量取:称取所需浓溶液的质量,并用量筒量取所需水的体积。3. 混匀:将浓溶液和水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溶液混合均匀。4. 装瓶贴标签: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标明试剂名称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放到试剂柜中,标签向外。感谢您的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