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一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素养教案2.观察一种动物教材分析《观察一种动物》是本单元第2节的教学内容。我们周围的动物很多,上节课学生在校园中找到了很多动物,为了更加细致地研究动物,需要选择其中的一种动物,在身体特征、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地研究,以此了解动物的特征,形成科学观念。教材中以蜗牛为例展开,从而得知一类动物的基本特点。“聚焦”部分,从选择以蜗牛作为观察对象开始,引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通过观察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在聚焦这一问题时,可以直接进行提问。由于前一节课已经对蜗牛这种动物进行了初步观察,今天再来观察,需要带着任务和要求,进而提升观察的效果。“探索”部分,主要涉及三个探索活动。第一个活动为探索蜗牛的身体特点。主要学习方式为观察,并把它画出来。这对于学生来讲,在观察的基础上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蜗牛的身体特点就是其结构,需要学生弄清楚。利用放大镜观察,可以发现蜗牛身体上的口、触角、眼、腹足等结构。第二个活动是观察蜗牛的反应。为此,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蜗牛的应激反应。用棉签触碰蜗牛,观察到蜗牛会迅速将身体缩回其背上的壳中,这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行为。第三个活动是观察蜗牛的运动。让蜗牛在不同的物体上爬行,观察蜗牛的运动,知道蜗牛是利用腹足运动的,这也是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决定的。这三个探索活动,都是在学生全面、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还需要进行实时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蜗牛这种动物的基本特征和行为反应,这样才能使学生全面、深入地认识动物,并树立正确的生物观。“研讨”部分,主要涉及两个核心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蜗牛的身体结构有哪些特点。解决这一问题,是在学生观察蜗牛并记录的基础上进行的。蜗牛有壳、触角、口、眼、腹足等。第二个问题是遇到危险时,蜗牛会怎么做。学生在用棉签触碰蜗牛时,就能发现蜗牛会迅速将身体缩回其背上的壳中,这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行为。另外,在观察蜗牛运动时,学生认识到蜗牛身体的各结构都有一定的用处,如爬行本领这么大,主要与腹足有关。“拓展”板块通过将与蜗牛相似的动物进行比较,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小动物身体特点与生活习性的认知。以蜗牛为例,认识一类小动物,这样就能让学生构建起科学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情分析学生面对动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保障。学生已经认识了许多校园里的小动物,数量虽多但缺乏深入细致地观察,对于蜗牛这一类的动物并没有详细的了解。此外,学生使用放大镜不是非常熟练,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进行仔细观察。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蜗牛的活动,知道蜗牛的外部特征及其作用。科学思维对蜗牛进行细节观察,对蚂蚁的足与蜗牛的爬行器官进行比较,认识腹足。探究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口述绘画等方式描述蜗牛的外部特征。态度责任如实记录和描述蜗牛的形态结构,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察态度,保持观察小动物的好奇心。重点难点重点1.能细致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2.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事物的基本特征,全面、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事物。难点1.经过对蜗牛的观察和描述,进一步深化对动物生命特征的认识。2.迁移知识,联系生活,认识同一类动物的特点,形成经验并丰富科学观念。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蜗牛、放大镜、棉签、菜叶、玻璃片细线、树枝、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纸。课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一)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找到了一种小动物(如图所示),你们看看这是什么动物?提示:蜗牛。(二)追问:你们是在哪些地方发现它的?提示:树枝上、草丛中。说一说你对蜗牛的认识。提示:头上有触角,身体是软的,背上有壳。(三)引导,你们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蜗牛,看看它还有哪些身体特征和行为特征。[设计意图]结合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进一步推进对动物的研究,以蜗牛为例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并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聚焦学习的主题,让学生快速进入新课的学习。二、教学过程(一)探索活动1:观察蜗牛身体,并画出来。1.出示图片,让学生继续观察蜗牛,说一说蜗牛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提示:触角、壳、腹足。2.大家借用放大镜再看一看(如图所示),蜗牛还由哪些部分组成?提示:口、眼。3.谈话: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请大家试着画一画蜗牛。4.学生画蜗牛,教师巡视。5.展示与交流(如图所示)。6.小结:先观察蜗牛,再画蜗牛,了解蜗牛的身体结构包含了触角、壳、腹足、口、眼等。[设计意图]从观察蜗牛到画蜗牛的教学过程,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蜗牛的认识,从而了解蜗牛的身体结构包含了触角、壳、腹足、口、眼,进而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二)探索活动2:观察蜗牛的反应。1.谈话:观察蜗牛的反应,我们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和方法。2.我们给蜗牛唱一支歌听,看看蜗牛有什么反应。3.同学们一起唱《小蜗牛》之歌。一步两步三步向上爬一天两天三天快长大小小蜗牛背着壳出发看头顶的阳光暖暖地洒下4.汇报与交流。提示:蜗牛基本上没有反应。5.出示材料,让学生阅读。蜗牛没有听觉系统,因此是无法听到声音的。不过,它能够很好地感受到振动,还有一定的触觉,只要它稍微受到一些触碰,很快就会缩进壳里去。6.结论:蜗牛没有听觉,听不到声音。7.接下来,我们把一些菜叶放在蜗牛附近(如图所示) ,看看它有什么反应。8.学生观察,教师巡视。9.汇报与交流。提示:蜗牛向菜叶移动,并吸附在上面,口贴近菜叶,说明蜗牛吃菜叶。10.结论:蜗牛吃菜叶。11.现在我们把棉签放到蜗牛的身体上(如图所示),看看蜗牛有什么反应。12.学生观察,教师巡视。13.汇报与交流。提示:蜗牛触角伸缩,身体缩进了壳内。14.结论:蜗牛遇到危险,有应激反应。[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方式去接近蜗牛,观察蜗牛的反应,了解到蜗牛没有听觉系统,吃菜叶,遇到危险时触角会伸缩、身体会缩进壳内,这说明蜗牛有应激反应,这也是动物的生命特征之一。(三)探索活动3:观察蜗牛的运动。1.你们知道蜗牛是怎样运动的吗?2.下面我们把蜗牛放在玻璃和树枝上(如图所示) ,看看蜗牛是怎样运动的?3.发现:无论是在玻璃上,还是树枝上,蜗牛都能自由地爬行。4.思考:蜗牛没有腿,它是用什么运动的呢?提示:腹足。5.小结:蜗牛没有腿,是用腹足运动的。[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活动,认识到蜗牛的运动方式是用腹足运动,进一步增加学生对蜗牛的全面认识,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四)讨论研讨:1.蜗牛的身体有哪些特点?我们能模仿它的动作吗?提示:身体特点:触角、壳、腹足、口、眼。模仿动作:身体缩进壳内,用腹足运动。2.蜗牛遇到危险时,有什么反应?它有哪些本领?提示:反应:蜗牛遇到危险时,触角会伸缩,身体会缩进壳内。本领:蜗牛用腹足运动,而且可以吸附在玻璃和树枝上(如图所示)。[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解决核心问题,夯实学生的科学概念,从而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五)拓展延伸:观察和蜗牛一样身体很软的动物(出示图片)。提示:螺:在白垩纪以前就存在的一种腹足类动物,特别是指有一个封闭的壳,可以完全缩入其中以得到保护的腹足类动物。蛞蝓:是腹足纲柄眼目蛞蝓科的一种软体动物。蛞蝓外表看起来像没有壳的蜗牛,体表暗黑色、暗灰色、黄白色或灰红色;触角2对;口腔内有角质齿舌;体背前端有外套膜,边缘卷起,上有明显的同心圆线,即生长线;呼吸孔在体右侧前方,有细小的色线环绕;黏液无色。蛤:蛤是软体动物门双壳纲无脊椎动物的统称,已知的有12000多种。壳白色,无光泽,厚实,圆形,具明显的同心圆纹;内脏团前后各有一束闭壳肌连于两壳之间,用以闭壳;有强大、肌肉质的足;通常埋于水底泥沙中近表面处至0.6米深处,很少像某些其他双壳类动物那样在水底移动。[设计意图]结合图片和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软体动物,从而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对软体动物的了解。三、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认识了蜗牛这种软体动物,了解到蜗牛的身体是由触角、壳、腹足、口、眼等组成的;蜗牛没有听觉,听不到声音;遇到危险时触角会伸缩,身体会缩进壳内;蜗牛吃菜叶,利用腹足运动;同时,也知道了与蜗牛类似的软体动物的特征,丰富了同学们的科学知识。[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归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梳理总结重点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类、推理的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板书设计观察一种动物1.蜗牛的身体结构包含了触角、壳、腹足、口、眼。2.蜗牛没有听觉,听不到声音。3.蜗牛遇到危险时触角会伸缩,身体会缩进壳内。4.蜗牛吃菜叶,利用腹足运动。5.其他的软体动物有:螺蛞蝓、蛤。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对蜗牛进行观察。借助工具进行观察是本节课一个主要的知识点,教师应当对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和棉签辅助观察进行指导。2.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去实践观察,能够促进学生更深入、全面地认识蜗牛,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在观察蜗牛的爬行时,由于蜗牛爬行的速度较慢,课堂时间有限,可以每组只观察一种材料,然后交流、分享。3.注重以典型事物向同类事物迁移,从而夯实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蜗牛到螺、蛞蝓、蛤等软体动物的认识,就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的理解与掌握过程。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