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一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素养教案1.我们周围的动物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动物》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常见的动物”单元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动物的特点及其生存的环境。本节课将带领学生到田野里和校园里去寻找、观察身边常见的动物,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交流表达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聚焦”部分旨在了解学生对田野或校园里动物的认识情况。通过说一说、认一认,帮助学生聚焦和认识校园里一些常见的动物。学生天生对动物比较感兴趣,学习此部分内容时老师可以直接提问,然后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去。“探索”部分,其实主要是一个探索活动,那就是到校园或公园里寻找、观察动物,做好记录,最后进行统计。学生对这个活动比较感兴趣,为了安全起见,引导学生在校园内部进行活动。学生借助工具,利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寻找校园里的动物,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生存方式、身体特征、运动情况等。学生可以在石头下、土壤里、草丛中、树上以及水中发现小动物,在寻找和观察小动物时,不能伤害小动物。通过活动,学生会发现蝴蝶、蜗牛、蚂蚁、鼠妇等小动物,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统计看到了多少种动物。如果课堂时间比较紧张,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观察,以保证探索活动的完整性和深入性,提升探究的效果。“研讨”部分,主要涉及两个核心问题。第一个核心问题是“我们找到了哪些动物?”这是在探索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强化,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他们找到的动物有蝴蝶、蜗牛、蚂蚁、鼠妇等,并且是在不同的地方发现的。第二个核心问题是“选择一种动物, 说说它们的特点”。比如,蝴蝶是在花丛中发现的,蝴蝶会飞,而且有漂亮的颜色;蚂蚁是在树枝上、地上以及腐殖质中发现的,蚂蚁很小,但是非常灵敏,喜欢吃甜食等。学生通过交流观察到的动物的名称、生活地点、在做什么等信息,提高对校园动物的认识,并为后续活动提出新的研究方向。“拓展”部分,考查学生对事物特征的深度理解和掌握。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很多自然界中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这些是什么动物、有什么特点,这样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释放已有知识,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各抒己见,汇聚了很多的新知识,每个人都会得到成长。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身边的动物会进行有意无意地观察,但是这些观察往往是随意的、无目的的,因此获得的信息比较有限且零散。上学期“校园里的植物”的考察活动给予了学生基本的校内寻访的技能与经验,但由于动物常常是运动的,学生观察的难度会大大增加。学生在寻访时容易出现活动目标不明确、忘记记录等情况,使得观察活动变得盲目、无序,导致在后续的研讨活动中,由于观察不到位,容易出现表达不准确、表达内容空洞等问题。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实地寻访,发现不同的地方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初步了解动物的多样性。科学思维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动物的形态特征,形成动物与其栖息地环境特点的关联性思考。探究实践运用以画图为主的多种方法描述和记录动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展开交流。态度责任乐于表达和分享,感受校园中动物的多样性,增进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动物的基本特征,并学会利用画图、文字、拍照等方式记录。难点1.在实地观察中,能用图画来记录动物的外形特征。2.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了解动物的某些共同特点。教学案例设计图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确定寻访区域、寻访路线;班级记录表放大镜棉签、动物图片与教学课件。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和纸。课程设计导入新课(一)同学们,在8常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小动物?提示:蜻蜓、蚯蚓(如图所示)。(二)你觉得这些小动物有什么特征?提示:蜻蜓能够飞行,而且蜻蜓有复眼;蚯蚓生活在土壤中,吃土壤,而且下雨天会爬出地面。(三)谈话:你们说得真好,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的动物,今天我们来寻找和观察更多的小动物。[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让学生说一说知道的动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入今天学习的主题,让学生快速进入新课的学习中。二、教学过程(一)探索活动:寻找动物。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到我们周围有一些小动物,今天我们还要寻找和观察更多的动物,但是在寻找小动物之前,我们还要做好准备工作。请大家思考一下,该做哪些准备工作?2.确认寻访区域。提示:校园中。3.寻找与观察要求。(1)不惊动、不伤害小动物。(2)不损坏小动物的“家”。(3)做好观察记录。4.在校园中寻找小动物(出示图片)。提示:(1)观察动物生活的地方。(2)观察动物的模样。(3)观察动物的行为。(4)可以利用放大镜进行观察。5.记录与展示(如图所示)。6.统计动物的数量。7.追问:你们是在校园中哪些地方发现这些动物的?提示:树上:蚂蚁、小鸟。土壤里:蚯蚓。草丛中、花丛中;蜗牛、蝴蝶螳螂、蜻蜓、椿象。石头下:鼠妇。8.小结:在校园中的不同地方,找到了很多小动物。[设计意图]通过寻找和观察小动物,学生了解到校园中有很多小动物,而且它们的生活环境不同,身体特点也不同,丰富了科学知识。(二)研讨讨论:1.我们在校园中找到了哪些小动物? (出示图片)校园中常见的小动物2.选择一种小动物(如图所示),说说它的特点。提示:蜗牛的身体很柔软,外有一个螺旋形的外壳;喜欢在阴暗潮湿、疏松多腐殖质的环境中生活。提示:蚂蚁身体细长,头部较大;蚂蚁生活在洞穴里。[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对个人获取的信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总,然后说出观察蚂蚁的方法,并举出具体的例子说明蚂蚁的特征,从而夯实科学观念,丰富科学知识。(三)拓展:1.仔细观察图片,说一说,这是什么动物?提示:虎鲸、大熊猫、斑马、蚰蜒、中华虎凤蝶、巨蜥、弹涂鱼、鸵鸟。2.你能选择一种动物,说一说它们的特点吗?提示:虎鲸:生活在水里,体型较大,有大而尖锐的牙齿,被称为“海中霸王”。大熊猫:中国的“国宝” ,喜欢吃竹子。斑马:生活在草原上,身体上有斑纹。[设计意图]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的动物,引导学生思考,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三、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校园中有很多动物,它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而且还有不同的特征,拓展了科学知识。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树上有蚂蚁、小鸟,土壤里有蚯蚓,草丛中、花丛中有蜗牛、蝴蝶,石头下有鼠妇;蜗牛的身体很柔软,外有一个螺旋形的外壳,喜欢在阴暗潮湿、疏松多腐殖质的环境中生活;蚂蚁身体细长,头部较大,在洞穴里生活。另外,学生还认识了自然界中的动物以及它们的特征,丰富了科学知识。[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归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梳理总结重点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类、推理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板书设计我们周围的动物1.树上:蚂蚁、小鸟。2.土壤里:蚯蚓。3.草丛中、花丛中:蜗牛、蝴蝶。4.石头下:鼠妇。5.自然界:虎鲸、大熊猫、斑马、蚰蜒、中华虎凤蝶、巨蜥弹涂鱼、鸵鸟。6.校园中有很多动物,自然界中还有更多的动物;它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而且还有不同的特征。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从在校园中寻找小动物入手,并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和要求,促使学生有效地观察小动物,进而认识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特征,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技能。2.注重图片的利用。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很多,学生不可能在生活中全部看到,为此利用视频和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更多的动物,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同时,把观察到的动物与图片、视频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动物的印象,促进学生对动物特征的理解和掌握。3.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系统规划和设计。校园只是动物活动的很小的范围,需要延伸到大自然中去,才能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动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深入地研究探讨动物的特征,提升学生对动物的认识。4.注重学生活动之前的指导设计,主要包含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寻找和观察小动物。学生只有知道和掌握了这些技能,才能更好地去实践,收获才能更多。其中包含了如何保护动物、观察动物等。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