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2017秋)五年级下册1.1《白天与黑夜》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2017秋)五年级下册1.1《白天与黑夜》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昼夜与四季》单元教学规划+《白天与黑夜》课时教案+课时练习(含答案)
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昼夜与四季
单元主题 昼夜与四季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地球在太阳系中有规律地运动,形成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学习内容: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由于地轴的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从而形成四季变化。学业要求:学生能够知道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自转一周大约是24小时。学生能够理解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导致的四季变化。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人教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的第一单元,内容围绕“昼夜与四季”展开。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同时,教材还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能够理解和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和探究能力,他们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喜欢动手实验和观察。然而,他们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过程,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学生能够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科学思维: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探究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成因。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科学探究:学生能够设计并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成因。学生能够收集、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科学态度:学生对科学探究充满兴趣,能够积极参与实验和活动。学生能够尊重事实,勇于质疑和提出新的问题。
单元结构化活动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单元的学习主题。2. 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引导学生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提出昼夜交替的猜想。设计并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猜想。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引导学生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昼夜交替现象。探究四季变化的成因:引导学生观察四季的气候变化,提出四季变化的猜想。 通过模拟实验或多媒体演示,展示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导致的四季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四季变化对生物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拓展活动:组织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及其与地球运动的关系。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和气温变化的原因。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和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收集学生的实验记录和分析报告,评价他们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总结性评价:通过测试卷或口头问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成因的理解程度。评价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以及他们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第 1课《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学生能够理解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自然现象。
认识到太阳的位置变化直接影响光照和温度,进而影响生物活动。
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昼夜变化现象的能力,学会从现象中提炼科学规律。
发展逻辑推理能力,理解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之间的因果关系。
科学探究:
通过实验和模拟活动,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学习记录观察数据,分析数据以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尊重事实、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在科学探究中交流与合作。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的原理,以及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难点:如何通过模拟实验直观展示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以及如何将抽象的天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直观理解。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播放一段展示昼夜交替美景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白天和黑夜。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探究主题。
(二)探究活动 1. 观察日:记录一周内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比较变化。学习活动:学生记录并讨论日出日落时间的变化规律。地球仪模拟实验:用手电筒照射旋转的地球仪,观察“昼夜”变化。 学习活动:分组操作,观察并记录“昼夜”交替的过程。3. 影子游戏:在不同时间(早晨、中午、傍晚)观察同一物体的影子长度和方向变化。学习活动:室外活动,记录观察结果。4. 植物昼夜生长观察:记录家中植物在白天和夜晚的不同状态。 学习活动:连续几天观察并记录,小组分享。 5. 温度测量:分别在白天和夜晚测量同一地点的温度,比较差异。学习活动: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记录数据。故事创作:以“白天与黑夜的对话”为主题,创作小故事。 学习活动:个人或小组合作,创作并分享故事。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习惯,初步感知昼夜变化。直观展示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通过实验,理解太阳位置变化对光照的影响。了解昼夜变化对生物节律的影响。理解昼夜温差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创意表达,加深对昼夜交替意义的理解。
(三)生活应用 讨论昼夜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作息、农业、能源利用等)。 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增强学习的现实意义。
(四)知识总结 绘制昼夜交替示意图,总结地球自转、太阳位置变化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通过图形化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 地球自转一周大约需要______小时。
2. 昼夜交替是由于______引起的。
3. 太阳直射时,影子会______。
4. 植物在夜晚通常进行______作用。
答案:24;地球自转;最短或消失;呼吸
(二)、判断题:
1. 昼夜交替是因为太阳绕地球转。( )
2. 白天温度通常比夜晚高。( )
3. 所有动物都会在夜晚休息。( )
答案:×;√;×
(三)、简答题:
1. 请简述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2. 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为什么在夏季白天比冬季长?
答案:
1. 地球自转使得不同地区轮流面向太阳,形成昼夜交替。
2. 影响作息、农业活动、能源需求等。
3. 地球公转轨道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导致。
(四)、实践探究题:
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生长速度的差异。
答案提示:准备两盆相同种类的植物,一盆置于充足阳光下,一盆置于阴暗处,定期浇水并记录生长情况。
五、板书设计
白天与黑夜一、昼夜交替原因:地球自转二、太阳位置变化:日出→日中→日落温度三、昼夜影响: 生物节律 人类生活地球仪模拟四、实验探究: 地球仪模拟影子游戏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昼夜交替的基本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培养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增加户外观察活动,利用天文观测工具如望远镜观察星空,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和兴趣。同时,注重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