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2017秋)五年级下册1.2《谁先看到日出》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2017秋)五年级下册1.2《谁先看到日出》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昼夜与四季》单元教学规划+《谁先看到日出》课时教案+课时练习(含答案)
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昼夜与四季
单元主题 昼夜与四季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地球在太阳系中有规律地运动,形成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学习内容: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由于地轴的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从而形成四季变化。学业要求:学生能够知道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自转一周大约是24小时。学生能够理解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导致的四季变化。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人教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的第一单元,内容围绕“昼夜与四季”展开。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同时,教材还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能够理解和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和探究能力,他们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喜欢动手实验和观察。然而,他们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过程,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学生能够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科学思维: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探究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成因。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科学探究:学生能够设计并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成因。学生能够收集、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科学态度:学生对科学探究充满兴趣,能够积极参与实验和活动。学生能够尊重事实,勇于质疑和提出新的问题。
单元结构化活动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单元的学习主题。2. 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引导学生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提出昼夜交替的猜想。设计并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猜想。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引导学生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昼夜交替现象。探究四季变化的成因:引导学生观察四季的气候变化,提出四季变化的猜想。 通过模拟实验或多媒体演示,展示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导致的四季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四季变化对生物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拓展活动:组织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及其与地球运动的关系。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和气温变化的原因。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和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收集学生的实验记录和分析报告,评价他们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总结性评价:通过测试卷或口头问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成因的理解程度。评价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以及他们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第 2课《谁先看到日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导致的昼夜交替现象,以及地球上不同地点看到日出时间差异的原因。
认识到地球形状、大小和自转方向对日出时间的影响。
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运用空间想象能力,模拟地球自转过程,分析日出时间变化的原因。
发展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比较不同地理位置的日出时间,推断地球自转的特征。
科学探究: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或模拟活动,探究地球自转与日出时间的关系。
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基于证据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尊重事实、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在科学探究中与他人交流、分享成果。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地球自转导致的昼夜交替和不同地区日出时间差异的原理。
难点 :运用空间概念模拟地球自转,准确解释为何不同地点看到日出的时间不同。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播放一段世界各地同时拍摄的日出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人们看到的日出状态不同。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对日出时间差异现象的好奇,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探究活动 1. 地球自转模型制作:学生分组制作简易地球仪,标记经度线,模拟地球自转。 2. 观察日出模拟:使用手电筒作为“太阳”,在不同经度位置观察“日出”时间。3. 数据记录与分析:记录不同经度位置“日出”时间,分析数据,总结规律。4. 地球形状与日出:讨论如果地球是平的,日出会是怎样的?对比实际,理解地球球形对日出的影响。5. 自转方向探究:改变地球自转方向,观察“日出”变化,理解自转方向对日出方向的影响。6. 全球日出时间查询:利用网络资源,查询并比较不同城市的日出时间,验证课堂所学。 直观感受地球自转过程,为后续分析提供实物模型。通过实验模拟,直观展示地球自转与日出时间的关系。培养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理解经度对日出时间的影响。通过假设对比,加深对地球形状重要性的理解。通过实验,探究自转方向与日出方向的关系,增强空间想象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升信息检索和验证能力。
(三)生活应用 设计一次虚拟环球旅行计划,考虑不同地点的日出时间,规划最佳旅行路线。 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情境,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四)知识总结 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总结地球自转与日出时间的关系,绘制概念图。 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加深理解。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 地球自转一周大约需要______小时。
2. 地球上先看到日出的是______(东/西)边的地方。
3.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_。
4. 经度相差15°意味着时间相差______小时。
答案:1. 24;2. 东;3. 自西向东;4. 1
(二)、判断题:
1. 地球自转是导致昼夜交替的唯一原因。()
2. 在同一纬度线上,所有地方的日出时间都是一样的。()
3. 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上就不会有昼夜交替现象。()
答案:1. 错;2. 错;3. 对
(三)、简答题:
1. 解释为什么东方先看到日出。
2. 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3. 如何通过实验模拟证明地球自转方向对日出方向的影响?
答案:
1. 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方相对于西方更早进入太阳的视线范围。
2. 如日夜更替影响作息,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影响风向等。
3. 可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地球仪自转,分别尝试自西向东和自东向西旋转,观察“日出”方向的变化。
(四)、实践探究题:
设计一个家庭小实验,利用家中物品模拟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并记录下实验过程和观察到的现象。
答案提示:可利用台灯作为太阳,地球仪或球体作为地球,通过旋转球体模拟地球自转,观察并记录台灯光源在不同位置时“昼夜”的变化。
五、板书设计
谁先看到日出自转周期:24小时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经度差异日出时间差异原因 地球形状自转方向地球自转模型制作实验探究 地球自转模型制作日出模拟观察数据记录与分析
六、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通过情境导入、动手实验、数据分析、生活应用等多个环节,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在理解地球自转方向与日出方向的关系时仍存在困难,未来教学中需加强空间概念的引导,提供更多直观的教学辅助材料,同时鼓励学生多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以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