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2017秋)五年级下册1.3《四季的形成》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2017秋)五年级下册1.3《四季的形成》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昼夜与四季》单元教学规划+《四季的形成》课时教案+课时练习(含答案)
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昼夜与四季
单元主题 昼夜与四季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地球在太阳系中有规律地运动,形成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学习内容: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由于地轴的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从而形成四季变化。学业要求:学生能够知道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自转一周大约是24小时。学生能够理解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导致的四季变化。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人教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的第一单元,内容围绕“昼夜与四季”展开。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同时,教材还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能够理解和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和探究能力,他们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喜欢动手实验和观察。然而,他们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过程,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学生能够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科学思维: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探究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成因。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科学探究:学生能够设计并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成因。学生能够收集、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科学态度:学生对科学探究充满兴趣,能够积极参与实验和活动。学生能够尊重事实,勇于质疑和提出新的问题。
单元结构化活动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单元的学习主题。2. 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引导学生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提出昼夜交替的猜想。设计并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猜想。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引导学生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昼夜交替现象。探究四季变化的成因:引导学生观察四季的气候变化,提出四季变化的猜想。 通过模拟实验或多媒体演示,展示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导致的四季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四季变化对生物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拓展活动:组织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及其与地球运动的关系。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和气温变化的原因。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和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收集学生的实验记录和分析报告,评价他们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总结性评价:通过测试卷或口头问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成因的理解程度。评价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以及他们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第 3课《四季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学生能够理解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及地轴的倾斜是导致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
学生能够认识到季节变化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数据,推理四季形成机制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模型思维,构建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的模型,加深理解。
科学探究:
学生能够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实验或观察活动,收集证据支持四季形成的理论。
培养学生记录、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尊重事实、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强化团队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地球公转、地轴倾斜与四季变化的关系。
难点 :运用模型直观展示四季形成的动态过程,以及解释季节变化对生物圈的具体影响。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播放四季变换的美丽风景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年中会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通过直观的视觉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二)探究活动 1. 地球公转模型制作学习活动:分组制作地球公转模型,模拟地球绕太阳公转及地轴倾斜。2. 阳光直射点变化观察 学习活动 :使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观察地球模型上阳光直射点的移动。3. 气温记录与分析学习活动:记录本地一周内每天的早晚气温,分析气温变化趋势。4.植物生长观察学习活动:观察并记录校园内不同季节植物的生长状态。5. 服装变化调查 学习活动:调查家人或同学四季穿衣的变化,讨论背后的原因。6. 四季故事创作 学习活动:以小组形式,创作关于四季变换的小故事或诗歌。 通过动手实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的概念。展示阳光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季节性变化,理解其对气温的影响。通过实际数据,让学生感受季节变化对气温的直接影响。理解季节变化对生态系统,特别是植物生长的影响。从生活细节入手,理解季节变化对人类生活方式的调整。通过艺术创作,加深学生对四季变化及其意义的理解。
(三)生活应用 组织“四季与我”主题分享会,鼓励学生分享四季中有趣的经历、习俗或如何利用季节资源。 强化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利用能力。
(四)知识总结 绘制四季形成机制的思维导图,小组展示并讨论。 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系统地回顾和总结本单元所学知识。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 地球围绕______公转一周大约需要一年时间。 答案:太阳
2. 四季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球公转时______的倾斜。 答案:地轴
3. 在北半球,______是最热的季节。 答案:夏季
4. 阳光直射赤道时,全球大致处于______季。 答案:春秋
(二)、判断题
1. 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正圆。()
答案:错
2. 地轴的倾斜角度约为23.5°。()
答案:对
3. 南半球的夏季和北半球的冬季是同一时间。()
答案:对
(三)、简答题
1. 解释什么是地轴的倾斜,并说明它对四季形成的作用。
答案:地轴倾斜是指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其公转轨道平面有约23.5°的倾斜。这种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随季节变化,从而影响各地的气温和日照时间,形成四季。
2. 举例说明季节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答案:例如,许多鸟类在冬季会迁徙到更温暖的地方过冬,而一些哺乳动物如熊则会冬眠以节省能量。
你认为人类应该如何适应季节变化,保护环境?
答案:人类可以通过调整穿着、饮食习惯来适应季节变化;同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
(四)、实践探究题
设计一个实验,模拟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并解释实验结果。
答案提示:可使用地球仪、手电筒等材料,通过调整手电筒的位置模拟太阳位置,观察并记录不同倾斜角度下同一地点的昼夜长短变化。实验结果应显示,随着地轴倾斜角度的变化,昼夜长短会相应改变,从而解释季节变化中昼夜长短不一的现象。
五、板书设计
四季的形成 公转周期:一年地球公转与地轴倾斜地轴倾斜:约23.5° 阳光直射点变化四季成因气温与日照时间差异 自然环境:植物生长、动物行为季节影响 人类生活:穿衣、饮食、活动 模型制作实践活动 观察记录故事创作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四季形成的基本原理,还通过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和实际应用,加深了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未来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增加户外观察和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更直接地体验自然变化,同时,加强科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