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溶解度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溶解度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课题2 溶解度
                               
1.常温下,在两只各盛有100 mL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使其充分溶解,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乙溶液是饱和溶液
C.升高温度,剩余的甲固体一定能继续溶解
D.乙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2.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 g,它的含义是( )
A.60 ℃时,100 g水中溶解硝酸钾110 g
B.60 ℃时,100 g溶液中溶解硝酸钾110 g恰好达到饱和
C.60 ℃时,100 g水中溶解硝酸钾110 g恰好达到饱和
D.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110 g
3.Ca(OH)2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0.18 0.16 0.14 0.11 0.09
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20 ℃时,Ca(OH)2的溶解度为0.16 g
C.40 ℃时,降低Ca(OH)2饱和溶液温度会析出溶质
D.60 ℃时,向100 g水中加入0.20 g Ca(OH)2充分搅拌,固体完全
溶解
4.氯化铵常用作铁制品的除锈剂。不同温度时,氯化铵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20 ℃时,将50 g氯化铵固体加入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搅拌使其充分溶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烧杯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3 g
B.再加入100 g水,充分溶解后烧杯中仍有固体剩余
C.升温至40 ℃,溶液为饱和溶液
D.升温至60 ℃,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5.(2024连云港)我国盐湖地区有“夏天晒盐(NaCl),冬天捞碱(Na2CO3)”的做法。NaCl、Na2CO3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20 ℃时Na2CO3的饱和溶液,升温到40 ℃时仍是饱和溶液
B.30 ℃时,在100 g水中加入40 g NaCl,形成不饱和溶液
C.NaCl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大
D.“夏天晒盐”经过蒸发结晶过程,“冬天捞碱”经过降温结晶过程
1.(双选)下列有关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B.一定温度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水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C.任何饱和溶液升温后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某溶液降温,出现固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2.在一定的温度下,向一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下列图像中符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A B C D
3.(2023广安)X、Y、Z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X>Y>Z
B.t2 ℃时,将20 g X物质放入50 g水中,可得到70 g溶液
C.t3 ℃时,将100 g X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 ℃,可析出20 g
晶体
D.t1 ℃时,分别将X、Y、Z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 ℃(不考虑溶剂的蒸发),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Y>Z>X
4.如图Ⅰ为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 ℃时,100 g NaCl饱和溶液中含NaCl 36.0 g
B.将24 ℃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50 ℃,溶质质量均增大
C.在t ℃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钠分别加入各盛有100 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Ⅱ所示,t ℃不可能为24 ℃
D.10 ℃时,分别将硝酸钾和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硝酸钾>氯化钠
20 ℃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Ⅰ,升温到50 ℃时现象如图Ⅱ,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Ⅲ。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Ⅰ   Ⅱ Ⅲ
(1)图Ⅲ中表示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是 。
(2)图Ⅱ中甲物质的溶液是 (填“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或“不能确定”)。
(3)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 课题2 溶解度
                               
1.常温下,在两只各盛有100 mL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使其充分溶解,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甲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乙溶液是饱和溶液
C.升高温度,剩余的甲固体一定能继续溶解
D.乙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2.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 g,它的含义是( C )
A.60 ℃时,100 g水中溶解硝酸钾110 g
B.60 ℃时,100 g溶液中溶解硝酸钾110 g恰好达到饱和
C.60 ℃时,100 g水中溶解硝酸钾110 g恰好达到饱和
D.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110 g
3.Ca(OH)2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0.18 0.16 0.14 0.11 0.09
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20 ℃时,Ca(OH)2的溶解度为0.16 g
C.40 ℃时,降低Ca(OH)2饱和溶液温度会析出溶质
D.60 ℃时,向100 g水中加入0.20 g Ca(OH)2充分搅拌,固体完全
溶解
4.氯化铵常用作铁制品的除锈剂。不同温度时,氯化铵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20 ℃时,将50 g氯化铵固体加入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搅拌使其充分溶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烧杯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3 g
B.再加入100 g水,充分溶解后烧杯中仍有固体剩余
C.升温至40 ℃,溶液为饱和溶液
D.升温至60 ℃,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5.(2024连云港)我国盐湖地区有“夏天晒盐(NaCl),冬天捞碱(Na2CO3)”的做法。NaCl、Na2CO3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20 ℃时Na2CO3的饱和溶液,升温到40 ℃时仍是饱和溶液
B.30 ℃时,在100 g水中加入40 g NaCl,形成不饱和溶液
C.NaCl的溶解度比Na2CO3的大
D.“夏天晒盐”经过蒸发结晶过程,“冬天捞碱”经过降温结晶过程
1.(双选)下列有关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D )
A.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B.一定温度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水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C.任何饱和溶液升温后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某溶液降温,出现固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2.在一定的温度下,向一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下列图像中符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C )
A B C D
3.(2023广安)X、Y、Z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X>Y>Z
B.t2 ℃时,将20 g X物质放入50 g水中,可得到70 g溶液
C.t3 ℃时,将100 g X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 ℃,可析出20 g
晶体
D.t1 ℃时,分别将X、Y、Z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 ℃(不考虑溶剂的蒸发),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Y>Z>X
4.如图Ⅰ为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20 ℃时,100 g NaCl饱和溶液中含NaCl 36.0 g
B.将24 ℃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50 ℃,溶质质量均增大
C.在t ℃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钠分别加入各盛有100 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Ⅱ所示,t ℃不可能为24 ℃
D.10 ℃时,分别将硝酸钾和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硝酸钾>氯化钠
20 ℃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Ⅰ,升温到50 ℃时现象如图Ⅱ,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Ⅲ。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Ⅰ   Ⅱ Ⅲ
(1)图Ⅲ中表示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是 M 。
(2)图Ⅱ中甲物质的溶液是 不饱和溶液 (填“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或“不能确定”)。
(3)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降低温度(或增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等)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