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新课导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经历了什么会让同一个诗人写下不同的诗句?繁盛破败第4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第一篇: 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第二篇: 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第三篇: 城头变幻大王旗----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课标要求:了解安史之乱、黄巢起义、藩镇割据、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等基本史事,通过从节度使到藩镇割据的发展过程,认识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延续。核心素养:1.了解安史之乱、黄巢起义、藩镇割据、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等基本史事,认识唐玄宗晚年与唐朝后期的腐败。(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通过从节度使到藩镇割据的发展过程,认识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延续,这一局面不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从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而衰的轨迹,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兴衰与领导人有直接的关系。(家国情怀)学习目标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壹·安史之乱1、背景: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P20,归纳安史之乱的背景。材料一:“玄宗少历民间,身经 迍(zhūn)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苏颋( tǐng)、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及后承平日久,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李林甫以奸邪惑上意,加之以国忠,故及于乱。” ——《旧唐书》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①唐玄宗在位末年,朝政腐败,奢侈之风日盛。壹·安史之乱1、背景: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P20,归纳安史之乱的背景。材料二:从 713—755 年,唐对吐蕃用兵 26 次,对突厥用兵 12 次,对契丹用兵9 次,对奚用兵 2 次,对南诏用兵 6 次,……在这些战役中,唐朝军队是经常吃败仗的……再有其他方面的部族的反抗斗争,唐朝的边境局势是烽火不断,战火连绵。 ——李飞《安史之乱背景分析》天宝初年,租税征收也十分繁重,“时钱谷之司,惟务割剥,回残剩利,名目万端,府藏虽丰,闾阎困矣。”苛征暴敛加剧了广大人民的苦难,社会矛盾逐步激化。 ——《中国古代史》②连年战争使民众不堪重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边疆形势紧张壹·安史之乱1、背景: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P20,归纳安史之乱的背景。安禄山材料三:唐初,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地设置大都督。原为军事统领,后来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唐玄宗时设十大节度使。唐睿宗(710年)时,始设节度使官职。后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③各地军镇长官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壹·安史之乱2、含义:安史之乱:是755--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向唐朝中央政府发动的、争夺权力的战争。(安禄山)益肥壮,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旧唐书·安禄山传》安禄山(703年-757年),本姓康,后改姓安,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粟特族。唐朝时期藩镇、叛臣,安史之乱的主要发动者。他精通多国语言,骁勇善战,因战功和贿赂官员获得唐玄宗宠信,后起兵叛乱,攻占洛阳、长安,自立为帝,最终被其子安庆绪所杀 。壹·安史之乱3、经过:阅读教材P20,完成安史之乱的内容概况爆发:概况:结果:河北南下→攻占洛阳→攻下潼关→占领长安756年肃宗即位,重用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借回纥兵反击叛军763年平叛成功,收复长安、洛阳→ 马嵬驿→ 成都长安玄宗西逃:肃宗北上:安史南下: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安史之乱的性质:统治阶级内部为争权夺利而引发的战争。壹·安史之乱4、影响:材料一:北方黄河流域所受破坏最重……人烟断绝,千里萧条……锋镝余生的人民甚至“以纸为衣”。——《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上。……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藩镇割据:自署官吏截留赋税军权自主职位世袭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损失严重;②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③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知识拓展渐趋衰落恢复并走向强盛755年618年907年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农民起义建立618年巩固贞观之治衰弱安史之乱灭亡907年鼎盛开元盛世发展贞观遗风壹·安史之乱思考探究:怎样描述唐玄宗的功与过?唐玄宗前期重用贤臣,励精图治,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但他在位的后期,沉湎酒色,荒淫无度,重用奸臣,政治腐败,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此转衰。所以说,唐玄宗对唐朝的社会稳定和高度繁荣起过重大作用,但他晚年的统治也给唐朝人民带来了极大灾难。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历史人物。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贰·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黄巢起义: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互相兼并赋役繁重,生活困苦中央政权地方形势百姓生活“从唐代平息安史之乱,到昭宗时唐朝灭亡,先后12个皇帝即位,其中为宦官拥立的就有7个,被宦官杀害的就有3个。”——《中国古代史》(赵毅、赵轶峰主编)农民起义贰·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王仙芝在今河南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转战南北,夺取广州,攻入长安。黄巢建立大齐政权。唐僖宗仓皇逃往成都。败亡齐鲁 狼虎谷王仙芝死以后881年874年883年起义地称帝长安唐僖宗逃往四川1、黄巢起义:给唐朝以致命打击贰·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2、唐朝灭亡:907年,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史称"后梁"。朱温在位六年,被亲子朱友珪弑杀,享年六十一岁,庙号太祖。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朱温(852—912年)朱温的传奇人生参加起义军875年同州防御使882年投降唐军882年篡位建后梁907年贰·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907年朱温武则天唐玄宗唐太宗618年李渊唐朝建立贞观之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唐朝灭亡黄巢起义由 盛转 衰致 命打 击鼎 盛时 期女皇帝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灭亡的原因。①唐玄宗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朽②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局面逐渐形成③黄巢起义唐王朝受到致命的打击城头变幻大王旗——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叁·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五代十国:(1)五代: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2)十国: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巧助记五代有更替梁唐晋汉周,前边都有后。十国分南北前后蜀,南北汉。南唐南平曾为伴。吴越吴闽楚十国,割据混战天下乱。叁·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2、实质:吴 杨行密 淮南节度使南唐 李昇 镇海、宁国节度使、大元帅吴越 钱镠 镇海军、镇东军节度使前蜀 王建 西川节度使后蜀 孟知祥 剑南两川节度使楚 马殷 武安军节度使、天策上将军闽 王审知 武威军节度使南汉 刘 清海军节度使南平 高季兴 荆南节度使北汉 刘知远 许州、朱州节度使后梁 朱温 梁王、宣武节度使后唐 李存勖 晋王、河东节度使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后汉 刘知远 北平王、河东节度使后周 郭威 邺都留守五代十国的实质: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叁·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3、特点:①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②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迁入,经济得到一定发展,尤其是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的稳定与发展更为显著【知识拓展】钱镠治西湖五代十国时期的西湖,葑草蔓生,瘀塞严重,湖水渐趋干涸,城内居民的饮用水和城郊农田灌溉都受到严重影响。当时用人建议填平西湖来扩建都城,吴越国主钱镠坚决反对。他专门设置“撩湖兵”承担浚湖任务,又动员军民修筑捍海塘,有效抵御钱塘江大潮造成的严重湖患,保障民众生活和农业生产正常进行,同时也留住了西湖美景。五代十国时期,各地经济联系、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各族交往进一步加强,统一因素不断增长。叁·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周世宗柴荣,志向远大,即位后极力扭转混乱局面,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他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修订法律;经济上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整编中央禁军,削弱地方兵权。他率军南征北战,决心统一全国,在北伐途中,不幸突患急病,被迫退兵回朝,39岁去世。相关史事阅读相关史事,归纳周世宗改革的措施,并分析他的改革带来什么影响?影响:使政权强大起来,为日后北宋的统一打下基础。4、周世宗改革:叁·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韩熙载夜宴图》(局部)五代十国的皇帝大都出身武将,靠兵变改朝换代。建立政权后,往往君臣猜忌。皇帝非常害怕武将、权臣夺权。为了避祸,一些权臣故意放纵享乐,以示没有野心。此局部画面描绘了南唐高官韩熙载开宴行乐、众人聆听琵琶弹奏的情形。课堂总结安史之乱黄巢起义朱温夺权由盛转衰致命打击唐朝灭亡统一是大势所趋!五代十国课堂总结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安史之乱五代十国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时间:755—763年背景:开元末年后,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尖锐;节度使制度导致“外重内轻”黄巢起义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后梁,唐朝灭亡时期:907—960年特征:政权分立。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经过: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763年,北方少数民族帮助,唐朝平定叛乱影响:唐朝由盛而衰,形成藩镇割据局面背景:唐后期统治腐朽,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连年灾荒影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实质: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