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思维】11.1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2025年中考科学一轮复习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标·新思维】11.1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2025年中考科学一轮复习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1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考点分布 考查频率 课标要求
考点1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 1.知道地球上不同类型水体所占的比重,认识淡水资源的有限性,理解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 2.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知道防灾减灾的措施和应急救灾的基本常识。 3.知道空气质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举例说明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和防治措施。
4.关注水环境问题,举例说明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和防治措施。
5.知道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理解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科学内涵,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6.知道防治土壤污染、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7.知道自然环境的人口承载量。
考点2人类对自然的影响 ☆
■考点①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一、水资源的分布
1、全球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地球上的水资源具有时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从全球范围来看,赤道附近地区、沿海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而热带沙漠地区、内陆中纬度地区水资源比较匮乏。
2、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1)我国江河年平均径流总量约2.7×1012m3,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拥有的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2)从空间分布看:具有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点。
(3)从时间分配看:夏季丰富,冬季欠缺,江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尤其在北方更加明显。
二、水与生命
1、水对生物的重要性
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动物和人类的各种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
2、沙漠里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生存需要水,长期生存在沙漠里的动植物为了适应当地缺水的环境,形成了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来保持体内水分的含量。
3、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体内的水分含量更多,占其体重的4/5。
三、水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1、地球水资源概况
地球上的水资源十分丰富,但大部分是不可直接利用的海洋水,陆地上的冰川水也无法直接利用,可供我们直接利用的河流水、湖泊淡水和浅层地下水,不到地球总水量的1%。
2、淡水资源的利用
(1)生物的生存需要水。
(2)工、农业生产需要水:农作物灌溉、工业原料等。
(3)人类生活需要水:洗衣、做饭、洗手、洗澡等。
3、缺水的原因
自然原因:全球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少;分布不均(时间和空间)。
人为原因:人口增长;水污染严重;水的重复利用率低;森林破坏严重。
4、我国的水资源:
空间分配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时间分配不均匀—夏季丰富,冬季缺乏,北方尤其明显。
四、土壤是重要的资源
(1)地球上陆地面积仅占地表总面积的 29% 。陆地面积中 89% 的土地目前尚不适宜农业生产。
(2)我国陆地面积 9.6×1012 米2,其中湖泊面积8×1010米2。耕地、林地、牧草地只占陆地面积的 63.8% 。耕地面积为 1.35×1012 米2,其中高产耕地仅 3.98×1011 米2。
(3)土壤资源是 有限 的,我们必须保护好土壤。
(4)我国的土壤资源状况
土地类型 国土 总面积 陆地 总面积 耕地、林地、 草地 耕地 总面积 高产耕地总面积
土地面积 (平方千米) 960万 877万 438万 137万 29.4万
所占的比 占全球6.8% 占国土91.39% 占陆地总面积50% 占陆地总面积15% 占耕地总面积21%
我国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林地资源非常低。理解我国耕地资源的有限性,可以从农用耕地面积占地表面积的比例与我国人均占有耕地资源两方面去理解。
五、主要气象灾害
(一)寒流
寒潮是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每年袭击我国的寒潮平均约有5次。寒潮会带来剧烈的降温、霜冻、大风和扬沙天气。
主要地区:主要发生在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发生的原因:当冷空气向暖空气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表现:
①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沙尘暴等
②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雨雪、雷电暴雨等
防御寒潮的措施:铲除路面积雪,给路面撒盐、撒沙,给轮胎安装防滑链。
寒潮危害
(1)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
(2)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
(二)台风
定义: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灾害性天气。
危害:
狂风能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
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分布: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
(三)洪水
洪水是我国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影响因素:持续性暴雨、台风、人类的一些活动
植被能保持水土,增加雨水下渗,因此破坏植被会使洪水的危害增大。
(四)干旱
干旱也是我国一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其他气象灾害还有沙尘暴、冰雹、霜冻等。
■考点②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一、水资源的保护
1、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1)水的再循环、减少水的使用及水的回收利用是保护和节约用水的三种主要方法。
(2)节约用水的措施:
①工业上改变一些生产工艺,提高水的利用率。
②发展节水型农业,例如农业和园林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或滴灌。
③日常生活中,使用节水型器具,及时修理坏了的水龙头,生活用水处理后二次利用等。
2、防止水污染
(1)水污染:指大量污染物质排放到水体中,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水体及周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对人类健康、生活和生产活动等造成损害和威胁。
(2)水污染的来源:工业废水中常含有许多有毒物质;农业废水中常含有农药、化肥等;生活污水中常含有微生物或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的物质。
(3)水污染的危害:会影响生活在河流和湖泊中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同时还会污染地下水源。被污染的水被直接饮用或使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4)水体污染的预防措施:工业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对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生活中,污水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医疗中,医疗污水集中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3、节水标志的意义
其标志中: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接起一滴水,节水与接水谐音,寓意节约每一滴用水。手是字母J和S的变形,寓意节水,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第一滴水;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二、土壤污染与保护
(1)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壤的 污染 和过度开发。
(2)土壤污染的种类
1)物理污染:核反应带来的辐射性污染。
2)化学污染:工农业生产和生活 废水 , 固体废物 的任意排放, 农药、化肥 的大量使用等。
3)生物污染:某些 病菌 、 寄生虫 和 病毒 对土壤产生的污染。
(3) 耕地被蚕食 、 水土流失 、 土地荒漠化 和 盐渍化等,都会造成土壤资源的流失。
(1) 水土流失 是全球环境中存在的大问题。 黄土高原 是我国甚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年被冲刷走了大量的氮、磷、钾元素,相当于流失了数量可观的化肥。
(2)我国沙漠化现象严重,所以频频出现 沙尘暴 天气。
(3)土壤盐渍化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 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我国的盐渍化土地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具有分布范围广、 面积大、 类型多等特点。土壤的盐渍化严重影响了耕地的质量,导致农业减产 。
1.空气污染
造成空气污染的有自然因素(如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 和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生活燃煤、汽车尾气等)两种。
一般以后者为主。目前,被人们注意到的空气污染物有 100 多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及可吸入颗粒物等是常见的空气污染物。
2.空气污染的防治
措施1: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措施2:合理规划工业区与非工业区
措施3:加大植树造林力度
3.空气质量指数
空气质量指数 (air quality index,简称 AQI)是一种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简单而直观的指标。
它是根据空气中的几种污染物的浓度,通过一定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可以直观简明、定量地描述和比较环境污染的程度。
目前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有: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颗粒物、臭氧和一氧化碳等
【注意】二氧化碳不计入空气质量指数
空气质量指数范围为 0~500并分成六个级别。指数越大,表征颜色越深,说明空气污染状况越严重,对人体的健康危害也就越大。
4.全球大气问题
当前人类面临着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等一系列重大的区域和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
5.酸雨: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质,形成了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称为酸雨。
酸雨中主要的有害物质是硫酸(H2SO4)和硝酸(HNO3)。
酸雨不仅危害健康,而且使水域和土壤酸化,损害农作物和林木生长,危害渔业,腐蚀建筑物、工厂设备和文化古迹.
三、人口问题
1.人口的增长
人与自然: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各种资源,同时也接纳并转化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废弃物。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__有限__的,地球对人口的__承载__能力也是有限的。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及随之而来的粮食、能源、交通、住房、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一系列需求的增长,环境面临的__压力__越来越大。
2.人口增长对资源及环境的影响
不同时期:(1)远古时期,对地球环境几乎没有影响;(2)农业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开始影响地球环境,局部性的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开始出现;(3)工业革命后,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主要环境问题:水体污染、大气污染、核污染、垃圾污染、酸雨、臭氧空洞、水土流失、荒漠化等 。
使用化石能源后果:增加了大气层中的__CO2__、NO2、SO2 等含量。大气中CO2 含量上升,使得温室效应加剧,造成全球气候__变暖__;NO2、SO2 溶解到雨水中产生__酸雨__,影响人类生活。
四、低碳生活
1.碳排放
定义:是__二氧化碳__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
途  径:生物体的__呼吸作用__和__微生物__的分解作用将产生的CO2 排入大气中;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__燃烧__产生的 CO2也排入大气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 合成为有机物,这就是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注  意:如果排入大气中的CO2在植物能够吸收的范围之内,自然界中的CO2就达到平衡,大气中的CO2含量就能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人类耗能:主要是__化石__能源。导致更多的__CO2__排入大气中。
2.控制温室气体、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所消耗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少__二氧化碳__的排放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
■考点1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典例1](2025八上·定海期末) 2024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二届“世界水日”,其主题是“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下列做法符合该理念的是
A.使用节水型抽水马桶 B.用工业废水灌溉农田
C.大量开发使用地下水 D.用漫灌方式浇灌绿地
【答案】A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水资源的保护
【解析】【分析】保护水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治水体污染。
【解答】2024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二届“世界水日”,今年的主题是“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选项中符合该理念的措施是收集淘米水,清洗果蔬的水冲厕所,选项BCD中的措施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A。
◆变式训练
1.(2025八上·余杭期末)科学课上,同学们围绕“水资源的利用及保护”的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1)下列关于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
A.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所有水体
B.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水资源不会产生危机
C.目前使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指河流水、湖泊淡水和浅层地下淡水
D.我国是水资源丰富的国家,目前不存在缺水的问题
(2)水是常见的溶剂,也是氢气和氧气的重要来源。如图甲,水电解实验中,先将试管装满水,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内气体体积如图所示,据图判断,D气体是。
(3)想要了解工厂排放的废水对河流水质的影响,需要进行对照比较,如图乙所示的 7 个可能的水样采集点中(箭头表示水流方向),需要采集水质的点是____(选填字母)。
A.②⑤⑥⑦ B.①②⑤⑦ C.②③④⑥ D.①③④⑦
(4)为了防止水污染,你认为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____。
A.禁止向水体排放有害物质
B.绝对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
C.加强水质监测和管理
【答案】(1)C
(2)氧气
(3)B
(4)A
【知识点】水资源的保护;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对水资源的分布,以及水体保护的知识判断;
(2)在电解水的实验中,生成氢气是氧气体积的2倍;
(3)根据水样采集的要求分析;
(4)根据对水资源保护的知识判断。
【解答】 A.我们通常说的水资源主要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故A错误;
BC.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湖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必须节约用水,故B错误,C正确;
D. 我国是水资源储量有限,且分布在空间和时间上不均匀,人均用水量非常少,故D错误。
故选C。
(2)根据甲图可知,D中气体是C中气体的体积的2倍,则D为氧气;
(3) 由分析可知,根据图中7个可能的水样采集点,应该在水未被污染之前①水样采集,在化工厂排放的废水的流向经过②分支成③和④,因此在②处水样采集即可,再根据水的流经途径⑤和⑦进行水样采集,因为⑥和⑤处相同,没有必要,因此,其中最重要的采集点应该是①②⑤⑦,故选B。
(4) A.禁止向水体排放有害物质,可以防止水体污染,故A正确;
B.绝对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会造成农作物病虫害,减小农作物产量,故B错误;
C.加强水质监测和管理,及时向有关部分反馈,使其发布治理方案,故C正确。
故选AC。
■考点2 人类对自然的影响
[典例2](2024八下·三门期末)2023年11月30日,国务院印发《空气质量改善行动计划》,台州积极行动,努力打造公园城市,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加强大气监测,使用清洁燃料
B.铲除观赏植物,种植农作物
C.垃圾分类处理,污水集中处理
D.积极植树造林,促进达成“碳中和”
【答案】B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根据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来分析。
【解答】A、 加强大气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空气质量状况,为改善空气质量提供数据支持;使用清洁燃料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有利于空气质量改善。这个做法符合打造公园城市、改善空气质量的理念 ,不符合题意;
B、铲除观赏植物,种植农作物,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符合题意;
C、垃圾分类处理,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污水集中处理,可以减少污染,保护水资源,不符合题意;
D、积极植树造林,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促进达成“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变式训练
1.(2024八下·上城期末)如图为杭州某时刻的空气质量日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空气质量指数(AOI)54 良
PM2.5 PM10 SO2 NO2 CO O3
24优 57良 6优 25优 — 146优
A.当前空气质量首要污染物为臭氧
B.空气质量指数越高,空气质量状况越好
C.SO2、CO、CO2属于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
D.PM2.5指大气中粒径≤2.5微米的颗粒物
【答案】D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等气体;粉尘主要指一些固体小颗粒。空气质量指数越高,空气质量状况越差。
【解答】A.由表中数据可知,当前空气质量首要污染物为PM10,故A错;
B.空气质量指数越高,空气质量状况越差,故B错;
C.CO2不属于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故C错;
D.PM2.5指大气中粒径≤2.5微米的颗粒物,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2023·金华)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的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这一主题的内在要求。下列行为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垃圾分类处理,做到变废为宝
B.工业废气直接排放,提高经济效益
C.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
D.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提高粮食产量
【答案】B
【知识点】水资源的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根据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由污染原因入手确定各行为是否符合保护环境、保护自然。
【解答】A、 垃圾分类处理,做到变废为宝 ,可节约资源且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B、 工业废气直接排放,会造成空气污染 ,符合题意;
C、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保护环境,保护自然,不符合题意;
D、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提高粮食产量 ,且能保护水资源,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022·宁波)下列说法中,无科学性错误的是()
A.饮用水越纯净越好
B.低碳排放是指减少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等含碳元素气体的排放
C.绿色食品是指以绿色植物为原料的食品
D.纳米材料是指粒子尺度为纳米级的材料
【答案】D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一氧化碳属于空气污染物。
【解答】A、饮用水并不是越纯净越好,因为自来水中含有多种人类所需的无机盐,故A错误;
B、低碳排放指的是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一氧化碳不属于温室气体,故B错误;
C、绿色食品指的是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故C错误;
D、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寸(1-100 nm)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3.(2020·绍兴)水是生命之源,有关水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流水是影响地形的外力作用之一
B.海洋水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
C.水循环的环节只有蒸发和降水
D.人类需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
【答案】C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水循环;水资源的保护;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例如地面的水分被太阳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水在地球的状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而地球中的水多数存在于大气层、地面、地底、湖泊、河流及海洋中。
【解答】A、流水的冲刷是改变地球地形的外力作用之一;故A正确;
B、海洋水占地球水总量的96.5%,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故B正确;
C、水循环的环节包含了蒸发、降水、蒸腾、水汽输送、径流;故C错误;
D、水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合理;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4.(2021·丽水)每年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主题为“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属于我市频发需重点防范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 B.火山喷发 C.台风 D.海啸
【答案】C
【知识点】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
【解析】【分析】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
【解答】浙江属于沿海省份,其最大的自然灾害是台风;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5.(2021·嘉兴)今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与2010年第六次普查结果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率仅5.38%。但浙江省的人口增加了1014万,增长率高达18.6%。浙江省人口增长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是(  )
A.迁入人口多 B.年龄结构合理
C.出生率高 D.性别比例合理
【答案】A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解析】【分析】引起人口增长的因素主要有:(1)人口的自然增长,即新出生的人口和已死亡人口之间的差额;(2)迁移增长,即迁入人口与迁出人口的差额。
【解答】浙江经济高速发展,对外来人口吸引力越来越大,由于迁入人口不断增多,因此 浙江省人口增长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6.(2023·温州)我国拥有全球聚光面积最大的熔盐电站,该电站内1.2万多面“定日镜”环绕吸热塔,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1)为将阳光反射到吸热塔,一天中“定日镜”需不断改变朝向。其原因是   。
(2)高温熔盐流经蒸汽发生器时,放出热量使水变成高温高压的水蒸气,带动发电机发电。此过程,蒸汽发生器中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3)该熔盐电站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达35万吨,这能减缓哪种环境问题?   。
【答案】(1)太阳高度角不断变化
(2)汽化
(3)温室效应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根据太阳在一天中位置的变化分析解答;
(2)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3)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重要因素,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在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角不断改变,而定日镜只有正对太阳才能吸收最多的太阳能,因此一天中“定日镜”需不断改变朝向。
(2)水吸收热量后,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
(3)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重要因素,因此该熔盐电站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达35万吨,这能减温室效应。
7.(2019·嘉兴)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1)如图为水循环示意图,人们常常通过对地表的改造,影响地球上的水循环,我国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可以缓解北方的缺水问题,该工程是对水循环途径中的   (选填数字)施加影响.
(2)舟山是饮用水较为缺乏的地区,我们要珍惜和保护水资源,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
B.植树造林,涵养水源
C.随手关闭水龙头
【答案】(1)⑤
(2)B;C
【知识点】水资源的保护
【解析】【分析】水分以气态的形式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蒸腾作用.植物体吸收的水分,绝大多数用于植物体的蒸腾作用,蒸腾作用提高了大气湿度,增加了降水,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图中①④表示降水,②是水分蒸发,③是大气水分的输送,⑤是地表径流,⑥是地下水.掌握水循环的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解:(1)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的水存在于地球各处,如河流水、海洋水、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等,其中占地球总水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以及地表径流等环节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不断地循环,“南水北调工程”对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状况有所改善,南水北调属于⑤地表径流环节.(2)A、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溶液造成水污染,A不符合题意;
B、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护水资源,B符合题意;
C、随手关闭水龙头.节约水资源,C符合题意.
故选:BC
故答案为:(1)⑤(2)BC
8.(2023·衢州) 2060年前我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其中碳减排、碳封存是实现碳中和的主要途径。
(1)人们常说“电动汽车比燃油车环保”,为了探明电动和燃油两种汽车的碳排放量,科学家对A品牌某款电动汽车和B品牌某款燃油汽车进行四个维度的对比,相关信息如下表。
对比维度 电动汽车 燃油车
汽车生产及回收 每生产和回收一辆共排放约20.5吨碳(其中生产和回收锂电池组约占一半的碳排放) 每生产和回收一辆共排放约10.1吨碳
能源生成 使用绿色能源为其供电,年均消耗的电能相当于排放约0.7吨碳 动力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年均排放约3.3吨碳
使用维护 一年保养维护排放约0.15吨碳 一年保养维护排放约0.15吨碳
电池使用年限 锂电池组平均寿命8年 /
根据以上信息,从碳排放的角度来看,你是否赞同“电动汽车比燃油车环保”这个观点,并说明理由。   
(2)该电动汽车匀速通过高速公路上一段3km的平直路段,用时0.03h,消耗的电能为2.25×106J。
请计算:①汽车行驶的速度。②若消耗电能的80%用于驱动汽车前进,汽车在该路段行驶时受到的阻力。
(3)全球排放的CO2,大约有30%~40%被海洋吸收,导致海水酸化。捕获海水中的CO2比捕获空气中的成本更低,科学家计划从海水中捕获CO2,收集后压缩成液态,再注入海底废弃的油田封存。
①封存CO2,能有效减缓   效应。②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我们应该如何践行低碳生活   。
A.天天使用一次性筷子B.节约纸张,节约用水用电
C.减少或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袋D.走路、骑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学放学
【答案】(1)赞同,理由是通过计算可得,当车辆使用4年以上时,电动汽车的碳排放量就低于燃油车,而一般车辆的使用寿命均在4年以上。其他答案:①赞同,理由是按车辆使用8年计算可知,使用电动汽车产生的碳排放量低于燃油车。②不赞同,理由是若电动汽车在使用4年之内因为意外而报废,电动汽车的碳排放量就超过燃油车。
(2)①

f=F=600N
(3)温室;BC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将电动车和燃油车使用周期内的碳排放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电动汽车是否比燃油车更环保;
(2)①根据公式 计算汽车行驶的速度;
②首先根据计算汽车行驶受到的牵引力,再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f=F计算汽车受到的阻力。
(3)①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②分析哪个选项中有利于减小碳排放即可。
【解答】(3)①封存CO2,减小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能有效减缓温室效应。
②A.天天使用一次性筷子,会增大树木的砍伐,从而增加碳排放,减小二氧化碳的吸收,故A不合题意;
B.节约纸张,节约用水用电,都会减小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小碳排放,故B符合题意;
C.减少或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有利于减小碳排放而保护环境,故C符合题意;
D.走路、骑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学放学,减小化石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小碳排放,故D符合题意。
故选BCD。
9.(2022·宁波)科学家在美国夏威夷的莫纳罗亚山顶设置了高精度气体分析器,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分数以百万分比计)进行了连续测量,下图描述的是1958——1978年期间的测量结果。
请你根据该图分析:
(1)莫纳罗亚山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怎样变化的
①在每一年度里,   ;
②在不同的年度里,   。
(2)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变化
①在每一年度里的变化由什么引起的    ;
②在不同的年度里的变化由什么引起的    。
【答案】(1)二氧化碳的含量呈现季节性变化(或有周期性);二氧化碳的含量是逐年增加的,其间略有起伏
(2)二氧化碳含量的周期性变化是由植物的光合作用引起的,夏季植物光合作用旺盛,冬季则比较缓慢;二氧化碳含量逐年上升趋势可能是人类过度燃烧含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木柴、秸秆等)引起的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变化趋势可知,二氧化碳含量逐渐增大。
(2)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吸收二氧化碳,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而化石燃料的燃烧会释放出二氧化碳。
【解答】(1)由图像可知,在每一年中,莫纳罗亚山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都是先增大后减小,呈现周期性,且在不同年度中总体呈增长的趋势。
(2)每一年先增大后减小可能是因为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吸收的二氧化碳多,所以二氧化碳的总体含量下降,而秋冬季节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弱,吸收的二氧化碳较少,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多。总体呈增长趋势可能是因为人类的生活生产消耗的化石燃料变多,释放的二氧化碳变多。
10.(2022·台州)兴趣小组在调查某城市的“热岛效应”时发现:
城区:人口密集,人类活动多,能量消耗较多,绿化率较低,气温较高。
郊区:人口密度小,绿化率较高,河道密布,气温较低,但空气中有来自城区的少量污染物。
请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对“郊区气温较低,空气中有来自城区的少量污染物”的现象作出解释。
【答案】①郊区人口密度较小,人类活动释放的热能少。
②郊区绿化率高,河道密布,蒸腾作用及蒸发吸热多。
③地表水多,水的比热大,温度不易升高。
④城郊温差有利于形成空气对流.
⑤城区气流上升到高空后,温度降低,密度增大,在城区四周下沉,带着污染物到达郊区.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城市热岛现象会使城市上空经常维持一个气温高于四周郊区的热气团,这些热量主要是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业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由于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吸热率和更小的比热容,使得城市地区升温较快,并向四周和大气中大量辐射,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岛屿,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
11.(2021·嘉兴)目前,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已上升了1.1℃,其主要原因是自然界中的碳平衡被破坏。2020年9月22日,我国政府承诺: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CO2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通过各种方式抵消排放的CO2量,重新实现碳平衡,如图是碳循环和碳中和策略的示意图。
(1)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碳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可采取的碳中和策略②有   。
(2)要实现我国政府提出的目标,除图中策略外,还可用化学方法人工捕获,如将空气通入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写出用氢氧化钾捕获CO2的化学方程式   。
(3)2020年12月下旬,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多年未遇的极寒天气,因此有人质疑:今年天气 这么冷,地球气温真的在上升吗 对于这样的质疑,你是否认同 并说明理由。
【答案】(1)节能减排,改善能源结构等
(2)2KOH+CO2=K2CO3+H2O
(3)示例:不认同:2020年12月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板端低天气,在空间与时间上都属
于个例,事实上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全球极端天气频发;这种空间与时间上的
极端天气作为个例不能否定全球气温整体上升这一事实。
示例:不认同:2020年中国部分地区出现的低端天气只是个别时间或地区的偶然性气
温下降特例;或2020年中国部分地区出现的低端天气不能作为否定地球整体气
温上升的依据。
端天气是个例;认为个例能够否定全球气温上升的趋势。
示例:不认同:2020年是例外,可能是气温测量有误。
示例:全球气温是呈下降趋势,或地球气温是反复多变的。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既然化石能源是造成碳平衡破坏的主要原因,那么就要尽可能的减小化石能源的使用,并且寻找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从而改变能源结构。
(2)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然后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要得到某个结论,不能只依靠一个数据,而是需要大量的数据才能说明问题,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碳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可采取的碳中和策略②有:节能减排,改善能源结构等。
(2)氢氧化钾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方程式为: 2KOH+CO2=K2CO3+H2O ;
(3)我不认同这样的质疑,因为:2020年12月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板端低天气,在空间与时间上都属于个例,事实上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全球极端天气频发;这种空间与时间上的极端天气作为个例不能否定全球气温整体上升这一事实。
1.(2024·浙江模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上就提出了“预防污染”这一新概念,绿色化学是“预防污染”的根本手段,它的目标是研究和寻找能充分利用的无毒害原材料,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在化工生产各个环节都实现净化和无污染。下列各项最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是 (  )
A.垃圾分类处理 B.治理污染点
C.减少有毒物 D.杜绝污染源
【答案】D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解析】【分析】绿色化学” 的目标是研究和寻找能充分利用的无毒害原材料,在化工生产各个环节都实现净化和无污染,也就是要从源头杜绝污染源。
【解答】A 、垃圾分类处理主要是对已经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管理和后续处理,以实现资源回收和减少环境污染,但这是在污染产生之后的措施,不是从源头预防污染,不符合 “绿色化学” 要求。
B 、治理污染点是对已经存在的污染区域或污染源进行治理,是在污染发生之后采取的补救措施,而不是在化工生产等过程中预防污染的产生,不符合 “绿色化学” 的根本理念。
C、减少有毒物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有害物质的使用量或排放量,但并没有完全杜绝污染源,仍然可能存在污染的风险,没有达到 “绿色化学” 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在各个环节都实现净化和无污染的目标。
D 、“绿色化学” 的目标是研究和寻找能充分利用的无毒害原材料,在化工生产各个环节都实现净化和无污染,也就是要从源头杜绝污染源,这是最符合 “绿色化学” 要求的。
故答案为:D。
2.(2024·余姚模拟)每年的7 月12日为全国低碳日,2023年的主题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下列做法中与该主题不符的是 (  )
A.尽量以公共交通替代私家车出行
B.在荒芜地带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C.尽量以一次性餐具替代传统餐具
D.电器不用时及时将插头拔离电源
【答案】C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解析】【分析】低碳绿色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含碳物质的燃烧,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减缓温室效应。
【解答】A.尽量以公共交通替代私家车出行,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主题,
B.在荒芜地带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符合主题;
C.尽量以一次性餐具替代传统餐具, 大量生产一次性餐具会导致资源的大量消耗,包括木材、塑料、纸张等, 不符合主题
D.电器不用时及时将插头拔离电源,节约用电,符合主题;
故答案为:C。
3.(2023·定海模拟)习近平主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A.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新型能源
B.增加绿化面积,建设生态园林城市
C.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多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D.垃圾找空旷地方集中焚烧处理
【答案】D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解析】【分析】A、根据洁净的能源有: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新型能源进行分析;
B、根据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少开私家车有利于减少尾气排放进行分析;
C、根据增加绿化面积,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进行分析;
D、根据集中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烟尘进行分析。
【解答】A、洁净的能源有: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新型能源,有利于环保,故A正确;
B、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少开私家车有利于减少尾气排放,有利于环保,故B正确;
C、增加绿化面积,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可以吸收空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有利于环保,故C正确;
D、集中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烟尘,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4.(2022·玉环模拟)对此漫画的理解恰当的是 (  )
A.人多力量大,我们战胜了地球
B.增加某一生物数量,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C.人口剧增致使资源过度开发,让地球无法承受
D.物种过多导致地球不堪重负,要消灭那些对人无用的物种
【答案】C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解析】【分析】人口过度增长的危害:过度消耗地球生物圈的资源,会产生资源和能源的问题;地球变成一个大垃圾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类的不合理活动破坏地球生态,引发各种灾害和生态危机。
【解答】人口增多将面临“水资源紧张”或“缺水”的状况,因此对此漫画的理解最恰当的是人口剧增致使资源过度开发,让地球无法承受,C 符合题意。
故选C。
5.(2023·婺城二模) 2024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二届“世界水日”,联合国确定的主题为“Water for Peace” (以水促和平),我国的宣传主题为“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下列有关水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A.水是一种常见溶剂, 自然界中的水都是纯净物
B.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等都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
C.沿海地区昼夜温差较小的原因是水的比热容较大
D.地球上水的存量很大,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不充裕
【答案】A
【知识点】比热容;地球上的水体;水体污染和防治;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A.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
B.根据水资源保护的知识判断;
C.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放热本领大小的物理量;
D.根据水资源的分布判断。
【解答】 A.水是一种常见溶剂, 自然界中的水都含有杂质,即都是混合物,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等都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从而减小水体污染,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沿海地区昼夜温差较小的原因是水的比热容较大,则水的温度变化较小,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地球上水的存量很大,但是淡水资源含量很少,且分布不均匀,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6.(2024·钱塘二模) 2024年5月 12日是我国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面对灾害和意外,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出并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
B.发生火灾且室内浓烟密布时,应俯伏在地上爬行并用潮湿毛巾掩盖口鼻
C.发生地震时,高楼的人应迅速乘电梯下楼
D.发现煤气中毒者,首先必须对病人进行人工呼吸
【答案】B
【知识点】地震的预报和防范;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
【解析】【分析】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不同的情况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急救措施。
【解答】A、野外遭遇泥石流,应迅速离开河谷,向山坡高处跑,应沿沟的垂直方向逃生,不能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A错误;
B、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烟尘;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故要俯伏在地上爬行,B正确;
C、发生地震时,住在高楼的人不能乘电梯逃生,C错误;
D、发现煤气中毒者,首先必须将病人从中毒环境迅速转移到空气清新的地方,D错误;
故答案为:B。
7.(2023·宁波模拟)2022年第12号台风“梅花”于9月8日生成,后向西北移动。9月14日20时30分左右,“梅花”在浙江舟山普陀沿海一带(29.9°N、122.3°E)登陆。下列叙述中有误的是(  )
A.侵袭我国的台风大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B.“梅花”登录的位置处于地球的北半球、东半球
C.台风来临时,应关紧门窗,检查门窗是否坚固,尽量不要外出
D.台风会带来狂风、暴雨、巨浪,并引发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威胁严重。
【答案】D
【知识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
【解析】【分析】 在热带海洋面上经常有许多弱小的热带涡旋,称之为台风的“胚胎”,因为台风总是由这种弱的热带涡旋发展成长起来的。台风来临的避险方法1、尽量不要外出。 2、如果在外面,千万不要在临时建筑物、广告牌、铁塔、大树等附近避风避雨。 3、如果你是开车的话,则应立即将车开到地下停车场或隐蔽处。 4、如果你住在帐篷里,则应立即收起帐篷,到坚固结实的房屋中避风。 5、如果你在水面上(如游泳),则应立即上岸避风避雨。 6、如果你已经在结实的房屋里,则应小心关好窗户,在窗玻璃上用胶布贴成“米”字图形,以防窗玻璃破碎。 7、如台风加上打雷,则要采取防雷措施。 8、台风过后需要注意环境卫生,注意食物、水的安全。
【解答】A. 侵袭我国的台风大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正确;
B.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东半球的范围是(20°W-160°E);“梅花”在浙江舟山普陀沿海一带(29.9°N、122.3°E)登陆。梅花”登录的位置处于地球的北半球、东半球,正确;
C. 台风来临时,应关紧门窗,检查门窗是否坚固,尽量不要外出,正确;
D. 台风会带来狂风、暴雨、巨浪,是地球外力因素作用导致的,但是并不会引发地震灾害,地震是地区内部原因导致耳,但是都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威胁严重,D错误;
故答案为:D。
8.(2022·永嘉模拟)聚丙烯酰胺(缩写为PAM)在处理污水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但易在土壤中残留,过量的PAM会使上壤板结,使上壤的透气性变弱,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 某些微生物对PAM的分解具有一定的效果,科研小组发现降解菌A和B对PAM都有较好的降解效果 为了比较单独投放一种降解菌和混合投放两降解菌对该PAM的降解效果,以及10℃到40℃之间哪个温度对PAM降解效果最好,该科研小组欲利用以下器材和药品进行实验:
PAM测量仪,玻璃水槽,量筒,可调温度的恒温箱,含PAM浓度为0.5克/分米3土壤
浸出液,浓度相同的降解菌A和B培养液.实验时,每组取土壤浸出液50毫升,降解菌培养液2毫升,每组实验时间约10天.
(1)科研人员在配制土壤浸出液前,将土壤样品加热至121℃,并保持20分钟,其目的是   ;
(2)根据上述信息和所学知识,写出该实验的步骤;
【答案】(1)防止土壤中原有的细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②在甲乙丙三组每个水槽中分别加入2克降解菌A液、2克降解菌B溶液、1克降解菌A溶液和1克降解菌B溶液
③将三组水槽放到恒温箱中,设置温度为10摄氏度的
④每天定时测量PAM浓度,持续观察10天并记录
⑤将温度分别设为20摄氏度,30摄氏度,40摄氏度,重复实验①-⑤
⑥找出以上温度中的最佳温度,然后在其附近继续取更小的温度梯度进行实验,整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土壤中也有很多微生物,这些细菌可能会对实验造成干扰。
(2)实验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要注意控制变量。多次实验防止实验具有偶然性。
【解答】(1)加热土壤样品可以杀死土壤中微生物,防止它们对实验造成干扰。
(2)答题要点:① 避免偶然性 ② 降解菌溶液的控制 ③ 每次温度的设置④定时测PAM的浓度 ⑤不同次实验中温度设置 ⑥实验数据处理①取9个相同的玻璃水槽,标为甲乙丙三组,每组三个,往9个水槽中各加入50毫升含PAM浓度为0.5克/分米3土壤浸出液.
9.(2024·杭州模拟)厌氧发酵制氢是指某些厌氧微生物,通过体内产氢酶的催化,将秸秆等有机物发酵成有机酸,同时产生大量氢气。该技术可助力我国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其主要装置及流程如图所示。
(1)装置中的集气瓶用于收集氢气,根据这一目的,补全集气瓶中的导管(在答题纸相应位置画出)。
(2)在发酵瓶中,随着反应的进行,即使秸秆等原料液充足,但产氢速率却逐渐减慢,其原因可能是:   。
(3)通过上述技术,人们可以获得氢能源,而氢能源是新能源汽车的选择之一。某氢能源汽车的发动机工作时,将液态氢转化为氢气在气缸中燃烧,若该车以70kW的功率匀速行驶0.5h,共消耗了2kg氢气,则氢气完全燃烧产生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效率为   (氢的热值是
(4)对秸秆的利用,该技术相较于传统农业中的焚烧处理,优点是   。 (写出1点)
【答案】(1)
(2)有机酸使酶的活性降低;
(3)45%
(4)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产生氢能源。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低碳生活
【解析】【分析】(1)根据氢气不溶于水的性质结合图示信息进行分析;
(2)根据有机酸会使酶的催化能力减弱进行分析;
(3)根据进行计算;
(4)根据题文信息进行分析。
【解答】 (1)氢气不溶于水,利用排水法收集氢气,瓶内气体压强增大,水被压入储水瓶内,补全集气瓶中的导管如图所示:
(2)在发酵瓶中,随着反应的进行,即使秸秆等原料液充足,但产氢速率却逐渐减慢,其原因可能是有机酸使酶的活性降低;
(3)氢能源车所做的有用功W=Pt=70×103W×0.5×3600s=1.26×108J;
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Q=mq=2kg×1.4×108J/kg=2.8×108J;
发动机的效率

(4)对秸秆的利用,该技术相较于传统农业中的焚烧处理,优点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产生氢能源。
10.(2024·温州三模) 2022年两会上“碳达峰” “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碳中和”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实现碳中和,一是要减排即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要发展即二氧化碳的吸收技术。
资料一:浙江大学研发了“二氧化碳烟气微藻减排技术”,用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实现固碳。
资料二:2020年1月,李灿院士领衔的全球首套千吨级“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在兰州试车成功。
(1)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该技术,本质是利用微藻的光合作用实现固碳。请写出该生理活动的文字表达式:   。
(2) “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简单流程如图,甲醇(CH3OH)等液体燃料被形象地称为“液态阳光”。根据化学式可知,甲醇属于   物。据图回答:甲醇合成时,利用氢能合成甲醇的反应物为   ;若碳元素全部来自二氧化碳,则3.2吨甲醇(CH3OH)与   吨二氧化碳含碳量相当。
(3)碳中和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请你例举一条生产、生活中减少碳排放的措施   。
【答案】(1)二氧化碳+水氧气+淀粉
(2)有机;氢气和二氧化碳;4.4
(3)开发利用新能源,多植树种草等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低碳生活
【解析】【分析】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解答】(1)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的本质是利用微藻的光合作用实现固碳。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氧气+淀粉;
(2)根据化学式可知,甲醇是含碳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根据图示可以看出,甲醇合成时,利用氢能合成甲醇的反应物为氢气和二氧化碳;若碳元素全部来自于二氧化碳,设3.2吨甲醇(CH3OH)与质量为x 的二氧化碳含碳量相当,则有:,x=4.4t;
(3)生产、生活中减少碳排放,可以开发利用新能源,多植树种草等。
11.(2024·浙江模拟)图甲是一种绿色家居设计图。风帽、光电池、太阳能热水器、复合保温墙体、屋顶绿化等都是它的配置。
(1)炎热的夏天,屋顶绿化使屋内变得凉爽,主要是利用了植物叶片的   吸收热量的原理。
(2)“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下列做法符合“碳中和”理念的是____(填字母)。
A.践行光盘行动,杜绝铺张浪费
B.乘坐公共汽车,倡导绿色出行
C.开展植树造林,优化生态环境
(3)安装在房顶上的光电池,平均每天发电5.5kW·h,使用时输出电压为220 V,冬季室内采用电热板取暖,电热地板的规格是“220V 2.5 A”,那么5.5 kW·h电能可供该电热地板正常工作    h。
(4)“人工树叶”是一种模拟电化学的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能利用太阳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燃料甲醇(CH4O),该装置模拟植物的   作用。
【答案】(1)蒸腾作用
(2)A;B;C
(3)10
(4)光合
【知识点】蒸腾作用;电功计算公式的应用;低碳生活
【解析】【分析】(1)根据蒸发吸热的知识分析;
(2)所谓“碳中和”,即减小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大二氧化碳气体的吸收,据此分析判断;
(3)根据计算电热地板正常工作的时间;
(4)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解答】(1)炎热的夏天,屋顶绿化使屋内变得凉爽,主要是利用了植物叶片的蒸腾作用吸收热量的原理。
(2)践行光盘行动,杜绝铺张浪费,可以减小二氧化碳气体的产生,故A符合题意;
乘坐公共汽车,倡导绿色出行,可以减小化石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小二氧化碳气体的产生,故B符合题意;
开展植树造林,优化生态环境,可以增大二氧化碳气体的吸收,故C符合题意。
故选ABC。
(3)根据题意可知,电热地板正常工作的时间:。
(4)人工树叶是一种模拟电化学的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能利用太阳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燃料甲醇(CH4O),该装置模拟植物的光合作用。
12.(2024·舟山模拟)2021年3月,中央财经会议明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来抵消掉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
(1)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根据图甲回答支持这一结论的证据是:   。
(2)科学家已经研究出多种方式来实现二氧化碳的转化。
①浙江大学研发的“二氧化碳烟气微藻减排技术”,利用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实现固碳。该技术的本质是利用微藻的   作用实现固碳。
②固碳的另一种方法是将收集的二氧化碳和水混合后注入地下玄武岩中,最终与岩石中的矿物质作用形成固态的石头碳酸盐。这种固碳方式属于   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③我国研发的“液态太阳燃料合成技术”(图乙),甲醇()等液体燃料被形象地称为“液态阳光”。甲醇合成时,若碳元素全部来自于二氧化碳,则消耗8.8吨二氧化碳可制取   吨甲醇。(二氧化碳转化成甲醇的方程式为:)
(3)交通领域的“以电代油”可以来实现“减碳”目标。图丙为某纯电动汽车与某燃油汽车的相关数据,请回答:
与燃油汽车相比,纯电动汽车每行驶100km会向空气减少排放   kg的二氧化碳。(,结果精确到0.1)
(4)从获取电能的各种方式看,下列不符合“减碳”理念的是____发电。
A.火力发电 B.水力发电 C.风力发电 D.核能发电
【答案】(1)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全球平均气温也升高,且变化趋势相同(合理即可)
(2)光合;化学;6.4
(3)12.0
(4)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低碳生活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与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分析;
(2)根据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及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时碳元素质量不变分析;
(3)根据电动汽车百公里耗电释放二氧化碳的质量与燃油车百公里燃油排放二氧化碳质量分析;
(4)根据使用化石能源排放二氧化碳,新能源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分析。
【解答】(1)由图甲可知,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全球平均气温也升高,且变化趋势相同,由此可证明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2) ① 利用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实现固碳 ,是利用微藻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实现固碳。 ②固碳的另一种方法是将收集的二氧化碳和水混合后注入地下玄武岩中,最终与岩石中的矿物质作用形成固态的石头碳酸盐。这种固碳方式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③ 甲醇合成时,若碳元素全部来自于二氧化碳,由碳元素质量守恒可知,消耗8.8吨二氧化碳能制取甲醇质量为。
(3) 纯电动汽车每行驶100km会向空气中排放二氧化碳质量为20kWh×0.8kg/kW·h=16.0kg ,燃油汽车每行驶100km会向空气中排放二氧化碳质量为10×10-3mL×0.7×103kg/m3×4kg=28.0kg,则 与燃油汽车相比,纯电动汽车每行驶100km会向空气减少排放28.0-16.0=12.0kg的二氧化碳。
(4)火力发电使用化石燃料,不符合减碳理念的发电,A符合题意;水力发电、风力发电、核能发电都属于新能源,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符合“减碳”理念的发电,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全球平均气温也升高,且变化趋势相同(合理即可) ;(2)光合;化学;6.4;(3)12.0;(4)A。
13.(2023·舟山模拟)滩坑水电站位于青田县境内的瓯江支流小溪中游河段,是结合发电、供水、防洪等综合效益的大型电站,库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0%,水质达到了Ⅱ类水质标准,经常规净化处理即可用作生活饮用水,成为丽水、温州等地引调的饮用水源。其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如图所示:
(1)要除去污水中的臭味,可采用   来吸附。以下是净水的操作,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静置沉淀 ②过滤 ③吸附沉淀 ④蒸馏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③①②④
(2)小舟同学去滩坑库区游玩时,被当地绿水青山的美丽环境吸引,这得益于库区活跃的水循环和丰富的水资源,以下关于水资源和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东多西少,南少北多
B.从地球水体分类和比例来看,陆地水资源中比例最大的是河流水
C.从水循环角度来讲,“水库紧急放水”是对地表径流这一环节施加影响
D.青田县水资源丰富,根本不用考虑缺少问题,只需在缺水城市注意节约用水即可
(3)小舟还看到库区的“农家乐饭店”使用高压锅来煮饭,既快速又节能。如图是一“苏泊尔”牌高压锅,直径为24cm,限压出气孔的面积为7mm2,限压阀质量为91g,试估算此高压锅正常使用时,锅内气压约为多大?(设大气压为1标准大气压)
【答案】(1)活性炭;B
(2)C
(3)G=mg=0.091kg×10N/kg=0.91N;

1标准大气压=1.01×105 N/m2=1.01×105 Pa,
P内=1.01×105Pa+1.30×105Pa=2.31×105Pa。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水循环;水资源的保护;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解析】【分析】(1)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解答。根据水的净化知识解答;
(2)根据对水循环和水资源分布的认识判断;
(3)首先根据F=G=mg计算出重力对排气孔产生的压力,再根据公式计算重力对排气孔产生的压强,最后将其与大气压强相加得到锅内气压。【解答】(1)①要除去污水中的臭味,可采用活性炭;
②净化水时一般是先通过静置使水中悬浮的大颗粒固体沉降,再加入絮凝剂使水中悬浮的小颗粒固体凝聚而加快沉降,然后通过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但对于可溶性杂质过滤并不能除去,蒸馏除去水中所有杂质,所得到的水是纯净水,所以相对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①静置沉淀、③吸附沉淀、②过滤、④蒸馏,故选B。
(2)A.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故A错误;
B.从地球水体分类和比例来看,陆地水资源中比例最大的是冰川水,故B错误;
C.从水循环角度来讲,“水库紧急放水”是对地表径流这一环节施加影响,故C正确;
D.青田县水资源丰富,但也要注意节约用水,故D错误。
故选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1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考点分布 考查频率 课标要求
考点1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 1.知道地球上不同类型水体所占的比重,认识淡水资源的有限性,理解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 2.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知道防灾减灾的措施和应急救灾的基本常识。 3.知道空气质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举例说明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和防治措施。
4.关注水环境问题,举例说明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和防治措施。
5.知道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理解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科学内涵,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6.知道防治土壤污染、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7.知道自然环境的人口承载量。
考点2人类对自然的影响 ☆
■考点①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一、水资源的分布
1、全球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地球上的水资源具有时空分布 的特点。从全球范围来看,赤道附近地区、沿海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而热带沙漠地区、内陆中纬度地区水资源比较匮乏。
2、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1)我国江河年平均径流总量约2.7×1012m3,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拥有的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2)从空间分布看:具有 的特点。
(3)从时间分配看: ,江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尤其在北方更加明显。
二、水与生命
1、水对生物的重要性
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 。动物和人类的各种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
2、沙漠里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生存需要水,长期生存在沙漠里的动植物为了适应当地缺水的环境,形成了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来保持体内水分的含量。
3、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 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体内的水分含量更多,占其体重的 。
三、水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1、地球水资源概况
地球上的水资源十分丰富,但大部分是不可直接利用的海洋水,陆地上的冰川水也无法直接利用,可供我们直接利用的河流水、 和浅层地下水,不到地球总水量的1%。
2、淡水资源的利用
(1)生物的生存需要水。
(2)工、农业生产需要水:农作物灌溉、工业原料等。
(3)人类生活需要水:洗衣、做饭、洗手、洗澡等。
3、缺水的原因
自然原因:全球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少;分布不均(时间和空间)。
人为原因:人口增长;水污染严重;水的重复利用率低;森林破坏严重。
4、我国的水资源:
空间分配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时间分配不均匀— ,北方尤其明显。
四、土壤是重要的资源
(1)地球上陆地面积仅占地表总面积的 29% 。陆地面积中 89% 的土地目前尚不适宜农业生产。
(2)我国陆地面积 9.6×1012 米2,其中湖泊面积8×1010米2。耕地、林地、牧草地只占陆地面积的 63.8% 。耕地面积为 1.35×1012 米2,其中高产耕地仅 3.98×1011 米2。
(3)土壤资源是 的,我们必须保护好土壤。
(4)我国的土壤资源状况
土地类型 国土 总面积 陆地 总面积 耕地、林地、 草地 耕地 总面积 高产耕地总面积
土地面积 (平方千米) 960万 877万 438万 137万 29.4万
所占的比 占全球6.8% 占国土91.39% 占陆地总面积50% 占陆地总面积15% 占耕地总面积21%
我国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林地资源非常低。理解我国耕地资源的有限性,可以从农用耕地面积占地表面积的比例与我国人均占有耕地资源两方面去理解。
五、主要气象灾害
(一)寒流
寒潮是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每年袭击我国的寒潮平均约有5次。寒潮会带来剧烈的降温、霜冻、大风和扬沙天气。
主要地区:主要发生在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发生的原因:当冷空气向暖空气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表现:
①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沙尘暴等
②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雨雪、雷电暴雨等
防御寒潮的措施:铲除路面积雪,给路面撒盐、撒沙,给轮胎安装防滑链。
寒潮危害
(1)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
(2)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
(二)台风
定义: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灾害性天气。
危害:
狂风能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
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分布: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
(三)洪水
洪水是我国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影响因素:持续性暴雨、台风、人类的一些活动
植被能保持水土,增加雨水下渗,因此破坏植被会使洪水的危害增大。
(四)干旱
干旱也是我国一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其他气象灾害还有沙尘暴、冰雹、霜冻等。
■考点②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一、水资源的保护
1、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1)水的再循环、减少水的使用及水的回收利用是保护和节约用水的三种主要方法。
(2)节约用水的措施:
①工业上改变一些生产工艺,提高水的利用率。
②发展节水型农业,例如农业和园林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或滴灌。
③日常生活中,使用节水型器具,及时修理坏了的水龙头,生活用水处理后二次利用等。
2、防止水污染
(1)水污染:指大量污染物质排放到水体中,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水体及周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对人类健康、生活和生产活动等造成损害和威胁。
(2)水污染的来源: 中常含有许多有毒物质; 中常含有农药、化肥等;生活污水中常含有微生物或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的物质。
(3)水污染的危害:会影响生活在河流和湖泊中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同时还会污染地下水源。被污染的水被直接饮用或使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4)水体污染的预防措施:工业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对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生活中,污水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医疗中,医疗污水集中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3、节水标志的意义
其标志中: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接起一滴水,节水与接水谐音,寓意节约每一滴用水。手是字母J和S的变形,寓意节水,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第一滴水;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二、土壤污染与保护
(1)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壤的 和过度开发。
(2)土壤污染的种类
1)物理污染:核反应带来的辐射性污染。
2)化学污染:工农业生产和生活 , 的任意排放, 的大量使用等。
3)生物污染:某些 病菌 、 寄生虫 和 病毒 对土壤产生的污染。
(3) 耕地被蚕食 、 水土流失 、 土地荒漠化 和 盐渍化等,都会造成土壤资源的流失。
(1) 水土流失 是全球环境中存在的大问题。 黄土高原 是我国甚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年被冲刷走了大量的氮、磷、钾元素,相当于流失了数量可观的化肥。
(2)我国沙漠化现象严重,所以频频出现 沙尘暴 天气。
(3)土壤盐渍化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 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我国的盐渍化土地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具有 、 、 类型多等特点。土壤的盐渍化严重影响了耕地的质量,导致 。
1.空气污染
造成空气污染的有自然因素(如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 和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生活燃煤、汽车尾气等)两种。
一般以后者为主。目前,被人们注意到的空气污染物有 100 多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及可吸入颗粒物等是常见的空气污染物。
2.空气污染的防治
措施1: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措施2:合理规划工业区与非工业区
措施3:加大植树造林力度
3.空气质量指数
空气质量指数 (air quality index,简称 AQI)是一种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简单而直观的指标。
它是根据空气中的几种污染物的浓度,通过一定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可以直观简明、定量地描述和比较环境污染的程度。
目前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有: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颗粒物、臭氧和一氧化碳等
【注意】二氧化碳不计入空气质量指数
空气质量指数范围为 0~500并分成六个级别。指数越大,表征颜色越深,说明空气污染状况越严重,对人体的健康危害也就越大。
4.全球大气问题
当前人类面临着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等一系列重大的区域和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
5.酸雨: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质,形成了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称为酸雨。
酸雨中主要的有害物质是硫酸(H2SO4)和硝酸(HNO3)。
酸雨不仅危害健康,而且使水域和土壤酸化,损害农作物和林木生长,危害渔业,腐蚀建筑物、工厂设备和文化古迹.
三、人口问题
1.人口的增长
人与自然: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各种资源,同时也接纳并转化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废弃物。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__ _的,地球对人口的__ __能力也是有限的。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及随之而来的粮食、能源、交通、住房、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一系列需求的增长,环境面临的__压力__越来越大。
2.人口增长对资源及环境的影响
不同时期:(1)远古时期,对地球环境几乎没有影响;(2)农业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开始影响地球环境,局部性的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开始出现;(3)工业革命后,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主要环境问题:水体污染、大气污染、核污染、垃圾污染、酸雨、臭氧空洞、水土流失、荒漠化等 。
使用化石能源后果:增加了大气层中的__CO2__、NO2、SO2 等含量。大气中CO2 含量上升,使得温室效应加剧,造成全球气候__变暖__;NO2、SO2 溶解到雨水中产生__酸雨__,影响人类生活。
四、低碳生活
1.碳排放
定义:是__ __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
途  径:生物体的__呼吸作用__和__微生物__的分解作用将产生的CO2 排入大气中;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__燃烧__产生的 CO2也排入大气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 合成为有机物,这就是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注  意:如果排入大气中的CO2在植物能够吸收的范围之内,自然界中的CO2就达到平衡,大气中的CO2含量就能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人类耗能:主要是__化石__能源。导致更多的__CO2__排入大气中。
2.控制温室气体、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所消耗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少__二氧化碳__的排放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
■考点1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典例1](2025八上·定海期末) 2024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二届“世界水日”,其主题是“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下列做法符合该理念的是
A.使用节水型抽水马桶 B.用工业废水灌溉农田
C.大量开发使用地下水 D.用漫灌方式浇灌绿地
◆变式训练
1.(2025八上·余杭期末)科学课上,同学们围绕“水资源的利用及保护”的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1)下列关于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
A.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所有水体
B.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水资源不会产生危机
C.目前使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指河流水、湖泊淡水和浅层地下淡水
D.我国是水资源丰富的国家,目前不存在缺水的问题
(2)水是常见的溶剂,也是氢气和氧气的重要来源。如图甲,水电解实验中,先将试管装满水,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内气体体积如图所示,据图判断,D气体是。
(3)想要了解工厂排放的废水对河流水质的影响,需要进行对照比较,如图乙所示的 7 个可能的水样采集点中(箭头表示水流方向),需要采集水质的点是____(选填字母)。
A.②⑤⑥⑦ B.①②⑤⑦ C.②③④⑥ D.①③④⑦
(4)为了防止水污染,你认为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____。
A.禁止向水体排放有害物质
B.绝对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
C.加强水质监测和管理
■考点2 人类对自然的影响
[典例2](2024八下·三门期末)2023年11月30日,国务院印发《空气质量改善行动计划》,台州积极行动,努力打造公园城市,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加强大气监测,使用清洁燃料
B.铲除观赏植物,种植农作物
C.垃圾分类处理,污水集中处理
D.积极植树造林,促进达成“碳中和”
◆变式训练
1.(2024八下·上城期末)如图为杭州某时刻的空气质量日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空气质量指数(AOI)54 良
PM2.5 PM10 SO2 NO2 CO O3
24优 57良 6优 25优 — 146优
A.当前空气质量首要污染物为臭氧
B.空气质量指数越高,空气质量状况越好
C.SO2、CO、CO2属于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
D.PM2.5指大气中粒径≤2.5微米的颗粒物
1.(2023·金华)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的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这一主题的内在要求。下列行为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垃圾分类处理,做到变废为宝 B.工业废气直接排放,提高经济效益
C.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 D.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提高粮食产量
2.(2022·宁波)下列说法中,无科学性错误的是()
A.饮用水越纯净越好
B.低碳排放是指减少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等含碳元素气体的排放
C.绿色食品是指以绿色植物为原料的食品
D.纳米材料是指粒子尺度为纳米级的材料
3.(2020·绍兴)水是生命之源,有关水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流水是影响地形的外力作用之一
B.海洋水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
C.水循环的环节只有蒸发和降水
D.人类需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
4.(2021·丽水)每年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主题为“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属于我市频发需重点防范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 B.火山喷发 C.台风 D.海啸
5.(2021·嘉兴)今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与2010年第六次普查结果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率仅5.38%。但浙江省的人口增加了1014万,增长率高达18.6%。浙江省人口增长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是(  )
A.迁入人口多 B.年龄结构合理
C.出生率高 D.性别比例合理
6.(2023·温州)我国拥有全球聚光面积最大的熔盐电站,该电站内1.2万多面“定日镜”环绕吸热塔,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1)为将阳光反射到吸热塔,一天中“定日镜”需不断改变朝向。其原因是   。
(2)高温熔盐流经蒸汽发生器时,放出热量使水变成高温高压的水蒸气,带动发电机发电。此过程,蒸汽发生器中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3)该熔盐电站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达35万吨,这能减缓哪种环境问题?   。
7.(2019·嘉兴)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1)如图为水循环示意图,人们常常通过对地表的改造,影响地球上的水循环,我国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可以缓解北方的缺水问题,该工程是对水循环途径中的   (选填数字)施加影响.
(2)舟山是饮用水较为缺乏的地区,我们要珍惜和保护水资源,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 B.植树造林,涵养水源 C.随手关闭水龙头
8.(2023·衢州) 2060年前我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其中碳减排、碳封存是实现碳中和的主要途径。
(1)人们常说“电动汽车比燃油车环保”,为了探明电动和燃油两种汽车的碳排放量,科学家对A品牌某款电动汽车和B品牌某款燃油汽车进行四个维度的对比,相关信息如下表。
对比维度 电动汽车 燃油车
汽车生产及回收 每生产和回收一辆共排放约20.5吨碳(其中生产和回收锂电池组约占一半的碳排放) 每生产和回收一辆共排放约10.1吨碳
能源生成 使用绿色能源为其供电,年均消耗的电能相当于排放约0.7吨碳 动力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年均排放约3.3吨碳
使用维护 一年保养维护排放约0.15吨碳 一年保养维护排放约0.15吨碳
电池使用年限 锂电池组平均寿命8年 /
根据以上信息,从碳排放的角度来看,你是否赞同“电动汽车比燃油车环保”这个观点,并说明理由。   
(2)该电动汽车匀速通过高速公路上一段3km的平直路段,用时0.03h,消耗的电能为2.25×106J。
请计算:①汽车行驶的速度。②若消耗电能的80%用于驱动汽车前进,汽车在该路段行驶时受到的阻力。
(3)全球排放的CO2,大约有30%~40%被海洋吸收,导致海水酸化。捕获海水中的CO2比捕获空气中的成本更低,科学家计划从海水中捕获CO2,收集后压缩成液态,再注入海底废弃的油田封存。
①封存CO2,能有效减缓   效应。②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我们应该如何践行低碳生活   。
A.天天使用一次性筷子B.节约纸张,节约用水用电
C.减少或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袋D.走路、骑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学放学
9.(2022·宁波)科学家在美国夏威夷的莫纳罗亚山顶设置了高精度气体分析器,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分数以百万分比计)进行了连续测量,下图描述的是1958——1978年期间的测量结果。
请你根据该图分析:
(1)莫纳罗亚山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怎样变化的
①在每一年度里,   ;
②在不同的年度里,   。
(2)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变化
①在每一年度里的变化由什么引起的    ;
②在不同的年度里的变化由什么引起的    。
10.(2022·台州)兴趣小组在调查某城市的“热岛效应”时发现:
城区:人口密集,人类活动多,能量消耗较多,绿化率较低,气温较高。
郊区:人口密度小,绿化率较高,河道密布,气温较低,但空气中有来自城区的少量污染物。
请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对“郊区气温较低,空气中有来自城区的少量污染物”的现象作出解释。
11.(2021·嘉兴)目前,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已上升了1.1℃,其主要原因是自然界中的碳平衡被破坏。2020年9月22日,我国政府承诺: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CO2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通过各种方式抵消排放的CO2量,重新实现碳平衡,如图是碳循环和碳中和策略的示意图。
(1)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碳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可采取的碳中和策略②有   。
(2)要实现我国政府提出的目标,除图中策略外,还可用化学方法人工捕获,如将空气通入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写出用氢氧化钾捕获CO2的化学方程式   。
(3)2020年12月下旬,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多年未遇的极寒天气,因此有人质疑:今年天气 这么冷,地球气温真的在上升吗 对于这样的质疑,你是否认同 并说明理由。
1.(2024·浙江模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上就提出了“预防污染”这一新概念,绿色化学是“预防污染”的根本手段,它的目标是研究和寻找能充分利用的无毒害原材料,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在化工生产各个环节都实现净化和无污染。下列各项最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是 (  )
A.垃圾分类处理 B.治理污染点
C.减少有毒物 D.杜绝污染源
2.(2024·余姚模拟)每年的7 月12日为全国低碳日,2023年的主题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下列做法中与该主题不符的是 (  )
A.尽量以公共交通替代私家车出行
B.在荒芜地带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C.尽量以一次性餐具替代传统餐具
D.电器不用时及时将插头拔离电源
3.(2023·定海模拟)习近平主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A.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新型能源
B.增加绿化面积,建设生态园林城市
C.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多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D.垃圾找空旷地方集中焚烧处理
4.(2022·玉环模拟)对此漫画的理解恰当的是 (  )
A.人多力量大,我们战胜了地球
B.增加某一生物数量,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C.人口剧增致使资源过度开发,让地球无法承受
D.物种过多导致地球不堪重负,要消灭那些对人无用的物种
5.(2023·婺城二模) 2024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二届“世界水日”,联合国确定的主题为“Water for Peace” (以水促和平),我国的宣传主题为“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下列有关水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A.水是一种常见溶剂, 自然界中的水都是纯净物
B.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等都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
C.沿海地区昼夜温差较小的原因是水的比热容较大
D.地球上水的存量很大,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不充裕
6.(2024·钱塘二模) 2024年5月 12日是我国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面对灾害和意外,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出并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
B.发生火灾且室内浓烟密布时,应俯伏在地上爬行并用潮湿毛巾掩盖口鼻
C.发生地震时,高楼的人应迅速乘电梯下楼
D.发现煤气中毒者,首先必须对病人进行人工呼吸
7.(2023·宁波模拟)2022年第12号台风“梅花”于9月8日生成,后向西北移动。9月14日20时30分左右,“梅花”在浙江舟山普陀沿海一带(29.9°N、122.3°E)登陆。下列叙述中有误的是(  )
A.侵袭我国的台风大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B.“梅花”登录的位置处于地球的北半球、东半球
C.台风来临时,应关紧门窗,检查门窗是否坚固,尽量不要外出
D.台风会带来狂风、暴雨、巨浪,并引发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威胁严重。
8.(2022·永嘉模拟)聚丙烯酰胺(缩写为PAM)在处理污水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但易在土壤中残留,过量的PAM会使上壤板结,使上壤的透气性变弱,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 某些微生物对PAM的分解具有一定的效果,科研小组发现降解菌A和B对PAM都有较好的降解效果 为了比较单独投放一种降解菌和混合投放两降解菌对该PAM的降解效果,以及10℃到40℃之间哪个温度对PAM降解效果最好,该科研小组欲利用以下器材和药品进行实验:
PAM测量仪,玻璃水槽,量筒,可调温度的恒温箱,含PAM浓度为0.5克/分米3土壤
浸出液,浓度相同的降解菌A和B培养液.实验时,每组取土壤浸出液50毫升,降解菌培养液2毫升,每组实验时间约10天.
(1)科研人员在配制土壤浸出液前,将土壤样品加热至121℃,并保持20分钟,其目的是   ;
(2)根据上述信息和所学知识,写出该实验的步骤;
9.(2024·杭州模拟)厌氧发酵制氢是指某些厌氧微生物,通过体内产氢酶的催化,将秸秆等有机物发酵成有机酸,同时产生大量氢气。该技术可助力我国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其主要装置及流程如图所示。
(1)装置中的集气瓶用于收集氢气,根据这一目的,补全集气瓶中的导管(在答题纸相应位置画出)。
(2)在发酵瓶中,随着反应的进行,即使秸秆等原料液充足,但产氢速率却逐渐减慢,其原因可能是:   。
(3)通过上述技术,人们可以获得氢能源,而氢能源是新能源汽车的选择之一。某氢能源汽车的发动机工作时,将液态氢转化为氢气在气缸中燃烧,若该车以70kW的功率匀速行驶0.5h,共消耗了2kg氢气,则氢气完全燃烧产生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效率为   (氢的热值是
(4)对秸秆的利用,该技术相较于传统农业中的焚烧处理,优点是   。 (写出1点)
10.(2024·温州三模) 2022年两会上“碳达峰” “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碳中和”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实现碳中和,一是要减排即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要发展即二氧化碳的吸收技术。
资料一:浙江大学研发了“二氧化碳烟气微藻减排技术”,用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实现固碳。
资料二:2020年1月,李灿院士领衔的全球首套千吨级“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在兰州试车成功。
(1)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该技术,本质是利用微藻的光合作用实现固碳。请写出该生理活动的文字表达式:   。
(2) “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简单流程如图,甲醇(CH3OH)等液体燃料被形象地称为“液态阳光”。根据化学式可知,甲醇属于   物。据图回答:甲醇合成时,利用氢能合成甲醇的反应物为   ;若碳元素全部来自二氧化碳,则3.2吨甲醇(CH3OH)与   吨二氧化碳含碳量相当。
(3)碳中和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请你例举一条生产、生活中减少碳排放的措施   。
11.(2024·浙江模拟)图甲是一种绿色家居设计图。风帽、光电池、太阳能热水器、复合保温墙体、屋顶绿化等都是它的配置。
(1)炎热的夏天,屋顶绿化使屋内变得凉爽,主要是利用了植物叶片的   吸收热量的原理。
(2)“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下列做法符合“碳中和”理念的是____(填字母)。
A.践行光盘行动,杜绝铺张浪费
B.乘坐公共汽车,倡导绿色出行
C.开展植树造林,优化生态环境
(3)安装在房顶上的光电池,平均每天发电5.5kW·h,使用时输出电压为220 V,冬季室内采用电热板取暖,电热地板的规格是“220V 2.5 A”,那么5.5 kW·h电能可供该电热地板正常工作    h。
(4)“人工树叶”是一种模拟电化学的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能利用太阳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燃料甲醇(CH4O),该装置模拟植物的   作用。
12.(2024·舟山模拟)2021年3月,中央财经会议明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来抵消掉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
(1)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根据图甲回答支持这一结论的证据是:   。
(2)科学家已经研究出多种方式来实现二氧化碳的转化。
①浙江大学研发的“二氧化碳烟气微藻减排技术”,利用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实现固碳。该技术的本质是利用微藻的   作用实现固碳。
②固碳的另一种方法是将收集的二氧化碳和水混合后注入地下玄武岩中,最终与岩石中的矿物质作用形成固态的石头碳酸盐。这种固碳方式属于   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③我国研发的“液态太阳燃料合成技术”(图乙),甲醇()等液体燃料被形象地称为“液态阳光”。甲醇合成时,若碳元素全部来自于二氧化碳,则消耗8.8吨二氧化碳可制取   吨甲醇。(二氧化碳转化成甲醇的方程式为:)
(3)交通领域的“以电代油”可以来实现“减碳”目标。图丙为某纯电动汽车与某燃油汽车的相关数据,请回答:
与燃油汽车相比,纯电动汽车每行驶100km会向空气减少排放   kg的二氧化碳。(,结果精确到0.1)
(4)从获取电能的各种方式看,下列不符合“减碳”理念的是____发电。
A.火力发电 B.水力发电 C.风力发电 D.核能发电
13.(2023·舟山模拟)滩坑水电站位于青田县境内的瓯江支流小溪中游河段,是结合发电、供水、防洪等综合效益的大型电站,库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0%,水质达到了Ⅱ类水质标准,经常规净化处理即可用作生活饮用水,成为丽水、温州等地引调的饮用水源。其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如图所示:
(1)要除去污水中的臭味,可采用   来吸附。以下是净水的操作,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静置沉淀 ②过滤 ③吸附沉淀 ④蒸馏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③①②④
(2)小舟同学去滩坑库区游玩时,被当地绿水青山的美丽环境吸引,这得益于库区活跃的水循环和丰富的水资源,以下关于水资源和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东多西少,南少北多
B.从地球水体分类和比例来看,陆地水资源中比例最大的是河流水
C.从水循环角度来讲,“水库紧急放水”是对地表径流这一环节施加影响
D.青田县水资源丰富,根本不用考虑缺少问题,只需在缺水城市注意节约用水即可
(3)小舟还看到库区的“农家乐饭店”使用高压锅来煮饭,既快速又节能。如图是一“苏泊尔”牌高压锅,直径为24cm,限压出气孔的面积为7mm2,限压阀质量为91g,试估算此高压锅正常使用时,锅内气压约为多大?(设大气压为1标准大气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