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五年级下册心理健康科目《做负责任的公民》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五年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责任的认知逐步从家庭、学校扩展到社会层面。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在不同环境中的角色和责任,但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逃避责任。通过开展《做个负责任的公民》这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责任的内涵,培养责任意识,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主动承担责任,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让学生全面理解责任的概念,明确在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场景中作为公民应承担的责任。认识到负责任行为对个人成长、他人幸福以及社会和谐的重要性。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责任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主动承担责任的意愿。让学生体验到负责任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技能目标: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在不同情境下判断责任、履行责任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能够及时纠正不负责任的行为,逐步养成负责任的习惯。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清晰认识到自己在不同角色下的责任,理解责任的多样性和重要性。通过实际案例和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承担责任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行为习惯。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责任意识内化为实际行动,克服在承担责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让学生理解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做出负责任的选择。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创设各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如家庭聚会、校园活动、社区服务等,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和思考责任。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正面和反面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深化对责任的理解。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 “责任的定义”“如何在生活中承担责任”“面对责任冲突时如何选择” 等话题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角色扮演法: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不同情境下承担责任的场景,如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参与家务劳动、维护公共秩序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对能力。价值澄清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进行反思,澄清自己对责任的真实看法和态度,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五、教学准备收集资料:广泛收集与责任相关的图片、视频、故事、案例等资料,精心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例如,收集一些小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承担责任的正面案例,以及因不负责任导致不良后果的反面案例。准备道具:准备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如模拟家庭用品、校园场景道具、社区标志等。同时,准备一些卡片、彩笔等,用于学生记录和展示讨论结果。布置场地: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灵活布置教室。划分出角色扮演区、小组讨论区、展示区等不同功能区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前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 5 7 人,提前安排好小组座位,并指定小组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和活动。六、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老师活动:老师走进教室,手里拿着一个装满各种小物件的大盒子,面带神秘的笑容。老师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奇的百宝箱,里面装着很多有趣的东西。不过,在打开这个百宝箱之前,老师想先请大家闭上眼睛,在心里想一想,当你拥有一个百宝箱的时候,你会用它来做什么呢?是帮助别人,还是满足自己的愿望?” 学生们闭上眼睛思考后,老师继续说:“好啦,大家睁开眼睛。现在,老师要打开这个百宝箱了。” 老师打开盒子,里面有玩具、文具、生活用品等。老师从中拿出一个小玩具,说:“假如这个玩具是你最心爱的宝贝,有一天,你的好朋友不小心把它弄坏了,你会怎么做呢?是责怪他,还是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呢?这个小小的情景,其实就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 做个负责任的公民密切相关。” 板书课题 “做个负责任的公民”。学生反应:学生们一开始对百宝箱充满好奇,听到老师的问题后,开始认真思考,脸上露出专注的神情。在回答关于玩具的问题时,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会责怪朋友,有的说会一起修,还有的说会原谅朋友。老师引导:老师观察学生们的反应,引导说:“大家的想法都很有意思。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不同的选择体现了我们不同的责任意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二)责任大讨论小组讨论: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提出问题:“什么是责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不同的责任?” 让学生们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老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并给予引导。例如,当小组讨论到家庭责任时,老师问:“那在家庭中,我们作为子女,具体要承担哪些责任呢?” 学生们纷纷回答,如帮父母做家务、照顾弟弟妹妹、好好学习等。小组代表发言: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代表们上台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观点和想法。小组 1 代表说:“我们小组认为,责任就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按时完成作业,这是对学习的责任。” 小组 2 代表说:“在社会中,我们要爱护环境、遵守公共秩序,这是对社会的责任。”老师总结:老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责任的多样性和重要性。老师说:“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责任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我们都肩负着不同的责任。只有每个人都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三)案例分析正面案例展示: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正面案例:“小明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在学校里,他是班级的劳动委员。每天放学后,他都会主动留下来打扫教室卫生,整理桌椅。有一次,班级组织活动,需要准备很多道具,小明主动承担起收集和整理道具的任务,他不怕辛苦,四处奔走,最终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同学们都对他赞不绝口,他也感到非常自豪。” 老师展示完案例后,问:“同学们,从小明的身上,你们看到了哪些责任?他的行为给班级和自己带来了什么好处?” 学生们积极发言,有的学生说:“小明对班级的卫生和活动负责,他的行为让班级环境更好,活动也更顺利。” 有的学生说:“小明自己也收获了同学们的赞扬和自信。”反面案例展示:老师接着展示一个反面案例:“小红也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她答应了帮同学辅导功课。但是到了约定的时间,小红却因为想玩游戏而失约了。同学很失望,对小红也产生了不满。后来,小红在参加学校的活动时,需要同学帮忙,但是同学们都不太愿意帮助她。” 老师展示完案例后,问:“同学们,从小红的身上,你们又明白了什么?她的行为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什么后果?” 学生们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小组 1 代表说:“小红不负责任,失约让同学失望,也导致自己在需要帮助时没人帮。” 小组 2 代表说:“我们不能像小红一样,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总结反思: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反思:“通过这两个案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负责任的行为会带来积极的影响,而不负责任的行为则会产生不良后果。在生活中,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四)角色扮演情境设定:老师设置以下几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情境一:家里来了客人,父母在厨房忙碌,你会怎么做?情境二:在学校里,你看到同学不小心摔倒了,你会怎么做?情境三:在社区里,你发现有人在墙上乱涂乱画,你会怎么做?小组排练:学生们分组选择情境,进行角色扮演的排练。老师巡视各小组,给予指导和建议。例如,在情境一中,老师提醒学生注意语言和动作的礼貌;在情境二中,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给予同学恰当的帮助;在情境三中,老师启发学生用合适的方式制止不良行为。角色扮演展示:每组学生依次上台进行角色扮演展示。展示结束后,邀请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点评,说说他们在表演中看到了哪些负责任的行为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老师对每个小组的表演和点评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责任行为的认识。(五)责任清单制作任务布置:老师说:“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和活动,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关于责任的知识。现在,请大家拿出一张纸和一支笔,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我的责任清单’。清单内容要包括在家庭、学校、社会中,你认为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小组制作:学生们在小组内讨论并制作责任清单,老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并给予帮助。例如,当小组讨论到社会中的责任时,老师提供一些思路,如参与公益活动、关爱弱势群体等。展示分享: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小组制作的责任清单,并进行分享。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和建议。老师对各小组的责任清单进行点评和总结,鼓励学生将责任清单中的内容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六)价值澄清问题引导:老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价值澄清:“如果你在完成作业和看喜欢的电视节目之间做出选择,你会怎么决定?为什么?”“当你和朋友一起玩,朋友提议做一件可能会伤害别人的事情,你会怎么做?” 学生们思考后,举手发言。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对一些复杂的责任冲突情境进行讨论,如 “当你发现好朋友考试作弊,你是选择隐瞒还是告诉老师?”“如果你在路边捡到了钱包,里面有很多钱,你是自己留下还是寻找失主?” 小组内成员展开激烈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老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和辩论,引导学生在思想碰撞中澄清自己的价值观,明确在面对责任冲突时应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七)冥想与承诺引导冥想:老师说:“同学们,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静下心来,进行一次冥想。在冥想过程中,大家可以回顾一下今天学到的关于责任的知识,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承担责任的,以及未来打算如何做一个更负责任的公民。” 老师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开始引导学生进行冥想:“请大家慢慢地深呼吸,吸气,感受内心的平静,呼气,把杂念都排出体外。想象自己在不同的场景中,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看到自己因为负责任而变得更加自信和快乐……”责任承诺:冥想结束后,老师给每个学生发放一张责任承诺书,让学生在承诺书上写下自己对责任的理解和未来在生活中承担责任的具体承诺。例如,“我承诺,每天帮父母做一件家务”“我承诺,在学校遵守纪律,认真完成作业” 等。学生们写完后,依次上台宣读自己的承诺书,老师和其他同学给予鼓励和支持。(八)课堂总结回顾内容: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如何做个负责任的公民。谁能来说说你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学生 1 回答:“我学到了责任有很多种,在不同的地方我们有不同的责任。” 学生 2 说:“我知道了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负责任会带来好结果。” 学生 3 说:“我懂得了在面对责任冲突时要做出正确的选择。”老师总结:老师:“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今天我们通过各种活动,深入了解了责任的重要性和如何承担责任。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用实际行动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我们的家庭更幸福,学校更和谐,社会更美好!”(九)课后作业责任日记:让学生回去后,每天写一篇责任日记,记录自己在当天生活中承担责任的具体事例和感受。可以是帮助家人、同学,也可以是在社会中做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一周后,在班级内进行分享和交流。社区责任实践:组织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参与社区责任实践活动。如帮助社区清理垃圾、关爱孤寡老人、宣传环保知识等。活动结束后,每个小组撰写一份活动报告,总结活动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七、教学反思在本次《做个负责任的公民》的心理健康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活动,学生们积极参与,对责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趣味导入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责任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小组讨论和价值澄清促进了学生的思想交流和价值观的形成。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在面对复杂的责任冲突情境时,做出正确选择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同时,在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的参与度还不够高,今后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