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湘艺版音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唱脸谱 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湘艺版音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唱脸谱 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唱脸谱》、京剧常识
第四单元 多姿多彩的乐音世界
第一课时
(湘教版)七年级

01
本课目标
02
新课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课堂拓展
05
课堂评价
06
课堂总结
本课目标
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
文化理解
能够有表情地随乐跟唱《唱脸谱》,感受京剧与流行歌曲的融合以及京 剧曲调的独特韵味与艺术魅力。
熟悉滑音、倚音以及拖腔等京剧表现技巧,了解京剧的唱腔特点。
掌握京剧行当与脸谱、文场和武场等相关常识
新课导入
欣赏视频,思考:歌曲中吸收了何种中国传统艺术元素?视频中的男女演员分别属于何种行当?
歌曲吸收借鉴了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元素;男演员属于生行,女演员属于旦行。
新课导入
刚才欣赏的《武家坡 2021》融合了京剧《红鬃烈马》中的经典唱段《武家坡》,通过现代化的编曲和演绎方式,使其成为一首广受欢迎的戏歌。所谓 “戏歌”,就是一种将传统戏曲元素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的音乐表现形式,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戏歌——《唱脸谱》。
欣赏与跟唱《唱脸谱》
展示京剧脸谱的图片,介绍脸谱
在传统戏曲表演中,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演员会在脸上描绘出五颜六色的图案,称为“脸谱”
京剧脸谱以鲜明的形象显示不同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具有装饰性、 虚拟性和夸张性。
欣赏与跟唱《唱脸谱》
展示京剧脸谱的图片,介绍脸谱
初听歌曲,了解表现内容,思考:这首戏歌中唱了哪几种颜色的脸谱?不同颜色的脸谱分别表现了戏曲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戏歌中唱出了蓝、红、黄、白、黑、紫、绿、金、银、灰等颜色的脸谱。 蓝色脸谱代表刚强(如窦尔敦)、红色脸谱代表忠勇(如关羽)、黄色脸谱代表凶猛(如典韦)、白色脸谱代表奸诈(如曹操)、黑色脸谱代表正直(如张飞)等。
欣赏
欣赏与跟唱《唱脸谱》
复听歌曲,感受风格特点
范唱
欣赏与跟唱《唱脸谱》
参照谱例,分析戏歌的京剧韵味主要是通过哪些部分得以彰显的
教师对照谱例进行详细讲解并做范唱。 例如:“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中的“马”字需要加一个下滑音,从 音 滑到 音进行演唱更具韵味;“黑脸的张飞”一句中“飞”字需要加一个前倚音 进行演唱。
欣赏与跟唱《唱脸谱》
学生尝试随乐跟唱《唱脸谱》
演唱提示:注意休止符节奏,唱好倚音、滑音及拖腔,唱出京腔京韵。
伴奏
欣赏与跟唱《唱脸谱》
以小组合唱或添加动作、增加表情表演的形式演唱歌曲,增强合作, 加深印象。
伴奏
学习京剧知识
京剧是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有两百多年历史。它在继承宋、元、明戏曲传统的基础上,完善了行当与表演程式。音乐上保存和吸收了徽剧、汉剧、昆曲、梆子戏的特点,板式极为丰富。
简介京剧的起源与发展。
京剧起源于清朝,形成于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原在南方演出的三 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 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地方民 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学习京剧知识
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时期达到空前的繁 荣。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黄、西皮为主要声腔。京剧的伴奏分文 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打击乐器伴奏为主。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种,各行当都有一套表演形式,技艺各具特色。
简介京剧的起源与发展。
学习京剧知识
欣赏京剧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经典唱段视频,感受各行当的表现特点。
《四郎探母》
生行
学习京剧知识
欣赏京剧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经典唱段视频,感受各行当的表现特点。
《贵妃醉酒》
旦行
学习京剧知识
欣赏京剧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经典唱段视频,感受各行当的表现特点。
《铡美案》
净行
学习京剧知识
欣赏京剧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经典唱段视频,感受各行当的表现特点。
《十五贯》
丑行
学习京剧知识
介绍京剧文场与武场的主要伴奏乐器
学习京剧知识
介绍京剧文场与武场的主要伴奏乐器
学习京剧知识
介绍京剧文场与武场的主要伴奏乐器
知识拓展
结合京剧曲牌《迎春》表演视频进行讲解
课堂评价
分组排练并展示
师生互动点评
课堂总结
戏曲艺术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门类于一身,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今天,我们学习了《唱脸谱》这首戏歌,感受到了京剧的魅力,掌握了许多京剧知识,认识到了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热爱民族艺术、热爱民族音乐的人,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音乐学科
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唱脸谱》 京剧知识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音乐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集演唱、欣赏、音乐知识、实践园地四个板块为一体的综合单 元。在演唱板块中,教材选取了将京剧曲调与流行音乐巧妙融合的戏歌《唱 脸谱》,使学生获得更多对传统艺术的新奇感受。《唱脸谱》是一首由阎肃填词、姚明谱曲,将京剧曲调与流行音乐巧妙 融合的戏歌,收录在专辑《中国戏歌》中,这首戏歌自诞生之日起便受到民 众的广泛欢迎,是京剧戏歌的经典代表作。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学科综合的理 念,将音乐与美术进行融合,以鲜明的形象显示不同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具有装饰性、虚拟性和夸张性的京剧脸谱与富于独特韵味的京剧唱腔相结合, 使学生能够从多个维度认识京剧艺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现歌曲。此 外,京剧是融文学、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门类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鼓励学生模仿京剧表演的各种技法对《唱脸谱》 进行表演唱,也可小组分工演绎,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 其对京剧艺术的兴趣。
学习 目标 1. 能够有表情地随乐跟唱《唱脸谱》,感受京剧与流行歌曲的融合以及京 剧曲调的独特韵味与艺术魅力 2. 熟悉滑音、倚音以及拖腔等京剧表现技巧,了解京剧的唱腔特点。 3. 掌握京剧行当与脸谱、文场和武场等相关常识。
重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京剧音乐的风格韵味, 激发学生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兴趣,增强其对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难点 掌握休止符、拖腔及倚音的演唱方法,唱出京剧韵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1. 欣赏歌曲《武家坡 2021》视频。思考:歌曲中吸收了何种中国传统艺术元素?视频中的男女演员分别属于何种行当?(歌曲吸收借鉴了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元素;男演员属于生行,女演员属于旦行。) 2. 师生互动交流并导入教学。 刚才欣赏的《武家坡 2021》融合了京剧《红鬃烈马》中的经典唱段《武 家坡》,通过现代化的编曲和演绎方式,使其成为一首广受欢迎的戏歌。所谓 “戏歌”,就是一种将传统戏曲元素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的音乐表现形式,今 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戏歌——《唱脸谱》。 二、欣赏与跟唱《唱脸谱》 1. 展示京剧脸谱的图片,介绍脸谱。 在传统戏曲表演中,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演员会在脸上描绘出五 颜六色的图案,称为“脸谱”。 2. 初听歌曲,了解表现内容,思考:这首戏歌中唱了哪几种颜色的脸 谱?不同颜色的脸谱分别表现了戏曲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戏歌中唱出了蓝、红、黄、白、黑、紫、绿、金、银、灰等颜色的脸谱。 蓝色脸谱代表刚强(如窦尔敦)、红色脸谱代表忠勇(如关羽)、黄色脸谱代 表凶猛(如典韦)、白色脸谱代表奸诈(如曹操)、黑色脸谱代表正直(如张 飞)等。 3. 复听歌曲,感受风格特点。 4. 参照谱例,分析戏歌的京剧韵味主要是通过哪些部分得以彰显的。 滑音、倚音以及拖腔是京剧唱腔音乐风格的重要表现因素,教师对照谱 例进行详细讲解并做范唱。 例如:“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中的“马”字需要加一个下滑音,从3 音 滑到 2音进行演唱更具韵味;“黑脸的张飞”一句中“飞”字需要加一个前倚 音 3进行演唱。 5. 学生尝试随乐跟唱《唱脸谱》。 演唱提示:注意休止符节奏,唱好倚音、滑音及拖腔,唱出京腔京韵。 6. 以小组合唱或添加动作、增加表情表演的形式演唱歌曲,增强合作, 加深印象。 三、学习京剧常识 1. 简介京剧的起源与发展。 京剧是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有两百多年历史。它在继 承宋、元、明戏曲传统的基础上,完善了行当与表演程式。音乐上保存和吸 收了徽剧、汉剧、昆曲、梆子戏的特点,板式极为丰富。 京剧起源于清朝,形成于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原在南方演出的三 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 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地方民 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时期达到空前的繁 荣。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黄、西皮为主要声腔。京剧的伴奏分文 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打击乐器伴奏为主。京剧 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种,各行当都有一套表演形式,技艺各具特色。 2. 欣赏京剧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经典唱段视频,感受各行当的表 现特点。 推荐剧目:《四郎探母》(生行)、《贵妃醉酒》(旦行)、《铡美案》(净行)、 《十五贯》(丑行)。 3. 介绍京剧文场与武场的主要伴奏乐器。 4. 结合京剧曲牌《迎春》表演视频进行讲解。 四、课堂小结 戏曲艺术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门类于一身,是中华民 族的文化瑰宝。今天,我们学习了《唱脸谱》这首戏歌,感受到了京剧的魅 力,掌握了许多京剧知识,认识到了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希望同学们做一 个热爱民族艺术、热爱民族音乐的人,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