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2017秋)六年级下册2.6《地震》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2017秋)六年级下册2.6《地震》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表形态的变化》单元教学规划+课时教案(含4课时)+课时练习(含答案)
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地表形态的变化
单元主题 地表形态的变化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特别是自然力量(如流水、风、火山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习内容:1. 流水对地表形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2. 常见地表形态(山地、盆地、高原、丘陵、平原等)的特征及成因。3. 火山喷发、风化作用等其他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业要求:学生能够描述和解释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过程,能够设计并进行模拟实验来探究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同时能够认识到地表形态变化与人类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内容安排,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从流水的作用入手,逐步扩展到火山喷发、风化作用等其他自然力量的影响。教材设计注重实践性探究和理论性探究的结合,通过模拟实验、图文资料阅读分析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乐于通过动手实验来探究科学问题。然而,他们对于地表形态变化这一复杂过程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通过直观的模拟实验和生动的图文资料来辅助理解。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1. 理解流水、火山喷发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2. 认识并描述常见地表形态的特征及成因。科学思维:1. 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推理和判断,解释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过程。2. 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形成全面的科学认识。科学探究:1. 能够设计并进行模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2. 能够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验证科学假设。科学态度:1. 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欲,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动。2. 尊重科学事实,形成尊重自然、尊重科学的态度。
单元结构化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地表形态变化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本单元的核心问题:地表形态是如何变化的?2. 讲授新课:介绍流水对地表形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通过图文资料和模拟实验进行直观展示。引导学生认识并描述常见地表形态的特征及成因。 介绍火山喷发、风化作用等其他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科学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流水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模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引导学生进行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了解火山喷发的成因和过程。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其他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和观察发现,分享彼此的看法和思考,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形态变化与人类生活之间的联系,如河流对农业的影响、火山喷发对气候的影响等。6.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本单元的知识点,强调科学认识地表形态变化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回顾并巩固所学内容。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1. 实验操作能力:通过观察学生在模拟实验中的操作过程,评价其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记录的能力。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和单元检测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地表形态变化原因和过程的理解程度。3. 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学生在科学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的能力。4. 科学态度: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其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好奇心和尊重科学的态度。
第6课《地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观念:
学生能够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包括地震的成因、类型及地震波的传播方式。
学生能够认识到地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2. 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和过程。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和分类的方法,区分不同类型的地震及其特征。
3. 科学探究:
学生能够设计并实施简单的模拟实验,探究地震波的传播特性。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以及基于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
4. 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尊重科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学会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地震的成因、类型及地震波的传播。
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及预防措施。
难点:
理解地震波(P波和S波)的传播差异及其对地震破坏力的影响。
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地震案例,提出有效的防震减灾措施。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播放一段地震纪实视频,引导学生讨论地震带来的危害和人们面对地震时的反应。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入地震主题,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探究活动 1. 地震成因探究学习活动: 分组讨论地震的成因,利用模型演示板块构造理论。2.地震波传播实验学习活动: 使用绳子和重物模拟P波和S波的传播,观察并记录波的传播特点。3. 地震类型分类学习活动: 学生查阅资料,分类整理天然地震、人工地震等不同类型地震的案例。 4. 地震影响分析 学习活动: 小组讨论地震对自然环境(如地形变化)、人类社会(如建筑损坏、人员伤亡)的影响。5. 防震减灾措施讨论 学习活动: 结合实际案例,讨论个人、社区在地震前的准备和地震时的应对措施。 6. 模拟地震逃生演练学习活动: 组织一次地震逃生演练,模拟地震发生时的正确逃生路径和动作。 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地震的地球物理学基础。通过实验加深对地震波传播机制的理解。增强学生对地震多样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实践应用防震知识,增强应急反应能力。
(三)生活应用 设计一份家庭防震计划,包括地震预警系统的设置、应急包的准备等内容。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提高家庭防震减灾能力。
(四)知识总结 引导学生绘制地震知识思维导图,总结地震的成因、类型、影响及应对措施 系统梳理知识点,加深记忆,促进知识内化。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 地震主要是由____引起的。 答案:地壳内部应力释放。
2. 地震波中传播速度较快的是____波。 答案:P波。
3. ____是地震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地震监测网络。
4. 在地震发生时,应首先采取____姿势保护自己。 答案:蹲下、掩护、握固。
(二)、判断题:
1. 所有地震都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S波比P波传播速度快,但破坏性小。(×)
3. 地震发生后,应立即返回室内检查物品损失。(×)
4. 家庭应急包中应包含手电筒、备用电池、急救药品等物品。(√)
(三)、简答题:
1. 简述地震波的类型及其特点。
答案:地震波主要分为P波(纵波)和S波(横波),P波传播速度快,能穿过固体、液体和气体,对建筑物破坏较小;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穿过固体,是造成地震破坏的主要原因。
2. 地震对人类社会有哪些影响?
答案:地震会导致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交通中断、火灾等直接灾害,还会引发次生灾害如海啸、滑坡、泥石流等,严重影响社会经济活动和居民生活。
列出至少三项个人在地震前的准备措施。
答案:制定家庭防震计划、准备应急包(含手电筒、食物、水、急救用品等)、了解地震预警系统并设置提醒。
(四)、科学探究题: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不同介质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
答案:可以准备一根长木棒、一根长钢管和一块木板,分别在木棒、钢管和木板上敲击一端,观察并记录另一端听到声音的时间差异和声音特征。通过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固体(如钢管)中地震波(声波类似)传播速度最快,且能量损失较小,而空气(虽非地震波主要传播介质,但可用于类比理解)中传播速度最慢,能量损失最大。
五、板书设计
地震一、地震成因:板块构造、 地壳应力释放 二、地震波: P波(纵波)、 S波(横波) 三、地震类型 : 天然地震、 人工地震 四、地震影响: 自然环境、 人类社会 五、防震减灾: 个人准备、 社区措施
六、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通过视频导入、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他们对地震科学知识的理解。特别是在模拟地震逃生演练中,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了防震减灾技能,增强了安全意识。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学生在理解地震波传播机制时仍感困难,未来教学中需加强直观演示和个别辅导。此外,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家庭防震计划中,不仅巩固了学习成果,也提升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